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普渡众生
第十三章 名传遐迩
这样,在一段时间里,世尊就住在鹿野苑传法,人们怀着迫切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他的教诲,因为他的说法与他们所听到过的截然不同。这种说法使他们摆脱了婆罗门教义的枷锁,因为那种教义使他们提心吊胆怕激怒神祇,导致没完没了的祭祀和忏悔。而且如来所教的都是他们原来闻所未闻的东西。
对这些人来说,这个教义真是绝妙无比。于是,他们议论道:“如果事情是这样的,如果每个人的手心里就攥着解脱之道的话,那么这一定可以实现。和尚们,今天咱们就开始第一步。”
在巨大的贝拿勒斯城中住着一个高贵的年轻人,叫舍陀。舍陀有一个避暑的夏宫,还有一处为雨期而备的别墅。他的房子里到处都是悬珍挂宝,遍置金银,娟秀优雅的舞女袅袅婷婷,从不离身。他的奢侈豪华程度敢与国王抗衡媲美。
就在这纸醉金迷的痛快生活中,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厌烦的感觉。
一天夜里,舍陀躺在美女们中间,他越来越觉得厌恶。他再也忍受不住了,便轻轻地起来,走到深夜的花园中。
他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花园门口。大门敞开着,看门人正在酣睡,他沿着灌木丛的阴影处溜出了门外。街道上根本看不到往来的行人。
这时悉达多刚刚起床,正冥想着在树下踱步。当他看到一个青年走过来,便在这寂静中听到了青年的心声:“我的悲伤,我多么不幸!”悉达多立刻对他产生了同情心,因为自己也曾与这个青年同病相怜。
于是,佛陀坐下来大声说道:“你已经厌倦了那种生活。但我这里却掌握着一条既没有痛苦,也没有伤感的道路。坐在我身旁,听我讲述它的成因,这个教义既不压抑,也不伤人心。”
舍陀听到此话抬头一看,只见树下坐着一个相貌尊贵、标致,但却穿着一身黄袍的壮年人。于是,他脱掉了自己的镀金靴子,彬彬有礼地寒暄之后就坐到了这陌生人身边。在这黎明的前夕,佛陀开口了。他讲了苦,讲了淫欲的无谓性和毁灭性,讲了出家,讲了佛法的高深。舍陀听着听着,心里燃烧着的那把厌烦之火早已消匿,一股清新的般若之流注入了他的心里。
舍陀起身说道:“现在让我再回到以前那种生活去是不可能了,因为我看到那是假的,愚蠢的。请佛陀正式收我为弟子,这样我可以无限地学习这些道理。”
佛陀答道:“和尚,来吧。从今天起开始你新的生活。”
这样,舍陀即被正式收作徒弟。
不一会儿,舍陀的父亲来到这里向佛陀打听是否看到了他的儿子。这样两人就随随便便地攀谈起来,很快这位父亲也被佛陀的伟大尊容和思想所吸引。
最后,这位父亲高兴地叫道:“太妙了,伟大的法师,实在是太妙了!你的说教的确是迷路人的明灯。我愿受佛陀、佛法的保佑,愿您收我做一个居士,一直到我死为止。”
佛与猿
雕塑 越南
这是一个越南现代雕塑家的作品,佛陀是一般沙弥的形象。三只神秘的灰色猿猴在他周围,芭蕉叶替换了菩提树,前者是越南的特产。这座雕塑被安放在一条公路旁边,因为它能使旅游者回忆起越南不仅是一片充满战争记忆的印度支那丛林,而且也是有着深厚南传佛教文化的国家。佛陀第一次传法,讲述了四真谛。他的目的是总结世界苦难的根源。
佛塔图与壁柱
雕塑 公元3世纪
出土于阿马拉瓦第的佛塔,中央有五头怪蛇守护顶部的时间之轮。五头蛇据说是佛陀第一次说法时为他遮蔽风雨的灵物,后成为佛教守护神之一。
佛陀接收了他,然后,看着他的儿子摘掉珠宝,穿上了裸露肩膀的袈裟,问道:“当居士的,你说高贵的青年舍陀还得回到淫欲、享乐的尘世上去吗?”
他回答说:“那是绝对不能的。对舍陀这个高贵的青年来说,心灵的解脱十分必要。愿世尊从今以后收舍陀在身边,就像收其他的弟子一样。”
佛陀默默地答应了。
和舍陀要好的许多朋友看到他的欢悦,也被吸引来聆听佛法,他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并身体力行。更多的人,包括女人(因为佛陀没有种姓)、性别之分,同样欢迎女居士也寻路来到鹿野苑听讲。
下面就是他们所领受的十戒。其中前五条是为在家的男女信徒规定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涂饰香
七不歌舞观听
八不坐高广大床
九不非时食
十不蓄金银财宝
每个十条都适用于沙弥,这些人只要在这最高僧团中,就还要遵循不娶妻,不承担家务的规定。
此时,佛陀已收有60名大彻大悟的弟子,他心生一念,现在是把他们分发到世界各地去传播教义的时候了。于是便对这些弟子们说:“你们都已渡过了河,到达了寂静的彼岸,因为你们再不受生死轮回的影响,已经与无为法合成一体。现在你们就出发到各个国家去,叫那些还未听到过佛法的人们都听一听佛法的源起、进程和终结的奥妙。既要以情动之,又要以理说之。去吧!”
但他并未送舍陀出去,因为他上年纪的父母需要他留在贝拿勒斯照顾。
弟子们毕恭毕敬地听完佛陀的吩咐就开始各奔一方了。佛陀本人奔往伽耶的头山,后面跟着许多曾经当过苦行僧的人。这些人一路上都很欢悦,兴奋得像汹涌高涨的波涛一样。
正当佛陀和信徒们坐在伽耶的头山上远眺王舍城优美的山谷时,突然山谷的丛林冒出了巨大的火焰。他们观看着大火,佛陀开始了他伟大的火教:
佛陀的脚印
祈祷圣地 雕塑 印度
舍陀的经历和背景与佛陀很相似,他们都是贵族。但舍陀没有佛陀这样的天资,而且当他感到厌倦世界的时候,佛陀已经觉悟了。历史只能造就一个佛陀。巨大的脚印就是为了显示出佛陀的伟大。
“和尚们,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体内的一切都燃起火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爱慕,仇恨和虚幻都像火一样控制着我们的各种感官,使我们不断地受着各种各样的捉弄和蒙骗。人们观察事物,接触事物所使用的每一方式,都燃烧着爱慕和虚幻的火焰。只有睿智尊贵的信徒们看到这个景象后,不管它是否使人惬意,都不受各种感官的欺骗,并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熄灭火焰,冷却灰烬,使自己从爱慕和幻觉中解脱出来。解脱之后他就会取得自由,而不再死死抱住自私的自我,从此世界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诱惑他的东西。”
许多新弟子听到这个说教,接受了它,并进入禅定之境,他们看到了虚幻不实后面隐藏着的世界的真实面目。
世尊从伽耶出发又来到频毗娑罗国王统治的主要城市王舍城,他的弟子们,包括他睿智的大弟子摄摩腾也随他一起来了。摄摩腾以足智多谋驰名遐迩,王舍城的许多居民竟分不清他和佛陀谁是弟子,谁是法师。佛陀有意抬高一下这个弟子的声望,于是就当着国王和人民说:“欢迎伟大的法师吧!摄摩腾的确熟谙了佛法,取得了最高的智慧。他可以使那些苦难的人忘记悲痛,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据说,佛陀话音刚落,摄摩腾就立刻入定。观看的人眼前出现了奇妙的景象:摄摩腾升到了半空中,人们的眼里充满了崇仰的神情,于是异口同声地大叫起来:“世尊做我们的法师吧!我们是您的信徒。”
佛陀看到他们听法心切,就立刻讲起假我和谎骗。国王和他的臣民听了以后都非常喜悦,知道了所有的恶果和无知都来自这种自私的‘我’。国王从此变成一个居士。他一生中虔诚地遵守着教规,国王身边许多高贵的人和许多臣民也信了教。
佛陀就在这个地方——欢乐的王舍城获得了两个最大的罗汉。
多闻天
唐卡 西藏哲蚌寺藏
乘坐多毛青色狮子的多闻天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守护北方,住须弥山北面,威武可怖。
睁大眼睛的佛陀
现代绘画
在这幅依照水晶结构绘制的佛像中,释迦牟尼睁大眼睛,监视着后世的信徒。他的十条约束沙弥的戒律,与基督教的“摩西十诫”十分相似,但佛陀没有勉强人们“不许信仰别的神”。
一天,佛陀的一个叫阿世耶的弟子正沿街化缘。他身穿袈裟手托大钵,神情庄重而平静地深思着走在树荫下。有一个出身名门望族正在研究精神世界的婆罗门青年舍利弗多罗,看到阿世耶那种庄严的样子心里十分感动,他想:“这一定是个达到净身的人!我得过去打听一下他是以谁的名义依照什么法与世断交的。”
佛传图
浮雕 公元3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几乎为女性所占满的雕塑上,可以看到连龙王和魔鬼都来向佛陀膜拜。佛陀开始讲述伟大的“火教”。火的思想来源于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他说“火诞生一切,一切又回归于火”。他比释迦牟尼早将近半个世纪。佛陀也许将他的思想内心化了,成为了一种对心火的克制。
舍利弗多罗站在一旁观望,当阿世耶从户主手里接过饭菜返回身来正要走时,他迎上前去,毕恭毕敬地行了礼,说道:“朋友,您的眼睛炯炯有神,您的面色和悦平静。您是以谁的名义弃世的?谁是您尊贵的老师?”
“朋友,我的法师是释迦宫廷伟大国王的后裔;我只不过是个小和尚。现在我还不能解释那高深的佛法,但我可以用几个字把它的精神表现出来。”
“那好,朋友,请讲授给我听吧。”
阿世耶沉思片刻,说道:“佛陀所教诲的是,明显分别的各种存在都来自法界,它们之间都以一定的关系相互依存,那些表面存在的区别是由于无明和虚幻造成的。佛陀还讲了如何能够结束这种虚幻状态,使其统一的真实面目重新出现。”
舍利弗多罗听着听着,忽然觉得这些说法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宇宙上下都变得豁亮起来。他表示理解地说:“任何服从于生的规律的东西都得服从死的规律,‘我’也不能例外。”
接着他又心情激动地说:“如果佛法仅此而已的话,那么不管您怎么说都已经超越了苦难的阶段。多少世代没有见到的东西现在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阿世耶又默默地赶路去了,舍利弗多罗双脚如同长了翅膀一样直奔同窗好友目犍连延那里。目犍连延看到舍利弗多罗,大声叫起来:“你的双眼在放光。你的气色纯正明晰。你发现超度死亡的道路了吗?”
灵鹫山
摄影
这是佛陀在王舍城的说法台,该地在佛教历史上十分有名,现在却是荒凉的所在。灵鹫山是王舍城周围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顶附近还有很多小石窟,据说是当时第一批比丘尼居住的地方。但如今佛去台空,废墟上尘土飞扬,让后代来此瞻仰的佛教徒无限感伤。佛陀的独一无二,奇绝身世,真如陈子昂所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已经发现了它!”
于是,舍利弗多罗站在那里一口气把阿世耶的每一句话都如实讲了一遍。世上没有贪婪的“我”这一真谛也清晰地闪现在目犍连延伟大的心中。他们一刻也不愿耽搁,向教诲他们的那个苦行僧告辞,怀着渴望真谛的心情,直奔佛陀传法的那个林中。此时佛陀正坐着给弟子们授课,看到两个神情迫切、庄严的青年匆匆赶来,便对弟子们说道:“欢迎这两位,他们将是我最出色的弟子,一个将具有无比的智慧,另一个将具有无比的力量。”
佛陀十分高兴,因为他看到这两人将会像众星捧月一样围在他的身边。
当两位青年说明来意后,佛陀说:“过来,和尚们!从今以后过一种灭除苦难的纯净生活吧。”就这样,佛陀收下了他们。
嵩山寺塔
建筑 中国北魏
建造于北魏时期的嵩山寺佛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上面刻有象征佛教三世轮回的“十二因缘”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镰仓大佛
雕塑 摄影:罗兰 日本镰仓
镰仓位于日本关东靠近太平洋的海边,是历代佛教徒以及文学家,艺术家的云集蛰居之地,也是日本历史上镰仓时代的首府。大佛很高,但是是空心的,佛身的背面有两扇门,人可以进入,仿佛一切都是表面的假象。但正如镰仓大佛一样,看起来厚重,实心,凝固,却腹中空空。佛陀一生都很强调“空”的哲学,因此当他被当作偶像崇拜时,也被称为“空王”。
不久,佛陀在这里建立了扇搋,并亲自制定了第一部章程。
缘觉菩萨坐像
雕塑 中国北宋
此像藏于山西法兴寺,雕刻技巧十分娴熟。所谓缘觉,是指的《缘觉经》中向佛陀学法的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此为其中之一,作者据说是北宋政和元年一位姓冯的彩塑匠师。
从此,他的信徒与日俱增,不但一般的黎民百姓来到这里学法,就是摩揭陀王国中的许多豪门子弟也来向这位释迦的王子学习。
这样就激怒了城中一些人,他们说:“苦行僧乔答摩快要把这城变成无子嗣、无丈夫、门衰户落的地方了。”
同时,这些人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在城中传开了:
“高僧来自林中,
危危坐在山顶。
他是想偷就偷,
多少男女失踪。”
佛陀的弟子们听到这个顺口溜后就在他面前详细地讲了这些人的无礼言行,他看到弟子们气愤的样子,微笑着说:“这种冲动将延续7天,只能延续7天。如果他们用这顺口溜辱骂你们的话,就这样去回答他们:
佛陀靠真谛引导,
谁能说这不好?
如果讲法有罪,
光明何以普照?
弟子们听后都十分满意地笑了。果然,7天之后事情烟消云散,高贵者和卑贱者仍源源不绝地到这里来听教。
尔后,佛陀在祗园精舍休息时讲了如下一个故事:
“有一个忠心耿耿、高贵欢悦的信徒想再听一听佛陀的说法,一天晚上他来到阿西拉弗底河畔,想乘船渡河。但正巧船夫也听佛陀说法去了,河边没有船渡。于是,这个青年冥想着轻身术,踩着水面向河对岸走去。他的脚一点也不往水里陷,走在上面如履平地。但到了河心,他看到滚滚的波涛,欢乐立刻消逝,脚也陷了下去。因为恐惧进入了他的灵魂,而恐惧就是欲界的枷锁。人们一旦套上了这个枷锁就会受到它的束缚。但他立刻冥想起觉悟者来加强他的心灵,这样脚又踩到水面上,过了河,来到祗园精舍。他向佛陀致礼之后就恭恭敬敬地坐到了佛陀身边。佛陀问道:‘弟子,你这一路上有没有一点累的感觉?’那青年回答说:‘在欢快的冥想中,我得到了帮助,于是我一点不沉地从水面上走过了河,一直来到祗园精舍,就好像走平地一样。’佛陀说:‘前世也有过同样的情况。’佛陀所以向青年讲出了前世的情况,是因为他考虑到把这种全能威力显示给无明者的时机已到。”
第十四章 故乡之行
后来佛陀在王舍城传教的时候,他父亲首图驮那差人从迦毗罗给他捎来了信,说:“我的儿子,这里传来了关于你的伟大事件,以及你出生时预言的实现。但我不准备谈论这些,我应当亲自去听从你口中讲出来的真谛。可是有一件事我必须说,在我死之前见一见儿子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应该呢?来看看我吧!”
