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温疫论》:疫病时代的救命书
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传播,人们越来越习惯采用实证性的思想来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当其冲的便是看上去并不那么“科学”的中医。当中医无法用西医的理论体系证明自己时,中医便被简单地视为不可信,然而,历史展示给我们的确是另一种事实。
欧洲历史上最恐怖的灾难无疑是中世纪的“黑死病”,一个鼠疫导致欧洲2500多万人死亡,整个欧洲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反观中国,自西汉以来发生了数百次的瘟疫,但从未出现过欧洲那样地狱般的人口灭绝,究其原因,并非是中国的瘟疫不如欧洲的强,而是因为拥有默默守护我们民族两千年的中医。
提起中医与流行性传染病,多数人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似乎西医的病毒学说才是治疗传染病的专利,讲究阴阳五行的中医是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H1N1病毒的。实际上,虽然没有类似西医的病毒理论,中医同样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疫病治疗理论,并且传统中医正是在与传染病的交锋中发展而来的,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传统中医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由人们熟知的《伤寒论》所确立的“内伤杂病”,另一种就是由《温疫论》确立的“外感热病”,即温病派,其主治的就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传染病。中医的疫病治疗由来已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运气”“五疫”“六淫”的说法,因为天文、地理、气象、节侯等自然生态因素的变化,会造成与通常认识中不同的传染性疾病。后世历代名医都注意到这种问题,不断从各自的角度推进温病的研究,直到到《温疫论》出现。
《温疫论》为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86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是中医温病派的典籍之作。《温疫论》认为,导致传染病的根源是因生态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戾气,戾气经由口鼻进入人体,并能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传染,疫病防治的关键就是如何遏制或祛除戾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迥异于西医的疫病防治体系:
首先,被西医视为不可预见的传染病在中医看来可以预测与预防的。由于戾气是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那么根据时令、环境变化的特点就能够提前判断可能爆发的传染病。比如今年肆虐全球的H1N1甲型流感,不过是因为近年“表寒里热”的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时行感冒”。
其次,疫病的传染并非是必然的,同样接触过病人,有些人会因为体内正气充沛而不受影响,有些人就会因为正气不足而被戾气侵入。这提供给我们一个有别于西医的认识:即使在诸如甲流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够遵循中医对此疫病的预断,提前服用对症的药剂,就能够提升自身免疫力,将传染病挡在体外,获得最有效的保护。
最后,在传染病的治疗方面,现在多用的西医治疗以对抗为主,强调使用药物消灭病毒,但药物研发的滞后、强效药物产生的副作用都是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中医则主张协调,不论病毒如何千变万化,治疗的对象都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人体。中医认为人体自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调节系统,这种最符合生命规律的免疫系统才是最有效的“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强化身体内的正气,以正压邪。
虽然中医被大众忽视了很久,虽然西医看似“无所不能”,但是中医治疗价值还是在一次次疫病的冲击中被人们重新认识。预防、调理为主的治疗思想、更快速有效地应对、更符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使西医不再是我们面对传染病时的唯一选择。在疫病泛滥的今天,我们编著这本《图解温疫论》就是希望给读者提供另一条抵御、治疗疫病的途径,多一条路、多一种方法,我们与家人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不要让一场本可化解的疫病带来一生的伤痛。
《图解温疫论》延续图解经典的一贯方法,用图像、图表、流程表等形式将抽象的认识形象化、深奥的概念通俗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使读者阅读中医古籍却不用浪费一个脑细胞。本书中原文部分以刘方舟校梓积秀堂藏版为主校本,以石楷等参校的金陵常庆堂刻本和许永康校阅的会德堂刻本为参校本,译文及评介由曹东义及杜省乾两位中医名家所著,他们的译介让晦涩难懂的中医原著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此特向二位老师致谢。
中医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若书中有欠妥之处还望各位读者给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