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春骁
录取院系:物理学院
毕业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
获奖情况:2010年山东省“省级三好学生”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2010年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山东)一等奖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
对中学生学科竞赛的一点思考
对于竞赛,作为一名山东的学生,我还是要投赞成票的。
竞赛是一种日常课程之外的兴趣活动,任何学有余力的同学皆可参加。凭借竞赛,普通同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则可一展才华,实现更加远大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竞赛不过是某一学科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的拓展活动,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故参加竞赛首先能够促进该学科的学习。目前,数、理、化等各科竞赛试题中都不乏适于多数学生的基础题目(如数学联赛中的一试试题,考点与高中教学要求一致),对于从事竞赛学习的学生,这更是他们应当熟练掌握的部分。如果某些选手过分拔高而忽视基础,对基础知识生疏甚至不屑,那么他们是无法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一般而言,对搞竞赛的同学,高中课内知识会在高一一年内完成,时间虽短但其中会以各种习题巩固,可以达到高考水平。
对于不同的竞赛,“拓展”的方向也不同。理、化、生等竞赛主要学习大学知识,参加这些竞赛,可以对大学知识作预习,方便高中大学间的平稳过渡。而数学竞赛则补充数论、组合知识,还将初中的平面几何拿来作更加深入的学习,重点在于如何锻炼思维和综合运用条件的能力。但不管何种竞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能体会到一种问题由“柳暗”走向“花明”的渐进成就,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果此刻再回头看待高中知识,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更多地成为高中学习的佼佼者。另外,这种拓展更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与课堂上填鸭式教学不同,学生很可能因困惑于一个名词而查阅若干书籍,再者竞赛内容以自学为主,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学习竞赛可以加强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激发更加浓厚的兴趣。应当说,兴趣并非天生则有,而是后天逐步培养得来的。竞赛恰恰提供了建立爱好的良好机会,当学生将自己置于竞赛学习中时,他可能因为想出某道题目的答案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也可能醉心于各种简洁形式定律以及题目巧妙的方法中,进而激发起对学科的热爱。这种热爱或许会成为学生日后科学研究的巨大动力,成为学生向人生目标前进过程中一座指引前方的灯塔。
事实上,竞赛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方便同学间交流。对于竞赛题目中的较难者,经过同学们的商讨,通常能够得出答案;在交流中,学生吸收他人思想的闪光点,促成了大家的共同进步。在交流中,经常有同学毫不吝惜地为他人讲解知识与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互助关系。
其实,举办学科竞赛活动本身无可厚非,竞赛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自百年前,匈牙利便涌现出与其人口不成比例的许多大数学家,不能不说与其创办数学竞赛有关。然而竞赛之所以在中国饱受非议,则不得不提到与竞赛相关联的保送制度。
教育部的保送政策面向具有特定资格的学生,其中包括数、理、化、生、信息五科竞赛的省一等奖获得者。这样的政策本意在于对具有学科专长的学生进行奖励,然而在升学压力日益严峻的今天却成为了参加竞赛学生升入大学的捷径;对于具有学科特长但在某一方面严重偏科的学生,这甚至成为他们进入名校的唯一途径。家长着眼于未来,不得不狠心将孩子“拽”入竞赛的“苦海”,要求他们为“省一等奖”甚至“国家一等奖”而努力,将最终目标指向“保送”。
因而,今日的竞赛颇有强迫意味,甚至被某些专家定位在“尽出偏题怪题”之上。果真这样,竞赛倒不如取消好了。
且慢!我想,亲身经历过竞赛、感受过竞赛学习压力与乐趣的同学在这个问题上最具有发言权。
竞赛对于高中课程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立志科研的学生在即将从事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对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可磨灭。我与我的同学们参加竞赛,不仅没有在“偏题怪题”面前意志消沉,反而醉心于它们巧妙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学科的热爱。即使有的同学起初的确为某种“功利”的目的参加竞赛学习,在自学、交流过程中,他们仍然感受到极大的兴趣,进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过程。参加竞赛者高手云集,强者众多,并非每人都能获得保送资格;但所有参赛者的学习过程并非徒劳,在高考中他们也将凭借拓宽知识崭露头角。
