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园林(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数朝遗韵芝兰馨

艺圃位于苏州阊门内皋桥吴趋坊文衙弄,僻处小街深巷之中,“幽栖绝似野人家”。建园四百多年来历经沧桑,园内的山池布局大致保留着明末清初简练开朗、自然朴质的风貌。

数朝遗韵芝兰馨,艺圃流溢着人文之美。艺圃历三代园主,均德高才著,以正直不阿称美于明末政坛。

艺圃初创于明嘉靖辛丑年间(1541)礼科副使学宪袁祖庚,袁氏雅洁自好,见官场腐败,40岁就弃官归隐从农,筑堂名“醉颖”。“颖”者,原指带芒的谷穗,后引伸为锥芒,喻指才能出众,前冠以“醉”,盖指掩藏真相,与“颖脱”、“颖露”相反,寓隐逸韬晦之意。

后归尚为秀才的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文震孟对业已废圮的艺圃略加修葺,易名“药圃”。“药”,楚辞中指香草“白芷”,清幽高洁,寓避世脱俗之意,文氏于此写诗作画,修身养志。震孟后为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秉公为政,廉洁自律,“第宅犹诸生时所居,未尝拓地一弓,建屋一椽”(清汪琬《又文肃公传》),在朝敢于直谏,铁骨铮铮,始终站在东林党人一边,深受朝野拥戴。因反对魏忠贤曾连遭贬职、调外等处罚,于崇祯九年(1636)罢官返苏,当年秋天逝世于药圃。今园内世纶堂带文氏家宅特色。震孟曾祖文徵明,曾官“翰林院待诏”,执掌内朝起草诏书。文震孟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所以后来中书省为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唐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宫舍人先世掌丝纶》)

明崇祯十七年,园归崇祯进士姜埰,继称“芝圃”,其意与“药圃”同。姜埰以进士起家为令,入为谏事之职,他忠于职守,敢于直谏,终于因忠言逆耳,令皇帝震怒,被逮治诏狱,备受荼毒,复遭廷杖,几致死,后得谪戍宣城;入清后削发为僧,念念不忘故国,遂以“敬亭山房”名其园,以“谏草”名其楼,均含有不忘亡明之深意。其子姜实节更为今名,寓归农之意。

园中“思嗜轩”,即其子思念先父嗜好红枣之轩,枣,甘甜而心赤,园主姜埰酷爱枣树,生前曾在园里种植几棵枣树,表白自己对明朝廷、国家的赤胆忠心。余思复赠诗说:“中有伤心树,维昔黄门公。上书蒙谪戍,种此赤心果,于焉情所寓。”其长子安节为寄托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特构筑此轩以“思嗜”名之,并写诗述其心志曰:“纂纂轩前枣,攀条陟岵时。开花青眼对,结实赤心期。似枣甘风味,如爪系梦思。只今存手泽,回首动深悲。”真是“昔日怡老颜,今日悲肠断”,孝子要“抚柯坠双泪”了。不过,思念之中,也含有“永怀嗜枣志”之意。

博雅堂,又名“念祖堂”,也寓不忘亡明之意。厅屋五开间,宏敞质朴,陈设古朴典雅。堂的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雾云雕,四只步柱脚下埋有复盆,上加扁圆木鼓,柱上均装饰纱帽,故又俗称“纱帽厅”。此乃姜埰嘉会友朋、叙谈契阔、纵论诗文之处。姜埰父子誓不事清的刚烈风范,为艺圃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一时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境,交相为重”。此堂面临水池,堂前庭院有牡丹花坛,又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在此或焚香静坐,或酌酒品茗,或陶融自然,确是会友赏景的佳妙之处。

博雅堂

“屋头枣结离离实,池面萍浮艳艳花”,广池清旷简炼是艺圃的园景之美,艺圃的叠山理水力求于闭塞中求敞。在月白烟清之时,漫步在面池傍山的响月廊上,可尽情地观赏水光山色:西望一泓碧池,在月光下波光粼粼。池东突出池岸的是明代遗构乳鱼亭,是座四角亭,临池一面中间没有立柱,其余三面均有2根立柱,在桁枋、搭角梁、天花等处均有彩绘痕迹,亭柱间有美人靠,是凭靠观赏游鱼的佳处。“乳鱼”即幼鱼,池中红鲤鱼悠然浅翔,“无风莲叶摇,知有游鳞聚。翡翠忽成双,撇波来复去”(清汪琬《艺圃十咏·乳鱼亭》)。“幽人知鱼乐”、“宛有江湖意”(清王士祯《艺圃杂咏》),有庄子濠梁观鱼之深蕴。有对联“池中香暗度;亭外风徐来”:当年池中的“四面观音”荷花曾名动一时,《拙政园文衡山手植古藤歌》云“艺圃池莲一往表清逸”,可见当时池莲之盛。荷香袭袭,低临水面的曲桥称“渡香桥”,清风起兮池馆凉,何况此亭正面对碧池,清风徐来,爽心可人,盛夏在此小憩,确实如临仙境。

