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从伏羲到汉易:道教符号基石

任何思想都必须通过一定形式来表达,道教思想也不例外。本来,如果只是谈谈某一义理,使用文字语言一般就能解决问题;但道教思想有它特殊的复杂性,比如说内丹修炼程序及其感受,这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既然存在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那就应该寻找其他合适的表达工具了。道门中人找到了“易学”所谓“易学”是解说《周易》文辞意义、应用与发挥《周易》原理的一门学问。的卦象符号。当然,道门中人雅好易学,不光是择取其形式符号而已;其实,易学的思想本身对建构道教文化体系也有实质性影响。这样说的根据在哪里呢?诸位不必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伏羲画卦与易学

在道教文献中,伏羲氏也是很受推崇的,这从早期经典《周易参同契》一书中就可以找到见证。该书的上篇称:“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上,《道藏》第20册,第135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意思是说:具有高尚德操与智慧的哲人不枉费一生,他抬头观察天上的征兆瑞象,并且把它们显示出来。这里的“圣人”是谁呢?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彭晓做了解释:“伏羲圣人,仰察俯观,定易象之数,知万物之情。”同上。在《周易参同契》上篇第三十五章中,作者明确地指出圣人就是伏羲:“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于画八卦,效法天地。”同上书,第142页。《周易参同契》在这里不仅把伏羲奉为最高级别的圣人,而且指出他的贡献就在于画了八卦。可见,道教确实是推崇伏羲氏的。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当中,伏羲氏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伏羲,又称作“包牺”、“庖牺”、“牺皇”等等,或以为伏羲就是“太皞氏”。旧时传,作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易经》的最基本符号——八卦,乃出于伏羲之手。伏羲氏是怎样画出八卦来的?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比较流行的传说是:在上古时期,黄河中浮现了一头“龙马”,它的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伏羲氏受了那些图案的启发,稍加临摹,就成了八卦。不论这种传说的可靠性如何,八卦是由伏羲氏画出来的,他是上古的圣人,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没有异议的。

伏羲氏所画的八卦包括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它们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在八卦中,乾坤两卦是基础,被称作“父母卦”,其他六卦被称作“儿女卦”,所谓“乾坤生六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卦象上看,八卦乃是两两相对、阴阳互动的,如乾坤相对,表征天地父母和合。八卦的基本线形符号是一阴( )一阳( ),每卦由三爻(画)构成,故而叫做“三爻卦”,因为最为基础,所以称作“经卦”。八个经卦两两相重,形成了六十四卦,其卦象是六爻(画)式的,所以称“六爻卦”。据说,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这项工作是由周文王来完成的。本来,八卦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表征方位,指示天象,引导人们的生产与生存活动。而相重之后的六十四卦则大大增进了功能,并且主要用在占卜活动之中。在占卜时,由于吉凶判断的需要,古代的占卜能人便于每一卦、每一爻系上解说词,称作卦爻辞。据说,卦爻辞是由周公编订完成的。有了卦象符号,又有了解说词,合起来就成了完整的书,称作《周易》。后人尊之为“经”,故又谓《易经》。关于这部书的名称含义,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周”是朝代名,“易”指的是变易。在流传过程中,《周易》的解释走向哲理化,于是有了彖、象、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七种十篇《易传》七种,为什么有十篇,是因为彖、象、系辞各分上下,这三种实为六篇,加上其他四篇,而成十篇。,这十篇在上古时期的占卜活动中因为处于《易经》的辅助地位,所以称作“十翼”。为了区别原始的卦爻辞,后人遂将“十翼”称作“易传”,表示对“经”的传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并起。这时,各个学派为了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都注意传授、研究《周易》这部古代经典,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于是,学习与研究《周易》成为专门的学问,这种学问被后人称作“易学”。

(二)汉代易学与道教思想体系的建设

易学在先秦即已形成一定的传授系统。秦始皇时期,尽管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焚书坑儒”事件,但《周易》这部书因为被列入占卜行列而幸免于难。故而,该书在汉代就成为经学复兴的种子。两汉四百年间,易学传授衍生出许多流派,大体说来,主要有四派:一是训故举大义,以田王孙、服光、王同、丁宽、杨何、蔡公、韩婴为代表;二是阴阳候灾变,以孟喜、京房、五鹿充宗、段嘉为代表;三是章句守师说,以施雠、梁丘贺等人为代表;四是彖象解经意,以费直、高相为代表。在这四派,若进一步加以概括,实际上也就是两派,一是侧重于卦爻辞的文意解说,包括训故、章句、彖象之学;二是侧重于卦象的发挥。这两大流派,在东汉时期又有衍生。如马融、刘表、宋衷等基本上沿着费直易学的路数发展;陆绩、虞翻则侧重于解读与发挥京房易学。

两汉易学与先秦易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卦象符号应用的灵活性,这一点主要是由孟喜、京房一派所奠定的。孟喜首先创造了“卦气说”的解《易》方式,所谓“卦气说”就是以“气”为本,取《周易》六十四卦与十二月气候相配合,从而形成一种解《易》的框架理论。孟喜擅长于阴阳灾变的预测,并且对京房发生比较大的影响。京房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八宫卦”体系。这就是以最初的八经卦(三爻卦)为统领,号称“八宫”,将《周易》六十四卦(六爻卦)分属于八宫,形成一个新的组合系统。它们的次序是:乾宫、震宫、坎宫、艮宫、坤宫、巽宫、离宫、兑宫。在这个系统中,又分为阴阳两个支脉,其中前四宫为阳宫,后四宫为阴宫。京房撰《京氏易传》,将八卦与十个天干配合起来,形成所谓“纳甲法”,其基本特点是模拟月体的运行轨迹,表示事物的阴阳进退。孟喜与京房没有沿袭早期经师那种章句解读方式,似乎有改变家法之嫌,但他们所创立的“卦气说”、“八宫卦”以及“纳甲法”无疑扩展了易学象数的领域。

孟喜与京房的易学主象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描摹体系,这对建设道教文化体系来说提供了很好的框架,故而自东汉开始,道教的经书造作都注意借鉴孟喜与京房的易学。当然,由于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需要,道教也汲取了易学的义理思想。随着道教组织的发展,道教对易学的应用、发挥的工作也频繁开展起来。从整体上看,易学的象数与义理已经渗透于道教的科仪、丹道、符法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易学对道教文化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另一方面,道门中人应用与发挥易学的时候也反过来推进了易学的发展,如易学中的图书之学主要是由道门中人创立和完善的。可见,道教文化与传统易学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