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从人类将第一粒种子撒在土壤之中,即开启了农业生产的大门,以此为基础,人类活动直接参与了环境改造。农业生产是以提供人类生存基本物质需求为目的的动植物生产过程,农业耕作的对象植根在大地上,农田与农作物每前进一步均会侵夺天然植被,毫无疑问农田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天然植被退却、消失,也同时介入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

谈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留给世人一般的印象是破坏,但是从科学的视角审度这一问题,这样的结论不足以概括全部。若从新石器时期人类由采集、渔猎步入原始农业开始算,中国已经有八九千年农业史了,这个时段对于地球46亿年的历史而言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人有生之年而言又是漫长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国外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核心在于,享用地球给予我们的大地、天空、资源的同时,发展既要着眼于当代,又需顾全未来。无疑,这是指导人类从今天走向明天,并为明天留下光明的理论。与国外的理论不同,中国古人并没有直言“可持续发展”,但从那时到今天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提供农产品,繁衍众生,已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若人类从铲掉第一片天然植被开始,几千年中不断延续着破坏、破坏……那么没等到今天畅谈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早已湮没在环境的废墟之中了。事实是祖先活着,我们也活着,这意味着在没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当下与未来的时代,人们在农业耕作中已意识到并摸索出了协调农产品需求与环境的途径,在实践中走着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历史,中国农业包含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直接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伴随中国农业延续2000年,得益于天、地、人三才理论。天、地、人三才理论是中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背景形成的人地关系论,也是指导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思想基础。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审时》篇载有中国人早期的三才思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其中所言稼、人、天地三者就是农业生产所包含的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农业生产技术因天时、顺地力协调三者的关系是三才理论的核心。在三才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农业持续前行,并力图在探索中找到协调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