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2014年被称为诸多的 “元年”,中国书业自然不能例外。在中国政治、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和转变的大背景下,大战略、大格局对出版传媒业的影响,同样前所未有地深刻。文化既可能相对敏感而超前、也可能相对独立而滞后,但无论如何,文化所镌刻下的痕迹,是直抵人心的。《中国书业年度报告》以年度为单位,所记录、遴选和观察到的年度轨迹,正力图通过现象并透过表象揭示那些令心灵和思想荡漾起波澜的焦点、趋势、事件、主题、场景、数据、行情。这也是其成为品牌出版项目的追求、使命和价值所在。
回望2014,展望2015,我们可以拣选并串联起若干的关键词。
融合。2014年堪称中国出版传媒业的“融合元年”。其标志不仅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战略,而且带动了此前同样由中央制定和推动的创意与设计服务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金融的融合等一系列融合政策的深化实施。业界闻风而动,迅即捕捉了这一大势,不断上演着一出出“融合”的大戏。融合的大幕已经开启,因而,各种版本、各种戏路、各种桥段也就值得特别的关注。把握其中的趋势,剖析其中的情节,洞悉其中的问题,将是未来出版传媒业的核心母题。
复合。与“融合”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复合”产品、“复合”模式,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出版传媒业的另一种趋势。传统出版形态加上数字化、互联网、移动APP、互动游戏、AR技术等,成为复合型的新产品形态。而大书城的多元复合业态,O2O的普及,更是改变着传统书业的原生面貌。复合的业态模式、商业模式、技术模式、营销模式、金融模式等,都在丰富、重构着出版传媒业新的业态结构。例如,自助出版、众筹模式的诞生与中国化应用,就有力地展现了出版传媒业“复合”“跨界”的潜能。
数字化。对于中国出版传媒业来说,2014年数字化已然不是概念和乌托邦了,尽管商业赢利模式还未普遍建立起来,但各种数字化转型改造的项目、各种数字化的应用产品、各种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的APP,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之财政部文资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更是不断加大力度,从专项资金角度,资助传统出版社、报刊社进行数字化改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无一例外都规划了数字化战略,类似时代传媒的“时光流影”项目、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易阅通”项目等,已经构筑了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后者更是将目光投向国际,2014年年收益就达到了4.5亿美元。2015年4月该公司获得了伦敦书展评选的“市场焦点成就奖”与“《出版商周刊》图书行业技术供应商奖”两项提名奖,开创了中国数字化产品获得国际主流大奖的先例。
教育改革。教育永远是最受宠、最受重视的话题。对于出版而言,教育决定了出版的走向。因此,2014年,紧随2013年教材教辅新政之后,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牵动了出版人的心。此外,还有有关职高教育方面等的政策动向,也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除政策搅动了市场之外,各种与数字化、在线化、移动化有关的教育解决方案,更是占据了教育出版的发展前沿。在线教育已然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品群、技术群和产业群。在线教育前景光明,但同样困扰业界的,是离大面积赢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童书。童书似乎是正在走下坡路的传统书业,以及不温不火的出版业最具亮色的板块。不仅童书产品不断创新、出新,而且童书市场不断掀起令人羡慕的热潮;不仅童书展会此起彼伏,而且童书版权的国际化程度不断被突破。围绕童书如绘本、图画书、玩具书、游戏书等的国际合作,以及相应的国际化营销,让童书产业走在了出版业的前列。完全有理由断言,童书依然有“第二个黄金十年”。
实体书店。对于实体书店,2014是一个有喜有忧、可圈可点的年份。以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为标志,实体书店获得了上自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读者普遍的关注。财税政策进一步向实体书店倾斜。各省新华发行集团不断加大主业提升、馆配团购、多元经营的力度,大书城改造进入3.5时代,各种体验店(中心)、文化复合中心层出不穷,与电商结合的新型业态,也推进迅速。实体书店的未来命运并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悲观。其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店营销对接,不仅没有弱化,而且还在诸如《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这样的行业权威媒体推动下,得到了强化。因为,不论移动电商如何发达,对接服务、品牌营销都是永恒的主题。
微信营销。2014年,可谓中国出版发行业微信营销大激发的一年。借助微信,出版社、书店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粉丝营销、圈子营销深入人心。以其为代表,新技术带来的新营销之风,开始吹进了一向保守、滞后、迟钝的出版发行业界。相信未来新技术推动的新营销,将持续为出版发行业注入新的动力。
当然,2014年还有不少的主题词,本报告将为读者诸君一一解读。
2015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它所行进的轨迹,不可能脱离它的历史。因此,循着过往的路径,把握现时的走向,我们就能理解当下,也能洞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