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山川物候

地貌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其东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分别被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环绕。地貌以中低山地与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地占28.5%。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平川地占总面积的12.9%。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内地起伏较大。最高处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为沁河、丹河下游及河谷,海拔接近300米,相对高差约2000米,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米左右。全境地势呈东、西北高,中部、南部低的簸箕状。

山脉

境内主要山脉属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系。

太行山风光

太行山 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晋城市位于太行山最南端,山脉由高平、陵川,沿晋城城区、泽州县向西延伸。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境内的天井关即为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岸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洞、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石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的矿藏,从北到南,煤炭资源丰富,还有铁、铜、钼、金、钨等。

晋城市所处太行山地段,总面积约30万公顷,有林面积6.56万公顷,灌林面积4.63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115万立方米。野生植物有500余种。用材林主要有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等;灌木林有荆条、沙棘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等。珍稀古老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青檀、银杏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爬行类、鸟类、兽类共100余种。珍稀动物有豹、猕猴、黄羊、秃鹫等。人工林场有国有陵川第一山林场、西闸水林场和矿办马头山林场等。市区白马寺山,泽州县境内珏山、莒山、伊侯山、晋普山,高平市境内羊头山、七佛山、大粮山及陵川县境内棋子山、王莽岭、黄围山等皆属太行山脉。

太岳山

太岳山 又名霍山。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与沁潞高原相连,西以霍山大断裂与汾河地堑相接,北起于介休市的绵山,南经沁源、霍州、安泽、沁水直至绛县的横岭关与中条山连接。山体走向近于南北,长约200公里,宽约30公里,是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太岳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森林面积17.39万公顷,木材蓄积量635.22万立方米,覆盖率48.3%,是山西省森林覆盖度最好的林区。介休的绵山(海拔2405米)、灵石的石膏山(海拔2532米)、沁源的灵空山(海拔2543米),山林茂密,风景幽美,寺院点缀于林海之中。沁水县境内之宇峻山、柏尖山、大尖山、岳神山等皆属太岳山脉。

中条山 位于山西省南部。西起黄河东岸的风陵渡,向东北延伸至绛县、垣曲、沁水、阳城交界的舜王坪一带。长约140公里,宽约10~20公里,海拔1200~1300米。

中条山是一条长期隆起的山地,大体分为三段。东段较为宽阔,群山汇集,山势雄伟;其中舜王坪最高,海拔2358米。此处是连接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的山结。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里发现2万多公顷原始森林,内有连香树、山白树、牛鼻酸、红豆杉、青檀等珍贵树种,还有金猫、金雕、金钱豹、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西段山势挺拔,分布较狭,位于运城盆地和黄河谷地之间,北坡陡峻,多断崖绝壁;南坡较缓,逐渐下降到黄河岸。山脊诸峰以雪花山为最高,海拔1994米,相对高差达1500米。中段多被河流侵蚀切割,山势较为和缓,并被黄土所覆盖,是运城盆地通往黄河谷地的孔道。《大清一统志》称,西有华岳,东接太行,此山居中,且狭而长,故名中条。阳城县境内的云蒙山、鳌背山、析城山、指柱山及沁水县的历山等皆属中条山脉。

土壤

2014年底,境内土地总面积9424.9平方公里。境内耕地总面积204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2%。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大致可分为四个等级。

一等地 为质量好、适宜性广、限制因素少,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主要分布在晋城、高平、阳城3个盆地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水利灌溉条件较好,适宜大面积机械耕作。生产潜力大,保肥保水能力强,而且气候温暖,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以播种小麦、玉米、谷子、油菜、蔬菜为主。一般小麦亩产350多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左右,是全市粮食主要集中产区之一。

二等地 为质量较好,适宜性广,但在利用上受某些限制性因素影响,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和山区的沟谷底部,包括河沟两岸的沟川地、沟平地、台地及平川区的梯田和没有水浇条件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平川地。土层较厚,耕作方便。田面平坦,适宜中小型拖拉机耕作,也是全市粮食生产主要基地的一部分。

