行为金融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从无套利机会到有效市场假说

资产在未来的现金流分布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这样庞大的信息量对投资者而言十分不利。为了简便地评估资产质量的好坏,必须用尽可能少的信息来描述资产的质量。如果能够根据复杂而不确定的现金流,计算出一个简单的“指标”,则投资者只需要处理很少的信息,决策大为简化。最重要的“指标”便是价格。资产定价的目标,就是要得到资产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点的确定的价格。“正确”的资产价格应该满足很多性质(“正确”一词的含义稍后阐明)。其中之一是“一价定律”各种著作中“一价定律”的定义非常混乱,这里采用Duffie(1988)、史树中(2004,2006)的定义。“一价定律”在上述文献中也被称为“第二种套利机会”。:两种未来现金流分布相同的资产,当前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可以卖空高价的资产,买进同样数量的低价资产,可以在当前锁定正的现金流,而未来的现金流为0,而且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但是,一价定律并不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假设有两种资产A和B,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情况,A的现金流总是比B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份A资产就是一份B资产与1元活期存款的组合。,那么有理由认为,A当前的价格应该比B高。否则,如果A和B当前的价格是相同的,投资者可以在当前卖空B资产,买进A资产,在当前的收益为0,未来的收益为正,而且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很显然,“正确”的资产价格不可能出现这种套利机会也称为“第一种套利机会”。——也就是说,未来价值高的资产,当前的价格也必须高。由于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且未来的现金流总是非负的,因此无论投资者多么厌恶风险当然,还要求投资者效用函数是递增的。,只要市场不满足一价定律,或者存在第一种套利机会,就会偏好无限放大套利的头寸,因此就不存在最优决策。满足“一价定律”,且不存在第一种套利机会的资产价格就被称为“无套利机会”,也就是“正确”的。20世纪80年代发展完善的经典金融理论最基本的假设就是“无套利机会”。

“无套利机会”关注的是投资者能否通过适当的交易(套利行为)“空手套白狼”,用零投入获得正收益。有效市场假说关注的实际上也是收益问题,但二者的角度略有不同。“无套利机会”关心的是,投资者有没有可能根据相近资产的定价偏差读者大概也已经注意到了,套利交易必须是买进一种资产,卖空另一种相近的资产,利润的来源是定价的差错。,无风险地获得收益;而有效市场假说关心的是,投资者有没有可能根据特定的信息,获得超额收益。

Cowles(1933)等早期的实证研究提出,股票价格对数序列是布朗运动。Samuelson(1965)的论文“恰当预期价格随机涨落的证明”(Proof That Properly Anticipated Prices Fluctuate Randomly)指出,恰当预期的价格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即为随机游走的。这里“恰当预期”的含义是价格融合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信息。Samuelson在文章中还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概念。Fama(1970)提出,如果市场上的价格“完全反映”了可得的信息,这个市场就称为“有效”。Fama的定义是描述性的,Malkiel(1992)给出了更精确的、可检验的定义:“市场有效是关于某个信息集而言的……如果将该信息集透露给市场参与者,证券价格将保持不变(则市场关于该信息集是有效的)。另外,市场关于某个信息集有效,说明根据该信息集做出的交易策略不能获得经济利润。”

根据Malkiel的定义,原则上可以通过两类方法检验有效市场假说。一类是将信息透露给市场参与者,然后观察股价是否变动。如果不变,则市场关于该信息是有效的。这种检验方法在现实中通常称为“事件研究”,即观察与公司相关的某一信息披露后,公司股价的变动。如果股价在信息公布一瞬间做出反应,并且在信息公布后,股价不再变化,既不会继续上涨,也不会继续下跌,那么就可以认为,股价对信息的反应是“有效”的,既没有过度反应,也没有迟滞反应(见图1-1)。

