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的设计史、艺术史。人类通过艺术与设计将理想、情感、智慧或意志具体化、形象化,甚而情趣化、可用化。艺术与设计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活动和伟大特质,涉及人类所见、所闻、所想、所为、所用、所乐;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其主旋律是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原动力就在于人类对理想、对创造美好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
一
艺术与设计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国迈入信息时代的过程中,艺术与设计外延至创意产业,以“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创造财富”(英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这已是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功之路,艺术与设计已成为各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信息、新材料、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的广泛渗透、应用和衍生,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学科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享受到科技发展成就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渴望更为合理、和谐、美好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迅猛,艺术与设计界的变化史无前例。全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艺术与设计类学科,同类学位点有了明显增长,开设艺术与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已逾1400所。艺术与设计作品的日新月异,各种流派的空前活跃,艺术学著作的不断增加,艺术理论研究取得的瞩目成就,国民艺术素质的普遍提高,都表明了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已呈现花团锦簇、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内涵获得了丰富,其外延也有令人瞩目的拓展,并已成为衡量当今城市和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标志之一。
艺术学在整个艺术与设计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它与文学、哲学、史学、民俗学、美学、心理学、考古学等史有广泛的联系,是对艺术与设计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规律的学科。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的纷繁决定了他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在美术、设计、音乐、电影与电视等艺术门类中,如何对创作、设计、表演等纷繁现象作整体性的对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构建完整的体系等问题,使之纳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轨道,是艺术学科的主要任务。艺术学科与相邻的二级学科,如美术学、艺术设计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等有广泛、密切的定位。也与各二级学科的专业史论等接近,其关系有同有异,互为补充。艺术学的研究分成若干分支。除艺术原理外,有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比较艺术、艺术分类学、艺术形态学、民间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等;艺术与多学科结合,有许多带有边缘性质和交叉性质的分支学科产生,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文化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艺术传播学、艺术设计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
设计艺术学与上述二级学科艺术学和美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的艺术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其范围宽广,内容丰富,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简言之,设计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原有事物,使其更新、易用、宜人、致美、增益,且具有多方面品质的活动,亦是在限定性条件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应用科学、经济、艺术要素,系统构想解决问题方案、实现其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它已被列为社会发展亟需的专业,其内容涵盖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动漫与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等方面。在对艺术学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研究设计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虽然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趋势,但与实践相比仍较滞后,主要体现在研究作品远少于创作与设计实践作品,理论研究人员远少于创作与设计实践人员,在基础发展薄弱的高校,出现了艺术与设计专业“上马”仓促、膨胀过度、“削足适履”等问题;或是忽视艺术与设计的交叉性、创造性、前沿性,忽视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与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或是对与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的课程缺乏支撑,对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重视不够。这就要求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者在不断开拓进取的实践中,面对各种问题和诱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求我们的理论家以厚实的理论基础来拓宽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
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还是从社会现实方面去考虑,人人都需要艺术与设计,人人都需要懂得艺术与设计,人人都应该具有欣赏艺术与设计作品的能力,成为有能力满足自身需要的设计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艺术与设计教育,其中许多国家还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地位。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外颇有实力的院校或集团正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虎视眈眈。全球性的、超国界的力量亦在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行为、思想、价值判断发挥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正呈现新的对话,正从经济、技术、产品、艺术、生存与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成了物质领域生成规则的信息革命,深刻影响了艺术与设计文化的传达与表现,影响了艺术与设计的认知模式,引发了新的国际性竞争。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思维,诸如创意产业与设计文化阐释、文化表现、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问题。这种新观念与新思维的导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视角,为我们重新审视产业观念和艺术与设计体系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这都对艺术与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正面临新的挑战。
二
毋庸置疑,艺术理论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为此,加强对艺术与设计的研究,探讨其本质,创建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属当务之急。