三等地 为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以梯田为主,并包括15度以下的缓坡地。地块零碎,水土流失较重,耕作条件差,部分地块也可中小型拖拉机作业,没有灌溉条件,但有一定的施肥量。土质较差,土壤瘠薄。这里海拔较高,气候温凉,无霜期短,以生产谷子、玉米、豆类、薯类为主,产量较低。谷子亩产200~275公斤,玉米亩产225~325公斤,在丘陵、山区分布较广。

四等地 为质量差,勉强用于农业耕作,约占总耕地的10%左右,见于山区土层甚薄的砂石梯田和15度以上的陡坡地、急坡地以及梁、峁顶部的垣地。地块零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难以实现种养结合,土地越种越薄。遇到暴雨,地面常见网状冲沟,俗称“三跑田”,有机质含量极低,而且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常受霜冻危害。产量很低,平均亩产仅75公斤左右,以产薯类、豆类、谷子为主。

水系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境内有沁河、丹河、卫河三条水系。全市河川径流量年均为14.02亿立方米,但年际变化大,最丰年可达26亿立方米,最枯年仅7亿立方米。大于0.1立方米/秒的泉水有39处,总流量2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亿立方米左右,较大的泉涌有延河泉、三姑泉等。全市年平均降雨量为650毫米左右,水量尚属充沛,只是年度间变化较大。水资源总量为13.1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1%,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高出山西全省平均数的1~2倍。

沁河第一湾

沁河 又名沁水,古称洎水。境内最大的河流,属黄河水系。发源于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向南经安泽、沁水、阳城、泽州县,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济源市,在武陟县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山西省境内长360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在晋城市境内长约160公里,流域面积4606平方公里。

沁河的主要支流是丹河、东河、县河、端氏河、濩泽河等。河水流量较大,年径流量17.8亿立方米。沁河流域,尤其是上游,植被覆盖率大,河水含沙量年均每立方米6.95公斤,为山西省八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少的河流。从沁源至五龙口,河道长390多公里,谷深流曲。其中阳城县润城至五龙口段,两岸多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水利资源丰富,蕴藏量约31万千瓦。沁河流域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水力发电站、小型水库、电灌站多处。泽州县境内冶底河、石河、长河,沁水县境内县河、端氏河,阳城县境内蟒河、濩泽河等皆属沁河支流。

丹河 古称源源水、源泽水、泫水。沁河重要支流,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故名。亦传说为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坑杀赵卒40万,河水被血染红而称丹河。流经泽州县北义城、高都、金村、柳树口、大箕等地,入河南省后注入沁河,全长121.5公里,有众多支流汇入。河床宽约100米,流域面积2949平方公里。沿河建有北王庄截潜流及任庄水库等水利工程。泽州县境内白水河,高平市境内永禄河、许河及陵川县境内廖东河、原平河、塔水河等皆属丹河支流。

卫河 属海河流域,其支流多发源于陵川,陵川县境内武家湾河、横水河、北召河、香磨河、锡崖沟河等都属卫河支流。

气候

晋城市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其影响强盛而持久,境内地形地貌又较为复杂,形成了各地区小气候的较大差异。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四季之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雪少。晋城属全国“长日照地区”范围之内,境内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365小时,为光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7~12℃,其中东西山区为7~9℃,其余地区均在10℃左右。35℃以上的极端最高气温和-24℃以下的极端最低气温很少出现。冬夏温差不太悬殊,夏季即使在高温酷暑的年份,高温天数也只有半月左右。尤其是陵川县,由于地形条件,温差很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夏则是清凉避暑的胜地。境内平均无霜期为165~198天,少数地区农作物为一年一熟,多数地区为两年三熟。晋城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偶有风灾和洪涝、冰雹。长期以来,境内无大地震之忧,无沙尘暴之害,无水淹之苦,无冰雪之灾,可谓宜居之地。

植被

境内属温暖半湿润地区,林木生长条件较好。全市森林面积为36075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8.3%。其中,天然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70.2%,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条山区和东部的太行山南端。中条山是全市树种最多的地区,有“山西植物宝库”之称。发现高等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1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