佛陀相信,此事没有一点迟疑的余地,还有谁比父亲更有召唤他的权利呢?于是,他和一些弟子向迦毗罗群山的方向出发了。
一路上,他思绪万千,昔日的回忆涌上心头,但所有这些都是在神祇的控制和指引之下进行的,因此他并不像凡人那样冲动。悉达多想到将给父亲带去这件礼物,心里很是高兴。因为这件礼物会胜过所有国王拥有的全部财富,这样他就可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情。
迦毗罗的居民从听说王子要回来,就天天盯着进城的道路,迫切希望能够在路上迎接伟大王子的到来。
佛陀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迦毗罗,消息从离城最远的地方传起,就像接力赛似地很快传到了城里,人们大声地叫着:“王子来了,王子来了!”
净饭王早有准备,此时已让城里的居民用鲜花、彩旗装饰起了街道,他沿着喜气洋洋的道路去迎接伟大的客人。他的大臣和贵族们也簇拥着一道前进。净饭王感到特别兴奋,他边走边想:“儿子回来了,我的好日子也回来了。阴云已散,眼前是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他来到王子必经的路上,站在树荫下等候。他的上下左右到处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等着等着,净饭王看到一个身穿袈裟,裸露着肩膀的和尚沿路走来,后面还跟了两个人。和尚手里托着化缘的大钵,每走到一家门口,就停下来无声无息地把大钵递上去,不管施主给什么,都庄重地收下来,如果人家拒绝施舍,就不动声色地缓缓走向下一个门。这就是他的儿子。
净饭王看到这种情景,羞耻之外又是爱怜又是气愤。他的胸中好似卷起了一阵旋风,搅得他心神不宁,于是用手扯住袍子的胸襟,对着悉达多大声叫喊着:“真给我丢脸,丢透了脸!我的儿子竟成了叫化子!我们的民族被你羞辱得无法抬头了!”
佛立像
浮雕 公元9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传说释迦牟尼成正果之后,为其已故的母亲说法。雕像下方是帝释天和梵天像,他们迎接佛陀超度母亲后,从三十三天下降。这则神话据说发生在印度的圣卡西一带。
佛陀泰然自若地站地净饭王面前,恭敬地行礼后,扬起脸来望着父亲答道:“净饭王,这是我们民族的风俗。”
回国探望父母
印度绘画
孝道是各种宗教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儒家《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道家《庄子》说“至仁无亲”。基督则当众指着母亲说“这个妇人是谁?”因为玛利亚不理解他。佛陀看望生父净饭王,用他超人的智慧包容了父亲的愤怒,用慈悲包容了帝国的威严。十二年前的太子现在成为了一个靠化缘为生,但能普渡众生的教主,使病榻上的净饭王悲喜交加。释迦特殊的“孝道”感动了从门徒到贵族的所有人。
“绝对不是。我们的祖先没有一个靠乞讨度日的。”
“净饭王,您和您的民族可以宣布是王国的后裔,但是我的血统则截然不同。我的祖先在古代就是佛陀,他们也是这样从乐善好施者手中乞食,我不可能不这样做。”
佛陀看看父亲那余怒未息、痛苦悲伤的样子,又接着说道:“难道我不知道国王为昔日的事伤透了心?难道我不知道他因为儿子的出走而悲上加悲?现在让这种俗世的爱的锁链立刻松开,彻底摧毁吧!因为还有比这更高尚、更伟大的爱。请国王接受做儿子的这份精神食粮吧,这是一种最美好,最奇妙的礼品。”
于是佛陀拉着国王的手,两人一起向宫殿走去。这时净饭王的心像风暴之后的浪涛一样逐渐平息下来。
到了宫中,佛陀寻找耶输陀罗。她没有出来迎接他,她现在正处在极度的痛苦中。
过了一会儿,佛陀起身去妻子的寝宫,两个大弟子陪伴着他,后面跟着净饭王。佛陀边走边嘱咐说:“和尚们,如果这个女人拥抱我的话,你们不要去阻拦,虽然这是不符合戒规的。”
他们走进公主的殿中。公主没戴面纱,穿一件和佛陀身上一模一样的粗布袈裟。她的头发如一片发亮的黑云,身上没有佩带任何珠宝、饰物。她站在窗旁的阴影中,脸色苍白得像一尊石雕的女神。
一看到王子,恩爱和痛苦交织在一起。她用怜悯的眼光看着她的主人,她感觉到他曾经离自己是那么近,而现在又是那么远,使自己不敢靠前。而他正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用一种她所不能理解的眼神凝视着她,此时耶输陀罗心中的爱终于占了上风,她一下子冲上去,趴在地下,将自己的脸贴在佛陀的脚上,双手搂住那双脚凄楚地痛哭起来。
四周一片寂静,佛陀低下头去望着公主。
她仍然伏在那里啜泣着。
过了一些时候,她的头脑清醒了。她觉得王子的沉默使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她起身站到一旁,低头不语。净饭王这时向佛陀叙述了公主的悲痛和苦行,这些年来她不睡床,不吃佳肴,每天只进一餐淡饭等等。王子听后,缓缓地说:“这位高尚的女人,罗睺罗的母亲。我能记起来这种德行是她前世就有的,而且终有一天她也会愉快地回忆起来。女人,我的儿子的母亲,我所打开的道路对你也是敞开的。”
一直到他转身离去之前,他的目光从没有离开过公主。
那天晚上,家乡的人们都坐在卢醯腻河畔,听佛陀讲“道”,公主头上罩着面纱也杂在其中,这样谁也不会看到她的眼睛。听着听着,虚幻从公主身上消失,她看到了无为法,看到了色界,看到了美,不实的时间概念也从她身上离去。她身上原来那种令人窒息的“我”已被摧毁,她现在得到了解脱,佛法照亮了她的心灵。
罗睺罗“小沙弥”
印度绘画
一个洁净的童僧跪在佛陀面前,这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他追随父亲做了小沙弥,后来也修成罗汉。他寂静纯洁的面庞是父亲的遗传。释迦牟尼不但度化了几乎所有的亲属,还包括他的妻子,并答应了当时皇宫中五百位宫娥出家的要求,于是从此有了比丘尼。当时印度画中的释迦显得微微发胖,头顶没有发髻,似乎是剃发之后刚长出的浅浅的一层。这与东南亚雕塑作品中消瘦的佛陀截然不同。
祗园精舍遗址
摄影
舍卫国的国王和太子都笃信佛教,当地的富翁给孤独长者奉献给释迦牟尼这个庭院说法,类似于孔子的学堂,柏拉图的学院。大多数佛经开首常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即指此园。现此园位于印度,离尼泊尔国境的拉普提河南岸不远。菩提犹在,浓荫避日。今名马赫特的地带就是舍卫城遗址。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雕塑 中国重庆大足
这是中国最大的关于释迦牟尼行孝道的雕塑,有12组造像。下方还有“释迦亲担父王棺”的塑像,别处所无。无数贵族、门徒和女性围绕着大佛,如众星拱月镶嵌在峭壁中,鬼斧神工,仿佛是凌空悬挂在山上,如西方现代超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一般缥缈神奇,如梦如幻。
净饭王和王后波波提以及许许多多的人也都如此。
到了第二天,公主耶输陀罗召来她的儿子罗睺罗,给他穿上最好的衣服,把他打扮得像星星一样闪亮动人。她亲着儿子的脸蛋对他说:“亲爱的,去找你的父亲,向他要你的继承权。”
儿子回答说:“妈妈,我除了净饭王以外不知道有什么父亲。什么是父亲呀?为什么他要阻止我继承家业?”
公主回答说:“你先看看,也许你知道他。”
她把孩子领到窗口,用手指着正在花园散步的悉达多,“就是那个和尚。你看他穿着袈裟,脸庞像初升的太阳那样光艳动人。他就是你的父亲。他的财富无穷无尽,多得不能用言语表达。去吧,儿子,去向他索取你所需要的一切。”
孩子充满了好奇心,来到花园,飞快地跑过去,一把抓住佛陀的袍子,说道:“我的父亲,在你的身旁我多么高兴。这真是我最愉快的一天!”
他看到父亲这样庄重,这样高尚,眼睛里噙满了欢乐的泪水。佛陀有意要试验试验孩子,就一声不响地走到尼拘陀树丛。孩子还是跟着不放,恳求父亲给他继承权。
这时,佛陀微笑着对大弟子舍利弗多罗说:“和尚,你看如何?尘世间的财富终有毁灭,我是不是应该让他继承这最伟大的事业?我们收他做弟子吧?”
于是罗睺罗被收作弟子。公主的心里无限喜悦。从此孩子也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悉达多告别了欢乐平静的家乡,并把无限的满意留在耶输陀罗的心里。他来到拉婆提河上的舍卫城。那里一个叫宾低的富商把一个叫祗园精舍的丛林和一个寺院奉献给佛陀传教。于是,悉达多每当雨期来到时,就在这里居住,他的许多说教都是在这祗园精舍进行的。
那么佛陀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他黎明即起,弟子将水打来供他沐浴后,就独自打坐。到了该出门化缘的时候,他就穿上上衣,披上袍子,托着他的大钵,到村子里或镇子上去沿门乞讨。这项活动有时他独自一人,有时则同另外一些和尚一道前往,这当中有许多人都是来自名门望族。
佛陀吃过饭后,就开始考虑要针对不同的听众讲述的不同内容,以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接触到智果。其后,他就回到安静的寺院中——这就是他为众人带回来的礼品。
回来后,他先到一个荫凉的亭子里,坐在一个早已为他铺开的精制的垫子上,等待和尚们一个一个地吃完饭。然后他走进自己的寝室,泡泡脚,洗去旅途的灰尘。
接着,佛陀就向僧伽们训话:“和尚们,为了你们的解脱,努力吧!世界上能见到一个佛陀——觉悟者,并从他那里听到佛法的传授这不是常有的事。如果一个动物都能够遵守其中戒规的话,那么一个人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这时,有些和尚会向佛陀询问关于冥想的作业。佛陀便按照每个人的不同性格给他们分配以最适合的方式。大家都向佛陀鞠躬后,就散开到各自习惯的地方去度过这一天。一些人走入森林,一些人坐到附近的树下,便在冥想中进入了天国。
此时佛陀回到自己的卧室,向右侧躺下休息一会儿,但并没睡着,而是像狮子一样,注意着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休息过来以后,他就起身用目光先扫视世界(对于大悟者来说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看一看哪一个人现在需要他的帮助。
这件事做完之后,他化缘的那几个村镇附近的居民此时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集结到一起来听佛陀说法。佛陀威严地走进小小的讲演厅,在佛垫上坐下,开始面对这些洗耳恭听的人们宣讲自己的教义。
最后这些人行礼离去。佛陀按习惯洗洗身体,穿上衣服,带上围腰,将袍子披到右肩上,回到自己的寝室苦思冥想。此后的时间他都用来接见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的和尚。他们向佛陀提出问题,寻求指教,或者请求他作演说,佛陀每次都是有求必应。这样天色就到了一更。
二更时分,他与宇宙中的神祇亲密交谈。他们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
太阳圣殿之轮 雕塑 印度
和佛教经轮很相似,印度被土耳其和伊斯兰教征服的时期也有这样的轮子,象征时间和宇宙的循环,历史的更迭。此轮建造于1238年-1258年之间。
寒山拾得图
绢画 蒋贵 中国明朝
寒山、拾得是两位唐代高僧,诗人,隐居浙江天台山。也是后来佛教“天台宗”的先驱。由于他们对当地百姓的善行而被比称颂为“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寒山诗乃中国禅诗中之登峰造极之作,生前他们从不记录,散写于山石林莽中,由后人整理,名闻遐迩。
他通常把末更划成三个部分。由于久坐而感到疲倦,他头一部分时间是来回踱步思考问题。第二部分他走进寝室休息。到了第三段时间,他就用金钢石一样清晰而锐利的视线扫视世界,寻找那些需要交谈的人,进行对话。
佛陀像
绢画 陈用志 中国宋朝 波士顿美术馆藏
须髯浓黑,穿大红袍的释迦牟尼在兰草丛中拈花微笑。陈用志的佛陀画像虽然是重彩中国绢画,但笔触的弯曲,线条的游动,让人不禁想起凡高的画风。兰花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和君子德操的象征,佛陀在画家眼中与孔子同样崇高。被中国化了的释迦牟尼拄着拐杖,他这时已悟到人的最高境界不是苦行,也不是奢侈,而是平易和中庸。
这就是佛陀所渡过的一天。这就是达到六度彼岸后的生活方式。
那么六度彼岸都是什么呢?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般若(智慧)。
佛陀掌握了六度,也掌握了爱。关于爱,他是这么说的:“一个母亲会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的儿子,我的弟子们要像母亲保护自己的独生子一样培养对所有生灵的爱。还应该培养出一种毫无保留、不搀任何杂念的博爱之心,来对待上、下、左、右各方的世界。愿你们不管是站着、坐着、走着还是躺着,都要保持这种博爱之心,因为在这个世界里,这是一种最美好的东西。”
佛陀教诲说,必须不断地增加这种爱,直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的光芒。
“我们的心不能动摇。我们不能有任何恶语。我们必须温柔,慈善行事,以博爱为宗旨,革除任何邪恶之意。我们将用爱,甚至是无边无际的爱的光芒照亮万物。”
佛陀的教诲使许多信男信女们得到了阿罗汉果,成为悟道的圣人。他们所看到的不再是虚幻世界中的假象,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们还编了庆贺获得果位的歌曲,歌词大意是,如果把“障”从一个人身上移去,他就会像还清债务,开释出狱,解除奴役那样自由舒畅。
当一个人去除了五障之后,他就成为一个无拘无束、安然无恙、欢喜愉快的人。这种愉快使他浑身清爽舒服,他的心会永远保持寂静。
他们的“果位之歌”是:
我们生活在福海,我们
不恨那些恨我们的人;
我们生活在那些
有深仇大恨的人们中,
因为我们没有仇恨。
我们生活在福海,我们
是疾病群中的健康人;
在疲倦潦倒的人们中,
我们依然愉快。
我们生活在福海,
在那些牵肠挂肚的操心人中,
我们没有忧烦;
在那些寻求免除折磨的人中,
我们平静。
我们生活在福海,
我们已消除业障,
我们享受着欢乐,
就像闪光的神灵。
那么这些闪光的神灵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就是那些在人世间德行昭著功绩显赫,世世代代统治,以至最后的力量消耗殆尽而升入天国的人们。他们不懂得涅槃,也不知道假我的肢解,他们往往以追求天堂作为对自己的奖赏,最后就到天国去生活了。天国的生活虽然可以保持良久,但是他们积下的功德总有耗尽的一天,于是他们又被投生到俗世,屈辱地学习克服欲念,即便是对天国的欲念。直到他们知道了造成追求这些东西的贪得无厌的“我”根本不存在,从而走上八圣道,进入最高的般若境界,达到涅槃,才算真正的解脱。只有涅槃之境才能明了天堂、地府不过是一幅图画,一种假象,并非实际存在的。达到这一果位的人,才会高居于人类和神祇之上。这才是真正的悟道。
佛陀的境界(局部)
唐卡
第十五章 故事两则
到了这个时候,北天竺境内老老少少,各个种姓的人都开始来听佛陀说法。佛陀愉快、礼貌地接待每一个人。他说:“血和泪中没有种姓之别。”
舍厘地方住着一个美丽的妓女,名叫阿末罗。她的美貌仿若大海上升起的室利神。当她听说伟大的佛陀到舍厘来说法时,就自动把自己在城外的芒果园交给佛陀使用,这样,佛陀可以在她那凉爽的树荫下和她取乐的亭子里休息。她金银财宝无数,生活得像一个美丽尊严的公主。但是她本人并不想去见佛陀,因为那种随心所欲的快乐生活使她无法振翅高飞。
一天早上,她的仆人来对她说:“吉祥的主人呵,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里的王公贵族,黎民百姓都结队往芒果园去了。我问他们去干什么?他们回答说,‘到那里去是为了那个在树下休息的人’。你知道,这世界根本找不到他那样的人!他是国王的儿子,可是抛弃了他的王国而找到了另一个更伟大的王国。”
她听罢一跃而起,哈哈大笑。她总是这样对新鲜事非常敏感,于是说道:“是这样吗?那好,牵牛备车,我和跋陀罗一起去看他。”
她最后来到了芒果园的大门,停了下来。大门口站着一个青年,穿一件袈裟。阿末罗刚要进门,这位青年伸出手挡住了她,说道:“女人,像你这样怎么好进这个园子?你从哪来的还回到哪里去吧!”
