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志向和抱负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简释】

笔头:笔端,与下文“胸中”对应。笔头千字:指文章高手。胸中万卷:指知识渊博,有见地。致君尧舜:辅佐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有笔头”诸句:我们兄弟知识渊博,善于文辞,立下辅佐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的宏大志向,不把实现这种抱负看成是什么难事。

【出处】

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鉴赏】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当时词人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知州。途中从海州(治所今江苏连云港)早起登程,马上思念时在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的弟弟苏辙,回想起他们的仕途经历,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早行,感慨如此奔波,劳生有限,世路无穷,从而引出回忆。下阕边回忆边议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词人登进士第,其文以“无所藻饰”,受到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赞赏。其弟苏辙,与词人同登进士科。当时兄弟二人一个21岁,一个19岁,可谓少年得志。踏上仕途,二人皆决心有所作为。这便是词中“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句的背景。二陆,指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人到了洛阳,寻求报国机会。他们以文章为士大夫所推重,当时20岁出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达的便是词人兄弟当时积极进取、努力报国济民的自豪、自信的心态。

事实是,词人兄弟的仕途并不顺遂。由于直率地表示不赞成王安石推进的某些新法,他们被赶出京城,到地方上去做了没有决定权的小官。

在这首词里,“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现的是一种消极情绪。但这几句话同时告诉我们,词人是在观察,在等待。他嘱咐弟弟,对挫折要采取豁达的态度。来日方长,大家要好好保重身体,实现理想的日子在后面。

正是这样一种淡看人生波折、抱定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使词人的一生成就辉煌。做官,他有卓著的政绩,且曾做到礼部尚书等要职。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成就极高,贡献巨大。他又是一流的画家和书法大家。这一切,都是他对人生崇高目标的坚持使然。


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简释】

碧霄:碧空,青天。“雨余”两句:雨后夕阳正红时,多少人在平地上,仰望我在碧空之中啊。

【出处】

侯蒙《临江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鉴赏】

这首词作于北宋神宗时期。词人31岁时被地方推荐去考进士。他年龄大了,长相又丑,被同辈人看不起。有人想奚落他,将他的像画在风筝上,把风筝放到天上,让大家看。词人不恼不怒,而是在风筝上题了这首《临江仙》词。词的上阕说,谁能相信,我这个未被人赏识的人如今可算扬名了。没来由地一位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我可以借风力,一举入高空了。这是一种颇有自信和气度的调侃。下阕是词人对升空后的想象:渐被风托稳了,好像要赴月宫里去了。我在碧空中,有多少人仰望着我啊!这个结尾句组,既是词人的想象,又是词人的志向。词人内心充满了自尊和自信。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白的估量,扬长避短,蓄势待发,不去计较别人的说三道四,终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事有凑巧,就在词人31岁这年,他考中进士,以后竟平步青云,在徽宗朝的前期,做到户部尚书兼枢密使这样的高官。词人所表现出来的自尊和自信颇为可贵。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简释】

调鼎:语出《尚书》,商王武丁用傅说为相,把傅说的重要作用比喻成用鼎来调食材,烹制大餐。为霖:语出《尚书》。霖,指干旱时的大雨。这里把傅说为相说成有如令久旱的土地喜逢大雨。调鼎为霖:词人表示如自己任宰相必像古代贤相那样救国济民。燕然:指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当时在金国境内,这里代指金营。“调鼎”诸句:若是我为宰相,必向古贤相学习,救国济民,若要为将带兵,则即刻北伐,收复失地,扫平金国营垒。

【出处】

李纲《苏武令》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鉴赏】

这首词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已是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掳,生灵涂炭。面对国家的危难,词人作词表达了抗敌救国,力挽狂澜,重整河山的宏大志向抱负。

北宋末期,金军进犯,危机之中,词人坚决主张抗敌救国,保卫都城。求和派无人敢于担当重任,宋钦宗只好任命词人为相,词人组织抗敌,转危势为优势,且使金兵北撤。但钦宗的国策是苟安求和,金兵北撤后,认为万事大吉,便罢免了词人的宰相之职。半年之后,即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又大举南侵,钦宗坐以待毙,最后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次年金兵北归时将徽、钦二帝掳走,北宋灭亡。南宋初,高宗为借重词人声望,也曾拜他为相。词人屡屡上书,力陈整顿朝政、抗敌恢复之计。这不符合高宗心意,加上主和权臣的排斥,词人不久就被罢相,任相时间只有75天。

这首词是词人经历了北宋灭亡及两次被罢相之后所作。词的上阕表达了对国家败亡的悲哀,及自己被排挤罢任、报国未成的遗恨。下阕则表达出词人并未消沉颓丧,仍然怀抱宏图壮志,希图伸张民族正义,恢复国家统一,拯救中原父老的担当精神。


