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帆同志有志于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思想史,颇为致力。他在北京大学师从刘桂生教授读博士学位时,即着重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刘师培,探讨其对家学和“扬州学派”的继承问题,揭示其中西交融的学术的时代特色,成《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一书。李帆同志199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他继续关注清末民初的学术史,以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的研究作为研究的主题。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是清末民初清学史研究的杰出代表,开启了学术界研讨清学史的一代新风。对他们关于清学史的著述作系统的研究,于学术史、思想史都有意义。学术界对这三人皆分别有所研究,但对于他们的清学史著述的专门研究则显得薄弱,李帆同志的选题可以弥补其不足。

本书以“宏观论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分为上下篇。上篇宏观论析,着重评析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的清学史著述中关系到清代学术全局的一些问题,如清代学术之来源、清代汉学的发展阶段、清学的地域、学派分野等。下篇个案研究,则以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的论述为研究对象,具体评析他们于清代考据学褒皖抑吴的学术取向、对戴震义理思想的阐发等问题,更好地展示他们关注清学的现实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李帆同志的学术研究,注意从基础上下工夫。他研究刘师培与中西学术的课题先做刘氏的年谱;研究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的清学史著述,也是先摸清他们研究清学的总体情况,包括他们著述的时间、篇目、主要内容、特色等,学风扎实严谨。基础做扎实,论断自不会随心所欲,而是言之有据,颇中肯綮。如认为“近代由章太炎所开创的清学史研究,经由刘师培的完善,在梁启超那里得到综合与发展,取得了集大成的成就”,就理出了清末民初清学史研究清晰的发展脉络。又如认为章太炎、刘师培以学术名世,而梁启超则相对主要以思想名世;章、刘以中学比附西学,最终目的在阐释中学,而梁启超则把整个清学史与文艺复兴相比拟,其立足点确属“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此类论点,甚有见地。清末至民初,戴震研究渐成显学。自章太炎、梁启超以至胡适,都重视戴震思想中的“反理学”倾向,胡适更直接称之为“反理学的思想家”,流播所及,几成定论。李帆同志经过审慎研究之后,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在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下,即使有些学者针对理学提出一些不同意见,甚至有某种程度的反理学倾向,但也不会从根本上反对理学,视戴震为完全站在理学对立面的反对派,则不免拔高了戴氏当时之作为。他进而指出:“从章太炎、梁启超到胡适,莫不是在本身所处环境与所持理念的基础上构建戴氏‘反理学’体系的,即或出于反满之政治需要,或出于建立‘戴氏哲学’之所需,或出于批判孔教的时代需求,等等。因此,欲明戴震思想底蕴和在思想、学术史上的真正位置,必将其发言所处‘语境’和后世研究者所处‘语境’综合审明,所知方能较为真切。”这不仅是研究戴震思想所要把握的,研究其他思想家也应该如此。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都是近代的大学者,他们基本是以求实精神来对待清代学术的。但他们又都从事过政治活动,是当时政坛上的活跃人物,其学术不可能不受政治的影响,如章太炎对龚自珍、魏源的评论,就带有政治立场上的偏见。他们的清学史著作都不是纯学术的,都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息息相关,从他们的学术史著述中能看出思想、政治等领域的脉动。书中对此作了有分寸的把握,注意在学术、思想、政治的互动中予以具体论述。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正如人无完人,书也难以成为完书。本书不可避免也会存在某些缺失,有些问题的论述还不够深入。书的出版是可喜之事,但也往往伴随着遗憾,这只有以继续孜孜研究来作为弥补了。

龚书铎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