观音图
纸本中国画 丁云鹏 明朝
观世音菩萨到了明朝,彻底女性化了。唯美的红唇和秀发是中国人对佛陀无性别,无阴阳的艺术化理解。
听到这话,她脸变得苍白可怕。这个一向过着王后般生活的阿末罗,从来也没有受到过这种奚落。眼前这个连看也不看她一眼俊秀的青年使她不敢作声,甚至连说一声‘这是我的花园’的勇气也没有。
接着,从毛茸茸的竹丛中走出一个人来。他身穿和这个青年一样的黄袍,但步态却像一个堂堂的王子。他对青年说:“不要阻拦她。佛陀要看一看她的美色。夫人,下车来跟我进去。”
听到这话,她心里舒服了许多。于是,她弯身下车,跟着那人穿过棕榈树和芒果林,向佛陀休息的地方走去。四周静悄悄的,连蟋蟀也停止了叫声。一路上她自己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国王、王子们都为我的美丽倾倒,我一向蔑视那些家伙。即使他的确足智博闻,是那种森林中隐居,其法术连神祇也敬畏三分的苦行僧,也会被我这天国的女神诱惑而迷离的。他这次可是走错了路,我的美貌不用说就像弥迦或优法氏一样动人。”
佛陀就在树下,结跏趺坐,双手合十,脑后有一个好像午夜的皓月放出的光环。他正在用眼睛扫视着三界冥思。阿末罗看到佛陀,吃惊地站在那里,忘记了自己的美貌,忘记了所有的事物,脑子里只剩下眼前的人。她慢慢地移动脚步,一点一点地接近佛陀,跪在了他的脚下,把脸贴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佛陀让她起身坐下。他那高尚的言语使阿末罗激动、愉快,原来的畏惧心理也慢慢消失。她全神贯注地听着佛陀的伟大说教,就像干裂的土地渴望着甘霖一样。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个污秽的放荡女人会受到如此尊敬,为什么她会用爱和理解的心情聆听佛陀的声音,这里有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座大森林中住着许多飞禽走兽,它们在那里生活。但是有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风,随风而来的是一场铺天盖地的野火,当时一个生着斑斓翎羽的山鸡不顾自己的生命,跳进一泓池水中,浸湿了身体,然后飞到火中,扑打着翅膀,想用水滴扑灭火焰。万神之王因陀罗看到后,对山鸡说:“愚蠢的小鸟!你这样做能起什么作用?你这是飞蛾扑火!这样的工作只有伟大的生灵才能办到,而不是你这区区小鸟!”
山鸡回答说:“您是万神之王,您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灭掉这场大火,但您却不作这拔一毫而利天下的事。我呢,只要火还在燃烧,就没有时间在这里费口舌。”
说着,它又飞向火海,扑腾着翅膀,将水珠撒下。这时,因陀罗吹了一口气将火熄灭,但是那山鸡却死去了。阿末罗的前世就是那个山鸡,由于积德行善的功绩,所以这个阿末罗才有幸坐在佛陀的脚下聆听他那伟大的教诲。真是佛法无量呵。
当阿末罗听佛陀讲了慧心的苦谛之后,佛陀看出她这一天的东西已经学够,就想打发她走。
行走说法的佛陀
雷因·戴维斯 摄影 泰国
特意使之斑驳的铸铜表面并没有影响雕塑的生动,反而衬托出释迦牟尼说法年代的久远。佛陀的右手被向内扭曲,这是受到现代抽象雕塑的影响。身体接近女性化,因为在佛陀的奥义中没有性别。这也符合婆罗门教经典《自我奥义书》中所谓的:“爱憎两无触,美丑同不与”的精神。善男信女都可以得到阿罗汉果位,从而超越性别附着在人类身上的烦恼。
尸毗王本生图
浮雕 公元2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印度人相信前世今生,阿末罗前世是山鸡,而据说释迦牟尼的前生本来是尸毗王,为救出帝释天化身的老鹰爪下的鸽子而一片片割下自己的肉,直到感动帝释天。这是位于东西文明交叉口的甘达拉雕刻,生动再现了佛前生为尸毗王的典故。释迦牟尼传说有许多前生,有鹿,有猴,有国王,有少女,有树等等,收录在《六度集经》(佛本生的故事)里,是佛教蒙学和道德的思想基础。
这时她跪在佛陀脚下说道:“愿佛陀大慈大悲,明天光临寒舍用膳。”
芒果园
木刻 清朝
黎民百姓都成群结队去了芒果园,因为那里出现了一个神圣的王子。他面容丰润俊美,盛德敦厚,他抛弃了尘俗的王国和权力,因为他找到的是另一个更伟大的王国,更空灵的权力。白描图的上端,阿难正在点化红尘中的美貌妇人,她们一开始都象阿末罗一样陶醉于自己的容貌,但见到佛陀后全都不可抑制地皈依了他的智慧。
喜金刚
雕塑 西藏萨迦寺藏
又称“饮血金刚”,是明王的变形。和明王拥抱的是明妃,腰下挂着的50个骷髅,象征梵文的50个字母。喜金刚是性与觉醒的象征,在佛陀的时代,人类产生了很多从母性与阴性的角度去理解宇宙秘密的哲学家。佛陀讲无男无女,老子讲阴柔至弱,或许这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和原始阴性图腾残留的影响。
本来这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而佛陀却默默点头答应了她。阿末罗起身毕恭毕敬地绕佛陀走了三周,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开了。
这时,舍厘城的王公贵族们也正结队来见世尊。路上和阿末罗回返的车相遇,轴对轴撞到了一起。王公贵族们怒气冲冲地说:“阿末罗,你这家伙怎么敢和我们撞车?”
她大声回答说:“高贵的人们,我邀请佛陀明天到我家吃饭,他说他来!”
贵族们惊奇地停下来,说道:“我们用重金买下这荣耀,让佛陀到我们那里用饭。”
阿末罗高兴得脸上放着光彩,大声说:“高贵的人们,即便是你们把整个舍厘城和它的全部领地都给我,我也不会放弃这荣耀的一餐。”愤怒的贵族们抡起手臂大叫道:“我们竟让这芒果女占了上风。我们落到了她的后面!”
他们怒气冲冲地驱车直抵芒果园,走到佛陀敛心静坐的地方对佛陀说:“愿佛陀大慈大悲,明天和信徒们一起共进一餐,好吗?”
但佛陀答道:“高贵的人们,我已经答应和阿末罗一道用膳了。”
贵族们气得又抡起了手臂,高喊道:“我们没有想到芒果女会占了上风,真是耻辱呵!”
第二天一早,佛陀穿上长袍,拿起大钵,带着弟子们径直来到花街。阿末罗将香甜的奶饭和点心摆在佛陀和那一群弟子们面前,自己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服侍。和尚们为吃上这样的美味感到十分满意。用膳后,阿末罗慢慢地坐到佛陀身边稍低的地方,合拢双手,说道:“佛陀,我奉献这所房子给圣业,如果您愿意的话就收下吧!”
佛陀了解主人的心思,便收下了这礼物。接着他讲了一些神圣的道理,就起身上路了。
从此,这个女人过上了贞洁的生活,并且乐善好施。她的慧心不断增强,最后成了一个悟道的圣人——一个伟大的罗汉,并进入了涅槃之境。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毗舍的女人,她身享荣华富贵,但心却倾注于佛陀的慧与法。
她的父亲势密陀罗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人,她自幼生长在父亲的深宅大院里,是个十分标致的姑娘。一天,一个婆罗门受财政大臣弥迦罗的委托,让他给儿子找一个配偶。他来到这里正好看到毗舍和另一些高门大户的女孩子到村里去游玩。
那些女子一个个十分放荡轻浮,她们来回奔跑,跳跃,一边旋转一边唱歌。但是毗舍却一声不响地看着她们,难得说一句话。当她们走到一个水池边时,其他的女子都毫不在乎地脱光身上的衣服,跳进去玩水嬉戏。惟有毗舍下水时只是一点一点地撩起衣服,上来时又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放下,动作十分收敛拘谨。玩够了,佣人把食物端来,那些女子都是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只将剩下的一点残羹剩饭施给仆人。但毗舍却是先把食物分给侍从,然后自己才文雅地用餐。
这个婆罗门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女孩子们回来了,她们一见路上有水,就脱下鞋趟过去。而毗舍却穿着鞋在水里走。当她们来到林边时,大家都到蔽荫处乘凉,而毗舍却仍然在阳光下站着。
真武大帝
铜像 中国明朝
真武大帝常被与玉皇大帝相混淆,实际上他是明朝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守护神。湖北武当山离河南少林寺不远,他的雕像也受佛教雕像影响,半闭的眼睛和微笑的嘴唇也许都是佛陀形象的变形。
僧形头部
雕塑 公元4世纪
在阿富汗境内出土的僧头,是典型的希腊风格的雕塑,但却是表现的一个虔诚的印度佛教徒。他的脸也有罗马雕塑的特征,材料是化装漆髹。
磕大头
摄影 西藏
这是藏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十分虔诚。一个修行者一般要磕头一万次以上,每次都必须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下跪,接着全身扑倒在地,用身体去朝拜佛陀。尽管释迦牟尼生前告诫说不要盲目膜拜,但印度教遗留下的“信道”思想,依然是一般信徒唯一可以理解的佛法。
这时婆罗门走上去,惊讶地向毗舍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毗舍看到来人是个相貌非凡的圣贤,就彬彬有礼,带着敬重的口吻回答了他的问题。婆罗门说:“可爱的姑娘,树林里有那么多蔽荫处,而你却站在阳光照射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大叔,鸟会往下拉屎,猴子会调皮取闹,往下扔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树叶,树杈也会落下来砸到头上。站在空地上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而在树荫下却往往避免不了。”
多罗菩萨
浮雕 大英博物馆藏
这是在佛教历史上很著名的慈悲菩萨之一:欧林莎。后来她很少出现在东印度的佛教活动中。欧林莎也叫“慈悲大乘多罗菩萨”,是拯救众生疾苦的代表,通常的形象是女性。
菩萨坐像
雕塑 公元8世纪
这本来是喀什米尔地区一佛教祠堂的建筑雕塑,用象牙和木材制作,十分精美。菩萨表情慈祥,受到中国佛教玉雕的影响。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意即“觉有情(道心众生)”。
婆罗门看到姑娘这么知情达理,非常高兴。后来,他找到姑娘的父亲,请求把毗舍嫁给弥迦罗的儿子。他说:“这个姑娘会成为一个高尚的妻子,伟大的夫人。因为她聪明、知‘法’,又总是考虑着别人。”
父亲同意了。他们把姑娘送到未婚夫所住的萨婆提城。毗舍是个虔信佛陀的人,但是她的公公弥迦罗、她的丈夫以及那一家都不信佛陀。她所以能被弥迦罗一家看中,是因为她具备五美:鬓发美、肉体美、骨胳美、皮肤美、青春美。
而毗舍不但五美不缺,还多一样。她的嗓音圆润,如同银铃朗朗。
她来到新居,安顿下来后,发现公公弥伽罗是个裸行僧的崇拜者,十分轻蔑佛陀的教法。这使她很不安。那些苦行僧们对弥伽罗说:“户主,你给家里领来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厄运婆,一个乔答摩的信徒。赶快撵她走。”
“这可不容易!”弥伽罗想,“她出身名门望族,但是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管教她。”
一天,弥伽罗正端起金碗,吃他香甜的奶饭,毗舍站在他的面前,孝顺地给他煽着风。这时,一个托钵僧手里拿着大钵前来乞讨,但弥伽罗故意装作没有看见,继续低头吃自己的饭。
“到下一家去,尊敬的先生!”毗舍彬彬有礼地说。“我爸爸吃的是馊食,您可能不会喜欢吃的。”
她刚说完,弥伽罗一下跳起来大叫道:“把饭给我端走,把这丫头给我撵出去!好呀,我让你这个婊子说我吃馊食,而且是在这样的节日里!”
“爸爸!”毗舍平静地反驳说,“叫我离开这个家可没那么容易,我不是在河边洗澡时随手携来的妓女,而是一个贵夫人。我的父亲已经预见到这个问题,我走的时候,他曾命令这个镇子里的8个居士准备调查您将会对我作出的指控。把他们召来吧。”
弥伽罗欣然同意。他很清楚这些人对她这种非礼行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决。
一会儿,那8个睿智的人应召而到。他们神情严肃地听弥伽罗把事情讲了一遍。其中有个最年长的居士问毗舍:“可爱的姑娘,事情是像他说的那样吗?”
“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当公公冷落那个和尚时,我说了‘他在吃馊食’,我的意思是他在无谓地消耗掉前世所积下的功德,而不是再积新的德行。您看这又有什么不对的?”
弥伽罗神情沮丧地坐在那里,那8个人对他说:“财政大臣,我们的女儿在这些问题上都清白无辜。她还有什么别的罪吗?”弥伽罗说:“没,没有了。”
可是毗舍义愤填膺地站起身来说:“亲爱的先生们,他把我打发走是不体面的。但是现在已经证明了我的清白,我就非走不可了。”
说完她命令奴隶准备出发。但是弥伽罗一半出于畏惧,一半出于羞愧,苦苦哀求她留下来。当遭到拒绝后,他又加倍地哀求,并且诚恳地请她宽恕。毗舍说:“亲爱的爸爸,凡是我能宽恕的,我都欣然不悔地宽恕了。但是我出生的家庭是信仰世尊的佛法的,我是他们的女儿。如果允许我参加佛教集会的话,我就留下,否则还是让我走吧。”
弥伽罗答曰:“亲爱的姑娘,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去参加。”
石辟邪
汉圆雕 中国东汉
“辟邪”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种吉祥的神兽。佛陀思想进入中国之前,人们寻找平安的方式不是去寺院,而是崇拜并变相使用原始时代的野兽图腾。这一方面来源于道家思想对大自然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英雄主义。
有冠冕的佛像
摄影 阿单斯 泰国
这种头戴冠冕的佛像非常少见。佛陀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老师,深入浅出是宗教能在民间扎根的原因。释迦牟尼不像世俗哲学家那样写高深的理论著作,而是通过一些美好、简单、通俗的传说,传达出最深刻惊人的思维方式和感悟,促使听者改变过去的人生态度。
后来,弥伽罗也跟着毗舍一起去听世尊说法了。可是他去之前还是将信将疑,心里有几分不快。对弥伽罗来说,就像所有一开始去听佛法的人一样,总觉得佛陀的目光老是盯着自己,佛陀的话语也好像是仅仅对着自己说的。听着听着,佛陀的教义占据了他的心灵,并从中得到了真谛,从此也坚定了自己对佛陀的信仰。他说:“这些的确对我有益,我的儿媳来到这个家里确实是大吉大利。”
阿育王柱
雕塑 印度
阿育王由于信仰不杀生和慈悲的政治观念,重新分配了佛陀舍利,并盖了8万4千座佛塔。修建了许多铭刻着与佛教思想很相近的政绩的柱子。这是其中唯一保存完好无损的一根。
他回到家,用手触摸着毗舍的乳房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母亲。”就这样,他把家中最尊贵的地位让给了毗舍。他令人为她做了非常珍贵的服饰,并当着佛陀的面交给了她。
毗舍除了施舍赈济,还做了许多积功德的善事。她生了10个儿子,10个女儿,一直活到120岁,头上还没有一根白发。她和儿孙们一起去寺院时,人们都问:“哪一位是伟大的毗舍?”
