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宣传 增强全民科技意识
一、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是宣传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经对此作过高度评价,他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的科学技术逐渐落到了世界的后面。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依仗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在此期间,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主张,试图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是在旧制度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长期愚民政策的统治与禁锢下,中国“积贫积弱”与日俱增,这些努力和尝试都没有成功。只是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科技兴国得以成为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意味着要用与过去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创造出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就要有更多的精密的高效能的加工手段,就要能够收集、处理、贮存、反馈、传输各种信息,就要求有大量的掌握了先进生产手段的劳动者。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就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离开了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有着任何剥削制度不可能有的巨大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各路大军协同作战,共同搞科技攻关,取得同等国力的资本主义国家乃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可能取得的科技成果;二是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也自然成为科学的主人,科学技术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东西,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出更大的威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新中国建立42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50年代,我们运用人民政权的力量,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技术改造,增大技术含量,开始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绝对办不到的。改革开放这十多年来,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国家对科学技术更加关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更加浓厚,科技进步也更有成效。各行各业通过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运用新工艺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使生产日新月异,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科技工作者也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满足。在未来的10年,我们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从国内来说,在90年代,我们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实现这一转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国际上来看,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一个是“和平演变”的挑战,一个是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在这两个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使之与我国的地位相适应,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而当前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则是人们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我国国情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人口多、底子薄,虽有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但工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是不高的,人们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还有1.8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的15.88%。因此,切实加强科技宣传,极大增强全党和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是摆在我们宣传思想战线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只有大力加强科技宣传,才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潮流,从而使我国在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中迎头赶上,取得应有的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同志讲得最多、最精辟、最深刻。1978年,邓小平同志以其远见卓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而迎来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春天。近年来,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我们做好科技宣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更集中地强调和反复阐述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科技宣传的要求。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把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中央和地方的许多新闻单位普遍开辟或增设了科技宣传的版面、栏目或专题节目,增大了科技宣传的内容,出现了一些为群众所欢迎的宣传形式。一些地方群众性的科技宣传活动也开始展开。总的来看,科技宣传形成了一定声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发展的态势是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科技宣传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很不适应,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宣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宣传战线进行政治宣传、形势宣传、理论宣传比较得心应手,而对经济宣传、科技宣传则比较生疏,招法比较少。因此,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做好科技宣传的认识,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努力探索科技宣传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在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下做好科技宣传的规划,在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使科技宣传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科技宣传的内容和重点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围绕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科技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腾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一,深入阐述和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宣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要着重把“第一”二字的丰富内涵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生产力学说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并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他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鲜明地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个论断,反映了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空前提高,反映了生产、技术和科学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生产力诸要素所发生的影响,已经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飞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日益明显地突现出来了。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民族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跟、求得发展,首先就必须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充分的认识。不仅决策者和领导者要有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越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这样的共识就越是重要。
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要同学习、宣传党中央有关发展科技事业的一系列重要决策结合起来,全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这包括,继续深入阐释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观点;关于应用技术研究、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的观点;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观点;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关于必须相应地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观点,等等。所有这些,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注意把这些观点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联系起来,完整地加以理解和宣传。同时,还要继续认真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措施。1985年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不少新的科技政策和有关保护、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法律,发布了几十个有关科技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行政法规。经常宣传这些科技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十分必要的,是这一主题的展开和深化,是它的题中之意。因此,应该努力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同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生动地宣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我们科技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宣传这一方针,既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更要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明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引导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着重宣传科技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的作用和成就;同时,也要重视对高新科技的宣传,不忽视对基础性研究的宣传。
