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事业长青之道:自我管理的10项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读

为了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帮助学员改善和提升相关的职业技能,调整其职业认知和工作状态,最终提升其工作效能”的目标,培训师必须做好各种储备,即进行有效的、持续的“输入”,也就是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才可能有足够的能量来支撑其履行职业职责过程中的“输出”行为。

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以下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培训师“输出”行为的效果。

培训师本人的身体(心)健康状况。

时间和精力的分配。

对各种欲望的辨识、判断及适度的节制。

对单次课程目标和长远职业目标的设定和把握。

对自己擅长领域知识体系的建构及相关技能的累积。

对自身情绪状态变化的敏锐感知。

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认知与处理。

最终的外在行为表现等。

为此,笔者结合长达十几年的培训实践,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和解剖,专门建构了一个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洋葱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洋葱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培训师的自我管理包含10项内容,类似洋葱结构的五个层级,包括基础层(健康管理)、效能层(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心性层(欲望管理、目标管理和情绪管理)、实践层(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德行层(人际管理和行为管理)等。

培训师辗转各地出差是一种常态,单说饮食和睡眠,就对其身体健康指数有着极高的要求,更何况还要承受在课堂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的体力消耗……所以,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切实做好自身健康的管理,既是履行其职业职责的必要条件,更是决定其职业生命期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成本优先是培训师这一职业的显著特点,在不断“输出”的职业行为过程中,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做好最大限度的“输入”工作,是确保培训师职业技能不断更新和职业功力有效沉淀的重要前提之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培训师面临自身精力规划和分配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效能层”。

无论是基础层的健康管理,还是效能层的时间和精力管理,最终的价值指向都是培训师“实践层”和“德行层”的自我管理,包括直接与学员建立知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自身行为表现的管理。

在实践中,“基础层”和“效能层”的自我管理,充其量是为“实践层”和“德行层”的自我管理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而中间“心性层”的欲望、目标和情绪管理实际上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在本书中,笔者将围绕培训师自我管理的五个层级,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结合自身体会,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师自我管理体系,为培训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