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任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超越运气
从用户故事中寻找创新机遇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那种能让人感受到“理论之美”的理论家(相反,很多理论家总是在做一件事——展示理论的牵强与笨拙,让人对理论望而生畏)。这表现在他的理论不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且他能将其理论赋予一种明显的“故事感”和“场景感”,消解了所有理论自带的“灰色”。

克里斯坦森以提出“颠覆性创新理论”而著称。近十年来,这种理论在中国商业界被反复提及和引用(虽然不少时候是被当作一种理论饰品),其影响力不能说不大。本人从1998年开始关注他的思想和著述(当时他只是哈佛商学院的一名讲师),读完刚刚出版的《创新者的窘境》,我“以激动的心情”在《互联网周刊》上写了一篇详细介绍这本书的文章。他的理论之所以能让人“激动”,是因为它更像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情景展示和场景推演。一个强大到独孤求败的公司,如何凭着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的产品,最终打败了自己?一个弱小到令人同情的公司,如何凭着最不起眼的产品,从走自己的路开始,逐渐踏上别人的路,终于让别人无路可走?关键还不在于以弱胜强的结果,而在于丝丝入扣、渐入佳境的颠覆性逻辑。克里斯坦森用理性而沉静的语言把这个逻辑讲得让人跃跃欲试。

半年前,知乎的首席执行官周源先生向我推荐了《创新者的任务》这本书。我用了3个多小时读它,完全停不下来。

很多大师后期写的书,更像是在舞台上舍不得离开时的重复和唠叨,但《创新者的任务》这本书,我确信是克里斯坦森的著作中最值得读的一部,它对身处创新、创业一线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克里斯坦森以前的著作,无论是《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还是《创新者的基因》,虽然精彩,但仿佛都是在为这本书做铺垫。

前面几本书让我们目睹了各种颠覆性创新,理解颠覆发生的逻辑,而《创新者的任务》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通过体系化的操作,真正打造出一款引爆市场的颠覆性产品?

市场上时不时会出现“爆款”,偶尔也会出现对整个行业搅局的颠覆性创新。实际的情况常常是,“爆款”之后难再有爆款,“搅局”之后,泯然众人。这也是克里斯坦森构思这本书的基本焦虑和基本困惑:颠覆性创新如何避免“撞大运”的命运?颠覆性产品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吗?

经过长期、大量的案例研究,克里斯坦森和他的研究团队得出结论:颠覆性创新可遇且可求。一个产品之所以能实现颠覆,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只不过人们常常是侥幸、碰巧做对。对在哪里?到底有多对?他们常常茫然不知,而且常常将无关紧要甚至起反作用的“原因”归结为原因。可想而知,这样的好运气只能是一次性的,想复制这样的好运,成功率与守株待兔一样低。

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任务》始终在说一件事:如何让颠覆性创新操之在我而不是撞大运,如何有方向、有策略、有方法、有流程地实施颠覆,创造可持续的“爆品”。

克里斯坦森的这个创新方法论即“用户目标达成理论“(Jobs to Be Done)。克里斯坦森建议,每一个创新者都应该通过“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这个镜片,从用户视角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和阻碍。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能够让我们通过产品功能,看到用户日常使用产品时涉及的社会和情感因素,详细还原用户达成目标的背景。这不仅有益于产品本身的改进,而且能够让创新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商机。

当下,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方式和速度以及数据量都呈指数级增长,用于数据分析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且性能都在不断提升。我们有更好的条件用于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理应利用这一优势条件针对用户需要达成的目标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体验。

即使是过度竞争的市场,也不缺少用户需求,缺少的是发现客户隐秘需求的意愿和能力。如果你能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揣摩用户需要达成的目标,像医生一样从表面的症候解读出用户自己都不知道的任务,你的企业就会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并获得惊人的成长。

吴伯凡
知名媒体人、学者、商业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