要正面宣传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所起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解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有可能在基础差、底子薄的困难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科技事业,攻克科技尖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赶超国外先进水平的成就。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研制成功,进一步显示了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80年代,我们又在大批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超导材料研究等若干重要科技项目方面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对这些成就的宣传还不够充分,我们宣传的广度、深度同这些成就本身的意义和效应还不大相称。今后要大力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宣传,不光要讲取得了什么成绩,达到了什么水平,更要准确、通俗地讲清它的作用和将会带来的效果,讲清它同国家经济发展、同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把现代科技成果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更多的人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激发和唤起“追科学”的不懈斗志和巨大热忱。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最终要通过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来实现。要广泛宣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于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但是,另一方面,生产部门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还不高,科技与经济存在脱节现象。这里有体制的问题,也有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现在日子好过的企业几乎都是长期坚持技术改造,重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这些企业的经理、厂长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技术改造、科技进步就是明天的饭碗,不能在赚钱的时候光想发奖金,却等着国家拿钱来搞技术改造。我们要宣传重视科学管理、坚持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正面典型,剖析一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科技进步的落后事例,使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群众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企业采用先进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在宣传中,既要说明科学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给职工带来的实惠,又要宣传企业为科技进步所花费的代价。应该帮助大家懂得,要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就必须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必要的投入,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要精心地组织好对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21世纪将是高技术发展的世纪。为了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先后制定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基础性研究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其中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的重点,就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要加强对这些重大计划及其实施成果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我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和动向,了解高新科技向传统产业的扩散、渗透,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提高人们运用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人们赶超国外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决心。要及时介绍世界最新科技动态,让人们开阔眼界,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看到我们与世界科技前沿之间的差距,更加激发起奋力拼搏、迎头赶上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要充分、深刻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
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和尊重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新中国成立42年来,我国每一项建设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巨大心血,他们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爱护,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应当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今后在宣传重要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时,都要注意宣传和表彰为之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让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工作,理解他们的事业,学习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成为全社会关心、注目的“明星”和楷模。
在宣传优秀科技人才时,要突出宣传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在短短42年里,就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如果光从物质条件看,这种进步似乎难以想象。这样的奇迹是靠什么创造的呢?当然是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力许可的范围内提供了相当好的物质条件,而最终是靠我国科技工作者那种报效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热情,那种不计名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执著追求、刻苦钻研的踏实作风,那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的集体主义观念,那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刚强毅力。这些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情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可靠保证,而且在今后新科技革命的伟大征程中,仍然是我们特有的精神财富和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我们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更要从现实的国力条件出发,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协作、务实、创新、献身的优良传统,经常用老一辈科学家的亲身经历和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去教育和影响全体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提高科技队伍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鼓励他们走同工农相结合,同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艰苦奋斗,砥砺进取。
要把宣传优秀科技人才同宣传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结合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制定、落实了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专心致志地钻研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事实上,许多重要科技成果的取得,许多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都是得益于这个大环境,得益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当然,还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宣传党和政府关心、爱护、尊重知识分子的一贯态度,宣传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学习、向实践学习和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的具体行动,宣传在党的政策引导下知识分子间相互关系的改善和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学术风气的形成。党和政府除了尽可能地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外,还从政策上采取措施,开辟多条渠道,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比如,实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制度,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兴办技工贸、技工农一体化的民办科技机构,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改变了过去光靠国家一条渠道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办法,解决了许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困难。从总体上说,这些政策措施是体现了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的,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给予肯定和支持。
第四,广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同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时候,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特别是掌握劳动工具的人与科技的结合,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这个结合的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得到广泛普及,劳动者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科技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迷信、愚昧观念的束缚,使我国社会的文明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低下,不少的人对现代科学还处在一种知之不多甚至相当隔膜的状态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包袱,在我们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往往成为一种很现实的牵制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去观察周围世界,用科学知识、科学道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步清除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等精神病毒滋生的土壤,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群众条件。
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不可缺少的方面。科技进步当然需要科技人员的创造,但更要使这种创造同亿万劳动者相结合,传播、普及和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劳动者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取决于科技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因此,在宣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改造时,必须向工人、农民普及相关的科技知识。不仅要使他们懂得如何使用新的生产工具、运用新的科技成果,而且要让他们了解有关的科学管理知识和科学常识;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实际生产所必需的技术本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将来科技进步的发展前景。总之,既要让他们成为先进科技的接受者,还要使他们成为科技进步的自觉参与者。要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业余自学等各种渠道,逐步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科普宣传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应该分层次地进行。凡是与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关的知识,不管是一般性常识还是专业性知识,是实用技术还是基础理论,是技术科学还是软科学,都有一个向不同层次的人们宣传、普及的问题。只要科技在发展,科普宣传就没有止境。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促进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采取切实措施把科技宣传落到实处
加强科技宣传必须组织各方力量,采取切实措施,在提高宣传质量、增强宣传力度上下功夫,使之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为推动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变革。新闻舆论要积极为这个转移、这场变革的顺利实现鸣锣开道。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适当集中时间,增加篇幅,开设节目,形成比较强烈的舆论声势。报刊、电台、电视台、出版社,要做出计划,组织力量,推出一批以介绍科技进步的成就、作用和效果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拿出显著的版面和“黄金”时间,进行强化宣传。更重要的是应注意持久性和经常化,善于把科技宣传渗透到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等宣传中去,渗透到对工业、农业、国防、财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宣传中去。在初期,适量的集中是必要的,但宣传力度的强弱和影响的大小,最终还是看是否能持之以恒。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强劲的科技宣传势头,并且使之保持下去,逐步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谈论科技、重视科技的舆论氛围。