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

【简释】

整顿乾坤:指根本改变已成的危局。廓清:肃清。会:有可能,能够。“整顿”诸句:根本扭转国家的危局,肃清社会政治风气,男子汉的这种志向抱负一定会得到伸展。

【出处】

张元幹《陇头泉》

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百镒黄金,一双白璧,坐看同辈上青云。事大谬,转头流落,徒走出修门。三十载,黄粱未熟,沧海扬尘。 念向来、浩歌独往,故园松菊犹存。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更有几、渭川垂钓,投老策奇勋。天难问,何妨袖手,且作闲人。

【鉴赏】

这首词作于词人的晚年。词人看到宋南渡后权奸秦桧当国,不愿和奸佞为伍,辞官而去。词中抒发了自己曾怀治国安邦之计,欲挽国势危局,但终究报国无门,不得不去做一个“闲人”的悲愤之情。但词人也并未悲观消沉,相信总有一天,机会来临,自己“整顿乾坤”的志向抱负会得以伸展。词的格调是寓悲于壮,以豪情壮志提领全词,表达出一种于国家危机之中不甘做“闲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孔子曾说:“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词人曾因支持反权奸斗士胡铨而被“除名”,是不遇其时,但他知待时而动;不改其“整顿乾坤”之志,正体现了他深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积极进取”之道。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简释】

从头:重新(做)。收拾:整顿,收复。旧:原来的,原有的。朝:上奏,朝拜。天阙:皇帝宫殿前的楼观。“待从头”诸句:待有朝一日重新收复了沦陷之地,再上奏朝廷,朝见天子,庆贺太平。

【出处】

岳飞《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这首词约写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当年五月,词人奉命抗击金军南侵,节节胜利,克西京(今河南洛阳),复郾城(今河南郾城),抗金彻底胜利在望。可是,七月,却接到朝廷“班师”的命令,一日连下12道金牌,催促甚急。词人无奈,自郾城撤军。这首词当是词人在接到“班师”令后所作。词的内容题旨在于,国家面临危难,抗战赢得大好局面之时,面对投降派掀起的“议和”狂风恶浪,词人强烈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对既往抗敌救国的行为表示肯定,今后坚持抗敌救国的抱负和意志也绝不动摇。这是词人对阻断北伐胜利之路的投降派的坚定回答。所选这组佳句在表达词的题旨方面起到了开启作用,同时奠定了全词悲壮遒劲的基调;作为全词的结尾,表达了词人最高的理想追求:战胜敌人,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同时,它也隐寓着这样的意思:这次失去大好时机,等待来日,定会重新实现自己的,也是全体大宋臣民的最高理想追求。这既表达了词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词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我们今天读来仍然为词人的这种精神所深深感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简释】

当年:指孝宗乾道八年(1172)。觅封侯:求取功名,用《后汉书·班超传》中的典。此指为抗金事业立功建勋。戍:戍守,防守。梁州: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词中实指南郑(今属陕西汉中)。“当年”两句:当年我不远万里从军,谋求为国家建立功勋,骑马奔赴梁州戍守边疆。

【出处】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秋。词人一生积极主张抗敌救国,恢复失地,与统治集团政见不和,仕途上不断受到排斥打击。写这首词的前一年被权奸弹劾,罢官退隐山阴(今浙江绍兴)故居。在南郑抗敌戍边的经历,是词人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那时他怀着昂扬的斗志,准备为收复失地、恢复统一而建功立业。此时他虽闲居于家,但对南郑的那段经历仍然向往,爱国的热情和志气不减当年。所选佳句正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志向抱负的赞扬态度,并借此对主和投降派的权奸们予以反击。

词人在南郑时48岁,写这首词时66岁。词作叙写了从壮年时抗敌理想的破灭,到今天被罢官闲居的经历感慨,深刻反映出,长期以来南宋统治集团与广大民众和爱国志士在对待民族核心利益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也抒发了词人对统治集团弊政的愤懑和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痛苦悲哀。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简释】

却:表示转折;但是,可是。阴晴无定度:春天气候多变。红:此指桃花。白:即指酴醾(túmí)。红白:此引申为百花。一时开:同一季节开花。多情:此带有词人的感情色彩。“却恐”诸句:怕只怕天有不测风云,还是希望百花齐放,让那多情的蜂儿蝶儿早日飞来,享受春天。

【出处】

朱熹《浣溪沙·次秀野酴醾韵》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鉴赏】

词人有一首有名的《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表面写自然之“春日”,实际上是写儒学之“春天”,词人看到的是儒学春天“万紫千红”的好时光。这首词是借酴醾的开花写春天。这里的春天,同样是儒学的春天。只是,这首词比起《春日》诗来,背景更复杂些。

词人坚持儒学,创建了理学。理学开始时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还一度被打为“伪学”。词人也曾长期受到迫害。词人的这首词,就是在“理学”被定为“伪学”的情况下写的。词人抱定了传播儒学的志向,相信“理学”的正确性,就像相信儒学有“万紫千红”的春天一样,也相信继承儒学的“理学”一定有蝶飞蜂舞的春天。

