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百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油田队伍里的“发明家”

赵泽众 王 永

还有半年,大庆油田采油一厂的采油高级技师任相财,就要退休了。

这位采油工人们口中的“发明家”“技术120”,平日里的主要工作,便是拿起铅笔、圆规,将脑中一个又一个灵感画在纸上,变成实物。

他每天只睡4个半小时,凌晨3点就起来画图纸,午饭后还要拿出1小时看书学习。“我就是喜欢搞发明。”他说,“别看发明小,小发明能创造大效益。”

兴趣转化成无穷的动力。在任相财工作的几十年中,他共获得技术革新成果100多项。其中,获油田公司级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奖12项、厂级技术成果奖3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为企业创造了2 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一本书开启的世界

时光倒回40年前。1974年,大庆油田的土地上,还残留着老一辈石油人大会战过后的痕迹。

刚进入油田担任采油工的任相财,既怀有对采油工作的憧憬,又面临着识字不多、看书学习难的困境。任相财上小学时便碰上了“文革”,虽然高中毕业,但大字却不识几个。

该看的书,必须要啃下来。刚工作的头几年,任相财翻字典,请教别人,通过阅读《采油工程》《集输工程》《采油地质》《采油工新工艺》《采油技师知识问答》等书籍,记下了20多万字的笔记,掌握了采油工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日子一天天过去,任相财在岗位上干得得心应手,但他总感觉缺了点儿什么。

一次,任相财参加了石油夜校的培训,一堂“创新理论课”把他给迷住了。

课上,每位学员领到一本教科书《创新与思维》。“革新与创新,是核心生产力。”书里的头一句话,任相财至今仍能记起。他想到,只当个采油工还不行,还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时,采油工总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麻烦。在更换注水井总闸门丝杠密封圈时,关井泄压的操作不可或缺,但只要进行这一操作,油井底的压力一减少,注水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还有损坏套管的风险。

如果能在关井泄压过程中,找一个装置固定住密封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任相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始寻找合适的材料。

与别人费尽周章查阅装置图、寻找材料的方法不同,爱好画画的任相财先拿起铅笔、圆规和尺子,临摹出原装置,再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画出改良方案的图纸。“多画一次图,对装置也就更多了解一分。”经过反复琢磨,任相财研制了注水井总闸门维修闸板固定器,实现了不泄井底压力更换密封圈的设想,减少了损耗,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没想到的是,这项成果还在全厂推广,并获得了油田公司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

自己的一次尝试,不仅能解决生产难题,还能获奖,任相财兴奋异常。从此以后,他时刻关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就想方设法解决。

 

一根棍引发的创新

时间一长,工友们都知道“任相财爱琢磨”,一遇到什么难事就向任相财求助。

“任师傅,咱冬天换盘根要带的东西太多,手都冻僵了,想想办法吧。”一年冬天,一名工友跑到任相财身边诉苦。

寒冬腊月,采油工人常常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到户外定时为抽油机井更换采油用的盘根。但换盘根所需要的工具太多,绳子、钩子、起子、锤子、电工刀等器具,两只手根本拿不过来,给工人们的携带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更别提下井时的艰难了。

任相财一口答应了下来。从早到晚他都在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到了双休日,家里大扫除。任相财拿着扫帚清理卫生死角。扫着扫着,扫帚一勾,从儿子的床底下滚出来两节短棍,一条金属链连接在中间。

这是什么东西?挺像采油用的盘根棍嘛!任相财顿时来了兴趣,一个人坐在地上开始研究起来。原来,这是儿子小时候玩的双节棍。如果利用双节棍结构的原理,将这么多的工具组合到一起,工人携带、上井时不就方便多了?

他立马开始进行改良,试着将5个工具组合到一根棍子里。棍子做成可收缩的类型,方便将所有工具一道取出;在棍子的侧面装上一道放吊卡子,利用磁力,保证驴头停在任意位置,方便工人固定下井位置。为了方便分离盘根,他还在装置内部加入了可以切割盘根的工具……

经过反复试验,“抽油机井加盘根工具”正式出炉。它看上去只有一根盘根棍大小,却能伸缩自如,棍内含5件工作时的必备小工具。发明一出,不仅被评为公司级技术革新二等奖,还被公司列入首批重大技术革新推广项目,在全油田推广使用。

尝到甜头的任相财,更加注意身边的点点滴滴。抽油机的室外装置一到冬天就冻结,工人便无法取得室外装置的套压。任相财在闲逛时途经汽修厂,看到车下支着千斤顶,又受到了启发。他借鉴千斤顶的原理,创造出“多功能注水井套压装置挤油器”,将防冻油注入室外装置中,保证了装置不冻结。

