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因缘而生 缘起观
《杂阿含经》卷第十:“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 什么是缘起
缘起也称为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的意思是关系或条件,缘起就是诸法由缘而起,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
缘起观指的就是深入地观察一切法,以便契入它们的本性,看到它们是实相这一大“体”的一部分,看到实相这一大体是不可分的。它不可能被诸法孤立的存在而分割成碎片。比如一张桌子是由铁钉、木头、油漆、木工等因缘和合而成,而我们的身体也是五蕴和合的。我们的心理活动同样需要众多因缘的成就。
换句话说,一张桌子的存在是因许多“非桌子的世界”的事物的存在而成为可能。森林中的树木被砍伐提供了木材,矿石中的铁矿被开采提炼加工制成铁钉,再加上木匠的人工以及其他各种与桌子有关的事物,甚至木匠的父母和师傅、使树木生长的阳光和雨露,都是桌子存在的条件。
如此我们便看到了桌子的实相,在这张桌子中,存在着那些我们通常认为与它毫无关系的事物,如果把这些因素中的其中之一抽走,如把钉子没有被制造、木头没有被开采或者木匠的父母未结合、树木的种子未发芽,这张桌子就不存在了。
■ 以一物见宇宙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世间任何一个事物见到整个宇宙。以同样的方法来想象五蕴,如果世界不存在,那么我们——这个五蕴的结合体也就不可能存在。我们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想象,我们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组合的存在,五蕴中的任何一个都与我们身边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自我就是五蕴的结合体,如果将五蕴回归它的本源,自我就不存在了。
相对的,五蕴之聚合在宇宙一切法的形成、组合和毁灭的过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十二缘起
缘起法是让我们了知事物实相的教法,了解缘起法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佛教以“十二缘起”来说明造成生死轮回的因缘关系。十二缘起,有几种表现模式。
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又称为十二作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无明:即无知,无明的反面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识:识即六识,是指认识主观的六识。
六处:指眼以至意的六根。
受:指苦、乐、不苦不乐等三受。
取:取是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
生:指日常生活有某种经验产生。
行:即身、语、意三行,亦称三业。
名色:乃指识之所缘的六境。
触:即根、境、识三者的和合。
爱:即渴爱,如渴者求水般的欲求。
有:即存在,十二支皆是有。
老死:老死代表一切的忧悲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