词的小序中所说的秀野,是词人的朋友刘韫,字仲固,号秀野,崇安人。序中说“次秀野酴醾韵”,说明刘韫已有一首写酴醾的《浣溪沙》。但刘词今已不存。酴醾,即荼䕷,是一种落叶小灌木,攀缘茎,白色花。词首句说“压架年来雪作堆”,便是说荼䕷正在盛开,并用“雪”来形容荼䕷之花。第二句和第三句“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意思有转折,与下阕第一句“却恐阴晴无定度”意思相关,说荼䕷开得好,是新近栽植的,它如今得以怒放实属不易——赶上了好的气候。要知道,天有不测之风云,因此,应该对它百般地珍视。这就导出下两句“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毕竟单只荼䕷的开放还不能叫作春天,还要让红色的桃、粉色的梅、白色的李,以及这荼䕷一起开放,营造万紫千红的春天,让盼望已久的蝶儿、蜂儿来跟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吧。词作表达了词人坚持真理的可贵品格。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简释】

丞相:此指执政者。功成千载:功德延续千百年。映:映彻,即照耀深彻。黄流:黄河之水;指浊流。映黄流清澈:映照深远,将浑浊的黄河变得清澈。“丞相”两句:作为执政者,其职责在于“澄清”。他做得成功,则功德无量。

【出处】

朱熹《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鉴赏】

这是一首哲理词,表面写春雪,实际上借此阐述当时的国家局势和儒学的传播形势。开篇写春雪,在说明一种道理:美好的事物出现之前,总会受到干扰。第三、四句“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坐,由于、因为之意。七闽,指福建。幢(chuáng),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这里比喻松树树冠。珠幢玉节,比喻松竹披雪后的景象。两句的意思是,闽地的松柏和竹子由于披上了素装,从而变得坚挺而有气节。这富有哲理,说生长的环境恶劣,才能养成傲霜雪的品性。下阕开头两句“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是词人把目光转向了中原。当时,中原被金人占据着。词人说那里“佳气郁葱葱”似乎不近情理——敌人占领着,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么可以如此形容?其实词人看得透。一方面,百姓在受苦受难。另一方面,百姓对入侵者的反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词人的朋友辛弃疾就是一位率众抗金南归的英雄。这不就是看得到的“佳气”吗?词人认为这“佳气”是“郁葱葱”的。他坚信,这种“佳气”,最终会成气候。还有一层:这郁葱葱的佳气是从何而来?是儒学滋养的结果。是儒学武装了那里的儒者群体和广大民众,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文化,决不甘于受金人的凌辱。

所选佳句是全词的结语,也是这首词题旨所在。这两句含有双重意义,其中心点是把“黄流”变成“清流”,即“澄清”。当时,有识之士皆有“澄清”之志,即把入侵者赶出去,恢复中原故土。这是当时国家的第一等大事。词人实现这种志向的愿望十分强烈。

词人除去恢复中原的“澄清”之志外,还另有一个“澄清”之志,就是希望早日迎来“理学”的春天,让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简释】

湖海平生豪气:平生有志在湖海的豪壮志气。关塞如今风景:风景实指形势,边塞上取得了胜利,但半壁江山仍据敌手。吴钩:指精良的刀剑。剩:甚,更加。燃犀处:指采石矶(牛渚矶)。用《晋书·温峤传》典:温峤奉命平乱,至采石矶,水深不可测,又听说水下多怪物,就点燃了犀角来照,结果水下妖怪俱覆灭。此处是说采石矶是战胜入侵之敌的所在。“湖海”诸句:我平生就有闯荡江河湖海的豪情壮志,看到如今边塞的胜利,又想到中原失地尚未收复,激情满怀,跃跃欲试,把那灯烛剪亮,拿起宝刀看了又看。见我军在采石矶战胜金军,这真是让我高兴和受到鼓舞。

【出处】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鉴赏】

这首词约写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词人时任抚州(治所今江西抚州)知州。当年金军又一次大举南侵。高宗及时任宰相的汤思退对战事毫无准备。在前线长江采石矶(又名牛渚矶,是牛渚山突出于长江而成,在今安徽马鞍山一带)驻守的将领溃逃,新任将军尚未到任。本为文职的中书舍人虞允文此时被任命为参谋军事赴前线慰问。到采石矶后,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便同宋将刘锜一道整军布防,阻击金军的进攻,大败金军。此役稳定了南宋的形势,使江南百姓免受敌人践踏之祸。词人闻此大捷后欣喜万分,写下了这首词。词中颂扬了抗敌将领的功绩,抒发了胜利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自己抗战到底、忠贞报国的志向。词的基调激越豪壮,笔触酣畅淋漓,鼓舞人心。所选句组表达了词人于欣喜中再振抗战报国的壮志豪情,欲寻找机会,在抗敌恢复事业中一显身手的积极心态。这也是那一代志士仁人积极进取、报国济民精神的生动表达。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简释】

