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悉心指导下,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2005年初制定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2012年又印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有关规定,专科层次将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两门必修课。
为了全面贯彻中央精神,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怎样做人放在首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充分反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学术界研究最新进展,我们延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精心编写了这部配套教材。本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需要,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化实践教程》课程是高等教育“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它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念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使高校毕业生真正成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新颖性。为了推动十八大精神进教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本教材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例入手,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结构上,改变了以往的编排方式,结合高等院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安排合适的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针对性。本教材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所讲内容贴近他们,并尽量从实际的案例中引出每一章节的内容,利于、易于学生联系实际。
第三,实践性。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生活,当前学生身上“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严重,本教材克服了片面追求知识掌握,注重知识、实践、活动、行为训练之间相互转化,把知、行两者结合起来。
第四,应用性。本教材围绕应用型教育培养目标,安排适合学生职业要求的内容,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教育和适应企业的训练,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
本书由多年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组织编写。参加本书编写的有:袁溧、陶应峰、赵立宏、罗群、宣宏、郑永红、张旭、杨虹、刘驾云、任静、胡梅等老师。本书由袁溧、陶应峰担任主编,赵立宏、罗群、宣宏、郑永红、张旭、杨虹、刘驾云、任静、胡梅担任副主编,由袁溧编写第一章,陶应峰编写第三章,任静编写第六章,赵立宏编写第二章,罗群、宣宏编写第四章,郑永红、胡梅编写第五章,刘驾云编写第七章,张旭、杨虹编写第八章,由安徽省教育厅思政处王后林同志对本书进行了审议指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诸多参编教师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热情帮助,书中借鉴了一些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继续赐教,以匡不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