得到的回答是:“那个精神矍铄步伐轻盈的老太太。”
她的慈善行为更是极为感人,她援救病人,建造寺院,都不惜工本。总之,若要一一讲出她所积下的功德,那是不容易的事。
佛陀在谈到她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和尚们,正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花环匠,得到无数的鲜花之后,就会不停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花环,毗舍的心也总是思考着用各式各样的善行,来编织人间最美好的花环。”
这就是那位伟大尊贵的女人毗舍的历史。后来她被认为是公众的母亲。
第十六章 王后披剃
与此同时,哺育佛陀长大成人的王后波波提和王族中许多妇女给佛陀捎来信说:“家庭的生活处处是‘障’,而出家求道的流浪生活则是无忧无虑。愿佛陀允许我们也遵照您的修行方法去享受一下这流浪生活所赋予的平静吧!”
但是悉达多没有答复。女人们再次捎信恳求他,仍然没有答复。
后来,王后波波提亲自来找佛陀,含着眼泪请他接受她们的心愿。佛陀说:“够了,够了,不要做这样的请求。”
波波提只好哭泣着恭恭敬敬地离去了。
佛陀游说各地后,又来到舍厘,住在塔厅。这时波波提就剪断头发,披上袈裟,领着一些释迦部落的妇女,沿着尘土飞扬的小路,长途跋涉来到舍厘。她们站在塔厅的门廊里,一个个悲悲凄凄地抽噎着,敬候佛陀的光临。
正巧佛陀最宠爱的弟子、表弟阿难陀(佛陀总是将他留在身边听候吩咐)不禁产生了怜悯之心。他回身去见佛陀。此时佛陀在堂中正襟危坐。阿难陀说道:“尊敬的先生,王后波波提正站在门外的走廊里。她肿着双脚,又哭得那么伤心。我求求您就答应她们的请求吧!”
但是佛陀回答说:“够了,阿难陀,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尽管阿难陀一而再,再而三地恳请,佛陀还是一口回绝。他实在太可怜这些女人了,面对她们希望的破灭实在于心不忍。于是阿难陀灵机一动,想到如果换个方式恳请,也许效果会好一些。接着他说:“佛陀,如果女人过上流浪生活,她们能够达到再降生一次的目的吗?她们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能够得到果位吗?”
句句是真理的佛陀回答说:“这是可能的。”
幡头
绢画 中国五代 大英博物馆藏
这是为大型幡顶部三角形做的对折幡头,两个对称的佛陀象是在互相印证佛法,让人想到荷兰画家埃舍尔的神秘图案。此幡头出土于敦煌第17窟。
弟子阿难
中国甘肃麦积山石窟 西魏
阿难是佛陀最亲近的小弟子,与长者伽叶不同。阿难与释迦牟尼的关系,有点象孔子和颜回的关系。这尊泥塑将阿难雕刻得甚为秀气,俨然是一位小沙弥,微笑着透露出一个印度少年的善良。他的双手虽然残缺,但动人的脸部已经完全体现出了一个得到过佛祖真传的人的表情。
阿难陀又喜形于色地说道:“那么我乞求佛陀考虑一下王后对我们的事业给予了多大的恩惠。她是佛陀的养母。我再次乞求佛陀接受她们的愿望,如果这样能够解脱她们痛苦的话,难道就不应该答应吗?”
重见妻儿 泰国绘画
泰国绘画上的佛陀很象一位美貌的母亲,长长的睫毛和鲜红的嘴唇都很女性化。见到了阔别多年妻儿的释迦牟尼毕竟也曾是凡人,有着一切凡人的记忆。但对宇宙人生的清晰认识让他有效地抵消和溶解了这些记忆。他用慈悲与超脱点化已经不可能再在一起生活的妻儿,促使其信仰佛法,这既挽回了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失职,也拯救了对方作为弱者和被遗弃者的痛苦。
佛陀说:“我已不好再回绝了。如果她们能够接受除教规以外的八条严格戒训的话,就可以考虑她们过流浪生活的问题。”
接着佛陀就讲授了这八条令人难以接受的戒训(其中心思想是:把最高的尼姑列在僧团中最年轻、最低等的人之下),阿难陀听完之后,向王后一一作了转达。王后和那些倦怠的女人们全部接受,她们的苦恼就像被风吹散的乌云那样一下子便消失了。
照佛陀的说法,这就算女人们的入教仪式了。阿难陀回到佛陀身边,一五一十地把女人们欢乐的样子讲了出来。佛陀思虑片刻,然后说道:“阿难陀,按照我的修行方法,如果女人们不过流浪生活,此信仰能在这个国度延持千年之久。但是现在看来这种修行和信仰都不会持续太长了。因为我给她们立下了这八条严格的规矩,就像建造一个水坝,为的是把水关注,但是女人们接受了这些规矩,就说明水并没有被关注,所以这个信仰就不会持久了。”
事实果真如此,这个信仰没能在天竺国流传下去,但是它传播到亚洲其他各国,信仰者无数,其势也威。
有一天,一个叫弗伽乔陀的流浪僧来见佛陀,寒暄过后便坐在佛陀身边问道:“你给我解释一个问题好吗?尊敬的乔答摩。人中有没有自我?”
佛陀默默不语。弗伽乔陀问了一遍又一遍。佛陀仍不作声。过了一阵他就起身离去了。
但阿难陀走过来问佛陀:“先生,您为什么不回答流浪僧弗伽乔陀的问题呢?”
佛陀微笑着对阿难陀说:“阿难陀,如果我回答‘有’,那么这就会苟同于那些相信意识和现象所构成的假我会永远存在;如果我答‘没有’,又会苟同那些宣称死后是彻底灭绝,不留任何痕迹的人的意见。在这两种宗派中,弗伽乔陀本人也分不出那个‘我’与真正的‘我’之间有什么不同。因为后者是永恒的,无法理解的;而‘假我’则有始有终,黎明一至就会烟消云散。由于弗伽乔陀还没有进入到那个智域,我不沉默又该怎么办呢?”
阿难陀用手捂住嘴退了下去,尽管他充满了爱心,也还没有能够完全悟出外部现象的虚假性,在这一点上他还不能理解自己所爱的人。
爱也是道,这可以由和尚布刺拿证明。布刺拿将要去一个居住着野蛮狂暴、危险狠毒民族的国度去传播光明。在出发之前,佛陀把他召来问道:“和尚,如果那些人谩骂、讽刺你,你该怎么想?”
“这些都是好人,因为他们只骂我,并没打我。”
“如果他们动手打你呢?”
“那么我就想:这些都是好人,因为他们只打了我,而没用刀剑刺我。”
“如果他们用刀剑呢?”
执金刚神幡及拿琉璃碗的菩萨像
绢画 中国唐朝
大英博物馆藏
幡是佛教特有的染织品,主要是美术作品,出土于敦煌藏经洞。幡的样子象一个丝绸的佛龛,和唐卡一样,可以随时带在身边,进行对佛的参拜。
石佛头
雕塑 公元6世纪
中国山东青州
嘴角的微笑有惊人的效果,如同脸庞的湖面中两团喜悦的漩涡。石像将释迦牟尼对生命中血和泪的思考都统一到一种状态:即寂静。但是这寂静不是痴呆,也不是行尸走肉,更不是对人情的麻木,而是一种他从来不做正面回答的态度。这不是一般西方理论中的理性主义,而是典型的、只有东方才有的“悟性主义”,尽管西方人总强调悉达多是雅利安人。
“那么我就想:他们仍是好人。因为毕竟还留我一命。”
“如果他们要你的命呢?”
“那——他们更是好人,因为这使我解脱了负担。”
佛陀看着布刺拿的面孔说道:
“布刺拿,你说得很对。去解脱他们吧,因为你自己已经得到了解脱。去排除他们的苦恼,因为你自己已经排除了苦恼。引导他们到涅槃之路,因为你自己已经进入了涅槃。”
于是布刺拿欢喜地出发了。
据说当佛陀死后,拘萨罗国的国王从萨婆底赶来,去见博学多识名声显赫的尼姑开玛,恭恭敬敬地向她请求佛法,国王问道:
“尊敬的夫人,佛陀已经死去,他死后还存在吗?”
“伟大的国王,世尊没有宣布他死后还会存在。”
“那么尊贵的妇人,佛陀死后不存在了吗?”
“佛陀也没有宣布他死后不再存在。”
“可是,尊敬的妇人,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为什么要这样不置可否呢?”
尼姑微微一笑,答道:“伟大的国王,您是否有一个能把恒河中的沙砾一颗颗数清的会计?”
“尊贵的妇人,没有。”
佛界
法兰克-奥林斯基
电脑三维制作
无数大小不等的金色佛像悬挂宇宙,中心出现佛的影子,影子上还有三个佛。画面由边缘的暗兰向中央渐渐变成光明,以象征佛法无边,但万佛朝宗的佛界“解脱的曙光已明”。电脑图象制作和平面设计由于其特殊的科学功能和自由度,已经严重冲击了传统绘画和文化,其触角也延伸到宗教的领域。但正如古代高僧所云“所有的雨即一滴雨”,无论是壁画、油画、国画上的佛,还是电脑绘画上的佛,也都是一个佛:见性,救赎,觉有情。
“那么你知道谁能数尽大海里的水滴?”
“没有此人,尊敬的妇人。”
“那为什么呢?因为大洋深不可测,深不可知。佛陀的存在按人类的尺度来衡量也是如此。所以他现在就像大洋那样深不可测,深不可知。我们尘世间所说的‘存在’或‘不存在’用在他身上是根本不合适的。”
国王赞许地听完尼姑开玛的话后,沉默了很长一阵,然后站起身来,恭敬地离去了。
诸如此类的事,对于人类来说是高深莫测的,因为人类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巴也说不出来。年高德劭的摩留伽诘问佛陀:“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时间的奴隶?世尊死后还继续存在吗?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回答实在叫我不高兴。但愿佛陀能答就答一些,如果不知道答案,就干脆直说出来。”
但是天人师却微笑着说:“摩留伽,我跟你说过,到我这儿来是要教给你有关这个世界是永存的还是暂时的;身体的主要功能和躯体是分开的还是不能分开的;世尊死后,是有还是无这样的问题,我曾经答应过你要解释这些问题吗?”
“没有的。”
“那么,摩留伽,如果一个人被一支毒箭射中,他说:‘我要一直等到发现是谁的箭,是优等种姓的人还是劣等种姓的人,是高个还是矮个,他的弓和箭都是如何制造的之后,才允许治我的伤口!'——难道这样做合乎道理吗?
佛传图
雕塑 公元1世纪 阿马拉瓦第
雕塑的上部是众生礼拜佛陀,中央是佛陀点化他儿子罗罗的情景。这尊雕塑用石灰岩作成,高252.5公分,下部的莲花光轮是般诺智慧的象征。
手印
早期佛教奥义主要体现在密宗里,而手印是密宗的象征。当弗伽乔陀询问释迦牟尼关于人有没有自我的时候,这位天人师却表示沉默。手印往往在这时使用,用来回答一切不可言说的神秘事物和智慧之精髓。这一点和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十分相似。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对佛学的印证:“一个人对不能说的就应该表示沉默”。
“我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讲出来呢?因为知道了这些并无助于成为圣人,无助于脱离尘世,无助于涅,无助于悟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把该讲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都讲给了你们。所以我没有讲的你们就不要再追根问底,我讲过的你们都要遵循不违才是。”
弟子伽叶像
彩塑 宋朝 中国甘肃麦积山石窟
伽叶尊者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他面貌忠厚,眼窝深陷,是一位典型的印度北方老人和苦行僧的形象。他原来信奉婆罗门教,经过世尊点化后成为“头陀第一”,而且由于他对“拈花微笑”的默契理解而成为禅宗中最早的大师。
菩萨与灵魂
绢画 公元10世纪 中国
相对于早期佛教派别而言,大乘佛教对佛陀的教义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与发扬,强调菩萨已证涅槃,但仍愿留在三界帮助所有尚未开悟的受苦者。图中,大乘佛教中最受欢迎的观世音菩萨正引领一位打扮入时的妇女至极乐世界。
最后摩留伽终于知道了这些都是神秘、深奥,并非此世能解的问题,对这些非人智所能表达出来的奥秘事物最好莫加过问,以免破坏了正常的生活。
这里还有一例可以说明。还是悉达多悟道不久的事。一天,他坐在灵山冥思,突然有一闪光的天神来到他的脚下,在那里放上了一朵金色的花,并请求悉达多说几句话,讲出涅槃的秘密。悉达多将花收下,拿到手中,非常平静地坐在那里,却一声不吭。周围的人不明白他的沉默意味着什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摄摩腾不声不响地微笑了。佛陀轻轻地说:“我的心中藏着佛法,也就是关于涅槃的那些奇妙的知识,我已用无言的形式传给了摄摩腾,他又以无言的形式接受并理解了它。”
这种直觉就是靠以心传心的办法来完成的。
第十七章 鹌鹑救火
有一位叫婆私咤的婆罗门教徒,他家财万贯,权力无边,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经常扯着嗓子反对佛陀的说教,他对人们说:“这和吠陀经的教义是唱对台戏。谁又会相信释迦人乔答摩教的这些东西?”