乘风去:表示有做大事业的志向。用《南史·宗悫(què)传》中典故。宗悫少年时曾对他叔叔表达自己的志愿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楫:船桨。击楫誓中流:表示有统兵北伐、恢复中原的决心。用《晋书·祖逖传》中典故。祖逖北伐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我欲”两句:我要像宗悫那样树立大志宏愿,像东晋祖逖那样,在大江激流中击楫发誓,定要击退金兵、收复中原。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这里所选是词的结句。以此句组结尾,使全词的题旨得到强化。词人斗志昂扬,决心像古代志士、英雄一样,实现国家统一、太平和强盛,不达目的誓不回头。词句用语虽出于典故,但流畅洗练且遒劲有力,可谓绝佳警句。


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

【简释】

一叶:指小船。凌涛:凌为迎着意;凌涛为迎着波涛。掀舞:指小船在波涛中颠簸。壮志:爱国抗敌之志。“四望”诸句:放眼四望,天水之间多么空阔,我的一叶小舟迎着波涛颠簸,我的爱国抗敌壮志绝不会因此而消磨。

【出处】

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

【鉴赏】

这首词约写于孝宗隆兴二年(1164)。前一年,发生了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兵败。孝宗的恢复之志大挫,在太上皇高宗的幕后策划下,起用秦桧党羽为相,与金交涉议和。到隆兴二年达成“隆兴和议”。词人有感于如此国势,写了这首词。词写在一个严冬的黄昏,他乘舟渡河,雪风二神发威,风雪交加,波涛汹涌。词人以此寓指当时国家外患内忧,形势严峻,表示即使如此,我的爱国壮志、抗敌意志也不会改变。自己常想扫清敌虏,实现抱负。但岁月流逝,白发增多,自己对此虽亦无恐,但那来自内部的“风波”还是令人畏惧忧虑的。此“风波”实寓指朝廷破坏抗敌的势力,即投降派们掀起的政治风浪,此类“风波”常常是暗中谋划,事先无法防范的。所选这组词句,表达了词人爱国抗敌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同时也展现了词人的理性智慧,他对国家形势有着冷静的观察分析,尽管认识到了黑暗的现实,但他仍表示不改自己的志向抱负:他的坚持是一种冷静理性的坚持,所以就更显可贵。

词作先写惊涛骇浪,次写自己勇敢面对,意志不改。继表爱国之壮志豪气。又写岁月流逝,白发增多,而自己对此也“无恐”。但那最为威胁国家命运的“风波”,即投降派的苟安欲望、求和阴谋,还是可畏的,是需要警惕并与之对抗的。全词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读来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

【简释】

利剑戟:将宝剑和长矛磨得更加锋利。蛟鼍(tuó):即扬子鳄,此处借指入侵之敌。胡尘:敌人掀起的战争风尘。天河:银河的通称。“我常欲”诸句:我常想,把宝剑长矛磨利,去战胜入侵之敌。当今敌人占据着我大宋中原领土,我要指挥壮士,引来天河之水洗净被玷污的土地。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所选句组是全词的中心,表达了词人的爱国克敌壮志。“常欲”二字透露的是词人壮志常挂心头,历久不衰。上阕中表达了词人在狂风巨浪中也不打算改变爱国克敌之志的决心。此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志向是什么,那就是赶走入侵之敌,洗清战尘国耻,重获国家统一,实现天下太平。后续诸句,实际是表示实现壮志宏图的艰难,有投降派当道,不得不忧、不畏、不抗争。词句昭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不可分割性。国家民族不保,何谈个人理想?在国难当头之际,词人的理想抱负完全与国家的理想目标相重叠,这是词人理性的选择,因此它自觉,它坚定不移。


看试手,补天裂。

【简释】

看:即看着、等着之意。试手:一试身手。补天裂:典出《补史记·王皇本纪》女娲氏补天的神话故事:当天将倾地将陷之时,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聚芦灰止洪水,使天成地平,不改旧物。这里用以表达收复失地、统一南北、整顿乾坤、实现国强民安、天下太平的意志和抱负。“看试手”两句:待到北伐金人侵略者之时,看你我大显身手,收复失地,实现国强民安、天下太平的伟业吧!

