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余戈是一位军人,是一位真正的军事迷。不要以为只要穿上军装,都自然成了军事迷,不见得。身上穿着军装,却并不真正懂得军事,这样的人并不少。穿上军装,并且懂得军事的人,也不一定全都对军事潜心钻研到入迷的程度。朋友们告诉我,现在的军事网上很热闹,年轻人当中有一大批军事迷,“玩”得很深。他们对当今军事高科技领域的进展情况相当了解,对各种高性能的先进武器装备相当熟悉,对当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动向也相当关注——虽然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很准确,也不是每一种见解都很内行。作为一名老军人,我觉得这是一条好消息,一种好现象。我国近30年来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益改善,富裕的人越来越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怕就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当中再没有人关注军事,再没有人钻研军事。如果那样,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得了健忘症、幼稚病。

我们热爱和平,并不热爱战争,但忘战必危。这句话可以从各个不同层面去解读。从中国的历史层面去解读,中国战败的教训太惨痛了,百年耻辱,没齿难忘。从当今世界现实生活的层面去解读,世界各国的电视新闻中哪一天没有战争?世界哪一个角落没有战争?哪一个国家不在研究战争?哪一支军队不在准备战争?从一支军队、一位现役军人的层面去解读,意义更加直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朝一日,有准备地去投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同毫无准备地去投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胜与败,生与死,结果将有天壤之别。从一个民族心理的层面去解读,对于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交战双方对战争中结下的怨恨都已释怀了吗?道义责任(哪怕只是口头上的)都已承担了吗?最后,从厘清战争历史真相的层面去解读,我们对每次战争、每个战役、每次战斗,其取胜或者失利的过程、原因、经验、教训,都搞得十分清楚了吗?不见得。有很多东西至今仍是一本糊涂账,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在今后战争中遇到相同的情况,很可能重犯相同的错误。

感谢余戈,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争史的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他不是从宏观的、政治的、浮泛的角度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而是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从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翔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闻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见到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余戈写的是真正的战争。他写的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具体的战役战斗——1944年发生在滇西的松山战役。就内地半个多世纪来的抗日战争研究史而言,余戈的这本书,有两个突破,或称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国民党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是我们殊死拼杀的敌人。在抗日战争中,它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日同盟军。面对共同的民族敌人——日本侵略军,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都曾为捍卫自己亲爱的祖国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共同回眸那一段难忘的战斗岁月。超越时光,“认同”的东西将会逐渐增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军事文化传统,这是不该否认的。日本侵略军,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甲午战争距今115年;“九一八”事变距今78年;全面侵华战争距今72年;太平洋战争距今68年。日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距今64年。这一切,我们都还记忆犹新。对于中国军人来说,不应该忘记一点:日本侵略军有战斗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用“武士道精神”一言以蔽之。要从多方面去寻找,要从历史事实中去寻找,要从日军的平时训练和对战役战斗的组织实施中去寻找。余戈就是在进行这种具体的寻找。还有,日军、美军对待寻找战亡者、战争中的失踪者的执着,对待处置战亡者遗骨的严谨与庄重,也常常令我颇多感慨。与之相比,我们有时反倒显得草率、粗疏。这是对待人的一种态度,对待军人的一种态度,是对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战斗精神的一种悉心呵护。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兵家千古名言,发明权属于我们中国。敢于正视敌人的优点,是我们自信的表现。切记,千万不要让我们自己把“知己知彼”这句话喊成一句空话、套话。

最后还要特别提到一点:余戈的写作风格,是一种细心考证的风格。他拒绝任何戏说、想象、推理的成分。对于松山战役,他查遍了凡是能查到的文献资料,走访了所能寻访到的亲历、亲见、亲闻者,踏访了松山战役旧战场的每个角落,显示出军事记者不凡的调查采访、资料鉴别和叙事把握能力,写出了令人颇具“信任感”的文字。

余戈的写作态度把我感动了,我倚在枕上读他的书稿,半夜给他打电话:“这篇序我为你写,最迟什么时候交稿?”


朱增泉 中将

2009年2月13日晨草于北京航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