为此,研究艺术与设计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思考艺术学科与设计艺术学科的范围、对象、特征,探寻艺术的发展规律与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宏观地、辩证地分析世界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建设、管理经验、教训和成果,以为我所用。同时,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并针对艺术与设计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规律、方法、语意表达等进行理性思考、梳理,把握我国艺术与设计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加强对中华传统艺术与设计的发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对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处理好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同有较高学术水准、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关系;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将基础研究、综合研究、分类研究与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凝练,做出科学论证,全力使研究方向、梯队、基地、成果等学科发展要素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瞻性。进而实现从材料积累、观点创新,到构建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艺术与设计学科体系,造就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当然,这是全体投身于艺术与设计研究和实践者的共同目标,本丛书中可能只做了其中很少一部分的工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主要着眼于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艺术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发展后劲、丰富的社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要求注重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要求注重实践、注重规范、注重国际交流,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协调发展。因此,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探讨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资源环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组织编写、出版面向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丛书的意义所在。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通过实际调研,在与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基础上,决定编写和出版本系列丛书,是一项利于促进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
本系列丛书立足于21世纪艺术与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以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目标进行编写,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实际需要。其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全球艺术学科与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大背景,建立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新理念。力求使新兴学科与艺术学学科结合的内容在该系列丛书中得以生动体现。
(2) 进一步密切学科内各专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结构。从探讨艺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到艺术与设计创作与批评的实践,整个系列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3) 在保持较宽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拓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涵盖艺术与设计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把握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4) 理论联系实际。本丛书特别列举了我国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大量实际案例,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力求做到不断强化其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
(5) 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突出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力求做到不断强化读者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促进读者朝着富有鲜明个性的方向发展。
(6)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艺术与设计不只是单纯追求某方面的先进和高低,而是综合考虑质量、市场、价格、安全、美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7) 内容新颖。融会当前有关艺术与设计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最新知识充实丛书内容。
(8) 本丛书是主要由国内高校教师共同编写而成,在相互进行学术交流、经验借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编写大纲。最终融合了各地特点,是合作交流的成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总之,本丛书注意加强学科基础,调整课程结构,反映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努力拓宽知识面,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丛书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基本思想和途径,宏观地、辩证地分析艺术创作与设计的规律、方法;对艺术与设计的本源论、方法论、主体论、本体论、欣赏观、价值观、艺术观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广泛的研究。该系列丛书将以全新的面貌来传播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新成果,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使读者在艺术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进一步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四
笔者希望本丛书有助于我国艺术学理论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艺术与设计修养的提高,艺术思维的完善,艺术与设计作品水平的提升。
对艺术、设计作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熟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风格流派,在对艺术学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下进行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实践;较好地使用外语和古汉语,全面而准确地鉴赏艺术作品,洞察艺术的魅力和奥妙;掌握调研与实地考察的方法,占有较厚实的第一手资料和间接的研究材料,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深入分析、归纳和阐述艺术的规律;对不同艺术的特点与个性有深刻的了解,并对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统观大局,审时度势,善于策划,又能在无数的艺术作品中归纳其共性,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上升到理论……应当说,这都是进行艺术与设计研究时必须要具备的品质。而作为高要求,系列丛书应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西方精华,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上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作者通过长期艰苦的学术劳动和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达成。笔者希望本丛书的编写,将是我们追求高质量丛书的新尝试和新起点。
最后,我要感谢参加本系列丛书编著和审稿的各位老师、作者和同仁,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许多师生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对本系列丛书的支持。由于编写时间紧、相互协调难度大,本书在编辑、翻译、引用上不无舛误;虽经审校,未必尽如人意,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指正。我相信,在使用本系列丛书的教师和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下,本系列丛书一定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在我国艺术学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2008年1月于武汉
陈汗青 现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负责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工业设计品牌专业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艺术硕士学位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北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高教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北科技美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发表了近70篇学术论文。是创建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领域与中南地区设计艺术学博士点的先行者、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学术带头人。
注:本文参考和摘引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写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第115页和118页的内容。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