他特意从王舍城赶到佛陀传道的祗园精舍,站在佛陀的身边听讲,以便寻找机会好嘲弄悉达多几句。但是佛陀的高贵形象使他不由得心生敬意,他知道了悉达多并非一般出身。听着听着就觉得佛陀所讲的一切都是十分高深的东西。过了一会,他起身来到祗园精舍,说是要见世尊。佛陀来到之后,他行礼已毕,恭恭敬敬地坐在佛陀身边说道:“乔答摩,有人跟我说,您通晓达到涅槃圆寂的道路。”
佛陀回答说:“应该知道的,我都知道。”
“人家也是对我这么说的,乔答摩。这好极了,我恭请您为我指出这条路。”
佛陀回答说:“婆私咤,在这个世界上,隔一些时候,就会有一个大彻大悟悉知真谛的佛陀诞生。他面前展开的是真实的世界,他不会受到那些虚构图像和各种感觉的蒙骗。而这对凡人来说,恰恰相反,他们相信自己周围出现的各种假象,从而看不到这个虚幻世界的本来面目。正因为佛陀所见到的都是真相,所以才能明了宇宙的真理,绝妙的缘起,美好的进程,灿烂的终结。佛陀宣布的这个道理,就是最纯真,最完善的慧学之道。”
婆罗门婆私咤听得入神,觉得好像是在做梦。
“说吧,佛陀,我听着呢。”
佛陀继续说:“此道分为两级。一级是和尚的;另一级是居士的。我先要讲的是有关和尚之道。
“和尚不取他人之物,对任何施舍全都心满意足。他诚实坦白,心地纯洁。
“他必须纯净无瑕,忘记性生活的习癖和任何杂念。只有在家的信徒才可以进行性生活,而且也必须不掺邪念。
“他必须有毫不动摇讲真话的信念,必须忠诚可靠,不欺诈蒙骗。
“他不能散布流言蜚语,诽谤中伤。他必须调解那些意见各异的人,矛盾冲突的人,打架斗殴的人,忘我地维护和睦。
白色佛像建造系列
雕塑1992年 纽约
这是在美国纽约建造一尊巨佛的过程。佛像浑身雪白,雕刻精良。佛的手印作“智拳印”状,此手印也是阴阳合和的象征。西方人尊敬佛教思想,但对佛法的理解是否正确,却不象这尊佛像这样能简单说明白。佛陀生前曾说:“我的正法时代只传五百年;之后,人们会皆以说法为由将我的模样制造成雕塑来供奉,这时期大约是一千五百年,是为偶像崇拜时代;再之后流派纷乱,莫衷一是,正法随之陨灭不传,是为末法时代”。世界和佛教的历史正一点不差地按照佛陀的预言进行着,念之使人惘然。
“他从不出刻薄之言,措词应充满亲和的人情味,使人感到愉快、舒适。
十六罗汉——第二尊者
绢画 赵琼 中国宋朝
第二尊者是二祖阿难,伽叶尊者去世后,由他宣传佛法。赵琼的工笔技巧甚高超,尤其对脑后光轮的渲染不是一般所见的那种统一色彩,而是逐渐向中心淡化,显得十分有光感。
美貌的佛头
摄影 泰国
佛陀作为皇族,高贵的气质和生活环境的熏染使他据说有一副十分美的相貌。泰国的古代雕塑中能体现出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弯弯的眉宇,厚实的嘴唇,挺拔的鼻梁,与被唐朝审美肥胖化了的佛陀大相径庭。不过这尊泰国佛头更接近马来人种的审美倾向,而非雅利安人种。尤其那宽大的鼻翼,是东南亚男性美的见证。
“他不会语无伦次,废话连篇。他的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言出必有收益,语中蕴含智慧。
“他不伤害任何生灵,每天只进一餐。他不屑于那些放荡无羁的表现。他从不修饰打扮自己,因为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件多余的事。
“任凭什么样的财富,不管是金银,还是宝石,不管是家禽还是牛羊,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而且,他绝不会做出任何伤天害理或残暴凶恶的行为。
“他也不做江湖骗子的营生,也不去扩大自己的影响;既不教人魔法巫术,也不搞那些骗人的勾当。他平静、纯洁,指引着那些走错路的人们。”
婆私咤若有所思地说:“这可不是凡夫俗子之谈。佛陀的道是为伟大的贵族定的,这应该是他们的作风尺度。”
佛陀说:“你说对了。但还没有说完。当他的内心和外部行动都达到正业的标准后,他的心灵就会像脱笼的小鸟一样得到解放,将爱与怜传遍世界四方,把真谛的声音赋予人们。
“当悟到爱之后,他就知道了涅槃之道,而且达到它也就不需很久了。”
经过很长一段寂静,婆私咤缓缓地说:“尊敬的乔答摩,我这个人乐善好施,我谋财的方法总是廉洁公正,我施舍的时候总是慷慨大方。这样做好吗?”
佛陀回答说:“好是好,但我已经给你指出了一条更好的道路,爱就是理解世界万物,并与之完全结合。这就是慧道。”
这个婆罗门激动地说:“请您具体指教我。”
于是佛陀讲起了苦、集、灭、道这四真谛。婆罗门婆私咤坐在佛陀身边,聆听着,他立刻忘记了自己所有的财富,懂得了“般若”——这个光明的使者。这时,他看清了虚幻背后的真实情景。由于眼前光明代替了黑暗,婆私咤说:“佛陀,您嘴里说出的一词一句都登峰造极,绝妙非常!你所传授的真谛,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把眼前的一切照得清清楚楚。从今以后,我也乞求佛陀的保佑,笃信真谛,敬重僧伽,愿佛陀收下我吧!”
楼兰佛塔
建筑
曾在汉代沟通东西方的楼兰古城,也曾是佛教的中心,但如今只有废墟一片。一座当时的佛塔(约公元3世纪)依然矗立,不过已经面目全非,斑痕累累。
佛陀回答说:“和尚,来吧。你已经挣破了锁链,痛苦已在你的身上消失。”
于是婆私咤被收作僧伽。
据说,佛陀在祗园精舍寺院居住的时候,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深夜,一个闪光的神灵来到这里,从他身上流泄下来的光辉把寺院照得通明如昼。他选了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深深地向佛陀鞠了一躬,说道:“佛陀,在您12年的说法过程中,闪光的神灵们一直渴求着达到涅槃圆寂的神圣道路,但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一无所知。因此,愿您把那些最清静神圣的东西指教给我们。请您赐福吧!”
佛陀回答说:“光之子,莫与愚人为伴友,尊敬博学达观之士,崇仰值得崇仰的一切,这些都算是清静神圣的东西。
“居则与德行善者为邻,时刻铭记前世的善行,从而权衡现在的一举一动,不可有过失之处。
“博闻、多见,以扩充你的知识,研习所有不会导致罪孽的学问,使用正确的语言,学习正确的举止。
“要以柔、爱侍奉父母双亲,以柔、爱保护妻小,受到诱惑时不作恶。
“要祭奉神明,慷慨施舍,遵从佛法及箴训,帮助亲友。
天龙八部之一
石胎泥塑 中国宋朝
天龙八部是佛陀说法时的八个护法鬼神(八部众),以天众和龙众带头。中国甘肃麦积山石窟的“天龙”很象道家的巨灵神,强壮威武,对凶狠表情的夸张是为了反衬佛陀的慈悲,以及佛教“精进勇猛”的思想。
“要持之以恒地避免犯罪,戒除饮烈酒,要积德行善,无止无边。
“要敬重一切值得敬重的人,不可狂妄,要知足知恩,随遇而安,习听佛法。
“要耐心忍让,以良言为乐,多多拜访圣贤之士,研谈高尚深奥的问题。
“要厉行神圣的朴素节约之风,目光朝着达到涅之境而向真谛接近。
“谁受到这样的赐福都不再失败,他会从一切事物中找到快乐。光之子,牢牢记住它们,就可以得到罗汉果位,成为悟道的圣人。”
世尊这样回答了他。神灵满意地离去了。
关于佛陀的尊容,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上了年纪之后,变得越来越美,凡是见到过他的人,都会倾心于他的美貌。
有一次,佛陀托着大钵,来到一块正犁着的田地,远远地站在地边等候施舍。犁地的是个富人,一见到佛陀那讨饭的样子,就说“我又耕地,又播种,然后才得食。你也应该耕地播种,闲者不应得食。”
“婆罗门,我也耕地,也播种。”佛陀这样答道。
“但我们怎么看不见尊敬的乔答摩的犁呀!”那个人轻蔑地说道。
世尊回答说:“我播的种子是信仰,犁是理解,鞭子是温柔,果实则是长生不死。这样种地的人绝不再受痛苦的折磨。”
佛陀弟子千余人
印度绘画
与佛陀同时代有很多哲学教派,耆那教,拜火教,印度教等等。佛陀曾点化拜火教的领袖优楼频罗伽叶,以及五百多弟子,使其皈依佛门。不久后佛陀就有了上千名门徒。孔子也有门徒三千,苏格拉底门徒无数。在英国哲学家汤因比所谓的“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教育——是哲学与宗教的第一途径,但这种教育不是我们现代人说的书本教学,而是教主本人以身作则,门徒纷纷走向行动的方式。“法”这个字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效法。
玄奘行脚僧图
中国画 唐朝 大英博物馆藏
很多人都考证这就是敦煌画家当时对玄奘大师(俗称唐僧,唐三藏)的写照。玄奘是将佛经带回中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唐代翻译家和高僧。他手拿拂尘,背着经笈,一路风尘仆仆的样子。脚边的老虎是他的化身和象征。后人根据他的故事编写了佛教历史上传播最广的小说《西游记》。
那位婆罗门倒了一碗奶糊,递给佛陀,说:“愿佛陀吃下这碗奶糊,因为您也是一位耕作者。”这个人听到真谛以后,再也无忧烦之事打扰,从此一心悟道。
就这样,佛陀与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交谈,没有一个人向他隐瞒自己的心事,而且他们觉得自己的心和佛陀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佛陀的法力真是妙不可测呵!
女人们也是如此。从王后到纺织女,都毫无顾忌地乞求他的慈悲。佛陀按照她们不同的特点,耐心地予以教诲,竟使她们向着光明迅速地飞进。
但是读者不要因此以为佛陀就放松了对信徒们的监督。他知道在许多陷阱中,女人可能是最坏的。他也知道对那些冥思苦索、生活简朴的男人,应该做怎样的规定。他还要求那些居士在婚姻上要戒除杂芜,在日常事物中要善良,礼貌。他对每一种人都观察得十分仔细,都立下了不同的戒规,以免他们陷入泥潭。
有一次佛陀在旅途中休息,阿难陀请教说:“佛陀,我们作和尚的在女人面前应该如何从事?”
佛陀回答说:“不见她们。”
“但是假如我们见到了她们,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不要与之攀谈。”
“但是如果她们要和我们说话,那该怎么办?”
“那你就要十分警觉,阿难陀。”
有一天,佛陀在穿过丛林时,丛林中忽然间起了大火,火势凶猛,铺天盖地而来。一些和尚想另燃起一堆火将眼前的草烧光,等大火扑来时好有个地方躲避,但另一些和尚大声喊道:
“和尚们,你们想干什么?这简直是疯了!和佛陀在一起,他什么都能办得到。你们不要忘记了佛力!”
萨巴拉
雕塑 公元12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多手臂是佛教思想中“畏怖”的神格观念。萨巴拉将两个藐视佛教的魔鬼踩在脚下。可怕的姿势和目光,由于是青铜和银铸造,更显得刺眼。佛教中此类形象后来主要出现在藏传佛教中,是“信道”和密宗经常使用的偶像。
头部开裂的佛像
雕塑 斯里兰卡
身体是浑圆的,接近埃及雕塑的精练。风雨的洗礼让石像的头部开裂了,更显出正法时代的消逝。一个垂头丧气的斯里兰卡土族人用几乎同样的姿势端坐在前面的石头上,似乎正在为爱情烦恼。他的出现更增添了摄影带来的忧伤感。佛陀教导人不要有杂念,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如同让成人的灵魂回归到儿童时期的纯真一样难。
于是他们跑去找佛陀。当大火劈劈啪啪地吼叫着烧到离佛陀还有十五竿远的时候,就像火把被抛进了水塘一样,霎时间便熄灭了。弟子们交口称赞佛陀的威力。但佛陀却说:“和尚们,扑灭此火并非我的力量,而是一个鹌鹑的誓言。你们听我讲个故事。”
文殊菩萨
圆雕 中国南宋
文殊师利是四大菩萨之一,菩萨等级仅次于佛,文殊菩萨称“辩才第一”。他跨下的坐狮张开大口,寓意为“狮子吼”,是对佛陀说法的比喻。这座完美的宋雕现存于四川大足北山第136号石窟。据说中国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法身普贤
木版画 西藏萨迦寺藏
普贤菩萨有两个,一个是显宗的,与文殊菩萨对应;另一个是密宗的,即西藏木版画上的“欢喜佛”式的。普,就是普及世界各地;贤,就是最为妙善。他是释迦牟尼佛生前的著名弟子之一,以贤德智慧著称。据说中国四川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
阿难陀把一件袍子叠成坐垫,放在地上。佛陀坐下,开始了他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就在咱们坐的这块地方,有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鹌鹑,既不会飞,也不会走,每天都在窝里等着爸爸妈妈回家来喂它。一天,林中忽然起了大火,火焰轰鸣而来,所有的鸟儿都尖叫着飞走了,就连它的父母也把它抛弃而逃命去了。
“这时那个小鹌鹑孤孤单单地躺在那里,想着:如果我会飞,如果我会走,我都能得救。可是我又不会。别人什么帮助也不给我,我自己更无解脱之力。我该怎么办呢?
“小鹌鹑继续想着:这个世界上有真谛,也有把真谛公诸于众的佛陀。佛陀身上存在着对所有生灵的爱。这真谛也在我的身内。因此,我应该发誓言,将火扑灭,使自己脱离危险,同时也为了拯救其他的鸟类。
“于是鹌鹑唤来佛力,庄严地对着大火说道:
我有翅膀,但不能飞,
我有双脚,但不能走,
父母双亲抛弃了我,
铺天盖地的大火,回去!”
“在它面前,大火逐渐暗淡,最后熄灭了。从此这只鹌鹑荣耀地在森林中生活一直到它死去。由于它有了坚定的信念,所以今天的大火一烧到这个地方也就自动熄灭了。”
佛陀讲完了他的故事,然后,将各个线索连系起来,总结说:“鹌鹑的双亲也就是我现在的父母,那个鹌鹑就是我自己。”
弟子们一个个听得惊羡不已,并从中获得了真谛。
一天,有两个和尚从远道赶来见佛陀,佛陀按照惯例问道:“和尚们,一路上好吗?你们这些年是在寂静和团结中生活过来的吗?”
他们两个回答说:“佛陀,我们俩的情况并不好。彼此对对方都非常气愤,我们的肺都要气炸了,哪还有什么寂静!”接着,他们各自申述了自己的理由,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佛陀说:“他骂了我!他打了我!有这种思想的人,仇恨怎么能消失呢?罪恶都是自己做下的,苦难也要自己承受。愿你们都抛弃愤怒,抛弃骄傲,用爱战胜怒,用真谛战胜荒谬。任何时候仇恨都不是用仇恨来结束的,只有靠爱才能办到,这是一条老规矩。”
地藏菩萨
雕塑 日本富士见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王最有名的法语。他的慈悲和为解脱地狱众生(包括恶魔)的勇气,只有佛陀的“有一人不成佛,我即不成佛”可以相比。据说中国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这条老规矩一旦从佛陀口中讲出来之后,就变成了训令和般若。于是这两个和尚立即当着佛陀的面拱手言欢,重归于好。
又有一天,当和尚们谈到欲念的诱惑力时,佛陀说:“当恶行还未结果的时候,蠢人总以为它香甜如蜜,但接着到来的却是苦。
“如果把恶行像石子一样毫无顾忌地扔向天空,那么它必将落到这蠢人的头上。
“恶是自己犯下的,苦也要自己来承受。好事靠自己做,净身靠自己行,这都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这惟一能带来愉快的胜利,在欲界恰恰是失败,因为伴随胜利而来的总是仇恨。所以只有放弃胜利,也放弃仇恨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愉快。”
虚幻就像黎明中上升的薄雾一样,在佛陀的光辉面前渐渐散开,佛陀看到了我们居住、行动和生息的宇宙真貌。在这个世界内外穿行着的那些悟道者,在佛陀的光照下,同样犹如人间神祇。
十五经卷图
绢画 中国五代 大英博物馆藏
佛教的地狱和基督教一样,充满各种刑罚。敦煌出土的绢画上画了十位阎罗王中的五位,每一位身边都有善童子和恶童子陪伴,正在用各种刑法折磨生前有罪的人。
第十八章 涅槃之道
在纯金般宝贵的一天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这天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了一条河边,他看到了牧民达尼亚正在耕种自己的土地。达尼亚是一位相信财富作用的有钱人,他情性直爽,与人亲善,这一点正是佛陀所喜欢的。佛陀来到这里歇脚时,心里忽然想起件什么事,微微地笑着说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无数的牲畜和一望无际的牧场,这个财富的主人一定是心满意足的。”
达尼亚看见了佛陀,便带着一种骄傲的神情走上前去,说:“我已经煮好了饭,挤完了奶。我住在摩河之畔,我的房子有顶,火中有柴,老天呵,你要下雨,就下吧!”
