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行近代化带来的困境
引进西方文明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1.热烈展开创设议会的活动与清算封建制度
西乡隆盛 小林永濯
早年曾为改革幕藩政治四处奔走的西乡隆盛,以其过人的才智和恒心,与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为“维新三杰”。1873年,西乡的“征韩”计划未能得到政府的回应,继而辞职回乡,之后他的政见愈来愈背离明治维新所代表的精神。
日本在明治时期,快速地实现了近代化,然而,这一历史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充满了艰辛和苦难。
首先,近代化和封建制度充满了矛盾,对于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他们必须坚决清算封建制度。这一矛盾的激化很容易带来内战,但是领导者们的英明决策和毅然决然的态度平定了整个局势。
西南战争熊本城之役 近藤樵仙
在百姓的协助下,政府军正拖着火炮向西乡隆盛的大本营——熊本城堡进发。由于两军的装备相差悬殊太大,政府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文化移植的两难
日本文学名著《源式物语》中为爱情放弃皇位的男主人公——源氏。
即使对于单纯的植物移植而言,为了保证存活,移植者也必须要为这植物创造适宜的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等条件。社会文化的移植更是一场浩大的工程,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基础和环境,外来的文化就会“水土不服”,产生恶劣的后果。
1897年生产的奔驰牌汽车
接下来,日本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难题——如何建立近代国家体制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国人有过很多不同的意见。
有一些激进人士希望设立议会,并且主张放开权限,将大权限交给议会。他们从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论自由》和卢梭的《民约论》中寻找支持他们观点的论据。
而另一些人与上述观点恰恰相反,他们站在旧道德观的立场上,坚持巨大的权限应该属于天皇,应该运用天皇的权威去谋求全国人民精神上的统一。
处在两种观点之间的是一些政府的官员,他们之中包括希望采取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的人们、像伊藤博文那样主张立宪政治,但反对采用英国形式的人们以及像山县有朋那样对立宪政治持相反意见的人们。
当然,这些对立的意见,也从侧面说明明治时期在日本国内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自由民权运动家认为明治政府基础薄弱,强烈主张设立议会。明治维新是以肥后、土佐、长州、萨摩四藩为中心开展的,而其中又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
因此,四藩出身的人成为明治政府的中心,他们占据了明治政府高级官员中的三分之二。虽然他们能够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丝一毫也没有被“藩”的狭隘立场所限制,但是那些没有能够参加明治政府的人们依然对他们抱有极大的不满。自由民权运动家们就是以这种强烈的不满作为背景进行活动的。
2.将富国强兵作为政策与引进科学文明技术的中心问题
其次,那些单纯的复古主义者主张利用天皇的权威来实现精神上的统一,他们也是想进行能够解决明治时期当时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就是快速实现近代化而产生的道德上的混乱。
宪法颁布仪式
贯穿于整个明治维新过程中、恍如法国革命前夕般汹涌激昂的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近代化的一大特点,直接推动了君主立宪的确立。
明治政府推行迅速进入近代化,而国人们醉心于文明开化,从而出现了道德上的混乱,这也是日本人想要吸纳西方文明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日本帝国宪法原文
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原文,天皇睦仁与各部大臣在文末均写下了亲笔的签名。
外国文明的输入很容易破坏本土社会、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在德川末期,一些思想家们曾预想用“西方的艺术、东方的道德”或者是用“西方的学识、日本的精神”作为对付这种破坏的公式。
但是,这样的公式与实行近代化是相背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受倡导的文明原本是一个统一体,很难只单单采用它的科学文明技术。如果要采用西方先进的军舰和武器,就必须修建配合它的造船厂和兵工厂,进一步地为了使造船厂和兵工厂的机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让构成它基础的经济活动能够得到顺利进展。
过去的儒教伦理将追求利润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这就产生了矛盾。因此,想要拥有军舰就必须影响到该国的文化。
然而,就算业已输入西方国家的科学文明技术,要吸纳其政治观点、思想方法等形成其文明基础的东西,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这样一些所谓的价值体系,如果没有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创造它,那么,努力改革的东西就不能够成为人们一种真实的道德基础。
