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复述能力:比背诵重要100倍
复述能力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极为关键的才能。所谓复述,是对所阅读材料的一种再现能力,但这种再现和把一张纸放进复印机当中,复制出一张一模一样的纸张来是有很大差异的。复印机的全文复制,等于我们日常所做的背诵,是以严格遵守全文内容,全文再现为目标的。但复述不一样。有人说,复述是一种局部的、部分的背诵能力,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背诵是一种力争和原文达成一致的再现,而复述的过程中可以有我们自己头脑的加工,甚至说有你对原文材料的某种创造性在其中。
我们先看一下背诵和复述的差别。背诵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记忆力,而复述可以练就一个人的再现能力、加工能力和创造性。背诵是不需要加工和创造的,是反对加工和创造的。你加工了、你创造了,你就偏离了原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背诵和复述完全是两码事儿。
说到对写作的影响和帮助,复述的功能是大于背诵的。背诵的是别人的东西,是可以在你的文章当中加以引用的,但复述因为连带着加工和创造,对你的思维和表达是有极大帮助的。这就是为什么100个孩子,如果背诵一首诗歌的话,其达标的要求是背出原文,一字不差;而复述则可能是大同小异,甚至不同的孩子差异很大,但往往同样精彩。
为什么我非常强调一个人的复述才能呢?
是因为复述中的思考、加工和创造和我们练习写作有着某种天然一致的路径的存在。对写作而言,无非是将眼前的景致经过大脑的思考,再转化成语言文字的过程;或者将头脑中已经积累的某些素材进行加工、组织,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便是我在定义作文时所强调的“对素材的战略性安排”。而复述和写作其内在的路径,都是把材料经大脑而转化成文字——写作是你自主选材转化成书面文字,复述是对特定材料转化成口头文字。
复述(左)和背诵(右)的简单对比
如果你喜欢背诵古诗词,即使你能对《春江花月夜》《石壕吏》这样的长诗倒背如流,如果不能从诗歌中领会到诗人写作的精妙,只是能背诵而已,那么你在写作时至多可以引用三言两语,绝不可全文引用,更不能变成自己的文章。但如果你对上述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其中一定包含着你的思考、你的加工和你的创造,那么你会发现:在复述的过程中,你的大脑要想漂亮地完成一次复述过程,一方面你需要把诗歌或材料的内容还原成某种画面,再复述;一方面你需要找寻自己的句子,来复述其整个内容。——当然,诗歌背诵的时候多,故事、文章等复述的时候多,这是材料上的一点差别。所以,在你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作业:请你复述整个故事。
要想很好地复述一个故事,养成良好的复述能力,进而对你未来的写作有所帮助,首先你需要反复阅读原文,甚至是精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越是细致,关注到的细节越多,那么在复述过程中就越容易。其实,这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常识:复述需要你抓住文中多个要点进行综合连缀成文。朴素的理解:阅读就像吃东西,复述就像消化它们,只有当你吃的足够多的时候,你才有的消化。所以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是敷衍潦草的,那么你在复现内容的时候,势必困难重重,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形成画面支撑你复述啊!
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养成复述能力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复述故事开始。尤其对广大的青少年而言,读故事是日常学习中一个常见的场景,当你读完一个故事的时候,合上书本。如果条件不许你出声复述出来,则不妨闭上眼睛,让自己进入轻松的冥想状态——让你的头脑去复现刚刚读到的故事。一遍复述下来,打开故事书,再读一次,然后合上书再复现一次。然后比较两次复述之间的差别,看一看自己在第二次复述时补充了怎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其实暴露了你读书时的某种缺点,甚至是弱点,这不是坏事——起码这体现出你在阅读时的盲区,经过几次反复的训练,是可以弥补自己读书时的不细致、容易忽略的角落的。
一定要总结!我们的任何进步,都是在总结当中完成的!
其次,从故事开始练习复述,是因为故事比较有意思。故事比较有意思,是因为故事有很强的情节。这些情节对一个人来说,是更容易首先在敏感的人脑当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读故事,任何人都能代替复原其基本面貌——这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事是随着情节走的。你要从一个情节进入到另一个情节,从一个阅读点跃迁到另一个阅读点,让自己的阅读过程在一种起伏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当我们阅读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时,第一章中作者一再写到即将到来异常罕见的大暴雨,这就意味着某种重大事件的到来。而高加林沮丧的回到家中,在愤懑中带来一个令全家感到震惊的消息:自己不再是老师了!也就是说,作者路遥对这本书的情节设计,是从高加林被革除民办教师资格开始的。这意味着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陷入到一个低谷中来,他不再年轻的父母也遭遇这样的打击。后来的他会重新回到教师队伍吗?还是会有更好的选择?——路遥已经在第一章中置入了第一个情节,引发读者的关注,读者渴望继续读故事,想知道进一步的故事,读者的阅读欲望被有效地打开了。
你的眼睛看到的是静态的文字,而你的头脑必须形成曲折的故事线条(好的作者是安排了这条曲折的故事线条的,就看你能否领略到),你才能不觉得书是枯燥的、乏味的,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好书比看电影——那种流动的画面给你的滋味更美好。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人脑固有的机能。要想让自己的头脑更加的灵活,练就属于你的最强大脑,就必须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除了反复阅读,更细致掌握原文之外,我们需要对所读文章有一种总的把握,这就是阅读经验的累积效果。
以故事而言,它往往是某个主要角色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呈现,比如在许多寓言故事当中,狼这个角色总是想吃掉白兔这样的弱小动物的;而狡猾的(或者说聪明的)小兔子总需要保护自己,从而想尽办法防止被吃掉。这就是两个角色之间的一种常见的人物关系。
即使在复杂的故事当中,比如在《西游记》当中,唐僧总是一本正经、一心求佛、一路向西的;猪八戒总是贪吃好色的代表,容易被各种妖怪给诱惑;而孙悟空则本领高强,充满正义,取经路上的大部分困难都是他解决的,等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对人物形象尽早生成我们的心灵印象,那么我们在复述故事时,我们会沿着人物的言行、人物之间的关系自然展开。换言之,我们是在理解故事、理解人物言行当中实现复述的。
此外,除了对故事的复述,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可以把任何文章作为复述的材料。故事只是开启复述能力的起点,当我们已经走过起点,便不要在意复述材料是否是故事。对一篇充满作者意见的议论文,一篇饱蘸情感的抒情文,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我们都应该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复述,复述的累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感知全文的结构、触动我们在智力层面对写作的认知,都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