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水平
建市30年来,晋城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主线,突出引导市场和科技服务意识,实施强化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2014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5项、市级23项)。在国家级项目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项,创新基金项目1项;在省级项目中,列入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火炬计划1项,星火计划5项,农业攻关计划2项,富民强县计划1项,农村技术承包计划18项,社会发展计划1项,成果推广计划4项,工业攻关计划4项,创新计划1项,软科技及基础平台建设计划3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计划3项,大型科技仪器改造项目计划1项。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2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4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全年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全年有6项新技术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1项新技术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创新试点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一、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R&D)是科技目标考核的一项刚性指标,全市及6个县(市、区)目前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的要求,并且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多数企业用于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经费占到年销售收入1%以上,科技先导型企业达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
1985年建市后,科技三项费用由省、市分别拨给,其他费用由地方财政解决。1985—1996年12年中,科技项目专项费用为1850.5万元,年均154.2万元。1987年最多,为278.3万元,最少的是1985年,为56.5万元。1997年至2003年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科技三项费是指重大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和新产品试制三方面使用的对科学技术的投资。2004年始,山西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颁发晋财教〔2004〕12号“关于印发《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技三项费主要用于支持全市科技研究与开发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2013年,晋城市财政局和市科学技术局颁发晋市科字〔2013〕28号“关于印发《晋城市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择优支持全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从上述表中得:1997—2013年17年中,市拨科技项目费用最多的是2013年,为4650万元,最少的是1997年,为70万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山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市级科技研究开发经费逐年攀升,达到或超过《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要求。
二、科技人才
1997—2013年省、市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情况统计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根本。建市3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已达到2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0.95万,企业管理人才3.65万,高技能人才2.05万,农村实用人才4.65万人,其它1.6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35人,党政人才1.25人)。全市10.95万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0.98万人,占8.95%;中级3.5万人,占31.96%;初级6.47万人,占59.06%;按系列分,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卫生、农业四大类;按年龄分,35岁以下4.1万人,占37.44%;36~50岁3.2万人,占29.22%;50岁以上3.65万人,占33.33%。全市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90余名(博士生4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3名),其中,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人入选省“百人计划”。
引进国际领先高层次人才团队和项目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提供深造机会、改善工作条件、提供稳定并能够实现事业追求的工作岗位和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集聚各类人才,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才价值观和人才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和价值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出台了并于引进人才的优惠方法,设立了人才资源开发基金,每年财政预算300万元,主要用于高素质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设立了晋城市科技进步奖,对在技术创新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给予特别贡献奖,每项奖3~5万元,由市长签署并颁发奖励证书。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
三、科技型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科技产业化、推动自主创新创业、促进就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发展战略,营造尊重科技人才、锐意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出台科技创新、发展新型产业的优惠政策,有力推动了全市转型发展,使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近240家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到了20%以上,这些企业中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试验示范基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每10万人专利申请量超过50件,其中发明专利量超过30%。
发展速度稳步增长。2013年,全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中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全市初步形成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现在农业等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形成冶炼铸造—精密铸件—机械配套—整机和成套设备制造的产业链。光电子信息产业正在打造世界上最大的精密模具、光学元件、精密镁铝合金零件的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高性能功能陶瓷、反光材料、纳米级涂料、磁性材料等,实现了“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发展。新能源产业煤层气开采与应用技术领跑全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规模,蓄势待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重点在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节能、电子与信息、生物和医药、环境和保护、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重要环节,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训和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提档升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市以来,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建立了丝麻、印机、糠醇、稀土、抗磨材料、陶瓷建材、特种铸造、机电液、食品饮料等14个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在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方面,建立了晋城市科技信息和生产力信息两个网站,开发了科技信息、中小企业信息、科技专家人才、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等数据库,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建成蚕桑、中药材、大麻、小杂粮农业产业化基地4个,涉农主要行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宣传方面,晋城市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4年市直和6个县(市、区)分别建立了一所比较规范的星火学校。
