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与缩小
姓名:卓晗
录取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毕业中学: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获奖情况:2010-2011学年“福建省优秀学生干部”
2009-2010学年“泉州市鲤城区三好学生”
2010年荣泉州市中小学生“感恩老师”征文比赛中学组三等奖
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生“感恩老师”征文比赛中学组三等奖
学习与调整心态的方法犹如食补菜肴,各人有各人所爱,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口味量身打造。我的这道菜谈不上独特,但的确是我所爱。食材有二:“放大”与“缩小”。
放大
将视野放大
所谓“将视野放大”就是不要局限于局部,而要学会把握全局。相信许多学过素描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上明暗时必须立足全图、通盘考虑,若死抠局部,就会使各部分间失去对比与联系。即便局部被刻画得很深入,它也找不到整体中属于自己的位置,而整幅画也会显得零散,失去轻与重,失去神采。
学习亦如此。我也曾陷进只顾局部、忽略全局的误区,尤其是在学习政治的初期。那时候,我以为知识的熟练应用取决于对各知识点的熟悉程度,所以总是一头扎进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中,死盯着知识点不放,几乎没有好好思考一下每节课、每章节,甚至每本书的内在脉络,没有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即便我在政治里扑腾了半天,将知识点背得很顺溜,我还是对课文一知半解,还是对知识的应用茫然一片。这就好似我们只是站在群峰之间,没有登上高处俯瞰全景,视野打不开,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最终无法识得庐山真面目。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我明白了:光知道零件的作用是不够的,还要熟悉零件在整个机器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零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安装上零件让机器运转如飞。于是我逐渐学会了“把握全局”这个学习方法:静下心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领会课文脉络;借助课本目录梳理章节关系,了解书本编排结构与用意,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整本书。这样的学习方法虽然会使学习的脚步放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使我能够站在新的高度上学习知识,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使我既能抓住局部,又能把握全局,从而收获更开阔的风景。而这一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使我的逻辑思维得到一定锻炼,解题思路更清晰,答题更得心应手。
使思维延展
思维延展,就是要放大思维的面,它既需要积极联想,又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老实说,从某个点出发,绞尽脑汁将思维延展开去并不是一件特别轻松的事,但是有趣味,也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
让我举几个小例子。
在学习函数的时候,我曾将各种函数类型进行了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我结合了以往做题的经验以及课本编排顺序,延展思维,按定义域、值域、解析式、最值、单调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既整理了课本基础知识,也整理了常见题型与函数类型的解题方法。这样由一点生发出去的梳理方式,使我既巩固了函数的知识,又对这一整块的知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与解题实际相结合,使解题更加轻松。
有一次,我与同学受到某道历史题的启发,就一起讨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我们以“人口迁移”为核心,以地理、历史的知识为根基,将思维沿自然条件、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向拉伸,就好似一棵树不停地向外抽枝散叶。最终我们得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答案,而这一过程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得趣颇多。
在平时写作文确定立意与构思时,我也常使用“延展思维”这个方法。在确定关键词之后,将思维的触角沿主体、条件、原因、危害等方向伸展,从而打开思维的面,扩展写作角度,增加更多的选择可能。
在归纳整理时,思维延展可以使我们在对当前整理的知识有更全面认识的同时,又巩固了以往的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生疏点又会催我们回顾,及时弥补。在解题时,思维延展可以使我们在平时梳理的思路的基础上扩大思维面,不至于局限在狭小桎梏中,兜来转去依旧是一开始的那几点,从而使答题更加全面完整。
当然,思维延展并不是一味漫无边际的联想,漫无边际的联想既费时又不全面,可谓事倍功半。思维延展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根据逻辑理出需要联想的几个方面,再从这些方面入手展开思维的翅膀,才能高效准确地调动已有知识。
让“独行侠”结伴
让“独行侠”结伴,即扩大学习伙伴的队伍,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有些人更喜欢埋头单干做“独行侠”。他们有的觉得与同学交流合作很耽误时间,会扰乱自己的学习步伐;有的觉得与人交流合作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甚至还有人觉得问水平不如自己的会丢脸,问水平高于自己的会遭人嘲笑。但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想只要注意摆正心态、明确讨论主题、控制时间、提高效率,与同学交流合作会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
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学在整理地理气候模块的知识时,将自己整理的材料给我看,让我帮她看看是否还有遗漏的点。我在看的过程中,既为她补充了一些遗漏,也同她就几个我有疑惑的点进行了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她没有吝惜自己辛苦的成果,我也没有舍不得自己的一点建议。这样坦诚愉快的交流,既使我们巩固了知识,也避免了一个人单干时思维的局限与时间的过多消耗,又增进了友情,收获了快乐,实是一举多得!