他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财富是抵御一切灾害的保障。
佛陀接过话头来说:“我不会愤怒,也不固执。我要在摩河之畔过一个夜晚,我的房子没有顶,也没有情欲的火焰。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说完,佛陀又笑了。
牧民达尼亚接着说:“我的牛群游荡在牧草丰盛的牧场,我这里没有牛虻,它们膘肥体壮,完全经得起风吹雨打。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
佛陀说:“我制造了一个筏子,乘着它来到了涅槃的彼岸。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
灵鹫山释迦讲经图
刺绣 中国唐朝 大英博物馆藏
此刺绣佛画出土于敦煌第17窟,内容是佛陀灵鹫山讲解《妙法莲华经》时的情景。敦煌石窟于1907年被英国冒险家史坦因发掘,造成大量佛经流传海外。
牧民达尼亚接着又洋洋得意地说:“我的妻子温驯,妩媚,从来也不会叫苦。因此,老天呵,你愿意下雨,就下吧!”
佛陀说:“我的心灵温顺,已超脱尘世间所有的纷繁。我没有苦。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
牧民达尼亚说:“我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我儿女成群,健康茁壮,从来也没有谁说过他们的坏话。因此,老天呵,你要下雨,就下吧!”
佛陀说:“我不是他人的奴仆,不用为他人服务。我只知化缘得食,流浪世界。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
牧民达尼亚说:“我有奶牛,又有牛犊,还有一头像君主一样统治着牛群的公牛。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
佛陀说:“我没有奶牛,也没有牛犊,更没有什么像君主一样统治牛群的公牛。因此,老天呵,你要下雨,就下吧!”
牧尼达尼亚说:“拴牛的木桩已经夯定,缰绳也系得结结实实,这是谁都弄不断的。因此,老天呵,如果你要下雨,就下吧!”
佛陀说:“像公牛一样,我冲断绳索,如大象一般,我挣脱羁绊,我已免除生死轮回之苦。因此,老天呵,你要下雨,就下吧!”
佛陀微笑着,流露出安恬而镇静的神态。说话间,一阵滂沱大雨骤然而来,这时,达尼亚眼光顿觉明亮,他已看到解脱了的灵魂和那空空的两手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于是,这位牧民跪倒在佛陀的脚下说道:“自从我听说佛陀以来,真是福星高照,事事吉祥。我愿佛陀保佑。”
佛陀接受了他的请求,说:“谁拥有奶牛,谁要为奶牛操心。但是从这些事情中解脱出来的人没有任何事值得挂虑。”
这样,达尼亚也进入了涅槃之道。宣誓之后,成为居士。
达尼亚的这件事,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很明显,佛陀对达尼亚说了这样的话。
我已经“来到了涅槃的彼岸”,那么,他怎么会既到了涅槃,还仍然生活在欲界呢?这么说,涅槃又是怎么回事?
真正的涅槃是贪欲的灭绝,是肉欲的灭绝,是生命欲的灭绝,是生命骄傲感的灭绝。当肉体的贪欲之火,肉欲之火、生命欲和生命骄傲之火熄灭以后,人就进入了涅槃之境。当人们掌握了佛法后,就会睁开慧眼,四下环顾,看出自己周围的世界乃是一片美景。这是问题的核心,是道谛,是涅槃,是绝对的欢乐和永恒的幸福。
释迦出山图(局部)
绢画 梁楷 中国宋朝
这是中国绘画中将释迦牟尼形象与东土一祖达摩的形象暗中结合得最好的一幅。出山的释迦牟尼刚修成正果,还没来得及剃胡须,与达摩的虬髯正好吻合,只是稍微消瘦有些。梁楷善画释道鬼神,师法贾师古,是北宋大宗师李公麟的徒孙。为人很清高,曾拒绝来自嘉泰朝廷的恩赐“宫廷画待诏”和皇帝的金带。
佛陀在去世之前对阿难陀说:“阿难陀,我已经讲授了真谛。佛陀决不是一个吝啬保守、有宝不传的先生。”
降阎魔尊
圆雕法器 西藏萨迦寺藏
又名“能怖金刚”,本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有武力,六面,六臂,六足,坐骑是水牛,三只眼睛。此法器雕刻精美,莲花可以开合。右图是右图的俯视。
的确是这样,佛陀等圣人畅行无阻的通途,要让一个无知之辈去走的话,那他就会被光明晃得头晕目眩,像瞎子一样没头没脑地撞来撞去而找不到出路。
巴米扬巨佛
雕塑 阿富汗
被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炸毁的巴米扬巨佛如今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尽管佛陀生前从来不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也从来不阻止别人信仰别的宗教,但他仍然遭到嫉恨。两千年过去了,佛陀仍用自己残缺的身躯平静地面对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巨变沧桑。没有包容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接近真理的,正如《周易》所云:“道并行而不悖”。真理不过是各种事物被总和后再凝炼出的精髓,而非单纯固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书法 丁观鹏 中国清朝
《心经》简单明了,语言精炼,据说能默读一万八千遍者有大福。丁观鹏是著名清代释道人物画家,本《心经》是作为他的代表作《法界源流图》的卷轴收尾而刊行于世的。
因此,当人们向佛陀的弟子打听“涅槃是不是灭绝?是不是意味着彻底终结”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总是:“涅槃消灭的是无明、情欲和所有它们的派生物,消灭的是受条件限制的生存和所有束缚我们的虚幻。它要拆掉遮掩光明的屏障,停止那些自我虚构、自欺欺人的梦境。它要结束痛苦和自欺,使人们从生命的梦幻中觉醒,从‘自我’的羁绊中解放,达到自由。这种境界超过了生命,也没有死亡。既没有正确,也没有错误,一切的事情都俯首听命。
“所有这些,就在我们的体内,我们永远是当事者。
“像佛陀所教诲的那样,睁开我们理解的双眼,去观察,去领悟吧!”
再说公主耶输陀罗。自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在掌握般若方面也大有起色。
她日夜冥想,获得的知识已经超群脱俗。随着时光的流逝,净饭王的财富都转到了她的手里。她总是用这些财富行善积德,不做一丝一毫伤天害理的事情。后来她徒步800里来到了佛陀传教的地方,守在佛陀的身边,聆听佛陀的教诲。有时也派人回去打听一下她的儿子罗睺罗和尚的身体健康状况。
虽然她已年迈,但那尊贵的美色和安然的神态仍旧不减当年。一天,她忆起许多朋友为了谋求涅槃,都到佛陀那里去领受过教诲,她想:“主人与我是同日而生。按照一般规矩,我应该与佛陀在同一天进入圆寂。但是我实在不敢,也不可能承受这么巨大的荣耀。我在这虚幻之世已度过了78个春秋,再有两年,佛陀就要进入那个不可言喻的境界。因此,我必须请求他答应我走到他的前面,就像卑残者应死于高贵者之前一样。”
想到这里,公主在随从的陪伴下来到毗诃罗寺。此时,佛陀正和一群弟子坐在一起交谈。耶输陀罗毕恭毕敬地走上前去,要求佛陀宽恕她可能犯下的罪孽。
佛陀说:“你是妇中贞德的楷模。但是自从你接受佛光以来,并没做出什么不凡之举,所以许多人都不知道你身上的‘力’,不了解你到底是不是罗汉。这里的一群都是不知道‘力’的人,请你讲给他们听听。”
谦恭的耶输陀罗怀疑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女人怎么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人格美呢?但是在佛陀的鼓励下,她凭借着超越时间的悟力,一一追述了自己前世里所有神秘、惊人的事情。就像一个即将达到顶峰的旅行者,回首遥望坎坷的来路一样,她感慨地回顾着自己刚刚挣脱的险境。在座的人都被她的轶事迷住了。她的话刚刚结束,忽然周围的空气将她轻盈地托起,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奇妙的景象。耶输陀罗腾空跪向佛陀,赞颂着他的功绩。
这一切结束之后,耶输陀罗回到自己的住处。就在那一天夜晚,她终于到达了涅槃的彼岸,进入了圆寂之境。
关于她的儿子罗睺罗有过这样的故事:
一天,佛陀穿着袍子,托着大钵到萨婆底城去化缘。他的儿子罗睺罗也步步相随。佛陀回转身来说道:“和尚,不管人披着什么外形,都必须用般若观察,要理解成——‘这不是我的,它不是我。这不是真我’。”
罗睺罗说“佛陀,只是外形,只是外形吗?”
“罗睺罗,外形、感知、知觉、趋势和意识都不是真我。”
罗睺罗得到佛陀的授法后,将他的钵放到一边,坐在一棵大树下冥想着佛陀说过的话。到了晚上,他结束了自己的冥想,找到佛陀,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又恭恭敬敬地坐在佛陀身边,乞求佛陀讲授冥思、修行的规矩。于是佛陀给他阐述了全部的修行过程,甚至连如何呼吸才能使虚幻的感官失去知觉,从而打开真正的慧眼的方法都一一说到。罗睺罗得到这种神圣奥秘的启示后,十分高兴愉快。
这样过了一些时候,罗睺罗首先成为一名勇士,然后又成了一名罗汉。一个和尚问佛陀:“佛陀,我们称自己是勇士,我们怎么会成了勇士呢?”
“和尚,我们发动战争。这样我们还是勇士吗?”
“我们为什么去打仗呢?”
“为了完美的道德,为了高尚的进取,为了辉煌的般若,为了能在这漆黑一片的世界中看清事物,能在这奴隶充斥的世界中获得自由——我们就是为了这个才进行战争。”
“那么什么时候才算取得胜利?”
“当‘我’的黑夜被照亮,当人们不再是激浪中挣扎逃命的游泳者,而是一只乘着吉风盘旋于波涛之上的海燕时,就算取得了胜利。”
和尚罗睺罗以及其他圣人都取得了这样的胜利。
第十九章 打碎枷锁
就这样,佛陀不停地从一处走到另一处。
当雨季到来时,他在教会的支持者所提供的寺院中停下脚来,带着自己的徒弟讲授如何打碎枷锁的问题。他们的方法是:
自我虚幻。换句话说就是,个别的我是真实存在,并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自我乃是死亡之根。
四佛脸
水彩画 桑德斯
现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大都从历史,美学和艺术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信仰。画家桑德斯的作品用四种不同的手法表现了佛的涵义:怀疑,沉默,微笑,糊涂。画面带有传统东方壁画色彩,又掺杂着后表现主义和巴尔蒂斯的画风,用特殊的排比修辞式的语言重新诠释了佛的境界。
三教合一图
拓本 中国金代
这是金代北方中国人收藏的三教圣像,中间是佛陀,左为儒教孔子,右为道教老子。年代约在1209年,上有“唐肃宗贡”的字样,可能是后唐对金帝国的进贡。自唐朝以后,中国人就三教并称,佛居第一。
两者之间 飞逝的佛头
雕塑 斯格特
纯抽象派雕塑家手中的佛头丧失了一切传统的面目,只有大块的飞逝的色彩在脸上驰骋而过。佛陀的神秘被推到极限,甚至反而接近了密宗和正法对“无我相”这一教义的解释。佛是最讲究无我的,为何还要将其肉身的“我”不断雕刻呢?这不是执着吗?曾经得益于宗教的艺术,在现代意识的开放上倒过来帮助了宗教今天的困境,这是一种幸运。
怀疑。一个人要是将信将疑,步履踌躇,他怎么能勇敢地前进呢?
相信善行和祭祀。如果一个人动机不纯,他做什么善事也不能打开自己的视野,那么祭祀又有什么价值呢?
肉欲。佛陀并不提倡苛刻的苦行术,因为他自己在这方面曾经极尽其能事,放弃后才悟道的。佛陀主张的是一种欢乐的节制。它是般若和责任心的产物。对各种事物的责任心是一种力量,一些人在今世即可获得,而另一些人则要通过耐心的努力,在来世方可争取。
恶意。这是一个残酷的枷锁。谁戴上它,就会被一直勒到骨头。锻造它的材料是“自我”和对“我”的独立性的信仰这块硬铁。
如果上面几点都打碎了的话,最后需要打碎的还有:
追求在我们所见到的欲界中有独立的,个别的生命。
追求在我们将要达到的色界中有独立的生命。
骄傲——其恶无比,连天神也为之坑害。
自以为是——骄傲的同胞姊妹。
最后是极其可怕的枷锁——无明——万恶之源。
有一次,佛陀在阿罗非的土地上住留。他在林中一个用树枝搭成的床上休息,那地方正好是牛群通过的地方。阿罗非穿过树木看到佛陀正沉浸在冥思苦索中。于是他走过去恭敬地打了招呼,然后坐在佛陀身边说道:“法师,您生活得愉快吗?”
佛陀回答说:“是这样的,年轻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们中,我也是其中之一。”
“法师,冬夜寒冷,严霜之时就要到来,树枝搭成的床十分简陋,和尚的袈裟单薄而难以御寒,冬天的风又这么刺骨。您为什么要呆在这儿呵?”
他可怜这上了年纪的佛陀。但佛陀微笑着还是说:“是这样的,年轻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们中,我也是其中之一。”
的确如此。而且,他的信徒们也生活得非常愉快。那些托钵僧时常议论说:“我们这些人一无所有,两袖清风,但我们却充满了幸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放出了光芒,犹如上天的神祇。”为此他们还编了支歌子:
生死轮回已经废除,
苦行生活即告结束。
该做的事情都完成,
欲界不复存在,
我们已解除痛苦。
十六罗汉——降龙
绢画 陆信忠 中国宋朝
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在这里并不意味着佛教对东土的征服,而是指的一个人在成为罗汉前必须经过的考验:克制情欲。惊恐的罗汉挂在松树上与蛟龙周旋,突出的眼珠是中国画中最典型的表情。但正如《传灯录》记载高僧所言:“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刀,犹似斩春风”。死亡与恐怖都是心理作用,佛法在手,无所畏惧。
有的时候,一些博学的婆罗门,来到这里趾高气扬地和佛陀辩论。他们总是带着傲慢和自负,谈古论今,激烈陈词,其目的不是探求真谛,而是显示一下自己渊博的学识。佛陀静静地坐在那里适时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阐述着其中蕴含的各种道理。
后来,佛陀在谈到这种事情时说:“要我在和任何人的辩论中陷入混乱、尴尬的地步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知道在这种时候必须保持镇静、自信。即使我身体虚弱,但我的神志却非常清醒。”
和尚们常说:“我们的般若的确来自佛陀。”
因此时间一长总有许多和尚找到阿难陀说:“我们很久没有听到佛陀说法了。如果我们现在能听一听该多好呵!”
敦煌17窟 藏经洞
文物 中国唐朝
“那么,尊敬的和尚们,你们就去婆罗门拉摩科隐居的地方。可能你们会在那里听到佛陀说法。”阿难陀这样说是因为他了解佛陀的动向。
乐山大佛
雕塑 中国乐山
乐山大佛是建筑在一座山之间的,利用山的走向和岩石的基础作为大佛的身体,十分雄浑。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当地人还在江对岸的远山上发现,那整座山是一个睡佛,一半的手臂和肩膀浸泡在河水里,乐山大佛只是睡佛身上心脏部位的一个“小佛”,但这小佛也有近百米高。它的小脚趾指甲盖就相当于一个大八仙桌。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等佛陀沿街化缘回来,阿难陀就对他说:“法师,婆罗门拉摩科隐居的地方环境安宁,景色宜人。我们到那里去走走吧!”