2007年,在原晋城市食品研究所、晋城市冶金研究所和山西省丝绸研究所基础上三所整合组建成立了“晋城市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全市惟一一所正处级规格的科技研究机构,归口市科技局。自2007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科研项目6项,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
晋城科技信息网于2003年8月筹备建设,于2004年11月建成正式开通运行,是全省地市级科技网站建设中较早建立的一批。先后开通了晋城科技信息网、晋城科技政务网、晋城农科网,2009年12月又对原有网站进行整合改版,启用了新域名www.jckjj.gov.cn。2010年9月荣获全省科技系统2010年度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第一名,实现了晋城市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服务(kjwx.jckjj.gov.cn)。采用了先进的网络设施,为信息传输提供了可靠保证。科技信息网目前采用10M光缆通往外网,并与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连接,建有标准化机房,现有高性能服务器11台,大容量磁盘阵列三台,配有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全画幅数码相机、高清摄像机、扫描仪、投影仪、复印机等设备。
晋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是隶属于市科技局的国家事业建制单位,与1999年建成的晋城市科技图书馆合署办公、二块牌子、一套人马,是晋城市的科技文献数据中心,也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在晋城的分馆,并承担晋城市科技局主办的“晋城科技信息网”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晋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围绕全市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科技情报搜集研究、查新检索、科技信息网络传递、科技人才创业培训、科技文献与图书阅览服务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现已建设成为全市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科技文献数据中心,已成为全市重要的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依据市政府决定,晋城市科技图书馆于2014年8月19日并入市图书馆。
五、科技交流与合作
建市以来,随着晋城市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全市对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多国度、多领域科技合作已渐成规模。山西兰花汉斯瓦斯抑爆设备有限公司、山西福川制铁有限公司、阳城县柿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乐百利特科技有限公司、小笠原铸造有限公司、山西绿洲纺织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依靠科技强企之路,在企业界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带动了全市煤化工、新材料、冶金铸造、丝麻相关产业发展,加快了全市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势发展,并日益形成它的经济效益、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市科技局每年从市科技研发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给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力的支持。2009年,市科学技术局投资300万元,为绿洲和乐百利特两个国际项目单位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保了国际科技项目的有效实施和国际科技技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
国内交流合作持续增强。2008年,市科技局组织近20家民营科技企业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民营科技博览会及“山西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型画册“征集活动”,组织6家企业参加了太原煤博会,展示了晋城市企业风采,签定了合作意向;山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引进西门子燃料气化技术有限公司的GSP气化技术,这也是世界上首套将GSP技术应用于无烟高硫粉煤加压气化的大型装置。对“三高”(高硫、高灰、高灰熔点)劣质无烟煤资源洁净化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煤气化技术路线,对提升晋城市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09年,市科技局组织召开了晋冀鲁豫边区科技协作网第二十三届年会,对加强晋冀鲁豫边区科技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山西乐百利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结合公司的优势科技项目,成功邀请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常瑞华女士到公司举行专题讲座;董事长伍永安博士参加国际光学大会。2011年,晋城市政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富士康集团将晋城市列为集团产业规划的重点布局城市,并将持续加大高科技项目投资,重点发展高技术精密制造产业。富士康千亿投资晋城,是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先生支持家乡经济发展的又一次大手笔战略投资,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建成六大世界第一生产基地,实现建设“全球精密制造之都”目标暨最大精密模具及冶具生产基地、世界最大智能化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精密刀具和装备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精密光学元件及模组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精密光通讯元件及模组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精密镁铝合金零件生产基地。2012年,狠抓科技项目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借科技活动周推动科技项目招商引资,促成江苏泓州金福车业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等7家科技企业与相关企业进行签约,项目概算总投资8.5亿元,引进资金6.1亿元。积极促成中科集团联合山西省其他合作伙伴共同设立中科创业(晋城)投资基金,打造科技金融平台,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技术升级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成功引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服务产业平台建设中的应用”项目,通过山西省科技成果鉴定,在同类应用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帮助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山西沁水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引进9400万资金,将公司液化气产量由每日15万立方米提高到每日40万立方米。组织参加山西省第五届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展示会及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加强了晋城市与外界的交流。2013年,全市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与省内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8所高校科研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系,开展双向信息交流。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分别派出专家教授团队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需要,进行研发项目和成果推介;组织10家企业17个项目参加山西省首届“百校百企”科技合作与项目对接活动,唐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山西清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北大学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同时,收集推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8大领域科技成果1115项,企业技术需求313项;多次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进行对接,了解煤化工方面最新科技成果、技术方向,收集晋城市相关煤炭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交流咨询,就晋城市与中科院煤化所战略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组织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西博会及第七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加强了晋城市与外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