【出处】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鉴赏】

这首词写于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是词人同好友陈亮的唱和词作之一。其时距词人率抗金起义部队南归已20余年。当初,词人满心期待,希望凭借自己的忠勇才智,在抗敌救国的大业中担当重任,实现自己收复中原、国家统一的宏图。词人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始终未得重用,抱负无法实现。写这首词时,词人已被罢官,闲居信州(治所今江西上饶)。词人的好友陈亮才学超凡,积极用世,同样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不但不被任用,反多次遭遇诬陷迫害而入狱。两位朋友志同道合,情同手足。孝宗淳熙十五年冬,陈亮自家乡婺州(治所今浙江金华)到信州拜访词人。两人相聚十日,互勉坚守抗敌救国之志。陈亮归去后,词人留恋之情难抑,便上路欲将友人追回,半路遇雪受阻而止。当日就近投宿一酒店,写《贺新郎》一首。后陈亮向词人索词,词人就将酒店之作加序寄给他。陈亮读后便和了首《贺新郎》回赠。词人又写了一首《贺新郎》作答,这就是我们所选的这首词。词的主要内容是回顾与好友相聚的情景,斥责投降派求和误国,同时赞扬朋友的爱国情怀和豪迈气度。最后结句表达了两人要一试身手,统一南北,整顿乾坤,实现国强民安的壮志雄心。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简释】

壮岁:一般指壮年,即三四十岁之时;这里实指词人的青年之时,即二十二三岁时。旌旗:指古代一种旗杆顶部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这里实指起义军的旗子。拥万夫:统率上万人的军队。锦襜(chān):锦制的短衣。突骑:能突击敌阵的骑兵,即骑兵突击队。渡江:渡过长江,到南宋。初:初时,指词人渡江南归之初时。“壮岁旌旗”两句:当初,我年轻时统率过万人的军队,擒获叛徒张国安后,率领锦衣骑兵飞驰渡江南归。

【出处】

辛弃疾《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的作品。有来访之客慷慨激昂地谈论起“功名”之事,词人有所感触,不禁追忆起年轻时的抗金报国经历;追昔抚今,想到自己今日的处境,正是所谓英雄闲中老,内心的义愤油然而起,便写了这首词。词的上阕是写年轻时的英雄壮举,实际是对“功名”二字的诠释;下阕是一种调笑当哭式的抗议。词人因积极主张抗敌恢复,与统治集团苟安投降的国策发生矛盾,被免官闲居20年(中间有过短暂为官的经历),满怀悲愤。

所选的两句词,概括了词人年轻时的一段非凡经历。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仅22岁的词人在敌占区的故乡山东聚集义军两千余人抗金,后与由耿京领导的更大的一支抗金义军合并,聚集20余万人进行抗金活动。后二人商定与南宋朝廷联系南归。他受耿京的指派,奉表赴南,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受到高宗接见褒奖。在回程中,词人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部分义军被劫持投降金人的消息,立即组织了50名突击骑兵,奔袭济州(今山东巨野),冲入有五万兵马的金军大营,将正在与金将欢饮的叛徒张国安擒获缚于马上,并带领上万名不甘降金的义兵奋勇击退追兵,星夜奔驰南归。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张国安被处死。而词人作为一个儒者,竟出此传奇式壮举,其过人的智谋勇武使南宋朝野极为震惊。

词人的这段经历便是词人追求“功名”的实践活动,是对“功名”二字最好的诠释。词人认为,个人“功名”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的,是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的过程中实现的。词人的这种见识,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追求,至今对我们仍有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简释】

乾坤:指国家。“待他年”诸句:等到有朝一日您再被起用,主持朝政,改变了国家危局,战败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了国家,那时我再好好地为您祝寿。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鉴赏】

这首词作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即甲辰岁。其时宋南渡立国已经50多年,词人被罢官闲居于信州(治所今江西上饶)。韩南涧尚书,指韩元吉,是一位爱国政治家,孝宗时曾任吏部尚书,主张抗战,后见朝政长期为投降派把持,恢复无望,归隐信州,自号南涧,是词人的好友。时值韩元吉六十七寿诞,词人写此词为他祝寿。词的上阕谴责南宋主和派权臣无能误国,下阕赞扬韩元吉人品才干,主旨是表达平戎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所选佳句摆脱了一般祝寿之辞的套路窠臼,传达出两位词人宠辱不惊、收放自如的情怀,坚持不达雪耻救国目的誓不罢休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它带给我们的是由词人的人格美而引发的感奋和鼓舞。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简释】

怕是:恐怕是,表示揣度。教:使,令。“怕是”两句:恐怕是桂花受了秋天风露的抚育和滋养,使整个天下染香了吧!

【出处】

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蔷薇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鉴赏】

这是一首写桂花的词。有的版本题后有“谢叔良惠木樨”字样,所以判定这首词是友人余叔良馈赠木樨,词人作答之作。木樨,桂花的别名。词的上阕回忆自己某年秋在吴江赏桂的情景,下阕直接咏桂。古代宫女以黄粉涂额称“宫黄”,是一种淡妆。“大都”句是词人用来比喻桂花的,一写它花小,二写它色黄。“人间”句写桂花的芬芳。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灵魂——桂花受秋天风露的抚育和滋养,它就要让世界都香。这表达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简释】

了却:了结,解决。君王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大业。生前身后名:生前死后的名声,即千古英名。“了却”两句:完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千古英名。