另外,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我和语文科代表约定一起训练作文构思,我们每天训练一篇文章,第二天交换品评,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交流修改方案,有困惑之处再去请教老师。这样的合作,使我们能够以对方为鉴,吸取对方的长处,汲取对方失误的教训,从而使自己取长补短,提高作文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除此之外,这样的合作还能克服惰性,提高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同时,也能避免练而不评的无效与独自一人纠结许久的低效。
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当学习中有疑惑时,可以向同学请教、与同学讨论;当英语单词难以牢记时,可以与同学合作,相互提问,交流好方法;当自认为复习基本完成时,可以与同学相互抽查,搜索知识盲点,进行“扫盲”工作……
让“独行侠”结伴,既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趣味性,克服一人单干的弊端,促进学习;又能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增进友谊。让“独行侠”结伴便是这样一种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实现共同进步的好方法!
让“独行侠”结伴,让困难减半,让快乐翻番!
缩小
让目标缩小
不少人都会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定目标。一个大的目标,会使人在想要懈怠时振作精神、恢复斗志;但目标若太大,且又缺乏筑成大目标的小目标,那么奋斗便会盲目,甚至缺乏足够的信心,最后又会“赔了兴致,又折动力”。
所以,将目标缩小就显得很重要。
将目标缩小并不是指将大目标降低,而是要在一个合理的大目标的指导下,按阶段将目标细化,比如定短期标高。
我曾一度以为定标高并不是一个切实有效的进步方法。一来,常言“计划赶不上变化”确是有些道理;二来,标高是一种预期、一种美好心愿,而心愿与现实之间往往是有落差的,付出与收获不一定成正比,若标高达不到,很有可能会打击信心,消磨动力。
但是凡事没试试怎么知道一定无效呢?高二时因为我数学成绩不够稳定不够拔尖,老师开始给我制定标高:每学期定一个分数段,并随学期而逐渐增长,增长幅度大概为十分。一开始我并没有信心——十分呐,可不是个小数目!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选择相信标高的力量去试试。为了达到标高,我重新省视了原来的学习方法,在弥补基础的同时,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更加仔细,并且在想偷懒时不停地鼓励自己。而最后的结果也令人惊喜,我完成了每一个标高,实现了成绩的提高与稳定。
我想短期标高的力量就在于此,它使学习摆脱了原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模式,也避免了只知大目标却一片茫然的状态,使每一步的目的性更强,使人的精力可以花在刀刃上,不至于四处撒网、四处用力却成效不高;同时标高也是一种鞭策,它会督促我们更加专注、严谨地去学习,找出原来的不足,积极改正,使人更加自律。
但我想,制定标高,必须要量体裁衣,制定适合自己的标高,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要求过低;在定出标高后还要为之付出有益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缩小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完成自己的使命!
将困难压缩
学习中难免遇到困难,有的困难是真切摆在眼前的,有的则是未到来却已从别人那里听说的。我们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困难,使得自己对困难充满畏惧,对解决困难自信不足;有时甚至会因他人之言而知难而退,心中阴云浮动化为枷锁,禁锢自信,缚住潜力,捆住手脚,结果不是困难来得太猛烈使人受挫,而是自己为自己的思想负担所累导致失利。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必须学会将困难压缩。那么,要如何压缩困难呢?