佛陀默默不语地答应之后,阿难陀就陪同他去到那里,然后自己找个位置坐下,与和尚们一起听他宣讲佛法。和尚们听了总是又高兴又激动,因为他们已经如愿以偿。
这样,生活静静地、明亮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苍老的佛陀仍然不知疲倦地长途跋涉,宣传着自己的教义,他的种子就像被高飞的鸟儿携带着播撒向遥远的大地。尽管许多地方从未有幸接送佛陀赐福的双足,但这些种子却在那里生根开花,长成了繁茂茁壮的参天大树。
在佛陀往返说教的日子里,人们常对他的弟子说:“不要让世尊疲劳过度,我们怎么好因为自己的幸福而让世界丧失光明呢?”
弟子们回答说:“佛陀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他所以这样做正说明十分必要。”
但是阿难陀的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他看到世尊的步伐越来越迟缓,每一次旅行都比前一次更为艰难。于是充满了忧伤的阿难陀总是小心翼翼地关照着佛陀,形影不离地跟随在他的身边。
宝藏(局部)唐卡
第二十章 最后行程
释迦圆寂地
摄影 印度
形状类似巴洛克建筑,位于库西那加拉的涅槃堂,是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很久才修建的。
佛陀经过罗利弗多罗,来到了恒河之畔。此时,正值河水暴涨,波涛滚滚,溢满河床。信徒们正忙着寻找渡船和筏子,准备渡河。但是佛陀忽然在此岸消失,信徒们正不知该怎么办,霎时间只见自己和佛陀已经站在了彼岸。为此事佛陀曾作了一首诗说:
穿渡汹涌大海的人,
脚下要有坚实的道路。
蒙昧者还在编他们的筏子,
圣人却如此平安地过渡。
他们继续赶路,来到了捺地迦村。佛陀曾在一间瓦舍歇脚过夜,阿难陀也曾来到这里侍奉佛陀。他刚才从村里听说这儿的好几名追随他们的信男信女已经死去,就向佛陀询问这些人的命运如何。
佛陀无遗漏地把死者的名字一一说出后,接着回答说:“在这些男人、女人中间,那些获得最高知识的人不再降生到人世,他们已经得到了最后的解脱。而另一些则还要降生,因为他们只能在来世结束自己的痛苦得到解脱。”
佛陀和弟子们又来到舍厘,从那里又赶到贝卢弗。佛陀在贝卢弗村里歇息时,对和尚们说道:“托钵僧们,你们要在舍厘附近找个歇脚处,要度过雨季,要互相照料,我的雨季将在贝卢弗度过。”
“佛陀,就这样吧。”沙弥们说完就各自去寻找住处了。
早期佛传图上的佛祖
浮雕 公元3世纪
印度马多拉博物馆藏
此雕塑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的诞生、降魔、第一次说法和修成正果等典故。印度的马多拉市是一个古城,是连接舍卫城与西印度的交通要塞。那里出土过琳琅满目的佛教遗址和雕塑,其中的佛陀形象是“偶像崇拜”初期释迦牟尼在印度人心中的模样。
在贝卢弗的雨季里,佛陀染上了疾病。他觉得有一种钻心的疼痛,好像立刻就会死去。但是他十分谨慎地抑制着自己,忍住痛苦,一点也不让它流露出来。他想:“不向弟子们讲一番话,不向僧团告别就死去是不合适的。我要振作起来,克制疾病,保持住生命。”
这样,他就把疾病渐渐压了下去。
身体恢复以后,他走出寺院,坐在一个为他铺好的垫子上。尊敬的阿难陀来到佛陀身边,恭恭敬敬地说道:“佛陀,每当我见到您忍受着疾病痛苦的折磨时,我的全身就瘫软无力,但是我一想到佛陀不给僧团留下一些箴训是不会逝世的,心里就感到一丝宽慰。”
“阿难陀,我认为:僧团并不是非得我去领导,也不必一切都指望我。我已经80岁,生命即将期满。一个破烂不堪的车子,再让它走就必须花费许多气力。如来的躯体也是这样,现在已经难于继续维持下去。”
佛陀说完,阿难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揣摸着佛陀的预示。停顿良久,佛陀又说:“因此,阿难陀,你要自己成为自己的明灯,不要幻想借助于他人。坚持真谛,以它引路。我死以后,不管是谁,只要他这样做了,那么他就会像我的托钵僧们一样到达最高的境界。”
第二天一清早,佛陀又披上长袍,拿起大钵,到舍厘去化缘了。回来后,他坐在为他预备好的垫子上,吃完了讨来的米饭,然后说道:“阿难陀,把垫子敛起来,我今天要在迦毗罗开地耶度过。”
“是,佛陀。”阿难陀答道。他步步不离地跟着佛陀走了。
他们到了那里之后,阿难陀把垫子铺开,让佛陀坐在上面,他自己恭恭敬敬地守在佛陀身旁。佛陀开口说:“阿难陀,不管是谁,只要他专心修行,一直达到通往力的四条道路的最高点,从而他就超越了肉体的束缚。如果他又把这力用到行善上,那么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在世上多活一些时候,或是活完他应该活到的年龄。现在佛陀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力,因此可以再多活一段时间,或是活到应该活到的年龄。”
佛陀对阿难陀说:“阿难陀,你可以离开我,到别处去一阵子。”
黄金制舍利容器
文物 公元1世纪 阿富汗
这是在阿富汗喜马兰出土的最有名的舍利容器,是用纯黄金制造,镶嵌着石榴石。上面共有八个人物,包括佛陀,帝释天,梵天和弥勒佛等。容器高6.7公分,直径6公分,价值连城。
树中的佛
摄影 泰国
佛与树已经融为一体,这正好阐释了释迦牟尼的精神: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样,所以也许“本来就没有肮脏”,你感到脏是因为你的心里脏,而不是世界脏。慈悲可化解一切污浊。阿难为佛陀取水,水本来很脏,但取出时却忽然洁净,他不得不钦佩佛陀的法力。类似的神话和隐喻在道教和基督教中也屡见不鲜。
阿难陀起身行礼,坐到附近的一棵树下。这时,魔罗来到佛陀的身边,说道:“佛陀,现在就逝世吧。死了吧,你不是说当僧团建立起来,当居士遍布各地,当真谛公诸于众之后,那个时刻就要到来吗?现在这一切都已完成,因此,佛陀,现在就死去吧!”
金色佛脸
金属雕塑 现代
游离不定的光线中,释迦牟尼的眼睛微微睁开,似乎正在看透人间苦涩和众生烦恼。佛陀和孔子,老子及庄子等哲学家一样,反对死后大肆操办自己的葬礼。但事与愿违,人类根深蒂固的“死亡崇拜意识”不但将佛陀的正法偶像化,还将他的已经陨灭的肉体形象塑造成各种模样,金子的,铜的,铁的,木的,石头的,象牙的,绘制的……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办一场盛大的丧事。
魔罗讲完后,佛陀说道:“你高兴吧!从现在起还有3个月,佛陀才会死去。”
佛陀说完,刹那间,天空雷声大作,大地四处轰鸣,万物也随之震动、颤抖着。
阿难陀急匆匆奔向佛陀问道:“佛陀,这地震简直奇妙,惊人之极,这是怎么回事?”
佛陀说:“这是地震八种原因之一:当佛陀有意识地、故意地宣布了自己的死期,这时大地就会颤抖。”
佛陀接下去又讲述了奇妙的力和寻求解脱的八个阶段,从错觉开始,经过超脱欲界的空间,超越感觉和思维,直讲到解脱的第八阶段。
讲完这些以后,佛陀告诉阿难陀,3个月以后就再不会听到他的声音了。阿难陀放声恸哭起来:“佛陀大慈大悲,为了神祇和人类的幸福,还是不要离开我们吧!”
但佛陀回答说:“这种请求已为时过晚。”
阿难陀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但佛陀说:“现在佛陀已经把话说了出去。如来佛为了活命而收回自己的话是愚蠢的。阿难陀,起来咱们到摩诃去。”
于是,他们来到了摩诃伐那的寺院。佛陀命令阿难陀把舍厘附近居住的和尚们都召到这里,他坐在垫子上说道:
“和尚们,我告诉你们的真谛,你们已经掌握,现在还要练习、思考,并把它传到世上去,这样它就可以继续为人们谋利造福。
“和尚们,请注意,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几句话:所有外部的事物都有衰老、灭亡的一天。你们要勤勉精进地拯救自己。从现在起再有3个月我就要去世。你们应凡事必思,果断坚定,时刻保持心地纯洁。谁不知疲倦地坚持佛法,谁就会渡到光辉的彼岸,从此结束痛苦。”
佛陀讲完之后,大家都闷闷不乐地散去了。
第二天一早,佛陀披上袍子,拿起化缘的大钵,又到舍厘去乞讨。当他吃完饭,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凝视着阿难陀说道:“阿难陀,这是佛陀最后一次看到舍厘了。咱们去邦达伽摩吧。”
于是他们又上路来到邦达伽摩。
仲达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打铁为生,他得悉佛陀来到波波,并在他的芒果林里歇脚时,就高兴地来见佛陀,行过礼后,毕恭毕敬地坐在佛陀身边。佛陀滔滔不绝对他讲述了佛法。于是他对佛陀说:“蒙佛陀恩惠,明天请您和其他和尚一起在寒舍用餐。”
佛陀用沉默接受了他的请求。看到佛陀答应了,铁匠仲达深深鞠了一躬离去了。
仲达在家里整整忙了一个通霄,一切齐备之后,他跑去告诉佛陀。“世尊,饭菜已备。”
佛陀披上袍子,拿起大钵,领着弟子们来到仲达的住处,吃过饭又讲了一番佛法才走了。
可是事后佛陀忽然患了重病,浑身疼痛。他用最大的努力抑制着自己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对阿难陀说:“走吧,咱们到拘尸那去。”
“是,佛陀。”阿难陀答道。
他们又上路了。但是还没有到达拘尸那,佛陀就已经累得支持不住了,只好在一棵树下休息。他对阿难陀说:“把袈裟叠起来给我铺上。阿难陀,我累极了,必须在这儿歇一阵子。”
袈裟被叠成四折铺在地上。佛陀一坐下,就要阿难陀给他拿些水来。阿难陀回答说:“佛陀,刚刚有500辆大车趟过那条小溪,车轮把水搅得混浊不堪,还散发着臭味。等溪水澄清后咱们再去,您可以在那里喝一点水,再涮涮四肢。”
但这时佛陀已经渴得急不可待,阿难陀只好拿起大钵到小溪舀水,没想到溪水已经清澈透明。
这时婆罗门阿利耶的门徒,一个叫卜羯婆的青年从这里路过。他看到佛陀神情倦怠地坐在树下,就走过来,恭恭敬敬地向佛陀行过礼,坐在一边。佛陀向他讲了静思冥想所能达到的深度,又讲了如何将心灵从人们眼前的虚假表象中解脱出来。青年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等佛陀讲完后,说道:“佛陀,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太妙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黑夜。我愿意潜心学习真谛,加入僧团。愿佛陀收我为徒吧!”
说着,卜羯婆取出两件金闪闪的袈裟,献给世尊说道:“愿佛陀赐恩,收下这两件礼物!”
“如果你愿意献给我们,那就一件给我,一件给阿难陀吧!”
青年人十分欢喜地照办了,浑身也觉得振奋了许多。他站起身来,向佛陀鞠了一躬,然后赶自己的路去了。
佛陀入灭之地——拘尸那城
摄影
佛陀入灭前对阿难说:“你去拘尸那城,告诉未罗人,今夜最后一更,佛陀就要死去。”拘尸那城如今已经荒芜,只有一些小土山。其中一个是佛陀焚化的地方,即照片上这个黑幽幽的涅槃地。野草丛生,导师已去,废墟令人感伤,但千年佛法不灭。释迦牟尼的智慧是超越时间的智慧,虽然肉身化为舍利和尘土,但正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云“圣无时,无时者古令一时,因此伏羲,神龙至令犹在。”佛陀亦是这样。
释迦牟尼佛战胜摩罗
唐卡 西藏
这幅唐卡描绘了佛陀还未成佛之时战胜摩罗的景象,图中佛陀正召唤地母神来证明自己战胜了邪恶的魔王摩罗。在此之前,摩罗派出自己的三个美丽女儿和众多魔军企图阻止释迦牟尼成佛。
第二十一章 佛陀临终
青年人刚走不久,阿难陀就把那夺目的金袍披在佛陀身上,然后说道:“佛陀,您现在的肤色多么清晰、光润、细腻,连这件金袍都相形失色。这是多么奇妙,多么惊人。”
“正是那样,阿难陀。在佛陀获得无上正觉的那一天夜里,也就是他不留一丝遗骸,永远从这人世间逝去的那个夜晚,他的身体要变得光彩夺目,清明澄澈。今天晚上三更时分,佛陀就要在拘尸那的双娑罗树中间死去。咱们走吧。”
佛陀来到河边的芒果林时说:“君稚伽,给我叠一件袈裟铺上,现在我累得不行,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儿。”
垫子刚刚铺好,佛陀便挪动着身体向左侧着躺下来,沉思着。他的脸异常平静。不一会,他把阿难陀叫过来说:“有人可能会去伤铁匠仲达的心。阿难陀,你要用一句话来打消他的不安,你就说:‘仲达,这件事对你并不是坏事。因为佛陀告诉我说:铁匠仲达已经积下善行,将来他会长寿,会发财,会出名,还会继承神权和王权。’你就用这种办法宽慰他吧!”
佛陀
摄影1993年 雷因-戴维斯 泰国
建筑与雕塑融为一体,两个柱子仿佛是佛陀的两只腿,很神秘地表现出佛陀的崇高地位。佛陀临终时向众弟子询问“谁对真谛佛法还抱有怀疑?”但大家都沉默不语。他的智慧正如这“门”形的建筑,敞开给一切渴求觉悟和解脱的芸芸众生,让他们先进来,然后再升华。正如多年后东土禅宗语录所云:“你不进塔,怎么出塔?”