面对国内升学的现状,我认为,竞赛不能取消,保送制度也应当保留。无论竞赛还是高考,迫于升学压力,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保有一种功利的目的;而对于前者,究其责任也应当“毋怪竞赛,宁怪保送”,毕竟竞赛已被美国、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一大批国家证实为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更深入范围思考的有效途径。然而面对国内情况,倘若没有保送政策,试想还有多少家长纯粹为兴趣而同意孩子参加竞赛学习;即使竞赛内容对高考的确有用,其中大部分超出高考考纲的内容则势必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在“一切为了高考”的今天,这种指向性和针对性并不明确的学习也会因其“效率低下”而不被多数人所接受。从更广泛意义上讲,目前国内(无论以各种原因造成的)竞赛学习的热潮将会逐步衰退,在高中期间知道欧拉公式、角动量定理的同学逐渐减少,他们一旦进入大学将面临知识的断层,而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与高中学习也有所不同,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不适应。
目前,高考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手段,最公平、最有效,迫于国内好大学少、高中生多的形势,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就难免以高考分数作为“终极”目标。这种情况下,任何学习都为高考让开道路,甚至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假若竞赛与大学入学制度“脱钩”,即使对竞赛抱有浓厚热情学生也不得不退而求取更加稳健的“高考”之路。所以竞赛与保送制度——至少是大学录取制度——是不能脱钩的。在人们批判竞赛“功利性”的同时,想到“一切为了高考”是一句更加功利的标语?
高考竞争激烈,堪比过独木桥。只要这种竞争存在,高中学习的功利性就难以避免,其错误不在于学习本身,更不在于竞赛。对于竞赛,倘若对其优秀者的奖励中稍稍加入“功利”的成分,又有何妨?事实上这正促进了竞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同时利于将那些具有学科特长的同学选拔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而这种“功利”的成分又是如此之小——2009年山东省参与数学联赛初赛的学生多达16万人,而进入复赛的只有2000人,获得省一等奖取得保送资格者则区区49人。那么竞赛竞争之激烈,有如“走钢丝”了。在学生被这奖励所诱惑驱使的同时,他们的学科水平也在渐渐提高。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懂得运用最简洁的方法理解问题,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然而,这种“功利”的成分虽然小,但分量极大,也许是造成竞赛饱受非议的主要原因。由于保送看似较高考简单,且提前便能被大学录取,因此成了竞赛学习者纷纷追求的目标。很多家长凭借关系谋取不正当竞争,造成了学科竞赛中的不公平现象,不仅违背了竞赛的初衷,更违背了这项活动的最基本精神。此外,有个别学生一心瞄准保送,或在家长的要求下全力备战竞赛从而忽视其他科目的学习,进而导致片面发展,对个人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们看到,这种“功利”的确让人们对竞赛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原先,竞赛作为一种课外活动,旨在更好促进该科目的学习,进而促进中学学习,而今竞赛与高中课程仿佛势不两立不可兼得,这些均使得部分人对竞赛持批判态度。正是因此,教育部取消了高中2012年入学新生的竞赛保送政策,以整顿保送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
可以说我们是竞赛保送的受益者。凭借保送,提前半年被大学录取,自学了部分大一知识,而其他同学则要通过六月份的高考才能“解放”,这半年生活的心态是不同的。然而为准备竞赛而在高一高二花费的大量时间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所无法想象的。每个周末,参加竞赛的学生都须参加各种辅导班,即使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也要自学知识、做题巩固,甚至要到半夜1-2点钟。竞赛题目大多需要精巧的思维或是巨大的计算量,特别是深入细致的思考作为前提,所以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作为2011级大学新生,体验过竞赛的辛苦与汗水,我们可以以一个竞赛参与者的身份说出自己的心声:“参加竞赛活动,值得!”
