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管仲而霸诸侯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鼎鼎大名的霸主。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光辉业绩,一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不过,要讲桓公称霸,首先得讲大政治家管仲。管仲能成为齐国相国,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又得力于鲍叔牙的极力推荐。
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在一起,是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起做过买卖。管仲家境贫寒,常常得到鲍叔牙的资助。后来,管仲领兵作战,由于不能身先士卒,别人都瞧不起他。鲍叔牙却说:“他惜身不是畏死,只是为了侍奉老母,以尽人子之道。”总之,鲍叔牙随时随地都为管仲辩护,帮他掩盖缺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珍惜人才。后来,管仲知道了这些情况,便感叹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
齐国的襄公是个残暴荒淫的君主,大臣们经常无端遭受凌辱,所以个个都痛恨他。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分别是鲁国和莒国的外甥。
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说:“我看襄公很难得到好下场,不如趁此机会,我们一人辅一位公子,将来定有发迹之日。目前国内局势不稳,我们还是各人带着公子逃到国外去吧!”鲍叔牙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管仲带着公子纠到了鲁国,鲍叔牙则同公子小白一道去莒国避难。
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襄公被戍边的将领连称杀死。消息传到鲁国,庄公非常高兴,便连夜起兵,以曹沫(mèi)为大将,亲自护送公子纠和管仲回国。起程之前,管仲对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离临淄很近,要是让他抢先,事情可就糟了。不如将他杀死,以绝后患。”庄公表示赞同。
管仲受命率领一支精兵,日夜兼程,终于追上了小白一行。管仲以公子纠为兄长操办丧事为由,马不停蹄地向齐国方向前进。鲍叔牙为了主人的利益,自然站在小白的立场上,劝管仲少管闲事。
管仲只得佯装返程。行不数步,他突然回转身来,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将公子小白射倒在车上。
管仲见他口吐鲜血,以为他必死无疑,然而,哪里知道,这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根本没有伤着皮肉,鲜血是他急中生智咬破舌尖造成的假象。这一招果然瞒过了管仲,他得意地调转马头,向鲁国方向奔去,直到与公子纠会合,才不紧不慢地踏上归国的道路。他们还没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路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临淄,并且很快登上了公位。他就是后来威震四海的中原霸主齐桓公。
几天以后,鲁庄公得知小白登上了齐国的公位,心里十分愤怒,调动人马向齐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桓公被迫应战。乾时之役,鲁军一败涂地,并且丧失了汶阳之田。
桓公以齐国大军压境威逼,迫使鲁国处死了公子纠,并将管仲押解到齐国治罪。
管仲的囚车一到堂阜(今山东蒙阴西北),鲍叔牙便把他放了,让他住在自己家里。随后,鲍叔牙向桓公极力推荐管仲。桓公问道:“就是向我施放冷箭的那个管仲吗?”鲍叔牙回答道:“正是。”桓公生气地说:“算了吧,提起他来,我余怒未消,恨不得将他零剜碎剐,方泄心头之忿,怎能还重用他呢!”鲍叔牙说:“您也太认真了。那时,他辅佐公子纠,各为其主,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恰恰表现了他的一片忠心。论才干,他比我强得多。您要是捐弃前嫌,破例重用,他定能帮助您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桓公这人也真有度量,听了鲍叔牙的意见,转怒为喜,亲自将管仲接进宫来,放下国公的架子,虚心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一连三天三夜不见倦意,都有相见恨晚之憾。接着,桓公召集群臣当众宣布,任命他为相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整顿内政,广开财源,改革军制,不到几年,便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下一步便想称霸中原了。
有一天,他对管仲说:“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国富民殷,是否可以会合诸侯,订立一个盟约呢?”管仲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凭什么去发号施令呢?如果您能扯起周王的旗号,利用朝廷的名义去号令天下,就说自己受天子的委托,请大家共聚一堂,商量防止夷狄入侵中原的大事,那样,准能名正言顺,当上诸侯的霸主。”
桓公对管仲的话甚表赞同,便进一步询问该怎么行动。
管仲说:“主公可遣使入朝,顺便谈及宋国局势,请求天子明确宣布朝廷承认宋国国君的合法地位。到时,您拿到了天子的命令,便可以理直气壮地会合诸侯,谁还敢公开违背!”
