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导智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育领导的智慧

改革、创新:领导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顾明远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小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文意在给青年学者介绍一些信息。目前,国家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2008年8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大家对此都非常关心,因此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研究和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情况。教育部已经在两年以前开始教育发展制定纲要。但是上一届政府还没有讨论就要面临换届。新一届政府换届后,国务院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组长是温家宝总理。下面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从2008年8月11日开始做调研,原来叫做“中长期发展纲要”,后来温家宝总理加了几个字,一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另一个“规划纲要”,所以现在就叫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思是实实在在地规划,而不是讲空话,要做调研,调研之后要听取全国的意见。2008年8月11日成立了11个调研小组,分别是教育发展战略、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育公平、制度创新、教师教育、教育保障、党的建设。这11个调研组最难应对的就是素质教育。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了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并有一个重要讲话。讲话的内容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下结合我的体会,谈谈对总理文章的理解。

这个讲话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制定纲要的重大意义。关于意义他讲了很多,我只摘取几句。他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要有一流的教育。如何制定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谋划未来的规划。他还讲到这个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指导方针。我们要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

第二是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来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评估方法都要大胆探索。

第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的战略提了好久,对教育的投入,绝对数字这几年增长很快,但是相对数字,占GDP的比例仍然不高,仅仅占3.2%。1993年制定的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也就是教育的投入到上个世纪末要达到GDP的4%,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达到。现在我们国家的GDP增长很快,从金融危机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希望本届政府能够落实4%。

第四,温总理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要求。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是教育公平。这几年,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入到促进教育公平上来。比如,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助住宿费。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特别在汶川地区地震之后,校舍的改造被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在检查校舍的安全问题。这都需要教育资金投入,尤其是投入到农村地区。第二是东西部教育资金的投入问题,东西部的教育投入差距仍然很大,据调研显示,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差距差不多达到十倍。上海市中小学人均教育经费是六千到七千元,而贵州一些地方只有六、七百元。上海市与中部河南省的一些地区也是差几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现在,东西部地区不公平,城乡之间不公平,还有就是城市学校之间的不公平。而叫得最响的是城市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的声音。农民不太有发言权,叫得最响的是城市。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了。但是“什么叫人民满意?”不是人人都满意,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满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北大、清华就不满意。对于“人民满意”,我们的解释是,“人民满意”的意思就是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第五,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温总理提出了八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一个是对于义务教育问题,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关于义务教育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另一个是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的问题。他说收入不公平会影响到人的一时,但是如果教育不公平就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他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今天的收入少一点,可能是时间的问题,而教育不公平就会是人一生的事情。我认为这话很经典。我们要重视教育公平,要讲求公平,但是又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的,要有自己的风格。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既要有特色,又要提高教学质量。

温总理还说必须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包括校舍、设备等。调研组到西部农村地区去看了,存在很多问题。过去学校很分散,教育质量不高,后来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就把学校集中起来,集中起来以后,有些孩子上学很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寄宿制。国家提倡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有好处,就是留守儿童有地方了。但是寄宿制还有一些的问题,就是校舍问题、设备问题、教师问题。前几天电视就报道了这些问题,有些寄宿制学校,孩子们要自己做饭,做完饭之后,马上就要上课,条件还是跟不上。同时,在提高农村地区校舍、教学设备的同时还要提高当地教师的水平。温总理特别强调要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为了解决农村教师紧缺的情况,温总理提出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就是在聘用合同中规定免费师范生必须到农村服务两年,以改善农村教育的条件。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特岗教师的措施。全国几万名教师到农村工作三年。现在的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两年,两年之后回来读研究生。另外还有一个情况,温总理说,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班上80%是农村来的子弟,现在的情况倒过来了,城市的子弟占80%,而农村的子弟只占20%~30%,他对这个现象很担心,担心农村子弟上不了大学。

对于职业教育的问题。温总理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他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问题。以前,我们对职业教育很不重视,大家都上普通大学。