图1-1 股价对负面消息的反应

另一类是检验根据信息集做出的交易策略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这里的超额收益指的是经过风险调整以后(比如根据CAPM),仍然超过预期水平的收益。其中一种检验是观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者能否获得超过市场平均的收益率,如果他们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则市场关于职业投资者的信息集就不是有效的。这种检验的好处是直接观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收益,但基金经理的信息集是什么,难以观察。一种检验办法是假定基金经理没有内幕消息,只能根据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如果基金不能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的收益率,则市场关于公开的信息是有效的。另一种检验方法是先给定一个事先明确给定的信息集,再考虑根据这个信息集做出的假想的交易策略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这种检验得到了广泛采用。根据给定信息集的不同,有效市场假说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弱有效:信息集只包括价格或收益的历史数据。如果市场是弱有效的,投资者就不能依靠过去的价格、收益历史数据获得超额收益。弱有效的一个重要推论是,以历史走势为依据的“技术分析”都是无效的——任何希望从历史走势中找到某种“趋势”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用某种有关预期收益的模型(比如CAPM或APT)来估计均衡的预期收益率这里已经暗含了一个假定,依照某种关于预期收益的金融理论估计出的预期收益率是无偏的,也就是说,金融理论本身是正确的。但这个假定本身就是难以判断的:Roll(1977)指出,Fama和MacBeth(1973)关于CAPM几个命题的检验中,已经暗中假定了任一前沿组合都是事前均值—方差有效的。根据对CAPM前沿组合的分析,Roll指出,Fama和MacBeth打算检验的几个命题都是“任一前沿组合都是事前均值—方差有效的”的直接推论,因此不可能被推翻。根据Roll的观点,CAPM成立的前提就是“任一前沿组合是事前均值—方差有效的”,而这个假定又要依赖无摩擦市场、同质预期、均值—方差两变量决定的收益率分布、市场组合是可以观察到的四个苛刻假设。Roll着重指出,市场组合在事后都无法观察到,更不用说事前,由于不可能观察到真正的“市场组合”,因此难以判断人为设定的“代理组合”的有效性与市场组合的均值—方差有效性的关系。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发现,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实际上是信息集的决策无超额收益、历史平均值是均衡状态两个命题的联合检验。如果拒绝原假设,只能说明二者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因此,市场有效性很难被统计检验拒绝。Fama(1991)也认为,市场有效性是无法检验的,这似乎是对他自己20世纪70年代工作的反驳。,接着就可以算出股价实际波动的超额收益。如果超额收益的时间序列是不可预测的,即为随机游走的,那么依靠价格或收益率的历史数据就无法对未来做出任何预测,因此市场就是弱有效的。

半强有效:信息集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都知道的信息(公开信息)。如果市场是半强有效的,任何信息一旦被公开,就会立即在价格中得到反映,因此无论投资者有多么精明,都来不及根据信息进行交易,也就不能获得超额收益。上文提到的“事件研究”就是一种检验半强有效的方法。事件研究的适用范围很广,公司业绩披露、红利的变动、并购案、增发/回购股票、管理层异动(如CEO突然死亡)都可以作为“事件”加以研究。对基金收益的研究也属于对市场半强有效性的检验。

强有效:信息集包括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知道的全部信息(私人信息)。有效市场最坚定的支持者认为,即使有些信息尚未公开(内幕消息),但依靠这些信息进行交易的投资者的行为,以及证券价格的变化很快就会被发现,精明的投资者会根据某种投资行为、证券价格与信息的“对偶性”关于“对偶性”的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例子:1998年我国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也还没有散去,国企改革也进入到攻坚阶段,下岗再就业目标面临严重挑战。199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GDP增长了7.8%,略低于年初制定的8%目标。但这一数据受到了许多外国机构的质疑。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1998年中国全年的耗电量比1997年下降了4%,能源消耗减少通常意味着生产活动减缓,因此高盛公司认为1998年中国GDP实际上出现了负增长。虽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官方的正面回应,但是最近几年,政府也慢慢开始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不景气的观点。推断出内部信息的存在,甚至可以准确估计出内部信息的内容。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内部信息实际上就已经散布出去了,也就不存在超额收益。对强有效性的检验需要研究内部交易(insider trading)行为能否获得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