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全媒体新闻采写教学

一、我国新闻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这其中既有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也有理工、政法、财经、外语、体育类大学;还有一些师范院校。据统计,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新闻传播专业显然已经成为高校社科类专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看到,我国新闻教育正面临着一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是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新媒体人才市场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大的人才供给缺口。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偏差。高校新闻教育按照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管理,强调计划性和统筹性,而忽略了对新媒体人才市场需求的关注与把握。

二、新媒体人才短缺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传媒人才已成为今年职场上的“领军人物”。每年20%的人才需求增长、30%的薪资增长,使相关专业的大学录取人数不断攀升。但仍有相当多的传媒机构,尤其是新媒体运营企业还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数字媒体人才。专家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60万人之多。杨柯.新媒体成黑马.人才储备不足缺口60万 [EB/OL].中青在线:http://www.hr.cyol.com,2006-9-30.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新媒体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以上海来说,尽管目前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的相关专业,每年上海本地有3000多名学生毕业,但由于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实际人才需求错位,不少企业反映,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无论是经验还是技能,都距离企业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要上手工作,起码需要培训3~6个月。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EB/OL].http://www.cjr.com.cn, 2008-12-9.

目前,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研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数字媒体人才的短缺,更成为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多种媒体融合的历史条件下,掌握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的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媒体的变革与发展,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毕业生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离全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为新媒体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不仅仅是广大新闻院校面临的问题,也是新媒体发展和多种媒体融合本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新闻传播教育的供给与新闻传播人才市场需求困境告诉我们,我国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改革。这种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业界变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传播实务的巨大变化,使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媒体从业人员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的变化,使我国新闻传播人员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教育也必须适时做出改革。

(二)需求变化的需要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新闻实务单位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新闻单位单纯从新闻院系学生招聘人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报纸扩版、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专业化、刊物时尚化及网站多样化的发展变化,用人单位对只会新闻报道、通讯、特稿写作和电视专题制作的从业者需求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媒体对经济、法律、社会学甚至理工专业的人才需求大增,而对这种新的就业增长点,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毕业生缺少明显的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面对毕业生就业的新情况,新闻传播教育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四、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

先有新闻媒体,后有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为适应新闻媒体存在和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媒体产生和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闻教育。“在新形势面前,特别是在目前新闻教育规模扩张而就业问题日渐凸现的情况下,形成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的差异与特色,加强人才供给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不啻为新闻教育的一个出路。”程曼丽.未来的新闻教育 [EB/OL].人民网:http://media, people.com.cn,2007-8-22.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这必然导致从业人员的转型。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新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解释为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教育目标——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目标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从培养目标看,传统的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新闻媒体采、写、编、播工作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新闻传播的实务人才。

新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所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具有现代新闻传播观念,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与传统记者相比,他们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以最快捷的途径和最贴切的方式采集、传播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制作信息产品。同时,能将因特网的高新传播科技的发展融入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结构中去,确立全新的传播价值观,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最大限度地符合信息社会的最新要求。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适时更新教材

全媒体时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传播人才,而复合型传播人才不是传统的“人文模式”能培养出来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打破单一文科教学体系,全面实施通才教育。

传统新闻教育普遍认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能写的人,这样的新闻教育将“写”放在第一位,只要能“妙手著文章”就行,新闻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在急剧变化的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构成新闻教育的三大课程体系中,较之理论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实务新闻学的课程体系处于改革冲击波的最前端。温海玲,杜骏飞.文革时代的战略理性:全媒体热潮中的冷思考 [J].电视研究,2009(7): 59.培养全媒体工作者必须通过多学科综合教育,包括人文学科教育、社会学科教育、自然学科教育等。在基础课的设置上,要真正贯彻厚基础思路,即要学生打好各类基础。在一些公共课教学中,要删除一些明显过时的内容,对那些学而无用、严重与实践脱节的课程要果断取消。新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新闻传播人才,理应是文理兼通的全才。因此,针对当前的新闻教育现状,特别要加大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前沿科学内容含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真正实现“现代化”。

课程、教材、教法是搞好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设置好了,教材建设必须跟上。教材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使用具有广泛性与延续性,而且是学生形成一定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依据。教材编写,特别是统编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许多新的内容无法及时补充,一部教材连续使用数年的情况并不鲜见。一些高校所使用的教材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观念、案例,一些教材在体例、内容与文字上缺乏连贯性,错漏之处时有,含金量比较低。因此选择与时俱进的教材也是课程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因素。

(三)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训教学

1.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的新闻教育中普遍采取的仍是集体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接受相同内容的课程。教师授课通常只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学生仅带上一支钢笔和几张纸或一个本子记录所听的上课内容而已。“上课抄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这个“学习怪圈周期”不断重演升级,使得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推进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新闻现场教学、对话式课堂、作坊式课业等方式。打破传统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形,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者。

2.强化实训教学

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必须学好。但真正的应用性新闻人才,并不是课堂上学出来的,而是新闻实践中造就的。因此,好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除了抓好教师课堂讲授外,对教学实训环节也必须予以足够重视。比如学校建立新闻实训基地,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新闻一线采访。在这方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他们把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结合起来,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学院前不久组织学生报道团对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进行实地实时全程报道,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思考题

1.全媒体的特点有哪些?

2.全媒体新闻采写模式有哪几种?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3.全媒体记者的素质包含哪些方面?

4.我国新闻教育改革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