温总理在讲到高等教育时说,不仅要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质量。我们现在设想每年增加5%~7%,按照这个比例,到2020年,达到毛入学率40%,现在的毛入学率是23%。高等教育办得好坏,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关键是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思想,和原来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思想不一样。

温总理用很长一段篇幅来讲教学改革的问题,这就和基础教育的关系特别大了。他说,课程改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减轻学生负担。他讲教学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还应包括整个的教学改革。过去,教育理论界只讲教学不讲课程,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近几年来,又只讲课程论,不讲教学论。现在课程标准制定了,就要强调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温总理说,我们教学理论只强调教学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而内容和方法还有缺陷。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相处。这与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相一致,要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生存,但是温总理又特别强调要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同时学会共同生活。另外还说,解放学生的意思不是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玩,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围绕着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培养不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温总理在许多场合都曾讲到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的人才。钱学森快一百岁了,总理去看望钱老,钱老就说,我担心的是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培养不出领军的人才。温总理在许多场合都说过我们一定要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所以办学的体制、办学的模式要加以深入研究。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都要深入地研究,进行总体规划。

要注重学生的社会负责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温总理又加了一句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负责感,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的差别不要太大。现在社会上就在讨论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的问题。所以他一再强调,搞自然科学的,搞理工科的要学点文科,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钱学森讲过,要提高工科人才的文化素养。他说他遇到困难,问题解不开的时候,就听听音乐。她的夫人对他帮助很大。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就是一个音乐家。

顺带讲一下文理分科的问题,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出的20个问题中的一个,电视台讨论这个问题,赞成文理分科和不赞成文理分科的各占一半。我看了很多文章,看了他们在电视上的辩论,就感觉他们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有些问题在不同的群体中会有不同的看法,许多群众仅从他们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科学出发。对于文理分科的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都赞成文理分科。他们认为光学理科现在的负担都很重了,再加文科,负担就更重了。这是只从眼前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如果跳出框框来考虑,从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来思考,结论就会不同。

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打好一个人的素质基础。基础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个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不仅是升学的基础,还要为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三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就像温总理讲的要有社会责任心,要能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如果要打好这些基础,就确实不应该文理分科。大学要讲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就是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七个领域。大学里尚且提倡通识教育,那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分科呢?但是不分科并不等于不要照顾到个人的差异,有的人逻辑思维强,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人喜欢文科,有的人喜欢理科。高中可以多设一些选修课。现在到高一就分文理科了,学文的不学理,科学素养很差,学理科的人文素养很差。尤其是有些学文科的,不是喜欢文科,而是因为当初学理科学得不好,到高中只好学文科。这样怎能培养出人才?这并不是反对偏科,偏科也允许,但偏科要有天分,而且他们将来要发展到高水平,还是要有文理各科的综合素养。从这一点来讲,基础教育就不要文理分科。其实文理分科是高考逼出来的。高考分文理,应试也必然要分科了。过去高三才文理分科,后来高二就分了,现在高一就分科,这都是高考逼出来的。但是高考是可以改革的,现在大家都提出高考制度要改革,我们也提出了好几个高考改革的方案。所以我觉得应该从基础教育的本质和任务来看要不要文理分科,尤其要注意不分科并不等于不照顾每个人的特长。

温总理讲的第六个问题,是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习办学的体制问题。教育事业还应该让懂教育的人来办,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来办教育,要让懂教育规律的人来办教育。2006年总理召开了基础教育座谈会,我去参加了,还有叶澜老师、北京市原教委主任陶西平、一位中学校长、一位小学校长。我们座谈的时候都谈到教师的重要性,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优秀青年当教师。温总理就说,要让教育家来办教育,要实行免费师范生,吸引优秀青年来学师范,而且一辈子干下去。服务几年以后就会产生对教育的感情。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验。过去我是在上海做小学教师。1948年我没考上大学,是落榜生。那时年轻气盛、一心想工业救国,要考就考最好的,于是就报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交通大学的运输管理系,后来这两所大学都没考上。当时只好做小学教师,后来觉得当教师也很有意义,第二年就报考了北师大和复旦大学,被北师大录取了。温总理的意思是要让教育家办教育。现在很多人不懂教育,很多地方的教育局长、中学校长都不太懂得教育,是从地方的镇长、区长提拔上去的。因为中学校长是正处级干部,县委书记也不过是正处级干部。温总理讲要培养教育家,真正做到这个要求,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第七个问题是讲教师培养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前面已述,不赘。

