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测绘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3 仁寿殿和北配殿的内部

(2006年7月4日,周二,晴)

早饭后与小丁陪着老王老师由东宫门进园,先到仁寿殿内详查。

殿内后门附近摆放有两面红木立框的水银镜子。大些的高度在四米左右,宽度在两米以上,具有令人震撼的大尺度,据说是乾隆清漪园时期保留下来的原物,尽管镜面上的水银多有脱落,但保留至今依然十分难得。另一件尺寸稍小,大概为清末重修颐和园时所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镜面依然平整,能把物像反映得十分清晰,可见当时工艺之精良。

室内的小件陈设(如香炉)等都以掐丝珐琅工艺为主,铜丝之间填以天蓝色珐琅料,发色纯正;令人惊奇的是在硬木家具的包角部分也使用这种珐琅镶嵌工艺,可见当年宫廷对这种材料的喜爱。

仁寿殿匾额。

在室内临近墙壁的四边平台上都有用木板覆盖的板块,下面是冬季为生火取暖准备的灶台,可见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北方冬季的取暖问题。

乾隆时期这组建筑被称作勤政殿,布局与现在相仿。那时因在圆明园设有皇帝办公区,乾隆在这里处理政务的记载不多。勤政殿和圆明园都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当1892年重建颐和园时考虑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要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专门强化了这片宫廷办公区,并建成仅次于故宫的一片宫廷区。仁寿殿的名字取自《论语》“仁者寿”之意,殿内宝座上方悬挂有“寿协仁符”金字大匾,匾下设有金龙盘边的玻璃围屏,上面刻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宝座两边的抱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下联: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时,往往坐在地平床上的宝座上训政,另外在地平台的左侧为光绪皇帝设一个宝座。

作者绘仁寿殿室内地平测稿。

据史料记录,帝后临朝多在黎明时分。这时天色未明,值班太监会打开大殿内的水晶灯和前后大门,在殿内外的鼎炉里放置香料点燃,造成一种香烟缭绕的神秘气氛,随后,大臣们由前门鱼贯而入,分班站立,帝后则由仁寿殿后面的隔扇门进殿,落座。据清宫档案记载,1897年曾在这组建筑群里举行庆贺慈禧63岁生日的筵席,庆寿的宴桌多摆在大殿内和仁寿门两边的院子里,在东宫门内檐下安排有面西演奏的宫廷乐队,可算是宫廷区的多功能使用实例。

老王老师针对现场情况给出的意见是,要抓紧时间测量室内的地平床、宝座、家具和挂落等物品,因为室内测量需取得园方文物处的同意,又得有工作人员在场,受时间制约的因素较多;至于建筑立面和外檐装修的测量,工作人员下班后依然可以进行。后来证明老王的话很有预见性,几天后园方就不再为我们进入室内测量提供条件了,这是后话。


下午查看位于仁寿殿东北角的北配殿室内,两个同学在室内拉尺寸,由一位园方的女工作人员陪同,她原来负责室内展览的讲解和卫生。

北配殿的室内空间和装修基本保持原样,两种透雕挂落将室内空间分成五部分:中部、次间和梢间。中部空间和次间由隔扇窗和雀替构件分隔,次间和梢间之间在两侧部分又加了两段装饰。这里的落地罩部分都是红木透雕,做工和材质都非民间工艺可比。据说这两个配殿的功能是:“外臣谒见(皇帝)后赐御膳之处。”北配殿室内还保留有当年的字画装饰原貌,尽管有些字画的装裱部分有些残破和撕裂。

在分隔主次间的隔扇窗与纵向横梁之间有一块大的帖落画,画心上镶嵌着由同治年间的状元、曾任礼部尚书的徐甫写的大篇书法,内容为宋朝司马光所著的《独乐园》部分;徐甫的书法字体工稳、浑厚,深具台阁气象,书法内容又符合颐和园的宫苑特点,能在这里悬挂多年应该是得到了清朝帝后的欣赏。


快收工时,又与小王老师去东宫门外的朝房(现在做售票处使用)看了看,与学生一起测量了正立面的几组尺寸后,发现这里的明间、次间和梢间的尺寸基本一致。再转到房子后面,看到槛墙上面的菱形窗还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面貌。这两排外朝房各由两栋五开间的单层建筑组成,室内为四架梁结构。

晚饭后约小王老师出去散步,先到谐趣园宫门,再沿后山小路走到石舫,后从前山沿着长廊回来,大概用了一个多小时。在松堂和船坞之间,发现几处遗址很是清幽,其中之一为清可轩遗址,里面的几组建筑遗址设在几个不同的台地上,有的靠近石壁,有的把石洞包在建筑内部,石壁上摩崖石刻甚多,时至黄昏,多来不及细看,可改日再细细游览。


晚上躺在床上,翻看一篇有关样式雷与颐和园的文章徐征,《样式雷与颐和园》,收入《建筑世家样式雷》,北京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第101—138页。,了解一些样式雷图档与颐和园的关系。

在北京西部的“三山五园”中,唯清漪园建造的时间晚,瓦木结构坚实,虽然遭到1860年英法联军的劫毁,但骨架尚在。根据同治三年(1864)内务府对清漪园内各个单体做的清点,得知尚存建筑40处,其中前山25处,后山14处,昆明湖9处,后来光绪时期的修建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展开的。

同治年间,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随父参与慈安、慈禧两位太后的陵寝工程,而后独掌清东陵中两位太后陵寝工程的修建,很受太后们优遇。后来重修圆明园时雷廷昌等曾多次受到皇帝和太后召见,光绪初年他们又参与修缮北京城内的三海工程,深得皇室器重。这时在样式房供职的匠人有16名,其中雷姓族人占有6席。

位于仁寿殿西侧的假山,成为分隔办公区与帝后生活区的分界线;其中有小路通往帝后的生活区。

仁寿殿西侧立面,帝后可穿过假山来此“上朝”会见大臣。

光绪年间整修颐和园,由雷廷昌负责的样式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留存到现在的样式雷图文档案超过万件。光绪年间,他们为重建颐和园所绘的图纸就有308张(其中经鉴别标明“样式雷”制的图样)。据学者徐征介绍,这部分图存只是他所能看到的部分。由于现在的样式雷图样分归不同的单位收藏,大部分图档不对外公开,所以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国内的主要收藏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档案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博物馆、北京档案馆等。

在前些年的一些古籍善本拍卖会上,还可以零星见到几张“样式雷”图纸的拍卖,但起拍价已经很高。那时向老王老师建议我们学院可以选购几张作为“镇馆”之宝时,他曾回答:“一张、两张不解决问题,这些图纸只有经过整理和系统研究后才能发挥其学术价值。”实际上,后来能够见到的样式雷图纸价格已经越炒越高,再想买下来已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