另外,针对教育政策的不同,各省份竞赛与高中课程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在湖南、湖北及其他省份的个别学校,存在着所谓的“竞赛班级”,处在该班级内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竞赛生”,他们减少一定比例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将大量精力用在竞赛学习上。这些学生的竞赛成绩十分突出,但往往伴随有偏科的情况;再者“竞赛班级”的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大多以国内名校为目标,压力巨大。而在山东等北方省份并不承认这样“竞赛生”的存在,也就是说所有的同学都必须接受高中课程的学习。虽然保送资格由竞赛省一等奖获得,但取得该资格并不意味着走进了大学的大门,他们仍需接受各大学独立组织的保送生考试;不仅大学保送考试的初审要由学生在校的高中课程成绩决定,而且保送考试的内容涵盖语、数、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科目,只有均衡学习的同学才可能在此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迫使学生决不能因竞赛而耽误文化课程的学习。这样竞赛得以更好地为高中学习服务,真正贯彻了学习竞赛的目的。事实上,在我所在的高中,竞赛获奖者也大多是高中学习的佼佼者,他们将竞赛视为课余拓展、进一步挖掘学习潜力的一种方式,从而做到了高中文化课与竞赛的互补。事实证明,虽然这种全面学习的理念不能保证学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绝对优势,但他们具有高中课程培养起的综合素质与学习竞赛所逐渐建立起的学科素养,这将帮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研究中动力十足地前进。所以,扭转对竞赛保送的片面追求,首先在于保送所依靠实施的政策。目前的大学保送考试制度,便是一种较为全面地考察保送生素养的选拔方法。
虽然竞赛考试与保送生考试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但也不能因此便对竞赛、对保送大加抱怨。对于提议“取消竞赛加分”,这也是极其残忍和不负责任的。学习竞赛势必占用时间、影响到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一等奖是经过大量努力的结果,绝非顺手得来。从这种意义上说,竞赛加分不同于其他加分方式,它是竞赛优秀参与者应得的奖励,取消竞赛加分则相当于强行剥夺了参加竞赛学生的劳动成果,否定了大学极其看重的“自我主动学习能力”,并且不适于大学真正选拔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这也非考虑到公平后的适宜举措。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模仿外国竞赛方式,提倡国内学生单纯“依兴趣而参加竞赛”,是不现实的。无论竞赛与高考总要承担风险与压力,它们是进入大学的一份筹码。当前保送制度的离去会对学习竞赛的现状造成一定影响。作为一名通过保送被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我所能做的不过是给2010级、2011级参加竞赛的同学一些学习建议,尽量帮助他们通过保送进入理想的大学与专业。面对保送即将取消的状况,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和值得纪念的。
幸运的是,自主招生制度正在各大学间发展开来。自主招生是大学为选拔出符合自己理念的高中生所进行的一种自主性测试,通常在高考当年2月份举行。测试内容与保送生考试有一定相似之处,题目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目,题目注重知识上的拓展与思维的开阔性,难度高于高考而低于竞赛。自主招生面向学生的范围比保送更加广泛,满足一定条件(具体表现在高中日常课程成绩排名、竞赛获奖、科技制作等方面)的学生均可参与;经历笔试与面试后,成绩优秀的一部分学生便可拿到大学的降分录取资格。对于学科具有特长但稍有偏科的同学,这部分5分、20分乃至40分不等的优惠或将成为他们在高考中超出他人的筹码,甚至在录取时起到关键性作用。
与保送不同的是,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这意味着他们并不具有较其他同学更早被大学录取的便利。由于自主招生参加的考生多,且必须参加高考,其公平性受到多数家长的好评,或许它将成为未来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无论如何,这种学习动力的来源必然要与大学录取政策挂钩,否则仅凭兴趣参与的学生将少之又少。
事实证明,即使参与自主招生,那些受过竞赛学习训练的同学较其他学生也明显占优势。由于自招试题往往是竞赛题目的缩简版,对付过竞赛中那些难度较高题目的同学将“如鱼得水”,在自招考试中拿到高分。当然,无论是竞赛或是自主招生考试,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努力进行知识的拓宽与深入学习,与此同时选拔出那些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秀同学。
总而言之,竞赛是一种在课外进行的兴趣活动,无论外界批判的声音有多响亮,其有助于高中学习、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增长知识的优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更多地应从其推动学习的实际效果评判竞赛的影响。相信经过本文的一番论述,那些支持竞赛的人以及竞赛持有否定态度的人,都会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