温总理后来还讲到教育保障和教育投入问题,这里不具体展开。总之,温总理的讲话是制定纲要的基本精神,教育部按照这些基本精神搞了11个教育小组调研, 2008年从8月11号开始到现在已经快10个月了。我负责的是“素质教育研究”调研小组。分四个子课题,第一个问题:素质教育的目标、时代要求、内涵;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这是讲德育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包括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的改变,减轻学生负担、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第四个问题是,用人单位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例如现在用人制度讲学历主义,什么都讲学历,不讲素质。四个子课题,参加调研的将近50人。上海的教科院的一些人都参加了调研。调研报告2万字,摘要8千字,但背后的资料有几十万字。比如素质教育的目标问题,调研小组调研了各个国家对学生的素质的要求和我国各地的经验,总共材料有好几十万字。8000字的摘要将来要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20000字的报告将来可能在网络上发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中央还要成立一个100人的专家咨询会,这100人中包括科学家、院士,也包括经济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

2009年2月7日规划工作小组集中了四个方面20个问题公开征求意见。

第一个方面是加强农村教育的建议。这里面也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城乡教育农村教育统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些建议。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三教统筹”的问题,就是把普教、职教、成教统筹起来,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来的问题。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里,要考虑“三教统筹”的内涵是否有变化。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农村教师缺乏、提高教师素质的办法和措施。第三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过去长期以来是户口在哪里就在哪儿受教育。十多年前我就提出这样的做法不对。因为农民工在城市做工、纳税,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不能在城里接受教育呢?现在改过来了,承认城市要负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就可发现,培养农民工子女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市民。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将来就是市民。这个问题理论上是解决了,但是农民工子女真正要像城市子弟一样上学还没做到。一部分是上学了,但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还没有学上,或者说只能上很差的学校——农民工自己办的学校。另一个是考试的问题。他们不能在所在的城市考试,必须回户口所在地考高中、考大学。

第二个方面是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比如,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办法和措施;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办法和措施;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和区域教育协调政策措施。

第三个方面是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主要有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发展学前教育意见建议;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调动企业行业教育的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的问题;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学特色;以及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与人生成长的“立交桥”等。

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是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有如何依法落实“三个增长”、强调政府投入责任;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鼓励社会投入、捐资教育;如何建设和谐校园的办法措施等。

四个方面20个问题。但媒体反映最多的就是文理分科问题、高考制度改革问题等,而农村教育等重大问题讨论得不多,可见农民缺少发言权。

教育制度要有所创新,第一要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公平要从早期教育开始。2009年人大、政协两会代表也都关注学前教育,认为过去重视的不够。今后学前教育肯定要有比较大的发展。特殊教育,前天中央开会了,刘延东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我想,这方面今后还会继续加强。

第二要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这就涉及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问题,规划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但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不是义务的,不是义务教育。我们要把普及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分开,义务教育应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应该还是9年。从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还做不到。而且普及高中阶段在不同地区要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普及,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晚一点。总之,要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现在我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是8.5年,而发达国家已经到了12年、13年、14年。我们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我觉得要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二是要培养拔尖人才,培养杰出的人才。现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够。所谓拔尖人才、杰出人才,就是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真正能够推动科技、社会的发展的人才,包括科学技术人才,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才和管理的人才。

