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缘
——唐树义与林则徐的交集过往3
时光车轮倒回去,向历史深处回溯189年。
清道光六年(1826),贵阳举人唐树义(字子方)蒙皇上恩典,分赴湖北补知县用。因协办审案有功,破格任咸丰知县。初涉仕途的唐树义没有想到,不久他会与一个叫林则徐的福建人相遇,他们将演绎出一段感人肺腑“山海情缘”。
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有“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誉。
道光十年(1830)秋,林则徐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此后历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河道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他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为治理黄河,他曾顶风冒雪步行数百里,查看沿河地势和水流情况,并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高粱秸逐一检查。
在林则徐担任湖北布政使期间,唐树义与他初次见面。当时,湖北监利县荆江大堤溃口决堤,县境洪水泛滥。知县唐树义一面组织赈灾,一面筹集巨资,重修荆江大堤。堤刚筑好,又逢暴雨,江水几次漫过堤坝。唐树义身先士卒,亲自率部来到堤上,捧土负薪,誓死保护新堤。突然,狂风大作,巨大的波浪,猛扑堤坝,危在旦夕。唐树义临危不惧,中流砥柱般立于水中,镇定自若。于是,溃散的人群,又聚拢过来,落石沉船,奋力抗洪。须臾,风向逆转,雨势趋缓,江堤得以巩固。唐树义成了当地民众眼里的“神人”。因防汛之功,清廷赏其知州衔,晋升汉阳府同知。对唐树义临危不惧,涉水筑堤这件事,很快被林则徐知道了。作为上司,林则徐对唐树义赞赏有加。
道光十五年(1835),经湖广总督林则徐、湖北巡抚裕泰举荐,唐树义入京觐见道光帝,并得到赏识,升任甘肃巩昌知府、代理道员。于是,徐、唐就此惜别,各自东西。
道光十八年(1838)11月,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次年6月3日在广州虎门海滩,敢作敢当的林则徐将英商鸦片当众销毁,此事轰动一时,他因此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然而后来,由于英军的威胁,道光皇帝倏然翻脸,林则徐不仅被革除所有职务,而且被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于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7月,英雄林则徐忍辱负重踏上了戍途。同年9月3日,林则徐被贬遣戍时途经兰州。此时,唐树义在兰州道道员任上。林则徐受到了陕甘总督富尼扬阿(号海帆)、甘肃布政史程德润(字玉樵)和唐树义的盛情款待。林则徐对唐树义有知遇之恩,如今,恩人身处逆境,他岂能怠慢?林则徐抵达兰州前三天,唐树义便派出专人,远行百里之外恭候迎接。林则徐一到兰州,富尼扬阿、程德润、唐树义等就在遐迩闻名的名园—“若己有园”设宴,为林则徐接风洗尘。其间程以诗为赠。唐树义是否有诗相赠林则徐不得而知。但是林则徐却有诗赠唐树义,题名《题唐子方观察树义〈梦砚图〉》,此诗叙事兼具抒情,长达34句。作品详见本书下册之后集中《同题雅韵》。
林则徐《题唐子方观察树义〈梦砚图〉》,冯飞先生有较为准确的解读。他认为,林则徐那饱含深情的笔触,并不仅仅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层面徘徊停留,而是另有深意蕴含于字里行间。尤其最后两句是颇值后人用心揣摩、掂量—“名父之子薪克负,明德达人天所牖”。这是林则徐借唐父阳山公当年在广东阳山县衙“尽忠哀绝”一事,表达对成山唐氏的敬佩之情。而“筹笔宣毫慎勿苟,传世砚田胜千亩”。不仅有民族英雄对唐氏家风的鼓励和赞赏,更包含着一代英豪林则徐对唐氏后人的期待与祝福!笔者对冯先生的解读深以为然。
在兰州,林则徐前后逗留八天,疲惫的身心暂得休整,而他与唐树义的缘分仍有延续。三年后,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先是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旋授陕西巡抚。唐树义奉召调任陕西按察使兼布政使,与林则徐搭档治陕。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在此期间以治滇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道光三十年(1850),朝廷第二次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处理洪秀全、冯云山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林则徐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任途中,享年66岁。
时光又逾四年,咸丰四年(1854)正月二十三日,太平天国军进攻武昌,唐树义受庸臣上司的嫉妒和掣肘,在金口全军覆没,遂写下《上文宗皇帝遗疏》,纵身一跃投江殉国。卒年62岁。
也许,唐树义临江一跃的瞬间,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往事,比如亲人故旧,比如成山别业,比如抗洪抢险,等等。而诸多故旧中,他无疑想起了林则徐,这个他官宦仕途的“伯乐”,为官做人的楷模。林则徐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与唐树义赤胆忠心、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交相辉映。
民族英雄林则徐,一代廉吏唐树义,一个鞠躬尽瘁,逝世履新之途,一个死而后已,愤而投江,虽各自精忠报国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山情海谊,至今仍被世人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