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叶
预录取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录取院系:物理学院物理类
毕业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
获奖情况:2008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高一组一等奖
19届(2008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一组全国三等奖
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市二等奖
20届(2009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组全国三等奖
第12届(2009年)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一等奖第12届(2009年)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论文竞赛二等奖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市二等奖
21届(2008年)北京市高一物理竞赛高一组一等奖
第四届(2009年)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北京一等奖(第3名)全国一等奖
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一等奖(第16名)全国决赛二等奖(第63名)
2008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高一组一等奖
2009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高二组二等奖
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北京二等奖
庸碌的图谋
假期里,我去给一个初中生辅导数学。初中的课程我是很熟悉的,还没有忘记,况且高考后无所事事之时我也把自己的初中教材通读了一遍,以期“调和”一下高中为了顾全体系而有所取舍的学科态度。虽说如此,我并没有用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和指导他的既成与将成。在我的观念里,人与人彼此不同,有的事我经历过而他未经历过,有的事我未经历过而他经历过,本就不需凡事预知,凡事通晓,凡事都向自己一个人的经历上生搬硬套。事实上我们的学习氛围因校风而大异,五年的距离也足以颠覆学业压力的格局;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选择的路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个性,来源于每个人观念间的不同。一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一为从心所愿,顺其自然。由此,像无论考试还是作业都勤作草稿力求无误这种行为,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好习惯;在我看来就如同积重难返,考试时速度与准确率难以兼顾的祸根。我建议他减少对草稿纸的依赖,多用脑去想象、心算,可我又怎知这剂药是否适合他!他的眼中只有一个个阶段考试,他的家长却期望让他更在乎那些更遥远、更重要的“大考”;这些习惯和愿望与我对应试教育的不屑一顾有着何其巨大的差异!可叹若不是因为考试,他们又何必找我来“辅导”学习!一个人认为有用、正确的事情,另一个人未必会同样认为。
静下心来一想,益知为师之难。我的老师们与我们的不同应当更大,用短短两三年光阴摸透每个人多变思想之下几乎不变的性格更是极为困难,即使摸清了,也不会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对症下药。教师之中或许不乏有着孔子般能为的人,只因没有广大学生以供其选择志同道合者进一步培养,也不会有那么长的时间“树人”。如今教师之所为,在于尽其所能,但求无愧于心而已,正如我的高中班主任不久前所说:“尽人力,听天命”。无奈至此,当时就曾令我慨叹,其半生碌碌,一事无成,十年从教,未老先衰。试问何由?
想起我初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几乎凡事无为,尽付学生自治,对班内工作不满意了发点牢骚却也自有其威严。他从未殚精竭虑将我们的思想纳入某个框架之中,也未刻意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成绩。那是我们还自以为受他的领导约束,与他罕有平等的交流;即将毕业之时方知他平易近人,奉行着“凡事适度,顺其自然”的准则:我们以领导的眼光看他,那他就摆出个领导的架势。我与他这“顺其自然”始终有着共鸣。这“自然”若是在于外界,就化为“海纳百川”,宽容并理解身边的一切;若是在于内界,则意味着“率性而为”,恪守并时刻显露着核心观念与性格。只是他那“凡事适度”我还不能完全领会,这也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在初中的班级里,我们宣扬着迥异的哲学,却依然和谐相处,最终也不愿各奔东西。其中缘由,或许正是因为成长在这种不同之中,每个人都有些独到的领悟吧。旁人看重的,是如何取得成功,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扬个人观念。他们运筹帷幄,生活中如历朝文人般喜怒哀乐,慨叹穷达,寻求解脱。而我所看重的,一在于收获,一在于付出。所谓收获,就是因外物而生的内心感悟,那是自己的东西;所谓付出,就是从心所愿对于外界的行为,那也是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的东西,才能使世界丰富。不必强求立异,因为自己的东西,永远与他人不同。我以为世间万种事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丰富这个世界,让世界里充满可观察、可欣赏的存在。而人也一样。他人想法与我不同,我也宽容待之,只因丰富源于不同,只因不同源于天然,只因人生来平等,而思想也生来平等。思想彼此不同,而辩论意味着交锋,知音意味着融合。至于人生的成功,思想的发扬,正应了初中班主任的话:“顺其自然”。既已顺其自然,又何需所谓“尽人力,听天命”?
包容者向往包容,深思者向往深思。我厌倦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鸿沟壁垒,更厌倦了用它们所围成的小天地。时间与空间交织成世界,思考与沟通升华了灵魂。深与博本为一体,是谁将它们割裂?
个人格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学习感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寄语:明争暗斗不如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