第三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过去我国长期不重视职业教育,这里有文化传统问题。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还是过去“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另外中国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好大喜功,什么都要求顶尖,世界顶尖,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级的。如果这样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中国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清华一所北大就可以了,因为现在重点中学已经不是追求升学率,而是追求上清华北大率,在南方就是追求复旦交大。中国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好面子,攀比,说你的孩子上了清华,我的孩子上了师大,似乎低人一等。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的孩子考的是专科,就没有面子。当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趋同化,都想学清华北大,不讲自己的特色,专科要升本科,本科要办大学,大学一定要有博士点,不加控制。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要有博士点,教育还有什么层次?职业教育没有人愿意上。所以现在教育的很多问题不单是教育内部就能解决的。以减轻负担为例说,学校减轻负担,家长就会给增加负担,因为家长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断地给孩子加压,全体学奥数,学生苦不堪言。这些既有制度问题也有观念问题,制度要改革,观念也要改革,群众观念的改革还必须先有制度改革为保障,否则观念也不可能改变。北大清华出来的能找到好工作、拿高工资,上职业学校出来的工资低,当然家长就不愿意送孩子上职高。所以我就提议,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起点工资要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这样才能逐渐扭转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最近职业教育开始被重视起来了,原来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才考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交的学费要比普通大学还要高,清华北大学费4000到5000元,高职倒要交10000元,这完全不合理。谁还愿意上职高?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改变,上职业高中有补贴了。这一制度的改变,会促进职业高中将来的发展。

第四,高考的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也是调查研究最困难的一个。取消是不行的,但该怎么改?特别是综合考核怎么考?不能只考书面的,要有平时的表现,在美国,学生必须做若干天的义工,才能获得大学入学资格。中国现在也在提倡做义工,但要列入招生条件,弊端就来了,就会出现走后门。调研小组提出不要一次考试定终身,允许学生多考几次。有人说这会增加负担,可是我们认为,这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头一次考得不好还可以考第二次。现在一次定终身,所以现在参加高考就像是上战场似的。关于高考的问题调研小组提了好几个方案,还不知道最后哪一个方案能够实现。上海已经实行部分高职不考试,高中毕业就可以了。北京也有些学校在做,但不普遍。到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达到40%,与现在数据对比,高等教育毛入率是23%,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全国是60%左右,上海已到82%。如果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相应的高中毕业生的入学率会大大提高。所以专科学校可能就不要考试,报名录取就行了。这就解放了一批学生。如果高职的工资提高了,找工作也容易了,这就又解放了一批。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统考的要求可以低一点,科目也不要太多,普通高校按统考录取。而像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些重点大学可以单独再按专业要求考试录取。

第五,减轻负担是谈得最多的问题,领导也最重视。这次调查研究统计有一组数据,中学生有的4点多钟就起床,四分之一的学生6点前起床,小学生也是6点半就起床;中学生每天晚上11点才睡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晚上11点半睡觉,小学生每天晚上9点半睡觉。学生现在是苦不堪言。为什么负担减不下来?有教育内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就业压力的问题。有个真实的故事。前年,某区教育局长发了减负令,头一条就是“学生的书包的重量不能超过学生体重的十分之一”。这个规定出来后网上就轰动起来,有赞成的,有的说这不是治本的办法。我是赞同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不过是40来斤,但要背七八斤重的东西,有损他们的健康。该区为此开了一次座谈会,有家长、教师、学生参加,我也去了。有一个学生发言说:“希望国家定一天没有作业日,像禁烟日那样”。学生的要求就只有这么低。我在会上说,要减轻负担,首先教师要把课讲好,课讲好了,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听懂了,就不用布置那么多作业了,就可以减轻负担了。第二,老师把课讲好了,布置作业少了,家长千万不要再增加负担。我说,我最讨厌奥数班,奥数班摧残人才。说完以后,忽然一位小学生起来发言,他说:“顾爷爷,你说要取消奥数班,可我们不上奥数班就考不上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怎么养家糊口啊?”这种话出于10岁左右的孩子之口,真是又可笑又可悲,完全是代表了所有家长的心声。可见减负有多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