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凡事都有本有源,有起始之时、起步之处,历史地理研究也是如此。那么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在什么时段?很多年前侯仁之即提出,历史地理研究应起步于距今一万年的最年轻的地质时期——全新世,而全新世早中期属于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史前时期。无疑,这是一个距离我们久远,且让我们充满探求欲的时代。《全球通史》的作者L. S.斯塔夫里阿诺斯为这部著作第一编确定的篇目,即为“文明之前的人类”,这意味着回顾历史,尽管人们的目光会更多地停留在近世繁华与纷争,但仍没有忘记“人之初”刻印在大地上的那几串脚印,这些足迹尽管稚拙,却开启了文明之门。然而,人类文明进程首先改变的不是精神追求,而是食物获取方式,严格意义讲史前时期人类的所有活动均以寻觅食物为目的,正因此,L. S.斯塔夫里阿诺斯将文明之前的人类分为食物采集者与食物生产者。食物获取方式的变化不仅仅事关人类通过什么途径存活,且在追寻食物的过程中,人类从对环境绝对依赖转为部分依赖,进而逐渐成为环境的利用者、支配者,并踏上自由王国之路。所有这一切,始终贯穿在人与环境的交融之中。因此,人类历史并非仅限于自身的行为与创造,无论人类作为食物采集者还是食物生产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而地球上的环境却复杂多样,既有冷暖干湿之别,且存在平原、山地、茂林、草原之异,人类本着求生的本能,对于环境不仅善者用之,劣者舍之,且因地而结庐建舍,因地而觅食垦殖,这时人类不仅叩响了文明之门,且依自然环境的变化,展现了各地人类活动的地理差异。

历史地理研究就是试图揭示人类历史全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无疑,中国是广大的,历史更是漫长的,对于史前时期人与环境这一命题,本讲自然不能涵盖集结在时空焦点上的一切,因此,选择了西辽河流域这片塞外的土地,并以此为样本,揭示人类的进步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西辽河流域,地处北纬41°—45°、东经118°—124°之间,包括由西辽河干流以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等主要支流汇成的区域;此外,乌尔吉木伦河在特大洪水期也能进入西辽河,因此人们也将其视为西辽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地处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带,这意味着这一地区不仅环境波动甚于其他地区,且人类应对环境变化也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生存方式,建构新的人地关系。因此,尽管西辽河流域远离黄河、长江这些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但却留下了人地关系变化中串串清晰的足迹,成为后人拨开历史的帷幕透视“人之初”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