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则材料引发了今天人们的理解分歧,莫衷一是。
鲁国平写了《看清中庸之道阴毒本性,坚决反对新儒学卷土重来》,其中说:“伪善家就是伪善家,他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语录才暴露了他完全的反人民、做王者专制哈巴狗的本质。”这一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民可使由之”中的“由”是“按照……做”的意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出来就是“百姓,可以让他们照着上司的安排去做,不必让他们懂得这样做的道理”。孔子这样说,很容易被人们解读为想搞愚民政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在当时,国家和社会根本没有对普通民众进行文化普及教育的做法,文化学习只限于士阶层以上的人们,因而上层社会的人们与基层民众的知识结构悬殊很大,对问题的见解悬殊也很大。执政者提出的涉及一些长远利益的政策,往往因为伤害民众的眼前利益而遭到反对,要想通过讲道理沟通而达成共识也不太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治家往往冒着自己遭到反对而身败名裂的危险,强行实施自己的主张,一方面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一方面也寄希望于成功之后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
《史记·商君列传》:“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又云:“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子产治郑,西门豹治邺,商鞅治秦,都是顶着民众的反对而强行实施自己的主张的,百姓“由”也得“由”,不“由”也得“由”。如果他们当初想先让百姓“知之”,等大家同意之后再“由”之,恐怕历史上就没有他们的名字了。
当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治社会,孔子的仁道主张实际上都是立足于约束统治者而惠及平民的,事实上已经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了。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不能理解为是道家主张的愚民政策,也不能理解为是怕百姓聪明起来而不好管理。他指的是一些像子产、商鞅、西门豹一样的新政,没有办法让百姓理解,理解了也不会同意,所以要强制百姓执行,这些新政也都是为长远惠民而施行的。因为传统的政策施行已久,百姓不但能“由之”,而且也是能“知之”的,只有在面对将要推出的百姓一时所不能接受的新政时,才会涉及“知之”的问题,在这些事务上,任何宣传和沟通工作恐怕都是徒劳的。
孔子的这一意见其实和西门豹、商鞅的“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观点是一样的,从事理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不用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一意见往往也有其局部的合理性。上层统治者中的革新家和基层民众处在社会的两个极端,让他们事事附和民众不可能,通过教育宣传而使民众理解他们的主张也遥遥无期,好多事情都是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起来的。等成果一出来,民众也就能够理解了。为了环境质量而关停污染企业,这事能和当地的“民”们商量通吗?恐怕也只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不顾基层民众的反对,强行推进自己认为合理的政策,这和现代的民主思想问题纠缠在一起,有时是很难说清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孔子有精英政治的思想,他对百姓的态度是善良的,却并不可能有让百姓参政议政的想法,当时根本不具备民众参与政治的任何条件,指望孔子有现代人的平等、自由、人权、民主或政治透明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他能为减轻民众苦难的事情多做考虑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孔子本人是提倡对全民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些材料都体现了孔子主张对民众进行教育的为政理念,说明他不会赞同愚民政策。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道家以外,其他学派都没有提出过“愚民”的主张,而儒家却正是教民政策的积极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孔子教了一辈子学生,宣传“有教无类”的理念,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把他骂成“哈巴狗”,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