因此,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外国文明的国家便会面临一种困境,这种困境是深刻且令人进退维谷的。
在那个时代有个学者曾经说:“孔孟的道德已经衰落了,西方的理论还末进入,这就像太阳已经落山,而月亮犹末升起时的情况。”这足以表明,当时日本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对此,明治时期的领导者们从如何可以使国家迅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用如何可以建立一个富强的日本的原则问题来考虑,探索了国家体制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国家必须是强大而有力量的,从此意义上考虑,他们在观念上并没有将设立国会论放在一种重要的位置。
3.明治天皇亲政,家族主义国家体制的推进
同时,他们也明白,国家不能只局限于政府少数人的专制,而必须调动起全体国民所具备的活力。当然,他们也看到了近代化带来的混乱,然而,他们依旧坚信近代化是崇高的,即使他们对这种混乱也充满了担忧。
1889年(明治22年),日本设立了国会,颁布了宪法,并且给予天皇巨大的权限,这种权限超出了立宪君主国家的惯例权限。紧接着,于翌年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诏书,公布了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一切都是依据上述想法而有步骤地进行的。
最终,日本在明治时期建立了国家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以天皇为中心,同时允许强大的寡头政治继续存在。虽然与西方近代国家有所不同,但是它却承认国民参与政治的概念,并且加强了家族、社团组织和生活感情等构成的国民大众所赞同的传统的社会支柱。
议和使李鸿章谈判之图
中日战争耗时仅6个月便宣告结束。被视为泱泱大国的中国竟然一败涂地,不得不派出军机大臣李鸿章向日本请求议和,与李鸿章相对而坐的是日本时任首相伊藤博文。这一事件使仍处于西方列强阴影中的日本陡然间信心大增。
旅顺进军之图 小林清亲
日本在辽东及朝鲜半岛问题上与俄国素有磨擦,1902年与英国建立联盟之后,便更加放心大胆地着手扩张帝国的利益。1904年,未按照惯例宣战的日本舰队在夜色的掩护上,用鱼雷沉重打击了俄国驻扎在旅顺港口的舰队。
这种结构大体上符合国民的心声。国民所希望的并非是基于个人主义建立新的国家,而是希望能够保存历史中的家族主义。自从“教育敕语”公布之后,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员表示了极大的欢欣和热情。
而且明治时期的领导者们,以天皇为中心,从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出发保存了决定权,尤其关心如何来吸取国民的活力并且怎样加以运用。
他们热衷于培养人才。一些曾培育大量领导人物的大学,对一些刚入学的贫寒子弟从不过问其出身和财产情况,只在乎他的能力,这种平等制度在当时欧洲任何国家都看不到。而此时,出现了明治天皇这样一位杰出的君主,对当时的日本而言,同样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天皇和元老做出政治上的重要决定。天皇参与所有军事方面的议事,熟知高级将领的能力和性格,因而,他能够根据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4.凭借天皇的英明领导,日本取得了日俄和日清战争的胜利
日本天皇对于一般国民来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天皇经常关心国民的情况,常常用他的“和歌”强烈地感动了每个国民的心灵。
譬如日俄战争中天皇所作的“和歌”,就十分形象地表达了明治天皇当时的心情。“儿郎悉皆从军去,惟留老翁守旧山?”
那时日本已经成为一个近代的法制国家,既保有足以吸纳其国民活力的强大的国家组织,在日本政府中枢部门又培养了少数领导人物,这些人从明治初期以来一直共同工作,这些经历使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凭借这些,在帝国主义时代,日本才能挣扎着摆脱它所处的恶劣环境。但不幸的是日本不得不发动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面临两场战争的明治天皇发挥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并且团结了与之相呼应的国民活力,因此日本才能够出乎全世界的预测,在日清和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但是,明治时期的国家体制,毕竟只是一种非常时局用来过渡的特殊体制,不能一直照搬延续下去。
这个体制之所以没有产生弊端而充分发挥了它的机能,正是因为英明的天皇和有着共同思想基础的元老们可以强有力地团结在一起,因此,明治天皇的驾崩对于日本实在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曾经这样写到:“那是一个炎热的盛夏,我们的明治天皇驾崩了。那时我似乎觉得,明治的精神是跟随天皇开始的,又随天皇的离去而告终。”
由于明治天皇的驾崩,以冒险精神和团结国民活力为特征的大业,也划上了一个句号,此时,日本即将面临一个艰苦的转换期。
沉没的俄国军舰
被鱼雷击沉的俄国军舰凄凉地没在水中,旅顺港不久即宣告全面失守。俄国救援舰队在对马海峡再一次见识了日军的勇敢和机敏,它们的惨败使俄国彻底放弃了赢取这场战争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