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阿弥陀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 十二部 经典并无优劣之分

我们有时候把佛经统称为三藏十二部,这里的十二部和三藏是一个并列的概念,十二部是三藏的细分,佛经只有题材和内容的不同,我们不能用好或者坏去定义,它们都是佛法的文字表现形式。

从三藏细化出来的十二部,则是从文字体裁与内容而分,分别是:

一契经:是指佛陀归纳要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用叙述体进行的概说。通常认为这种体裁会有让人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等10种利益。

二应颂:是指为了归纳所说之法,用五言或七言等绝句的诗体进行重复讲说,也指为了更深入理解不了义的经文而作的重新解说。

三记别:是指佛陀对弟子的预言,如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预言某弟子将来于何时何地成佛,名称是什么,国土叫什么等。

四讽颂:是指诗体经文,如《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自说:是指不待他人请问,佛陀自己宣说的经文。如佛陀高兴的时候自己宣说:“若于如是法,发勇猛精进,静虑谛思惟,尔时名梵志。”又如《阿弥陀经》,未经他人请问,佛陀自己对舍利弗等众比丘说道:“从是西方……”

六缘起:主要是就律藏而说。最初佛陀并没有制订比丘戒等佛教戒律,由于某件不好事情的发生,然后佛陀才制订相关戒条。叙说制订戒律的因由,称为缘起。

七譬喻:佛经中很多这种体裁,比如著名的《百喻经》。用各种比喻来阐发佛教的义理,在佛经中非常常见,是佛经最常见的一种体裁。由于这种体裁可以将复杂的哲学含义用通俗易懂的比喻阐释,因此极受大家的喜爱。

八本事:佛陀宣说自己和弟子过去世的事情,称为本事。如《贤愚经》、《杂宝藏经》等。主要以过去世的事迹来彰显业果、慈悲等佛教义理。

九本生:主要是指讲述佛陀自己前生行菩萨道的故事。著名的有《佛本行经》、《佛陀本生108传记·如意藤》等。

十方广:是指一切大乘经典,所谓方广,即广大甚深之意,是大乘的代名词。由于大乘法义具足七大,所以被称为大乘。七大是:法门大、事业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大。具体内涵请读者研读《大乘经庄严论》、《大乘阿毗达摩摄论》等相关典籍。

十一希法:是指佛陀为了让众生对佛法生起稀有难遇之想,赞叹声闻、缘觉、佛陀三乘之法极为稀有的赞辞。譬如在《阿弥陀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十二论议:是指经典中能深刻精辟辨析法义的词句。在佛教中,理性的辨析和推理是认知佛教哲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宗喀巴大师认为,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那所有观点都将如插在泥巴中的木橛,根本经不起推敲。所以宗喀巴认为,将所有佛教哲学的认识都纳入理性轨道,才是佛教哲学方法论的核心准则。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十二部并非是完全孤立的,有时候一部经中可以有几部的内容,譬如《阿弥陀经》中既有自说部,也有希法部。《华严经》中包含的部更多。因此,很多净土宗的典籍在分判《阿弥陀经》的时候,把自说部当作最殊胜的一部。十二部并非胜劣的分判,只是对三藏典籍内容与体裁不同的判别,如果强加人为的胜劣,似乎并不妥当。

作为汉传佛教净土宗的主打经典,并列入汉传佛教早晚功课集被天天诵读的《阿弥陀经》,历代各派的高僧阐释极为众多。由于哲学思想不同,所站角度不同,因此对经文的阐释也如百草园中的花朵一般,百花齐放,绚丽多姿各有风采。但这也使得人们趋于迷茫,作为理性的佛教徒,应该首先把握佛教总体哲学思想,对佛教经典框架有了一定了解后,则较易纲举万目张,从而从总览全局的角度来审视研讨《阿弥陀经》,方不致挂一漏万、摸腿成象。

如果在把握主线、总览全局的基础上再阅读佛教经典,则会对佛经中“矛盾之处”涣然冰释。

十二部

十二部,是依佛经的体裁、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