【出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鉴赏】

陈同甫,即陈亮,字同父,是南宋思想家、词人。他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反对议和,因此触怒当政者,三次被诬入狱。陈亮为词人好友,他曾向词人索词。词人的这首词便是写给陈亮的。词含有与友人相互激励之意。全词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各句,写出了一系列动态的连贯性行为,构成词人平生内心难以泯灭的一种理想境界。所选佳句是点明这一系列动态行为的意图: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青史留名。这是词人爱国情怀的热切抒发,是其雄心壮志的一种表述,更是其理想信念的一种追求和寄托。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

【简释】

吹毛剑:异常锋利的剑。楼兰:汉时西域的一个小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昭帝时,楼兰贵族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元凤四年(前77),昭帝派使臣到楼兰杀掉了楼兰王。此指入侵金人。“拂拭”诸句:抚摸着腰间的利剑,表示不打败入侵的金军誓不罢休。

【出处】

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鉴赏】

这首词写宋将张路分沙场秋点兵的壮景。路分,路分都监的简称,为宋代路一级军事长官。张路分的生平事迹不详。

词人的笔下,张路分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立志杀敌报国,又有文采和高尚情操的儒将形象。他是“山西将种”,又善诗词,“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同时,他又“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不计个人功名利禄,表现了崇高思想境界。

写他沙场秋点兵,完全带有实战色彩。他带兵操练了一整天,晚上回营,让词人“听随军鼓吹”,感到那鼓吹带上了边声,即有了浓烈的战争气息。

对当时金国与宋朝的战争来说,金人是入侵者,是非正义的一方;而宋朝军民保家卫国、反对侵略,是正义的一方。词人写张路分“不斩楼兰心不平”,表现的是民族的正义;写他沙场秋点兵,表现的是他决心杀敌报国的凛然正气,表现的是他不畏强敌、誓死与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原的同胞正在受金人的蹂躏,半壁河山还在金人手里;而金人贪得无厌,灭掉了北宋,又大规模南侵,要蹂躏整个中国。面对这样的严酷事实,张将军焉可心甘?在当时,“斩楼兰”已经成为民族的意志;而“不斩楼兰心不平”,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意志。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简释】

屯:驻守。留屯:驻军屯田。奏:臣下向君王进言、上书。留屯奏:引申为给朝廷上书,收复失地。炯炯:形容心意甚明。寸心丹:赤诚的心。“手写”两句:给朝廷上奏,表示收复失地的一片赤诚之心。

【出处】

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鉴赏】

词人是南宋名臣,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至十五年(1222)间,出任成都府(治所今四川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剑阁(即剑门关)在其属地。这首词是词人登上剑阁视察军情时触景生情之作。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被金人占领。词人立马剑门关上,向北张望,面对的就是被金人占据的国土。词人想象到,那里的人民正遭受金人的蹂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词人不忍于此,接下来说“天道久应还”,意为这一状况早就应该结束了。于是,词人下决心给朝廷上表,主张收复失地、拯救被蹂躏的民众于水火,这是词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下阕进一步写自己的感触,中心意思是,年纪大了,原本有回乡颐养天年之意,但国家正是用人之秋,回乡之念只好放下。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真切,语言精雅,显出浓浓的“雅健”词风。


莫道而今官小,吾儒正要仁民。

【简释】

莫道:不要说,实为不要计较。仁民:对百姓怀仁心、行仁举。“莫道”两句:不要计较官职卑微,我们是儒者,要做的是对百姓怀仁心、行仁举。

【出处】

韩淲《清平乐·寿潘文叔》

常思高致。又见凉风起。欢喜年时为寿意。快写山歌重寄。 愿公好德康宁。青云收取功名。莫道而今官小,吾儒正要仁民。

【鉴赏】

这是一首给潘文叔的祝寿词。潘文叔,名友文,文叔是他的字。他“一意师慕善人,服行善事”,得到世人的推崇。词人在词中说,久慕潘文叔的为人,见贤思齐,常常想着他、学习他。现秋风吹来,想到潘文叔的寿诞到了,便作这首词祝贺。贺词中,先祝潘文叔“好德康宁”,接着祝贺他“青云直上”。说到“青云直上”,词人补了一句:“莫道而今官小,吾儒正要仁民。”正是这一句,见出词人高远的志向。做官为了什么?词人说为了“仁民”。“仁民”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对百姓怀仁心、行仁举。按儒学的语言,就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在词人所在的那个社会是“老生常谈”。可放在具体环境中,它却具有极为深刻的含义。其意是,宁做坚守“仁民”意向的小官,也不做不顾百姓死活的权奸。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简释】

筹边:筹划边防,抵抗金人入侵者。浪说:慢说,不要说。云梦:古代大泽名,在今湖北境内。残虏:此指金人入侵者。“筹边”诸句:此句组主体既指“题”中的李季允,又指词人自己。独坐于吞云楼上,心中筹划着边防军事,哪里有登临饱览胜景、一睹为快的心情呢?不要说这是寻求“胸吞云梦”那样的广阔雄壮的自然美景,其实充满胸次的是想径直一气吞下那入侵之敌,目光不离西北方那神州大地,一定要让它回到祖国怀抱。