但在很多情况下,搞发明还是得靠不畏苦、不畏难的恒心。

在油田生产中,抽油机井经常发生杆断现象。近千米长的抽油杆若是发生了部分杆断,就只能动用吊车,用吨位仪来计算断杆位置。每一次检测,都要花费数天的时间,影响每口油井十几吨的产量。如果能及时判断准确位置,当杆断部位较浅时,采油工人便能自己及时打捞,避免大规模作业,减少对产量的影响。

任相财一直就想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他主动提出要攻克这一难关的想法。可这是多年来连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人都不看好他。

“别人越是说‘你不行’,我就越是想证明给别人看。”任相财的倔脾气上来了。他跑到配件商店,向售货员打听到一种扭矩扳手,具有测试受力大小的功能。根据这种扳手的原理,他制作了抽油机井杆断部位判断器。

在油井内出现异常时,判断器的曲柄便会停在接近的死点上,卸松井口上的盘根盒,便能清理脏物;判断器上的扭矩测量仪安装在盘根盒上方的光杆后,用右手握紧扭矩测量仪手柄,顺时针扭动扭矩测量仪,观察测量仪内指针,便能计算断杆的详细部位。

装置进入了实验阶段后,如何将测得的扭矩换算成质量,着实让任相财犯了难。在采油队当吊车司机的儿子任永庆主动提出要帮助父亲。白天,任永庆开着吊车,任相财带着装置,赶到各个有断杆的抽油井,测试旋转扭矩,称量断杆的重量,记下每一次扭矩、重量的数值,与吨位仪的数值进行比对。晚上,任相财连夜赶工,计算扭矩数量的比值,画出曲线,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过40多口抽油井的实验,任相财终于找到了扭矩和重量之间的换算公式。断杆判断器得到了全厂的推广,历经870余次的应用,判断准确率精确到正负两根抽油杆,为石油工人在采油机断杆时,选择作业还是吊车捞杆提供了科学依据,断杆判断器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一个梦延续的征程

2011年3月24日,大庆石油采油一厂的培训中心,一块红布被缓缓揭下。以任相财为领头人的工作室,正式投入运营。任相财说:“今后,搞发明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力协作。”

数名工作在生产一线、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技师组成了技术革新攻关团队,除了开展“传、帮、带”,还针对油田出现的生产难题,开展革新技术攻关。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开展技术革新攻关项目34项,推广成果19项,创造经济效益380余万元。

对于自己的徒弟,任相财总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青年工人小穆,刚进队时就不愿学习。拜任相财为师后,任相财便主动带他上井,给他讲技术,可他还是学不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任相财下班回家,发现小穆一个人在球场上打篮球。“这孩子原来喜动不喜静。”任相财想。于是任相财一有时间,就陪着小穆一起打篮球,玩累了就坐下来,聊天时再“悄悄”把话题引到管理技术和标准化操作上。

时间一长,小穆也自然明白了任相财的好意。“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起师傅的一片苦心了。”从此,小穆刻苦学习技术,很快成为生产骨干,当上了水井班长,还被矿里选送到大庆石油学院接受培养。

作为领头人,任相财也不忘给自己的工作室来点儿“新发明”。他编写了“百做不误岗位练兵卡”和30多个采油工多媒体教材,大幅度提高了培训效率。

担任培训师6年多来,他的技术培训达到2 000多课时,先后培养出省级技术能手6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1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1人,高级技师7人,技师、助理技师53人。

每年,厂里拨给工作室的60万元,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于革新技术攻关,另一半用于全厂的改良设备推广。

在任相财的眼里,“只有真正把发明推广到全厂,才能真正解决工人的工作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在推广设备的小型研讨会上,他还亲自询问、收集工友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便于日后集中研发解决。

临近退休,任相财却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好多人都爱种花、养鸟、唠嗑,这些我都不喜欢。”任相财说,“我的爱好就是创新。我特别希望退休之后,还能有一间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工作室,让我做自己爱做的事。”

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任相财的创新之路,没有终点。

束滨霞


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束滨霞采油站站长。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职工技能大奖、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中石油集团技能专家等荣誉。她1983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采油工人。33年来,她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并结合欢喜岭油田采油区块“三高两低”的实际,收集和整理出了5万多组油井动静态数据,编写出了《油井维护对策100例》《油井碰泵“七个一”工作法》等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在全厂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增产原油 80多万吨,创效9 600多万元。她创造的“井站管理六法”,在油田采油井站广泛运用。束滨霞采油站年年超额完成原油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