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桑干河文化(上)
引 言
桑干河是一条生产文化的河。生存和生活在桑干河流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能够融合自然、人化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桑干河人傍河而生,依河而存,利用桑干河流域的一切资源来强壮自己,同时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质的地域文化——桑干河文化。
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不可重复的个体,具有满足衣、食、住、休息、性欲等生理需求的高级神经活动。面对自然界中的天地晦暝、日月薄蚀、彗星陨石、电闪雷鸣、蛇行鼠走、猛禽野兽、洪水席卷……人类首先得自己活命,先生存下来才能再考虑如何生活;能够生活下去才能再去考虑发展。
安身立命的过程不能仅凭个人奋斗,“单打一”,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即“团结共存”。我国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言道“人生不能无群”,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家庭,即部落,即团体,即国家。将多个、众个和无数个个体的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去共同对付面临的一切困难,如野兽的侵袭、洪水的来临、天火的烧毁,等等,个体才能在大众和集体行动中受益和获得成功。桑干河人除了能“群”之外,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借助工具,比如对于石器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随地制作,自给自足。还懂得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以后需要迁徙和走动。当能够采集到的野果吃光了,可以捕获的野兽近处没有了,就连鱼贝类等可以果腹充饥的东西统统没有了,怎么办?桑干河人开始“游食”,先是在附近觅食,以后逐渐扩大范围,甚至离开河流到处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有的死去了,有的生活得更好了。生活好的还会回来再组织同类外出,外出随着气候变化,冷则离去,暖和后又返回,如同大雁南飞一般,这就是季节性迁徙。迁徙的范围很广,那时候哪有国境省界,只要能够走得动就尽管走。为了吃饱肚子而迁徙,既是桑干河人的本能,也是他们的特质。
桑干河人在安身立命的过程中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文明史中许多“第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谈到人类文明史中的许多“第一”问题,必须强调这里的“第一”是就现有发掘出土的文物而言的,也可能在以后的其他地方还会有更多更新甚至超越现有的“第一”出现,但那将另作别论。另外,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早就出现过这些“第一”,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样也就没有了可比性的基础。我经常在想:大概是与桑干河流域所处的经纬度以及气候干燥、黄土覆盖、河道摆动幅度不算太大有关系吧,才将这些远古的信息较为完整地透露给了现在的我们。于是乎“玉汝于成”,成就了桑干河文化中的诸多“第一”吧。
我还把“人类最早的农作区”放入“桑干河文化”章节内。农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摆脱向大自然索取而逐渐学会自我供给的能力和行为。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故我尽可能地做了我认为比较详尽的分析与探讨。必须强调指出,通过农业(作)安身立命,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凡事必须有度,一旦超越了度的容许范围,就成了“过度开发”。近千年来,桑干河流域尤其下游地区的“十年九灾”,与人类对它的野蛮开发有关。如果现在的我们对此不以为然,漫不经心,说不定在哪一天,随着大自然报复的降临,我们这些长期居住在桑干河两岸的人们还得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