世尊又站起身来,忍着疼痛准备上路。他说:“咱们到拘尸那末罗人的娑罗树林去。”
他们又上路了。
佛陀费了很大气力,才挨到末罗人的娑罗树林。他让阿难陀按指定的位置铺好垫子,头向北方,安静地躺在了双娑罗树中间。娑罗树立刻落花纷纷,盖在佛陀身上。据说凡是佛陀去世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阿难陀意识到佛陀最后的时刻已经临近,于是他恭恭敬敬地请问佛陀如何处理他的遗体。佛陀回答说:“你们不要为佛陀的遗骸大操大办,浪费精力。我只是恳求你们专心致志地积德行善。贵族里会有圣人出头给如来佛的遗体以适当的礼遇。”
佛陀不表现
浮雕 公元2世纪 印度
最早期的佛教徒是尊崇释迦牟尼的教诲的:即不表现他的偶像。在圣奇佛塔前的一个牌坊上,只有史都帕、佛足迹、佛法之轮和菩提树等等象征释迦牟尼曾存在过的东西,而没有佛陀本人的形象出现。复杂多变的雕刻如曼荼罗图,如石化的唐卡图案,展现着释迦牟尼一生的神迹。边缘上的螺旋纹,是宇宙和智慧的符号,类似于中国的太极图。
听到这一席话,阿难陀再也忍不住内心悲伤。佛陀对阿难陀说:“行了,阿难陀,不要忧伤烦恼,也不要再哭泣了。我跟你说过,我们往往要与最亲密的东西分割开来,这是一种规律。不是吗?内部含有消散的因素,又怎么能够不让它消散?阿难陀,这些年里你一直是我最亲的人,你的爱,你的善心从来没有改变,你不仅在口头和思想上,而且还有行动上,都做得很好。阿难陀,只要你精诚努力,一定会得到解脱。”
入灭
浮雕 公元10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四个悲伤的人物围绕这佛陀的圆寂。其中一个用手托着佛祖的灵床。释迦牟尼上方的佛塔是涅磐的象征。浮雕的材料是玄武岩,出土于东印度。
然后佛陀又对其他的和尚们说:“和尚们,阿难陀是一个圣人,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些传教的人都非常高兴见到他或听他讲话。当阿难陀沉默不语的时候,到会的僧伽们都会感到不安。”
过了一些时候,佛陀又说:“阿难陀,现在你去拘尸那城,告诉末罗人今天夜里最后一更,佛陀就会死去。你和他们说:‘末罗人,请答应我,你们千万不要因为在世尊临死前没有去探望而感到内疚。'”
阿难陀听完,披上袍子去到那里时,正赶上末罗人集中在自己的大厅里议事。阿难陀借机转达了佛陀的话。这些人听了无不失声痛哭。
接着,末罗人扶老携幼结队来到娑罗树林。阿难陀想:“现在没有时间让他们分别与佛陀谈话,叫他们一家人一家人地去好了。”
于是阿难陀把末罗人按照家庭划分成一个个小组,带他们去见佛陀。这样,赶在三更之前,所有的末罗人都在拜见佛陀之后离去了。
在拘尸那住着一个叫跋陀罗的托钵僧。当他得悉佛陀就要死去,昔日积下的宗教疑点便在脑海里翻滚起来。他想:“在这个世上,出现一个真佛是罕见的事。我相信乔答摩和尚能消除我心里的疑虑。我得去见他。”
他到这里以后,把来意告诉了阿难陀。阿难陀回答说:“够了,够了,朋友跋陀罗,不要再去打搅佛陀,他现在十分疲倦。”
涅槃窟
雕塑 中国 敦煌
巨大的睡佛周围,是无数小佛和佛教典故构成的图案。身长约16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宁静而整洁。敦煌有“涅槃窟”和“禅窟”,这是根据洞窟的功能而命名的。中唐时代敦煌的高僧们就在这里打坐,念经,参禅,苦修,注释和翻译经文,作画,一直到圆寂,神圣地效法他们共同的教祖:佛陀。
跋陀罗接连三次请求都被拒绝。这时佛陀说道:“让他过来吧!只要提问的时候他怀着纯真的求知欲,就会很快理解我的答复。”
于是这位托钵僧毕恭毕敬地当着佛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佛法的道是不是达到圣人的惟一途径?光凭这条道能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圣人?
佛陀的回答是:“只有按照八圣道修行才可以取得一到四等的罗汉果位,即第一流的圣人。”
接着佛陀又阐述了为什么只有靠这样的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果位。跋陀罗听后,心中的一切疑团都化作乌有。他请求佛陀收他为徒,佛陀许诺了,并取消了对他的4个月的考察期。可是当跋陀罗表示愿意接受这种考验时,佛陀说道:“人各有不同,像你这种情况已经没有必要考察了。”
释迦涅槃像
雕塑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涅槃佛陀是同类作品中最古朴的一座,建筑在一块被横切开的小丘内侧。岩层风化的线条没有干扰雕塑的整洁,反而增加了它的质感。左边站立者为悲痛中的阿难陀。两个白衣的现代斯里兰卡人正在膜拜,他们虽不是僧侣,但对佛陀的崇敬早已是普通东方人精神的一部分。
这个托钵僧就是佛陀亲自收下的最后一个弟子,他守在佛陀身边,直到佛陀逝去。
最后的时刻临近了,佛陀看着围在自己身边悲伤的信徒们,对阿难陀说:“阿难陀,你们之中也许有人会想:‘佛陀去世之后,我们再也没有法师了。’但事情并非如此。我留下的真谛和戒规就是你们的法师。当我逝后,阿难陀,如果僧团愿意的话,可以废除《小戒》。”
过了一阵,佛陀又说:“僧伽们,也许有人会对佛,对真谛,对道抱有怀疑或忧虑。那么,和尚们,请随便问吧!不要事后悔恨自己站在佛陀身边,却没能询问这些问题。”
佛陀一连重复了三遍,但是僧伽们都默默不语。最后他仍不放心地说:“也许和尚们出于对师傅的尊敬而不提问题。那么就留待你们之间相互询问吧。”
佛陀遗体荼毗之处
摄影 印度
传说这是印度境内火化释迦牟尼遗体的地方,山青水秀,寂静旷远。佛陀涅槃后,遗骨被俗家弟子所分。许多佛典上都记载着曼迦达、里查维以及马拉等人将其骨骸分成八份,于各地建造佛塔的事。
僧伽们依然默不作声。阿难陀说道:“佛陀,真是好极了。我可以肯定,整个僧团里没有一个人对佛,对真谛,对道表示怀疑或忧虑。”
这时佛陀气力不支地回答说:“阿难陀,你的话都是真诚的。也许整个僧团已没有人持怀疑或忧虑态度。因为连最落后的信徒也看见了光明。这样,他们就不再会投生到痛苦中,将被允许获得永恒的寂静。”
佛陀的生命已近完结,四周一片寂静,此时从苍穹到大地,从天国到地狱,从一切有生命的精灵到宇宙中万能的神祇,他们都屏息以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佛陀微闭着双眼躺在那里,如月一样的安详,海一样的平静。
过了一会儿,佛陀的眼皮开启,最后一次端详着周围的弟子们说:“僧伽们,注意,我再告戒你们:衰亡是一切事物固有的趋势。你们要勤勉自强,拯救自己。”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死亡的征兆。
和尚们浑身颤抖着跪在佛陀的身边。
接着,佛陀进入了禅定的第一阶段,然后上升到第二阶段,又到第三阶段,最后到达第四阶段。他从那里继续升腾,进入了无限的空间域,又进入了无限的意识域,然后升到虚无之境。超过这一范围之后,知觉和非知觉都不复存在。从这里再向上升,他终于到达了停止一切感觉和思想的阶段。
阿难陀痛楚地对着长老楼陀叫道:“楼陀呵楼陀,佛陀逝世了!”
长老楼陀平静地答道:“不,阿难陀兄弟,他已经进入了没有知觉和思想的阶段。”
大家都用手捂住了脸。
这时,佛陀的心又回旋直下,经过所有阶段,进入了圆寂。就在佛陀呼出最后一口气时,天上雷声大作,大地轰鸣颤抖。
初期佛教的史都帕
摄影 印度
早期佛教都以建筑史都帕佛塔为主要膜拜佛陀的方式。塔中往往存有舍利。史都帕曾是印度贵族死亡后的陵墓样式:球形的建筑。周围的栏杆是神界于世俗世界的隔绝。此塔是在印度圣奇地区的第一尊佛塔,在印度佛教史和建筑史上都有很高地位。
婆罗树下的涅
印度绘画
幽暗的原始丛林中,晚年的佛陀侧身而卧,他的身躯比一般门徒要硕大许多,花瓣正在纷纷洒落,如漫天星辰坠地。阿难还在引导一位外道弟子最后接受佛陀的度化。圆寂中的释迦安详,雄浑而光辉,他的智慧使亿万众生找到归宿,使一种精妙的出世哲学成为一门信仰人数最众多的宗教,并安慰了从帝王到乞丐,从男到女,从人类到一切动植物的生命苦恼。《五灯会元》载佛临终时说:“若谓吾灭,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亦非吾弟子。”他逝世时年80岁,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3年2月15日。
大梵天注1〕说:“世界万物都要失去他们的构形和特征,即使这样一位具有无敌之力的法师也会进入涅槃。”
万神之王的因陀罗接下去说:
“万物皆迁流,
生则必死,
死则愉快。”
长老楼陀说:“毫无欲念的佛陀已安静地躺在这里,他以坚定果敢的精神忍受了死亡的悲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终于永远从履障中解脱出来了。”
但是阿难陀还在哭泣,他抽噎着说:“这多么恐怖,当佛陀死去的时候,他的头发都竖起来了。”
那些还没有从感情摆脱出来的沙弥们也痛哭流涕地喊着:“佛陀死得太早了!世界的明星陨落了!”
但是那些伟大的罗汉们都安之若素,异常平静,他们说:“俗世的一切都在迁流变幻,又怎么能使它不消散呢?”
整整一夜,长老舍利弗多罗和长老楼陀都在谈论着佛陀遗训中的句句真谛。但是这一夜阿难陀却哭个不停,安慰也不起作用。
早晨,长老楼陀对伤心的僧伽们讲话说:“够了够了,和尚们,既不要哭泣,也不要悲伤。佛陀早有训戒,与我们最亲密的东西也必将逝去,这是一条规律。你想,一个自产生以来内部就蕴含了消亡因素的东西怎么能不消散呢?不要哭了,这样下去,精灵们也会斥责我们。”
说完,他派阿难陀去拘尸那城,把佛陀去世的消息告诉那些忠诚的末罗人,让他们亲自来焚葬佛陀的遗体。
鹅形舍利容器
文物 公元1世纪
这是出土于孟加拉的水晶舍利容器,十分珍贵,上面刻有小字的黄金板上写着供奉者曾将佛舍利收纳在其中。
末罗人听到消息后悲痛不已。他们来到这里,用新布裹好佛陀的躯体,又在外边包上几层毛呢,轻轻地装入铁棺。然后由8个身穿新装的末罗头人抬起遗体,缓缓地穿过镇子,一直来到早已设好的祭坛。接着他们把遗体移出棺外,在上面撒了香料、香粉,又覆盖了芳草、鲜花。众人祈祷之后,末罗人与僧团一起将佛陀抬向熊熊燃烧的大火,以行焚葬。
世尊三昧火焚金躯
壁画 中国山西崇善寺 明朝
佛陀已入涅槃,众弟子收集香木搭成香楼化佛陀之躯。迦叶告之,世间三界却不能对佛陀之躯有所损伤。相传佛陀以大悲之力,发胸中之火于馆外,历经七日,才将香楼烧尽。
此时众人双手合十,鞠躬行礼,口中念道:“千年万世也难得遇上一位佛陀。”
佛陀火化后,阿难陀挣脱了爱的温情枷锁,悟得了其中的精髓。他已经排除了一切痛苦,攀上了罗汉之群。
法门寺舍利子 佛指骨
文物 中国西安
位于中国西安附近的著名的法门寺有一座舍利塔,80年代被天雷所击,露出一个地宫。其中埋藏有包括舍利子在内的很多佛教文物,以及该寺历代高僧的遗物。舍利子珍藏在纯金盒子中,盒子中有盒子。最后一个状如凉亭,中涵释迦牟尼指骨。据说释迦牟尼死后遗骨被分散为108份(有说十万八千,三万六千份不等)。现在印度存头盖骨,西藏有一些佛牙,法门寺的指骨现存放在法门寺地宫展览馆,每年世界上都有很多朝圣僧侣前去瞻仰。
建舍利宝塔
壁画 中国山西崇善寺 明朝
经过七天的焚化,弟子帝释天打开宝棺,从佛陀口中取出佛牙,修建宝塔供奉。相传佛陀之躯火化后皆成舍利,唯有四颗佛牙完好无损。
广济寺佛牙舍利塔
文物 中国北京
北京八大处广济寺法献佛牙舍利塔,塔高近六尺,用金银,玉石以及各色宝石镶嵌而成。中央的佛龛里珍藏佛牙。整个塔身金碧辉煌,夺目耀眼,虽然与佛陀生前的教义不符,但充分显示出后人对他的崇敬,以及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社会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尾声
火葬完毕,忠诚的末罗人将遗骨捧回议事大厅,安置在大厅中央。哀乐四起,随着乐曲节奏,末罗人跳起缓慢肃穆的舞蹈。这种祭尊的仪式一直进行了七天七夜。
摩揭陀国王派人来乞求分给他们一部分舍利。来人说:“佛陀和我们一样,都属于刹帝利种姓;我们的国王有资格获得一部分舍利。”
其他各国的人,包括佛陀家乡迦毗罗卫国的释迦人,也分别派人来乞求一部分舍利。释迦人说:“如来佛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有资格获得一部分舍利。”
这样,末罗人愤怒了,他们说:“佛陀是在我们这里逝去的,他属于我们!我们拒绝给出任何一份舍利!”
收藏佛陀遗骨的五个舍利容器
文物 阿马拉瓦第考古博物馆藏
这其中还有一些为装饰佛舍利而制作的金质饰片,虽然佛陀一生宣传不蓄财的朴素思想,但他的遗骸依然被用最珍贵的方式包装起来以作纪念。
但是足智多谋的婆罗门铎那从人群中走出来说:“先生们,听我说一句话。佛陀总是教诲我们相爱,他的言行又是那么温柔和蔼。现在我们为他的遗骸而纠纷,岂不是给他丢脸?先生们,为了大家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我们应该把这珍贵的舍利分成8份。”
大家听了,都委托铎那进行分配。铎那精细地把舍利分开,他自己索了铁棺,准备在上面建一座纪念碑。
莫利雅人来晚了,没有赶上分一份珍贵的舍利,十分伤心。人们同情地将火葬后留下的木柴灰烬送给他们,他们恭恭敬敬地捧着它离去了。
这就是佛陀的一生。他抛弃了俗世的爱情、财富和权力,为后世人类寻求解脱。现在佛陀教法的耀眼光芒已射向四方。那些还未有幸听到的人们,必将会听到这伟大的声音,并为之欢悦。那佛音中充满了爱与慧,从国王们到农民们都对它无限崇仰,因为人们将不再在苦难的黑夜中摸索,他们已看到了令人喜悦的曙光。
石制舍利容器
文物 公元2世纪 印度
舍利塔原是建来存放皇帝和国王的遗骨和遗物。佛陀入灭后就成为佛陀终极涅槃的象征。稍后,舍利塔也用来放置高僧的遗骨。图中的石头舍利容器出土于印度中部的一座佛塔,形状象圆形的塔顶,用冻石制作,很罕见。
他对智者和愚者的说法都是:
“相信我,一点一点地去做,就象登山那样,达到了应有的高度,大地就会铺展在你的脚下,你自己会看到真理,认识真理。用不着别人的教导,也用不着象《吠陀经》那样古老的经文,因为天国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你向内心观看。”佛陀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这个目的,佛陀把那些有耳能闻,有目能见的人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授了所有古代的和未来的圣人们的教义。让知识与时间手挽手向我们走来……
这是一定要胜利的信仰,因为般若是它的王杖,知识是它的脚凳,各派学说是追随它的奴隶。
佛陀讲过:“我们知道,如来不屑于理论说教。”这是因为法的心胸无限,它囊括永恒,也不晓得还有时间的概念。
在本书结束之际,我要写下几句箴训。它们是圣人为那些没有亲眼见过和亲耳听过如来佛说法的人们准备的,目的是使他们也能冥思苦索,习以悟道。
“人们只要理解法界真如,他就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心的产物。
“所有的生物从一产生就孕育了法的性质,为此也就具备了觉悟的原始萌芽。由此,生与死,包括涅槃本身也会被超越,成为离开我们脑际的昨夜的梦幻,消失在更伟大的光辉之中。
“对于肉眼来说,植物树木皆属粗俗之物。但它们在佛眼里却是由细小的精神微粒所构成的。
“野草、树木、国家,甚至大地都会完全觉悟。”
……
进入永恒的佛光(局部)唐卡
铜鎏金佛坐像 中国 明代宣德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