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源于广州的多案例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新文化地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城市民俗节庆为研究情境,探讨拥有不同权力的行动者基于何种文化认同,如何在城市民俗节庆情境下理解并建构其所理解的地方意义与地方认同,并探讨地方性文化元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围绕地方性建构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与地方认同两个概念,基于迎春花市、端午节扒龙船与广府庙会三个案例具体展开。第三章将详细说明案例选择的过程。

(一) 迎春花市地方性与地方认同建构

迎春花市因其与地方经济、文化、历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被贴上本地标签,其地方性是如何形成的,迎春花市背景下不同群体如何建构其地方认同,是否存在单一的地方认同,是否存在争议与协商,程度如何等,是这个案例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 广府庙会建构地方认同

广府庙会是由政府新创的民俗节庆,但却涉及多类行动者,他们就广府庙会应该如何书写地方进行协商,这一过程中争议与协商的程度如何,能否增进民众对地方文化身份的认同,是这一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广州龙舟节与地方认同建构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但是不同地方在庆祝节日时有其独特的地方性,因此必须建构起多元的地方认同。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如何利用端午节来建构地方认同,有哪些变化,是这一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文化建构时需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论(周尚意,2011),这要求地方性与地方认同相关研究在方法选择上需灵活应对。而目前有关地方认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文地理学者青睐的源于现象学的基于田野调查的质性研究方法(朱竑、刘博和钱丽芸,2011),获取各类观察、访谈、拍照等一手资料与历史文献、网络文本等二手资料,依赖于过去的常识、经验等进行分析;二是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热衷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提倡学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宽容,加强学术对话(R.基钦和N.J.泰特,2007),摒弃所谓“唯一”的科学方法(顾朝林,2009)。事实上,地方认同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不同学科领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并提出学科理论与方法融合的建议(Lewicka,2011)。因此,本研究试图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对地方认同研究的质性方法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定量方法,一方面探讨节庆地方认同生产的过程机制,另一方面评估节庆对群体地方认同的影响作用及程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一) 参与式观察法

在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端午节扒龙船活动期间,体验节庆气氛、观察节日地方场景的变化、了解不同行动者参与的方式,并与其他游人交流互动,拍摄照片,以便获得感性认知。鉴于广府庙会属于新创节庆,特于第二届广府庙会期间参与主要组织活动与重要会议,充分全面了解节庆筹备与进行的全部过程。

(二) 访谈法

主要针对几类对象。对越秀区文化局、文化馆、科技与信息化局、工商联等政府机构实际负责人、城隍庙道长等行动者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对世居居民、父辈移居者、己辈定居者、暂居者等不同居民群体、迎春花市档主、广府达人秀活动参选选手、广府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区的手工艺人进行一对一的开放式访谈,对车陂村、猎德村和珠村等端午节组织者、参与者和观看者等进行访谈。一方面获得迎春花市、节日文化建设等政策资料,另一方面了解不同行动者如何理解并建构其所认为的节庆地方性,他们采取何种实践,如何书写、书写怎样的地方意义。

(三) 文本分析法

通过百度搜索“迎春花市”、“端午节扒龙船”、“广府庙会”,获取传统媒体(报纸)报道、网络新媒体(各类网站,包括综合网站、微博、博客、视频等)的相关评论,反复阅读各类文本资料,寻找本土概念和关键话语并将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

(四) 问卷调查法

基于地方认同定量研究文献,结合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的地方性文化特质与定性访谈发现,设计地方性、地方认同衡量指标,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因子分析、Kruskal-Wallis Test分析等统计分析,利用Lisrel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目的是了解节庆体验如何影响不同群体对地方性的认知及其地方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