【出处】

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鉴赏】

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军侵扰黄冈(今属湖北),宋军多次打败他们。此年李季允(李埴)任沿江制置副使兼鄂州(治所今湖北武昌)知州,负责筹划边防军事。这首词约写于这一时期。李季允曾任礼部侍郎,故题中称他为“侍郎”。吞云楼,在鄂州境内,为宁宗嘉定年间李季允在鄂州任职时所建。词的上阕写登楼眺望,胸怀开阔,心中激起气吞金虏、恢复中原的壮志豪情。下阕缅怀古人,追念岳飞,表示希望李季允整备军事,谋划方略,战胜入侵之敌,实现“整顿乾坤”之志。

词的开头两句极赞吞云楼景观之胜,其势压倒黄鹤山上的南楼。接着写李季允登楼并非为赏景,而是体味“吞云梦”的壮阔之势,指出,李季允和词人一样,是胸中另有远胜于自然美景的愿景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气吞金虏、恢复中原。这使词人和他的朋友登楼举动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简释】

长缨:长带子、长绳。用《汉书·终军传》典,其中说终军曾表示愿受长缨羁缚敌酋。戎主:敌人的首领,此指蒙古军首领。“国脉”诸句:国家的命脉衰微得如同线缕。真想问一问,缚敌的长缨什么时候能入于我手,好把那敌军首领捆住。

【出处】

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鉴赏】

词题中词人对写作背景有几句交代:“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实之,即王迈,字实之,为词人友人。三和,指词人用王实之原词的韵第三次与王实之唱和。忧边之语,指王实之词中有忧虑边境被蒙古军侵扰的话。词人就朋友此话,写词答之,表明自己的态度。词人对国家形势的认识已表达于首句,即“国脉微如缕”。南宋已在同金人的战争、议和、赔偿中丧失了元气。而此时塞北蒙古族开始崛起,它灭金之后就逐步南侵,使南宋面临新的外敌威胁。面对大敌,当权者仍是昏庸无能,爱国志士依然报国无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词人依然希望在抗敌救国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词人是南宋末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代表,他的词作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豪迈奔放,雄健激越,读之令人感奋。


快投笔,莫题柱。

【简释】

投笔:投笔从戎。典出《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年轻时家境贫困,靠给人抄书维持家计。“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从军立功,最后封侯。题柱:司马相如出蜀,过成都升仙桥时,在桥柱之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意为不富贵功成决不回乡。“快投笔”两句:国家危难,要像汉代班超那样,放下抄抄写写的活计,即刻去参军参战,杀敌报国;而不要学司马相如,在桥柱上题字发誓,只考虑个人的成功和一己之富贵。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下阕中,词人讲了自己的遭遇,少年曾有大志,但时运不济,壮志难酬,成终生之憾。眼下国事急危,“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蒙古人进军神速,其攻城云梯在神州大地的城下狂舞。词人随后说“君莫道、投鞭虚语”。前秦苻坚进攻东晋时曾说,晋虽有长江天险,但“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在谢安等人的坚决抵抗下,苻坚“投鞭断流”的大话成为虚语。然而,今天的蒙古人可不是昔日的苻坚了。我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的实际威胁也当成“虚语”。那面对威胁怎么办呢?词人说:“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张许,指唐代的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数月,粉碎了叛军进军江淮的计划。在他们英勇献身后三日,官军赶到,收复了睢阳。大敌当前,词人认为,如果能够任用像张巡、许远那样的忠贞之士,局势是可以控制并得到扭转的。否则,纵有长江天险、固若金汤的城池,也是不济事的。最后是所选佳句“快投笔,莫题柱”。这是词人向国人发出的庄严呼吁:国情危难,大家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吧。不要迟疑,更不要只考虑自己那点蝇头小利。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简释】

伏中行:伏,为向往、佩服意;中行,为中军意;伏中行,谓从军。馘(guó):古代战中割取敌人左耳以计功,此处指杀戮。名王:这里指金统治者。沙场:战场。击楫:用晋祖逖北伐时的典故,祖逖曾于渡江时击桨而发誓。“少年”诸句:少年时曾打算从军北伐斩敌酋,扫清敌人入侵的战场。还记得那时为实现这样的志向,我曾激动地击桨流泪。

【出处】

李好古《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鉴赏】

这首词写于词人路过扬州时。上阕写景,抒发兴亡之叹。下阕词人追忆起自己少年时的抗敌救国之志,结尾以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收住。全词的格调于苍凉中寓豪壮,蕴含着词人忧国忧民、不甘于国家危难中无所作为的情怀。词作所表达的少年壮志,并非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势,而是因朝政腐朽、权奸阻断而被迫搁置。“欲上治安双阙远”,报国无门,有治国安邦良计、扫敌收复雄心,但朝廷的心思离志士仁人、平民百姓的愿望太遥远,令人空惆怅,姑且待来时吧。词人为少年时的壮志而自豪,它在词人心中永远是亮色。


