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道教的偶然机缘
有位上一年级的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为什么研究起道教来?别人都在追求热门的经济学、法学等比较时髦的学科,你为什么偏偏对这种老古董式的学问感兴趣呢?”我回答他:“我注意到你把道教看做学问,不论你认为它是老古董还是其他别的什么。”我点了点头继续说:“我承认,道教不像经济学或法学那样可以为寻求工作提供直接的效用,但就文化层面而言,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却也不可小看。”我这样说绝不是随便应付,而是有一番来历的。
在二十多年前,我对道教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我迈进了认识道教的门径。那是1978年秋季,我考上了大学。在厦门大学哲学系里,开头两年主要是学习哲学基本理论、政治经济学、革命史一类常规课程。或许是由于阅读的疲劳性积累,从大三开始,我就觉得身体不适。慢性肠炎加上神经衰弱,不仅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大大消耗了体能。近一年时间,断断续续服药,并无明显效果。在此等情形下,我开始注意寻求精神调节的途径。那时,本系何乃川教授正讲授“宋明理学”的选修课程,我不假思索地选报了这门课程。在上课过程中,何先生阐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与道教的关系,谈到先天图、太极图及其道门养生意蕴,这引起了我很大兴趣。后来,我到何先生家拜访求教。他向我介绍了图书馆有卿希泰教授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不久,我即在图书馆借阅了这部在中国道教研究史上具有重大开拓意义的著作。读了这部书,我对道教总算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不过,我初读这样的书时,并没有试图从事道教研究工作的念头,而只是希望从书本上找到治病的线索。于是,沿着《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涉及的有关问题,我查阅了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一些道教文献。在这里,我看到了一本沾满灰尘的署名白玉蟾撰的《修道真言》。由于这本小册子讲了许多比较容易实施的精神调节方法,我很快就被吸引,并作了摘录。书中所说的借助山水意境以制服心猿意马的诸多格言引起了我的思索。我反复念诵摘录下来的《修道真言》,经过两三个月,原先的神经衰弱、慢性肠炎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这提高了我对道教文化的兴趣,并且促使我选择了以道教经书研究为题的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
我在这里叙说自己以往接触道教经典的经历,并非是鼓动大家都到道教的宫庙里去“修炼”,而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道教体系中尽管存在不合时宜的因素,但也具备对我们的生活有所裨益的文化内容,认真发掘此类内容,是当代生活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