这时,正值周(xī)王的登基大典,列国诸侯只知争夺地盘,兼并土地,哪里还把朝廷放在心上,因此典礼十分简陋。在朝贺的人群中,站着一个东方大国——齐国的大使,天子非常满意。王接见齐使时,便把确认宋国君位的事全权交给了齐国的桓公。
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桓公以天子的名义,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北)召开了会议。这当儿,他的威信还不算高,所以与会的人不多。除了宋国,只有陈、蔡、邾三国。
桓公如愿当上了盟主,正式树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会议结束前,管仲对大家说:“鲁、卫、郑、曹四国,违抗天子命令,实属罪大恶极,理应兴师讨伐!”桓公接着说:“敝国力量有限,请大家合力同心。”陈、蔡、邾三国都表示“愿听齐国调遣”,只有宋国默不作声,心里很不服气。要不是为了确认君位,宋国根本不会来会盟。当天夜里,宋桓公便带着随行人员回去了。
第二天,齐桓公听说宋君不辞而别,十分生气,准备派人追赶。管仲连忙劝说道:“不可!本来就是您请别人来开会,别人走了,又派兵追赶,哪有这个道理。还是让他去吧,到时候自有办法收拾他!”
此后,桓公以天子的名义,降服了鲁国和宋国,迫使它们遣使言和,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后来又灭了遂国。原来没有参加北杏会盟的几个诸侯国,也加入了联盟。
齐桓公做了中原霸主,威风凛凛,不可一世。那些加盟的诸侯,不论大小强弱,都得听从他的指挥,并按时向齐国纳贡,就像朝见周天子一样。
十多年过去了,齐国与燕国组成联军,远征山戎。不想被敌人引入一座“迷谷”。那里黄沙盖地,辽阔无垠,就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际。大军在这死一样沉寂的“旱海”里转来转去,饱受了饥寒的折磨,说什么也找不到一条大道。
正在为难之时,管仲若有所悟地对桓公说:“有了!我听说老马是能领路的。可以挑选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走在前面,也许能走出这‘迷谷’。”
桓公叫人照着办了。事实证明,管仲的想法是对的。
齐国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卫国又遭受狄人的侵扰。桓公不仅帮助它赶跑了狄人,还帮助它修复了城墙。从此,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这时,只有南方的楚国,还敢与齐国抗衡。在中原诸侯的眼中,楚国是僻处山野的蛮夷之邦,因此很少同它交往。楚国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兴修武备,扩展势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山川险要的南方大国。后来自封楚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许、曹七国军队,组成八国联军,向楚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后,一方面组织抵抗,一方面遣使对桓公说:“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方,两国素无芥蒂,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啊!你们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到我们这儿来呢?”
管仲说:“我们两国虽无芥蒂,但都是周王的臣属。谁要是不服从天王,齐国就有权征讨。你们按例贡给王室的包茅,已经很久没有运到京城了,光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兴师问罪。”
楚国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之师又拔寨前进,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地界。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听情况。桓公为了炫耀武力,便邀屈完同他一起检阅各国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兵强马壮,军容整肃。桓公趾高气扬地对他说:“你瞧!有这样的军队,还愁不打胜仗吗?”
屈完淡然一笑,严肃地说:“如果君侯尊崇王室,讲求道义,扶危济困,就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如果光凭武力,以势压人,那么,敝国虽不算强大,但有方城为障,汉水为池,就算你的兵马再多,恐怕也不是楚国的对手。”
桓公见屈完不卑不亢,心想:“要是真的开仗,楚国凭借天时、地利,加上举国一心,联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况且楚国已经答应了向王室纳贡,这就给了自己一个面子,有了一条退路。”于是,以齐国为首的八个诸侯国同楚国在召陵订立了盟约。楚国事实上承认了齐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后来,朝廷发生内乱,桓公又帮助襄王稳定了局势,巩固了地位。为了表彰桓公的功劳,襄王特派周公宰孔将祭肉送到齐国。在当时,这不仅是一份厚礼,而且是一种崇高的荣誉。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桓公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还订立了一个盟约,内容有兴修水利,应付灾荒,买卖粮食等,防止以邻为壑(hè)。大家宣誓:凡是加盟的国家,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的会合他一生中有过多次,所以后人称誉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僖公十年以后,管仲、桓公相继去世。接着,公室发生了变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