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买饭碗
鲁冠球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企业家之一。
他的产品是汽车上用的万向节。
他做出专门生产万向节的决定,是在1979年。
那一年,中国生产万向节的工厂已经有50多家。
而鲁冠球的工厂只不过是一家差不多无人知晓的乡镇企业。
然而鲁冠球看准了:“工业要大上,汽车必先行。”有汽车就需要有万向节。这里有他的饭碗,有他的企业全体职工的饭碗。
他带上两卡车新生产的万向节,匆匆地从浙江赶到山东,去参加全国万向节订货会。当然,这样一家乡镇小厂,并没有资格得到参加会议的邀请。他只能被挤压在一个角落里“摆地摊”。
谁能想到,就是他,在竞争中居然击败了国营大厂,为自己赢得了主顾。
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降价20%。让出了利润,买到了市场。
这样一来,万向节厂工人的日子不会好过。留给工厂的利润太少了。工人的劳动报酬,工人饭碗里的东西也就丰盛不起来。
但是,如果没有市场呢?工人的劳动就没有任何意义,谈不到报酬,实际上也就无法进行劳动,饭碗里根本不会有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也就是饭碗,就是工人的饭碗。
谈到市场,人们常常用的一个词,叫作“开拓”。这个词并不错。但是开拓是要花代价的。鲁冠球这次花的代价是降价20%,大约相当于产品利润的80%。用这样的代价买市场,买饭碗,是不是太贵了?我看不贵。因为只要有了市场,有了饭碗,饭碗里的东西是可以靠工人的劳动往里装的。劳动的效率可以提高,消耗的材料、动力都可以节约,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提高。这都是往饭碗里装东西的办法。但前提却是要有饭碗,有劳动的机会。为此,花一些代价是值得的。
现在,懂得这一点的人渐渐多起来了。但是,许多人买市场的办法却和鲁冠球大不一样。他们相信的是花小钱,给“好处费”,也包括用保温杯、高压锅、软皮箱之类做“包装”等手段在内,以为这样直接收买了有权采购的经手人,也就等于买到了市场,买到了饭碗。这种办法也可能奏效于一时,从长远来说,却总归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商品归根到底总是为了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在内)而生产的。只有消费者满意,认为合用又合算,才能有长远的市场。搞歪门邪道,可能一时收买一批经手人,但是,货到了他们手里,消费者不买账,最后砸在那里,你以后的买卖还怎么做。所以,从长远看,这些歪门邪道,并不是买饭碗,只能是砸饭碗的行为。
当然,买饭碗的办法不仅是降价这一条。鲁冠球以后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招数。198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从全国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中筛选出3家作为定点厂。鲁冠球的工厂连候选的资格都没有。但是,鲁冠球想方设法要来了国家颁布的整顿企业标准,逐条严格落实。最后竟以99.4分的成绩打败了许多国营大厂而入选。
有一批产品,用户反映质量不好。鲁冠球决定,由全厂的干部背着6000个合格产品,跑遍全国各地的用户,把那一批产品换了回来。
进口汽车的万向节,工艺复杂,利润少,国内没有厂家愿意生产。鲁冠球却认为这是个方向,集中力量来生产这种进口汽车的万向节。结果,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向国外出口,1986年鲁冠球与美国最大的万向节生产厂舍勒公司就签订了出口20万套万向节的合同。
某地急需一种特殊型号的万向节,需要的数量又很少,光是为这种产品开模具就得花费几千元,明摆着是一笔赔本生意。鲁冠球却毅然决定:接。并且按时按质交货。这样的举动,赢得了后来源源不断的订货。
杭州万向节厂的产品不但质量好,而且比许多大型汽车厂自己加工制造万向节的成本还便宜,他们的生意怎么能不兴旺呢?
杭州万向节厂愈来愈兴旺,他们的日子愈来愈好过,他们的饭碗愈来愈牢靠,里面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他们又是以不怕吃亏著名的。他们买饭碗的本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自最有成效的辛勤劳动。
原来,饭碗还是在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自己手里。
(北京《支部生活》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