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简释】

渠:他或他们,指南宋当权者。麒麟阁:汉代楼阁,汉武帝时建于未央宫中,主要用于藏历代资料和秘密历史文件。汉宣帝时命将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画像陈于阁上。儒冠:儒者的帽子,指儒者。“渠自无谋”诸句:那些掌握国柄的人们虽没有恢复国势的打算谋略,但国事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一介书生,也要尽力而为。我把残灯挑亮,抽剑看了又看。那陈列英雄功臣画像的麒麟阁上,难道就不能陈列促进实现国家中兴的儒者之像吗?

【出处】

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鉴赏】

这首词作于理宗嘉熙元年(1237),即丁酉年。理宗绍定六年(1233),蒙古军攻陷被金人占据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理宗端平元年(1234),宋蒙联军攻下蔡州,金亡。按宋蒙协议,当时宋应进复三京(今河南开封、洛阳、商丘),但蒙古人毁约,发兵南侵。南宋国势危急。词人有感于宋国运之衰、时局之险而作这首词。词的上阕气愤地责问,是谁把国家推到今日的危局的。他指责当权者像汉献帝时的刘表那样坐失良机,又像东晋殷浩(深源)那样轻敌冒进。这使国家年年陷于险境。下阕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决心。所选这组词句,即集中表达了词人这种志向和抱负。词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掌权者苟安无能,自己壮志难酬,但绝不因此而消极颓丧。他挑灯看剑,决心奋勇救国,力挽狂澜,实现中兴。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精神的践行。词人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简释】

“为子”诸句:身为人子而死于孝,身为人臣而死于忠,那有什么呢?不是完全应该如此吗?

【出处】

文天祥《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鉴赏】

词题中的“张许”,指的是张巡、许远。他们是唐代抗击安史叛军的英雄,二人俱壮烈牺牲,事迹可歌可泣。在韩愈做潮州刺史时,当地民众知道韩愈钦佩二人的不屈精神,便给他们修了庙,称为“双忠庙”,以示纪念。500年过去了,南宋末年双忠庙尚存。帝昺(bǐng)祥兴元年(1278),词人率军路过潮阳,特意到双忠庙拜谒,写了这首词。

所选佳句在全词的开头,也是题旨之所在。句中一讲孝,一讲忠,主旨是写忠。“忠”的表面意义是“忠君”,实际意义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因此,“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便是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然是称赞张巡和许远的,但实际上是词人的自勉之辞,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词人向国家、向民族发出的庄重誓言。

从词意看,词人准备随时为国献身,鼓励自己要“烈烈轰轰做一场”。当年十二月词人移屯海丰,途中被元军骑兵追及,战败被俘。被解往大都后,元人多次劝降,均被词人拒绝。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招降,答应让词人做宰相。词人坚定回答:“愿意一死报国。”最后,词人英勇就义。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简释】

乾坤:此指天下。能大:能容其大。算:数,数来数去,意即只有。元:原本。池中物:比喻蛰居一隅,没有远大抱负的人。《三国志·吴·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乾坤”两句:蛟龙原本不是小小的池塘中生存之物,只有能容其大的天下,才是它活动的空间。

【出处】

文天祥《酹江月·和》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鉴赏】

帝昺(bǐng)祥兴元年(1278),作为宰相的词人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元军俘虏。祥兴二年(1279),礼部侍郎邓剡(yǎn)在另一场战斗中兵败跳海自杀未遂,也被元军俘虏。当年,词人与邓剡一同被押往燕京。行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邓剡得病,留下治疗,词人继续被解往北方。临别时邓剡写《酹江月·驿中言别》,为词人壮行。邓剡与词人是同乡,都积极主张抗战,是志同道合的战友。邓剡明白,词人此去,必无活路。与自己一向敬重的朋友如此诀别,亡国之恨,对朋友的仰慕之情、惜别之意,便一起涌上心头,在其《酹江月》中表达出来。词人见邓剡的赠词后很是感动,遂以邓剡词的原韵和了这首《酹江月·和》。

词表达了这样的深意:国家的疆土如此广大,这片神圣土地上的英雄豪杰绝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是不会屈服的。在凄风苦雨之中,他们不会手足无措,壮烈大戏是演不完的。当年曹操长江横槊赋诗,王粲在当阳作《登楼赋》,都是历史的壮丽诗篇。词人说,他自己算不了什么。而今秋风起时,如此以俘虏的身份回到秦淮河边,人是变老了,但丹心不变。回首江南山色,它一线展开,青青如发。于是,词人与国家告别,与家乡告别,与朋友告别。

所选佳句,表示的是一种胸襟:做蛟龙的胸襟,也就是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胸襟。生,要轰轰烈烈;死,要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