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当代北大学者论五四运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

沙健孙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个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为实现后一个任务开辟道路。因为不首先推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外国资本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和自由的发展;就不可能解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村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而在这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伟大而又艰苦曲折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是这个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关节点。

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从1840年就开始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爆发前的80年里,主要是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些斗争对于粉碎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固然起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来还是先后归于失败了。而从五四运动到今天的这80年里,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斗争,虽然也曾经历过若干的曲折和反复,但是从根本上说来却是走上了通向胜利的道路。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赢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地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这个革命的胜利还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使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如果联系着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总进程去观察和思考,我们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四运动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她在中国人民为实现独立和富强这两项神圣的历史使命而进行的斗争中所起的伟大的历史作用吗?

五四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的政治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里,有几个新的历史因素值得我们注意,主要是:

第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青年毛泽东说过,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这个群众运动向全国推广,使“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毛泽东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9页。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在1914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相联系,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了。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由于新的社会因素的生长和发展,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便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阵营。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也就获得了比以往任何的革命斗争都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2期起改名《新青年》)为标志,中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即“德先生”)和科学(即“赛先生”),它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两面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参加这个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向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自觉的挑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由于动摇了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权威,这就为各种新思潮的涌流打开了闸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乃至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上书,第699—700页。这些受过新文化运动熏陶的年青一代的知识界,尤其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领导骨干。

既然五四运动发生在一种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也就具有了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不曾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9页。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9页。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和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巴黎和约》;并且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的口号;与此同时,这个运动还坚决要求打倒与此有关的北洋军阀政府中的卖国贼,并且进一步主张进行社会改造,提出了“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的口号。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确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伟大的群众运动,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的地方。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的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0页。这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是没有先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这场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瞿秋白当时在《饿乡纪程》一书中指出: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它。中国民族几十年来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里边。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经过对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了。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而是把它们继承下来,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赋予了它们以新的涵义。民主,不再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指广大人民的民主;科学,就社会科学来说,不再是指那些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了。这样,也就使得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阐扬。

由于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到工人群众中去,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自觉行动。正如邓中夏所说,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样,五四运动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先进的知识分子由此了解了工人阶级的疾苦和他们的革命要求,从而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了他们的一边;一部分工人也由此认识了本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具有了阶级的觉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创立了这个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也就有了获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和最大收获。

五四运动虽然过去了80年,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环境也与80年前迥然不同了,但是,这个运动所体现的精神,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作用;它所开创的传统,在当前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学习什么呢?

第一,认清当前面临的历史任务,自觉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历史的经验表明,青年运动只有在它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担负起时代的任务时,才能具有深刻的内容和历史的意义。五四运动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当然不是要去重复当年的斗争口号和斗争方式,而是要继承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像那时的热血青年和爱国群众顺应历史的要求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那样,认清当前时代赋予自己的新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投身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认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坚定对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正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的先进分子实现了自己思想方向的转变,即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这一个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历史已经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近年来,有人鼓吹,五四精神就是自由主义的精神,五四传统就是自由主义的传统。在中国,只有自由主义者才是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这种说法,既背离了五四运动的历史真实,更经不起五四以来中国人民的政治实践的检验。

自由主义是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思潮。即使在五四运动的开始阶段,自由主义也只是运动的右翼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并不能代表五四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以后,仅仅是那些“向右”发展的,即“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的人,才继续进行着自由主义的宣传。这种自由主义既没有把中国引向民族独立,也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的民主与科学的繁荣。自由主义者在中国不曾有过大的作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在实践中不断碰壁,许多崇奉过自由主义的人后来也放弃了这种信念,而加入到人民革命的营垒中来了。历史表明,自由主义这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已经在中国无可挽救地遭到了破产。把自由主义说成是五四精神的主要体现,实在是太不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了。如果五四精神不过是破产了的自由主义,那么五四精神还会有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呢?

第三,走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道路。五四运动的参加者首先是热烈的爱国者。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正是从爱国的立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参加实际斗争,并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使自己逐步从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共产主义的战士。这也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共同走过的历史道路。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年青一代的成长道路,必定会具有许多与革命和战争年代不同的特点。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这些基本点,仍然是当代中国的先进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大会上提出,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于青年成长道路所作的新概括,它的基本方向,是与五四运动的传统完全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确信,切实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必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广大青年走党所指引的“四有”新人成长道路的自觉性。

(原载《党建研究》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