宛有江湖意

池北的延光阁为苏州园林最大的水榭,架于池水之上,推窗唯见水光潋滟,南望可见池南湖石假山,原为体现“平远意境的‘平冈小坂’式的明风土山,但在后来的维修中被篡改为一片石山了”(杨鸿勋《苏州园林甲天下》)。假山巅有六角亭“朝爽亭”,绝壁危径、葱茏古木,确是春风秋露总怡神:晴日阳光灿烂,天光云影波光;月色皎洁的晚上,在阁内品香茗、读诗书、赏山水、看游鱼,真可“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晋阮籍《大人先生传》)。

延光阁之东为旸谷书堂,旸谷乃神话传说中太阳神所居之地,书堂当是接受第一缕阳光之处。爱莲窝面池而筑,夏天荷花映日红之时,坐在这里欣赏莲花,清风拂面,荷香益清,十分惬意。

艺圃在显敞中求深幽,这种美,于园中园“浴鸥”小院可以充分领略。“浴鸥池”为一条南北狭长的小溪,上架贴水平桥,清汪琬当年看到:“积泉澄不流,白鸟泛空阔。眇眇苹蓼中,数点明如雪。更有两鸳鸯,飞来共成列。”(清汪琬《浴鸥池》)使人联想到杜甫的《江村》诗:“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上鸥。”古人用鸥鸟翱翔水面比喻生活的悠闲自在。《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亦作鸥鸟;因食鱼,又称“鱼鸟”。《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注引孙盛曰:“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海上喜欢鸥鸟者如无捕捉之意,鸥鸟愿与其相处,及至存心捕捉,鸥鸟便飞而不下。后遂用欧鸟忘机、鸥盟、鸥伴侣、鸥鸟伴等比喻纯朴无杂念的人及其无所猜忌的真诚相处,以及忘身物外、倾心山水的田园隐逸生活。池水与湖水相通,池周散置湖石,白墙前植有天竺、榔榆、探春、桂花、结香、腊梅、凌霄、鸡爪枫等花木,显得玲珑窈窕、僻静宁谧,构成园中最小的山池景观,蜗庐成趣,堪称妙构。入门见水之法,在苏州园林中尚属于孤例。

蜗庐成趣

从浴鸥池圆月门转入芹庐,芹,即指“芹藻”。《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诗序》云:“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泮宫为教化之所,所以后世即以芹藻比喻有才学之士,简称“芹”。庐,即居室。这里指园主为具有“芹藻”之德的贡士。自袁祖庚、文震孟至姜埰都可称为具有芹藻之德者。入内,是一座幽静的院落,南有“南斋”,北侧有“香草居”,为一组大小、形式相同的对照厅。南斋原为姜氏次子实节读书处。墙上挂着一幅山居图,十分清幽。有诗曰:“僻处西南静不哗,宜书宜画竞相夸。妍荣枝叶窗前绿,一片秋声入影斜。”香草居,香草,本指含芬吐芳之草,如《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兰芷、荔、蕙兰、杜若、杜蘅等。自《楚辞》以来,人们都以香草喻忠良之人。王逸《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唐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用香草喻指君子,谓品德高尚的人,与“芹庐”相契合。

西间小厅名“鹤砦”,旧时园主养鹤之所。额仿唐王维在“辋川别业”中所筑“鹿柴”。砦,通柴,指栅栏、篱落。鹤,闲逸高雅,超俗不凡。王士祯《艺圃杂咏·鹤砦》:“长身两君子,宛与孤松映。三叠素琴张,一声远山静。嘹唳月明时,风前杂清听。”

“三万顷湖裁一角,七十二峰剪片山”,艺圃主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人格魅力、清旷幽寂的明园遗风,令人寓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