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温疫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热邪散漫:邪气治疗的十字路口

白虎汤

【原文】

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宜白虎汤。

白虎汤

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甘草五钱 炒粳米一撮

加汤煎服。

按: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盖毒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分离膜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汗,脉长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

白话图解

散发剂——白虎汤

白虎汤味辛性凉,善于解散郁热,是作用于“气分”的中药发散方剂。一般情况下,服用白虎汤后,病人通过汗解的方式,使疫病得以而愈。

知母

白虎汤的方剂组成之知母

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在我国主要产于北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收存,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能。

【译文】

瘟疫病的脉搏,脉位较长,上下超过本位,而且如洪水一样来盛去衰,一呼一吸之间超过五跳,是一种“长洪而数”的脉。口很渴,又有大汗淋漓,全身发热,应当使用白虎汤治疗。

白虎汤的方剂组成

膏一两(30克) 知母五钱(15克) 甘草五钱(15克) 炒粳米一撮(约20克),加汤煎服。

吴又可按:白虎汤属于性味辛凉的中药发散方剂,能够清解肃清肌肉体表的邪热,是作用于“气分”的方药。大约疫邪的毒气在膜原溃散开来,其中的郁结逐渐散开,邪气分别离开膜原,还没有散出体表,但是体内和体外的气机已经畅通,所以汗出很多,脉搏跳动在脉位上是一种超出本位的“长脉”,脉搏如洪水一样来盛去衰,至数在一呼一吸之间超过五次,总体上属于“长而洪数”的脉象。白虎汤味辛性凉,善于解散郁热,服用白虎汤之后,有的人先寒战而后汗出,表现为“战汗”;有的病人表现为不寒战而自然汗出,疫病也因此而愈。

白虎汤的对症

【原文】

若温疫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时邪气踞于膜原,宜达原饮。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也。若邪已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徒以刚悍而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而细小。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微欲绝,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此当急投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

【译文】

假如瘟疫初得,脉搏虽然增快成“数脉”,还没有达到像来盛去衰的“洪大”脉象,这时仍属于邪气盘踞在膜原,应当使用达原饮。如果错误地使用白虎汤,其药性既没有破除膜原疫邪郁结的能力,却希望清除热邪,这就好像扬起锅中滚烫的开水,去制止沸腾一样无济于事。

假如疫邪已经进入到胃部,不用承气汤泻下热结,就不能治愈;此时错误地使用白虎汤,其中既无驱逐疫邪的性能,只是白白地以猛烈的药物克伐人体的胃气,其寒凉的药性反而能够阻碍疫毒邪气的消散,导致脉气不能畅行,脉搏的跳动也因此而表现为“细小”,也就是脉象上属于脉道细小如丝,脉位短小。又有人认为,瘟疫热病属于“阳证”,反而出现了细小的“阴脉”,就断言是不治之证。有的医生见到病人的脉象微弱无力,按之欲断,认为正气已虚,更加不敢谈论泻下的治疗方法了,只是每天杂乱地服一些寒凉药,认为这样做会稳妥一些,其实是越用药越危重,直到病人死亡也不知悔改。这个时候应当赶快使用承气汤,使病人慢慢地泻下,病人两手的六部脉也将会随着治疗而自己恢复。

甘草

白虎汤的方剂组成之甘草

甘草是最常见的中草药之一,主要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途极为广泛。

石膏

白虎汤的方剂组成之石膏

中药中采用的是纤维状生石膏生用或炮制后入药,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的功效。

【评介】

“热邪散漫”说的是瘟疫邪气,离开膜原之后,向肌体的表层散开、蔓延,表现为白虎汤证,这是瘟疫病向愈的一个时机,正确治疗就会痊愈。如果认识的脉证不够准确,就会形成误治,不仅失去治愈的良机,而且可以“愈投愈危”,形成不良后果。应下失下,甚至会致病人于死亡,这是血的历史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年希尧云:“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比比皆然。更有老手,诊得脉虚,即用温补。前以误用寒凉,而致脉微,后以脉微,辄用温补,试问若辈,举世皆然,今为是书说破,良当悔悟矣。”

孔毓礼云:“误投白虎,抑遏毒邪,脉变细小,宜投辛温升发以开之,再投承气寒剂,岂不殆哉?余徒黄生,三月染疫,无白虎证而连用之,遂致眩晕脉脱,不自知其身。余投补中益气汤,一剂而苏,再剂而斑疹烁然,鼻衄甚多,脉显浮数,以辛凉清解与之,战汗而解。”

龚绍林云:“瘟疫初起,脉多沉数,甚至有不甚显著,必用药调治。因邪已溃,方见洪数。至于洪长而数,其脉且浮者,是热邪散漫于外,其病将愈矣。大渴大汗,固宜用白虎汤,以解其肌表之热。亦有大渴而不汗者,亦用白虎汤以提其汗。然必内无所苦,脉见长洪而数,邪将内散者,方可用之。切不可任意妄投,杂进寒凉以为稳当。今之医家病家,类皆如此,皆因不知脉症也。凡投承气之脉,右关独见数实,或右三部俱数,关脉更甚,此受承气之脉也。其症或多汗而渴,苦声不止;或日晡病甚,夜卧不安;或额中闷;或头右胀痛;或胁下软处作痛;或肚脐胀痛;或结或泻;或呕或吐。此皆受承气之症也。然此止可为知者道,难为不知者言也。吾为立一总诀以示之,凡见舌苔黄者,无论甚症,急宜下之。但有夹虚之人,宜随其虚而用半补半攻之剂,学者知此,则活人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