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英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践

英国是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的国家,由于两党在历史上各自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奉行的经济理论不同,两党制定的政策目标和运用的政策工具也都不相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英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实践侧重于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需求管理,强调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刺激投资和消费等有效需求。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英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转向治理通货膨胀。政策实践侧重于以货币主义为基础的货币供应调节,强调运用货币政策手段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遏制通货膨胀,最终达到增加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1.2.1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英国的财政政策

二战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历届政府都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他们看来,要缓解经济危机、实现充分就业并刺激经济增长,就必须运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扩大有效需求,甚至可以经常性地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战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有大幅度的增长。

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通过政府支出和公共支出两个主要指标来加以衡量的。政府支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实际现金支出。它不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的简单相加,因为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的补贴构成地方政府支出的重要来源。为避免重复计算,要从地方政府支出中扣除来自中央政府的补贴。

战后英国的政府支出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支出的增长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例如,1950—1980年,英国政府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3.5%,而同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二是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1950年,英国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而1980年,这一比重上升为54.3%。李圣君:《财政货币政策与现代市场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公共支出不同于政府支出的地方在于,前者不包括政府所属企业的经营支出、政府为国有化工业公司所提供的资本投资、应息储金和债息支付等。在政府支出中,公共支出部分占90%以上。二战以后,英国的公共支出与政府支出呈同步增长之势。1959—1969年,公共支出和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6%和43.5%。1970—1979年,这一比重分别提高到46.45%和50.4%。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英国政府的税收政策变更频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为调节投资和消费等有效需求、缓解经济周期,不断频繁地变更税收政策,例如,增加或减少税收总额、调整税目、改变税率、降低或提高免税额和起征点。因为个人所得税是税收中最重要的税种,所以税收政策的变更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的说来,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了适应政府财政支出的迅速增长,各种税收的增加也相当迅速,仅所得税、国民保险税和消费税三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9年为27%,1978年就提高到39%。

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战后英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1951—1960年,财政赤字平均每年为1.54亿英镑。196l—1970年,财政赤字平均每年为8.75亿英镑。而1971—1981年,财政赤字平均每年为45.73亿英镑。在1946—1981年的36年中,就有28年有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清偿国家债务,必须从国内外筹措资金来弥补财政收支的差额。在英国的官方统计中,公营部门借贷需求是反映国家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重要指标。

1963年,英国政府提出“公营部门借贷需求量”(PSBR)概念,并开始这方面的统计。其基本思想是,财政赤字要靠借款来弥补,为此,政府必须向公众或中央银行举债。一般说来,PSBR增加即公营部门支出大于收入,相当于公营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实际上可能转变成私人的银行存款。而私人银行存款的增加意味着货币供应量M3的增加(M3等于现金加储蓄)。如果公债发行量为零,则M3增加的量就等于PSBR增加的量。事实上,因为公债的发行是有限度的,所以当PSBR增加时,M3几乎总是要增加。

把增加货币供应量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其结果是:货币政策成为财政政策的附属物。事实上,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来说,一直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调节金融机构的信贷和操纵短期利率。至于货币供应量,则被看做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并没有规定过具体的目标,只认为货币供应量必须适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加上“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

英国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英国经济增长尚较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和3.2%),失业低于50万人,通货膨胀还不严重(年均率分别为3.9%和3.5%),凯恩斯主义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的话,那么,在7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为2.2%,失业增加到100万人以上,通货膨胀率猛增到12.5%,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恶果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特别是1973—1975年发生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英国的经济陷入了“滞胀”困境。

总之,英国在二战后初期所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得到一些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为筹措政府的经费而扩大了税收,造成政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其他支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一部分社会投资和消费被政府采购和政府公共投资所代替,大大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其次是,在正常情况下增加的政府债务实际上也会减少社会应有的一部分投资和消费,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降低。这与经济协调时的同样做法效果不同。

再次是,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做法,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与恶化。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与美国的不同在于:美元在二战后具有世界普遍接受为计价和结算的硬通货的地位,因而,美元的增发会通过对外贸易、投资、贷款和援助等手段分散到世界各国,在短期内不会立即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当然,在长期,当世界各国持有的美元达到一定数量,且美国经济下跌、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时,就会发生世界性的兑换危机和通货膨胀。这就像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情况那样。)但是,英镑已经不具有美元那样的地位,且英国经济规模有限,国家狭小,持续增发货币必然较快地引起通货膨胀。这就提醒人们:小国是不完全具备那种美国在二战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条件的,因而,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

1.2.2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英国的财政政策

1979年5月,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保守党政府上台执政。当时英国的经济形势是:经济衰退,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面对这种情况,撒切尔政府公然摒弃了过去历届政府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政策。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守党政府为摆脱经济“滞胀”而提出的中期战略是: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逐步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逐步减少政府支出,逐步压缩公营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营公司)的借贷需求,以求得经济的稳定增长。

为了贯彻上述战略,撒切尔的保守党政府在财政支出政策上,主要采取了削减社会福利、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财政赤字等手段,来减少公营部门的借贷需求,降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在税收政策上,保守党政府主要是通过减税来刺激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并以此作为对付经济衰退、复兴经济的整体战略的重要一环。撒切尔政府制定其第一个年度财政预算时就把个人所得税的基础税率从33%降到了30%,在1985—1986财政年度和1986—1987财政年度的预算中又将这一比率先后降到了29%和27%。

撒切尔政府还把个人收入税改为消费税,即纳税人不是按收入多少来缴税,而是按支出多少来缴税,从而使税收和收入脱钩。为鼓励私人投资,政府还大大提高了投资收入附加税的免税额。投资收入附加税的免税额从1979年财政年度的1700英镑,提高到了1982年财政年度的6250英镑。刘溶沧:《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第393页。这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另一方面又发挥了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刺激了投资和生产。这些政策实际上对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国内需求的增长,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因素。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减税不但没有减少政府的收入,相反还增加了税收总额。较高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加了税收,加上政府支出的减少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使英国财政出现了盈余。国库充实又促进了经济增长,对英国经济的振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撒切尔政府执政期间,英国经济形势出现好转,逐步摆脱了“滞胀”困境,实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较快增长。1980年撒切尔夫人刚刚上台时,英国的消费物价上涨率为20%,1987年降为4.1%,1988年仅略有上升。与此同时,英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为2.7%,不仅超过了美国、前联邦德国和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也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2.6%的平均增长率。1988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4.5%,增幅甚至超过日本,居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趋于下降,从1986年下半年到1989年初,失业人数从340万下降到194.6万,失业率也下降到6.8%,是1981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英国的财政收支状况也明显改善,持续18年的财政赤字从1987年起开始转为盈余。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它针对了此前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弊病。应该说,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英国这样的国家发生经济萧条的特定情况下,暂时有其一定合理性与效果。但是,长期实行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运用条件。忽略了这一点,直接将其套用到各种条件和环境下,发生问题就不足为怪了。英国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国家参考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