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经济问题概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关键词语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粗放型经济增长(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集约型经济增长(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Intensive Economic Growth

小康社会Well-off Society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的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GNP、GDP等总量指标或人均量指标与以前相比的速度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有正、零、负三种情况。

中国一般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总量和人均量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包括产品数量和服务数量的增长,这种增长是需要耗费成本的。将经济增长与成本耗费两方面结合起来看,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也叫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如增加资本的投入、增加雇佣劳动力的人数等带来的经济增长。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这是以资本、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甚至严重浪费为基础的增长,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2)集约型经济增长(也叫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例如采用技术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取代技术落后的机器设备带来的经济增长;应用新的技术或工艺带来的经济增长;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等。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增长方式。

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因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支撑经济的增长。所以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国必须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二)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定义

经济发展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其新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提出: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制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想象会实现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广大人民物质福利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在现实中,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贫困的增长”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但有发展一定会有增长。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追求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经把一个贫弱的农业大国变成了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正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1979—200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超过9.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见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初公布的调整数据,2007年末中国的GDP已达到257306亿元,按当时汇率计算,折合35225.2亿美元。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14日公布。

中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中国有13亿人口,因而人均值很低,2009年末全国人均GDP为25125元,约合3679.58美元。而据世界银行对2004年人均GDP的排位,排名第一的卢森堡为43940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610美元和34510美元,英国和法国人均GDP也分别为28350美元和24770美元。在这一排序中,按中国修订后的数据计算,中国2009年人均GDP的排名在世界100位以后。

中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钢、煤、水泥、棉布(2007年);第二位的有:发电量(2006年);农产品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位的有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2007年)。《2008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6。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二)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并初步实现小康

中国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的1.13亿吨、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最高峰1998年的5.12亿吨,2009年为5.31亿吨。人均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18.74公斤增长到1996年的414.39公斤,虽然由于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2009年回落为397.69公斤,但中国是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全国人民的。农业改革使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粮食短缺状况得到根本改观。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3%(2005年)的人口。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和突出问题

(一)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中国从计划经济国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30多年的改革使中国从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综合评价已达到73.8%。李晓西:《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正是这一变化,使中国在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2.中国经济从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

30多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这一开放过程有三个转变:一是从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面的开放;二是从根据短期需要实行开放转变为根据长远目标和国际惯例实行开放;三是从对部分国家开放转变为对整个世界开放。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3.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社会

这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1978年,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城市人口只占18%; GDP中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的比重为28.1%,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的比重为48.2,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的比重为23.7。到2008年,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4.3%,比1978年下降了27.7个百分点。GDP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也变成了11.31%、48.62%和40.07%。这种经济结构变化意味着中国已经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4.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见本节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消费品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四分之三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

什么是小康?《现代汉语词典》将“小康”定义为:“指家庭经济状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人类生活水平可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豪五个层次,小康居中。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确立了从2001—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国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发展滞后,地区间差距明显

城乡两大经济板块之间尚未建立良性关系,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详见第三章)

2.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绝对数量较大

(详见第八章)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年末就业人员77480万。仅就业人口就比2001年的全欧洲人口(72600万,包括俄罗斯)还要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比其他国家大得多。

4.自然资源的过快消耗与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指出,中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属于高增长、环境恶化类型。中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例如中国的人均石油资源水平极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石油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3%,石油产量只占世界总量的5%。2008年,中国石油的产量及进口量总计达到3.69亿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目前的GDP大约占世界总量的5%左右,但为了生产这些GDP所耗费的钢材、矿石、煤炭等资源,大约占世界总量的20%~30%。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指标明确提出。

但是,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起飞的阶段,从生产方面看,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高耗能产业高速成长,再加上低效生产能力淘汰迟缓,因此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都居高不下,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产生影响。

从消费方面看,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中国在2000年以前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居民的消费主要是满足“吃、穿、用”的需要。2000年以后,消费结构升级,进入以“住、行”为主的阶段,居民人均占有住房、私人交通、家用电器等在迅速增加。这带来的产业链条延伸就是重工业。“吃”和“穿”主要是基于农产品,农产品是地表以上的资源所提供的,而“住”和“行”主要是要用地表以下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来支撑。这些东西开采出来进行加工,就有大量的污染、排放和耗能,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也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练习

一、词语解释题

1.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

3.粗放型经济增长

4.集约型经济增长


二、判断题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有经济增长就一定有经济发展。( )

2.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否则中国经济将没有前途。( )

3.小康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对于“经济发展”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B.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

D.经济发展不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前提和基础

2.集约型经济增长( )。

A.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B.主要通过增加投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

C.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一直采用的经济增长方式

D.不如粗放型增长方式效率高


四、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3.何谓“小康”?谈谈你的理解。


五、思考题

对比分析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中国现实经济情况,论述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