当学习中遇到瓶颈时,不要盲目地把困难归结于自己能力不足,认为困难无法解决,结果放大了困难,看不透,趟不过,学习也只能滞留原地,甚至大不如前。在这时,压缩困难就是要学会“藐视”困难,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将其克服。同时,还要学会“细化”困难,找出困难原因,并将原因与解决方法细化。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一个大瓶颈的出现,往往是许多小瓶颈积累的结果。所以必须仔细分析找出小瓶颈及其原因,然后逐个击破。例如:若某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就多复习巩固,将原先不懂的搞懂;若常犯低级错误,就夯实基础,戒掉粗心与急躁,做题时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若解题常思路不清,就在平时训练,看书时注意理清脉络,解题时注意逻辑,再结合题意理顺思路……要解决大困难,往往就在于减少小问题;要取得进步,往往就在于减少失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艰巨的困难,只要学会将困难压缩,一点一点地去解决它,就能够将其瓦解。
当他人在对我们说某件未到之事很困难时,我们不应在此时胡思乱想,让自己的想象成为脱缰的野马,在他人之言的基础上再添加进自己天花乱坠的想象,愣是折出一只纸老虎吓自己。毕竟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在别人看来困难或是别人说出来困难的事,对你而言未必一定很难,更何况未发生的事怎么能这么草率就贴上一个“很困难”的标签呢?所以在给予困难一定重视的情况下,我们要“藐视”困难,将困难压缩,这样才能坦然勇敢面对接下来的路,发挥出毅力的力量,焕发出潜能的光芒,尽力克服困难,而不是缩手缩脚,止步不前。
而当“将困难压缩”这个理念深入我们内心时,我们也会拥有更稳定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也自然会做得更好!
使目光聚焦
对我而言,“使目光聚焦”是调整心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我们有时会将目光“放得很大”,尤其是在高三,同学们常常会回望过去,或沉湎于过去的美好而唏嘘不已,或痛心过去的颓唐幼稚而后悔不迭;同学们也常常会想象未来,或苦于高考的残酷而紧张畏惧,或向往假期的闲适而兴奋窃喜。而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内心的浮躁,使人不淡定,难以专注于当下的学习,使平时学习效率下降,使考试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结果又使人陷入新一轮的郁闷焦躁,困进了悲剧的恶性循环。
而“使目光聚焦”就是要将目光聚焦于当下所做的事。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跛脚的妇女参加了镇上的马拉松比赛,因为身体的残疾她跑得很慢,很快就被大队伍远远甩到了后面。在比赛过程中不时有人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但她却依然吃力地坚持着……陆续有人到达了终点,终点线附近一片欢腾。冠军被人簇拥着走向远方,终点附近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还未到达的选手因为“第一”的旁落也选择了放弃,但这位妇女仍在坚持。最终她到达了终点,她是最后一名,但终点那仅剩的一些人还是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坚持着跑到终点。她说,她只想着脚下的路。
“只想脚下的路”便是将目光聚焦于当下所做的事。不少参赛选手拥有比这位妇女更好的身体条件,但他们却没有专注于当下,他们为终点的久未到来而犹豫退缩,为冠军称号的旁落而失落恼恨,为欢腾人群的渐渐散去而沮丧落寞,他们为种种未到达前的不利因素羁绊,想得太多,结果滞重的思想缚住手脚,本更可能到达终点的他们反而无法坚持,半途而废。
其实,这场马拉松也是生活的缩影。通往成功的路无论多么漫长,多么艰难,它都是由每一步构成的,找准方向,将目光聚焦于当下,走好必需的每一步,我们自然能够到达目的地。既然这样,又何必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何必让那些外在的与假想的不利因素拖累我们的思想与步伐?
专注于当下,踏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我们便会少一些焦虑,多一些轻松,做事也会更有成效。即便一段时间踏实的努力过后我们仍然见不到期望的成果,那也不要灰心,只要方向正确,我想就如韩国泛业汽车创始人所说:“只要你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致地做着当下的事,你会发现,世上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通往成功的路无论多么漫长,多么艰难,它都是由每一步构成的,找准方向,将目光聚焦于当下,走好必需的每一步,我们自然能够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