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化建设
第一节 推进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
晋城市是山西省4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是率先在全省完成市、县两级电影公司改制任务;二是市、县两级全部完成“三局”合并工作,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均已独立开展工作;三是全市12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2010年,晋城市被表彰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市。2011年,被中宣部等四部门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西省文化建设先进市。改制单位中,高平市文工团改革彻底,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至2014年,市少儿团也已经彻底转变为企业,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完全剥离,实现了人员、资产、业务的完全独立。
一、新闻宣传体制改革
加强新闻阵地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010年,完善新闻报道方案,先后召开13次会议,建立了新闻送审、新闻评阅、新闻调研、新闻通气会和新闻约谈等5项新闻管理制度,形成新闻宣传全市“一盘棋”的长效机制。201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管理,积极探索新闻传播规律,不断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市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新闻报道的实施办法,规范新闻采编秩序,完善新闻通气制度,建立重大活动报道提前通报制度,推进重点新闻报道建章立制,出台加强民生新闻报道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高度重视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工作。2013年,成立市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建立起互联网新闻宣传的管理机制、网上新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网上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二、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2009年,落实中央、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结合晋城实际逐步深化改革,初步建立起新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2009年10月13日,晋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担负起统筹协调文化体制改革的职责。强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底,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合并改革,组建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机构。作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把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作为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重中之重。2012年2月8日,出台《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优秀文艺作品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以政府采购或资助方式扶持转企的电影公司和文艺院团发展,推动全市12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并于2011年5月率先通过省里的检查验收。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2009年12月18日组建广播电视台,在全省率先把广电传输业务剥离出来,整合为全市一张网。组建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市广电网络公司被表彰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单位。2013年以来,按照省委要求,市、县两级落实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在同级政府兼职并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市级成立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规范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并且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要求,加强对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2014年,继续推进广电网络整合,成立山西广电传媒集团晋城分公司。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积极推动上党梆子剧团、歌舞团、少儿艺术团的内部体制改革,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市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催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
三、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晋城市广播电视局及下属的晋城电视台、晋城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一直处于改革的潮头,推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岗位工资、节目收购、人才升级、成立影视公司等举措在当时都实行的比较早,比较先进,为晋城广电事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晋城广播电视台于2009年12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晋城广电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开始起步。但直到2011年上半年,改革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体制改革不够彻底,人员身份不统一,缺乏激励竞争机制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改革没有大的实质性进展。
2011年8月16日,晋城广播电视台新一届台领导班子组建后,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借鉴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成功经验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推行以频道频率制改革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改变台中有台、多头管理的体制格局;干部管理实行“先领任务,后当干部”,中层干部全员下岗,重新竞聘上岗,打破干部终身制,实现能上能下,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定编、定岗、定责、定薪”,将全体员工纳入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中;制订一整套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和相关办法,实行量化考核,建立起以收视、收听率为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收、技术、管理考评体系,实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积极探索“独立制片人”等多种形式的运行机制。
启用电视节目末位淘汰制,从体制机制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任务的发展格局;及时启动全台文化建设,启动每年办“幸福广电”实事活动,用文化的力量把单位理念和价值观贯穿到制度、纪律与行为规范中,提升幸福指数、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先领任务,后当干部”“没有任何借口”“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广电精神逐步形成。经过两年多的体制机制改革,全台上下对改革的理解认识不断深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截至2013年底,晋城广播电视台已建成了四个电视频道、一个导视栏目、三个广播频率、两个转播台站、一报一网、一个数字互动电视、六个户外广告擎天柱的全媒体覆盖平台。事业产业的发展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省平安单位、全市模范单位等。依托事业产业发展平台,全台经营创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改革之后的2013年比改革前的2011年经营收入增长了104%,实现了翻番。
四、文学艺术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路子。市文联发挥自身优势,对影视文化产业进行大胆尝试。2006年,市文联多方筹资拍摄完成电影故事片《红山雨》,为建国以来晋城市之首创。2007年又筹拍另一部数字电影《白雪花·红窗花》。这两部作品均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动画制作方面作有益尝试,其中《白马少年》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晋城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大耳朵爷爷历险记》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后,借势宣传了珏山、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雕塑,有力的助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积极挖掘潜力,不断健全工作机制。30年来,市文联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精心做好为文艺家服务工作。一是积极为文艺家搭建展演平台。通过组织各类文艺采风、文艺演出,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文艺评奖,召开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积极为文艺家搭建艺术展示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努力为文艺家提供优质服务,充分调动文艺家的创作热情。二是积极推动文艺家成长成才。充分发挥文联在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方面的渠道优势,通过组织文艺家参加省内、国内各种艺术大赛,赴北京、上海等外埠城市举办作品展演展览,积极做好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艺家的培养和推介工作,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和文艺家,打造了晋城文化品牌。同时,利用文联与国内文艺界联系广泛、沟通方便的优势,积极邀请省内外有名望的作家、艺术家到晋城进行讲学,为全市广大文艺家学习和吸取先进的创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内涵,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创造了方便的学习条件。三是积极做好与文艺家的交流与沟通。完善与文艺家联系制度,通过举办通报会、座谈会、走访慰问等方式,面对面听取文艺家对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思路和想法,关心大家的工作与生活,尽己所能为大家排忧解难。同时,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新春联谊会、一年两次的组联工作座谈会以及经常性的深入县区调研和编发《文联工作信息》等形式不断加强同各类文艺家和文艺家协会的交流与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动和提高文联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文联努力成为文艺家的“温馨和谐之家”,为繁荣全市文学艺术创作、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体育事业体制改革
依靠体育产业,拉动体育经济。晋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过去简单的出租房屋,到实现体育产业“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本质突破。“十一五”期间,市体育局以体育场馆、协会、俱乐部为依托,以销售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为龙头,整合体育资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销售等体育市场,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引导大众消费,全面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娱乐项目、健身器材、品牌服装等体育用品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发展,形形色色的体育用品专卖店遍布全市,国际国内一线体育品牌入驻晋城,各类体育娱乐项目不断增多。至2014年,晋城共有体育经营场所约1102家,就业人员10312人,产值占到全市GDP的近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