舆论宣传要注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当前群众的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科技宣传一定要通俗易懂,要让群众看得明白,听得进去,产生兴趣。在宣传科技成就时,要讲清这些成就对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影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及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的联系;在介绍高新科技和普及科技知识时,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要有计划地摄制科教影片和录像片,广为发行、放映。要组织科学工作者和科普、科幻作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一系列高新科技项目,如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创作一批群众喜爱的科普、科幻作品,消除群众对高新科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舆论宣传要坚持科学性,决不能反科学。对于为了赚钱,不惜骗人、猎奇,热衷于刊载奇闻逸事,甚至借宣传科学传播迷信的人,要严肃批评、处理。对科技新闻要注意把关,未经核实的消息不能公开发表。对尚有争议、未成定论的课题要慎重对待,除在专业性报刊上进行严肃探讨外,一般不宜作公开宣传。科普作品特别是科幻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防止反科学、伪科学的“洋迷信”“土迷信”鱼目混珠,混淆视听。
在舆论宣传中,要注意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保密观念。对那些损害发明者权益、盗取先进技术的做法,不仅不能宣传,而且应当揭露、批评。宣传国内重大科技研究成果、技术发明和特殊的传统工艺,要经科技主管部门许可,对具体细节的报道一定要慎重,严防泄漏科研和技术机密。我国政府已宣布将加入国际著作权公约,科技宣传中也要注意保护国外的知识产权。
第二,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科技实践。
让群众在参与科技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解科技和增强科技意识,这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措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把科技活动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群众,投入新科技革命的行列。
组织群众性的科技活动,要面向生产,从实际需要出发,使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学会运用科技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一些农村开展“比科技致富,讲精神文明”的活动,重点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学到了致富本领,得到了经济实惠,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威力,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少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技术练兵、技术攻关和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把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作为群众科技活动的主攻目标,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面向生产发展,面向实际需要,群众性科技活动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组织科技活动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科学内容与生动形式的和谐统一,是增强科技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组织科技知识竞赛、技术比武、演讲比赛,举办科技讲座、科技展览、科技咨询服务等等,都应当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更有效果。前些时在北京举办的“七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电脑夜市,就搞得很丰富,很有特点,不仅有实物陈列和图片、文字说明,而且有现场演示,还让观众自己动手操作,这就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把活动真正搞活了。各地都应当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宣传效果。
组织科技活动要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大、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都要把增强青少年和儿童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作为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和常抓不懈的经常工作。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要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余科技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训练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所有中、小学,都应当把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科研设施、高新技术企业,举办科技知识、科技常识讲座,组织课余科技小组,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列入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与科技部门合作,组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大专院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余研究、课余设计、课余发明等活动,并有意识地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进行社会实践。各级宣传、科技主管部门和基层科研、生产单位,应当主动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共同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设施和阵地建设,完善科技宣传的物质手段。
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宣传,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设备、仪器、模型、标本、图片、资料等物质手段,需要专门的场所和阵地。各地应当十分重视科技宣传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农村集镇,都应当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技活动场所和科技宣传阵地。要建好、办好自然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技术交流活动站、科技宣传橱窗,并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投入,增加科技宣传的物质手段。
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设施。现在,不少博物馆、科技馆、技术交流站管理不善,利用率很低;还有些地方把这些设施用来举办与科技无关的商业展销,单纯为“创收”而荒疏了业务,这是很大的浪费,应当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有些博物馆、科技馆、技术交流站主动与企业、科技部门联合举办展览,介绍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不仅完成了业务活动任务,也增加了单位的收入,效果很好,值得提倡。文化宫、文化馆站、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场所,都应积极挖掘潜力,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开辟和增设科技活动项目。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地,也应当从各自实际出发,注意普及动植物知识、地理地质知识、建筑知识、文物知识等,力求寓科普于观光、娱乐之中。
第四,重视对各级领导的科技宣传,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宣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说重要,不仅是因为领导干部对科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而且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阶级之所以先进,就因为它和现代化的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联系,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理所应当成为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最积极、最自觉的支持者和运用者。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武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成为科技宣传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作为干部理论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办读书班、上辅导课等多种形式认真地、系统地组织学习、讨论,帮助他们真正从理论上弄懂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按照领导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中国科协曾和有关部门合作,举办过以司局级干部为对象的新技术革命系列讲座,效果很好。要用各种办法,帮助领导干部从战略高度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和新动向,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担负起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任,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手段来不断提高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第五,努力建设一支人员广、素质高的科技宣传队伍。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舆论部门的同志,应当率先担负起科技宣传的重任。由于历史的原因,宣传、舆论队伍中许多同志对现代科技不够熟悉,必须在科技宣传实践中加强学习,提高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科技宣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科技意识。要深入科研和生产实际,虚心向科技工作者求教,掌握必要的科技基础知识,提高对科技宣传的新闻敏感性,尽快熟悉这个过去比较陌生的领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高科技宣传的业务水平。宣传部门应十分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宣传工具、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努力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增强宣传的时效性。
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是科技宣传队伍中的生力军。科技战线的同志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科技宣传的行列中来。
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科技宣传队伍中的一支活跃力量。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和阐述,回答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深入理解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为科技宣传提供富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作家、艺术家要深入科技工作的第一线体验生活,从丰富的科技实践和科学家们的求实态度、创新精神中吸取“营养”,创做出更多反映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战线群星璀璨局面的优秀作品。
科技宣传不仅是宣传战线、科技战线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而且也应当是全党全社会共同承担的一件大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业、农业、国防、文教、卫生、体育等部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运用手中的宣传工具和活动阵地,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教师、青少年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动员和带领更多的群众投身到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去。
(《科技日报》,199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