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的研究概况
随着交通与信息费用的降低、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国际商业活动逐渐变得异常频繁。跨国公司采用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这种选择是由什么决定的、会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问题因而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理论界的主流思想是Hymer-Kindleberger理论(Kindleberger,1969; Hymer,1976)与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这一时期对进入模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上。到了20世纪70年代,内部化理论的出现将许可协议、特许经营以及亚合约(subcontracting)方式也纳入到了进入模式的研究范围。20世纪80年代并购的兴起使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得以迅速完成,因而这一时期有关进入模式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了新建与并购的选择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关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的文献开始逐渐增多,新的理论流派不断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被学者们使用最多的是折中理论(eclectic theory)、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学者们的进入模式研究对象则集中到了出口、许可、合资与独资这几种方式上(Buckley and Casson, 1998; Tse, Pan, and Au,1997)。
据统计,1996年至2000年间在20种顶尖级的管理学以及与管理学相关的期刊中,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纯IM研究(p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共有271篇,其中进入模式研究33篇,占文献总数的12.2%,为第三大热门研究问题。在这些文献中,学者们研究进入模式的内容与角度不尽相同,但主要围绕三大主题:(1)对进入模式选择进行解释,即跨国公司采用何种形式进入东道国,这种选择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对合资所有权水平进行解释,即跨国公司选择合资时会选择对等股权还是非对等股权;(3)对进入模式决策的结果进行评价,即不同的进入模式其绩效与企业寿命是否不同。这一时期三大主题的代表文献与相关学者详见图表2-1:
图表2-1 1996—2000年围绕进入模式研究三大主题的代表文献与相关学者
资料来源:Werner, Steve.2002.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 A Review of 20 Top Management Journals.Journal ofManagement, Vol.28 Issue 3, p.277,29p.
注:a代表理论文献(theoretical paper); b代表运用模型的方法(modeling methodology)。
目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虽然这三大主题从不同方面对进入模式问题进行研究,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折中理论(eclectic theory)、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与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其中折中理论的代表是邓宁(Dunning,1977,1980,1988),持交易费用观的学者其理论来源于科斯(Coase, 1937)与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5),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则起源于彭罗斯、普拉哈拉德与哈梅尔等人的资源-能力理论(Penrose, 1959;Prahalad and Hamel,1990)。本书的研究属于“对进入模式的选择进行推测”(主题1),所以从下节开始将分别介绍三大理论各自对“主题1”的解释,从而详细说明这三大理论的分析特点。限于篇幅,三大理论对“主题2”与“主题3”的解释本书将不作回顾。
二、国内的研究概况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研究仍十分有限,迄今为止远没有形成讨论的热潮,同时也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有一部分学者做了非常有意义的综述性工作,将国外的研究介绍给国人:如詹金平(1999)的《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理论》、张一弛、欧怡(2001)的《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刘海云(2001)在《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介绍了进入模式问题在国外的代表理论,但文献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近期的进入模式理论发展状况基本没有涉及;唐宜红(2003)的《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兼析外资政策及其引资效应》对进入方式、区位选择与政策影响作了全方位的研究,但涉及的问题太多,缺乏对其中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另一些学者围绕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模型。例如刘海云(2001)将影响进入模式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因素和跨国公司内部因素(见图表2-2)。
图表2-2 环境因素与进入方式选择
资料来源: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崔新健(2001)建立了一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决策模型,其影响变量包括区位变量与企业变量(见图表2-3)。
图表2-3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决策模型
资料来源:崔新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决策模型》,《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年10月,Vol.23, No.10,第10页。
毛蕴诗教授(1994,2001)在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目标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四维分析模型(见图表2-4)。该四维分析模型主要从过程分析入手,运用了动态战略的分析原则,分析了FDI主体目标和环境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这种四维分析法不仅用来解释跨国公司某一时期的进入模式问题,还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选择、区位选择、技术选择与产业选择的问题。随后毛蕴诗教授(1999)通过与德国的B.N.Kumar等人的合作,对德国在华企业的投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实证分析。2002年,毛蕴诗教授又在其《主要西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时机与方式的特点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进入时机与方式。
上述分析模型和有益的探索填补了国内关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问题”研究的理论空白,为未来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学者长期参与、积累与修正,而国内的研究无论是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自我积累上都还不够。这些模型提出后,除了作者本人继续关注与充实外,少有其他学者问津,这就使得国内学界有关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问题的理论研究仍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使面对大量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现象,国内研究也依然无法作出高质量的实证研究。
图表2-4 对外直接投资四维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
资料来源:毛蕴诗,《对外直接投资过程论——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维分析模型及其应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