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路上拍大片!超实用旅游摄影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旅行摄影常用的5种镜头

对于可换镜头的相机(单反相机、单电相机、微单相机)而言,镜头往往是比机身更花钱的东西,当然了。如果是那种买了一个单镜头套机就一路用到扔的人,就没办法了。可既然这样为啥不直接买个更方便更轻巧的一体式数码相机呢?

本书对镜头采用的分类依据主要还是焦段,因为焦段决定了用途和用法。一个50mm焦距的标准镜头,无论价格是800元还是8000元,其用途和用法都是一样的,区别10%在于照片的画质,90%在于用户用它拍片时的满足感。没错,摄影爱好者的大多数钱都花在了“满足感”这三个字上面。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一般指焦距在35mm以下的镜头,而24mm以下的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视角很大,可以拍到更多的东西,但同时也会拍到更多不需要的东西。所以广角的焦距越短,视角越大,控制起来也就越难。

广角镜头有变焦的,也有定焦的。常见的定焦焦段有16mm、20mm、24mm、28mm、35mm等,变焦的范围大多在16mm~35mm。从样图可以看出,不同焦距的广角镜头在使用的时候视觉效果差异还是很大的。24mm和16mm听上去只差了8 mm的焦距,但用起来的感觉完全不同。而且焦距越短,这种差距越明显。

广角镜头容易使图像产生畸变(原本平直的东西在画面上被弯曲),而且焦距越短,畸变越容易产生,这是由广角镜头的光学结构决定的。对于畸变的控制能力是评价广角镜头光学素质的重要方面。

基本上,在所有其他条件(品牌、光圈、画幅等)都相同的情况下,广角镜头的价格随着焦距的缩短而增加。不过这条规律受到厂家定价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仅供参考。

24mm|f/8|1/25s|ISO 200|拍摄于湖南张家界

35mm|f/2.2|1/2000s|ISO 200|拍摄于云南丽江

16mm|f/8|1/640s|ISO 200|拍摄于江苏阳澄湖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通常指焦距为50mm的镜头。

至于为什么要用“标准”这个称呼,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它的视角最接近人眼的视角。当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摄影界流传的许多说法都是这样)。如果手头有一支标准镜头,把它装在相机上拿起来看一看就知道,提出这种说法的人不是缺乏常识就是压根没玩过标准镜头。

事实上,标准镜头指的是焦距接近于所用相机画幅的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对于全画幅而言,焦距在40mm~55mm的镜头都可以算作标准镜头。

50mm|f/2.8|1/250s|ISO 100|拍摄于新西兰普卡基湖畔

50mm的镜头因为结构简单、设计方便、用料节省,所以价格基本上是所有镜头中最便宜的(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所以标准镜头经常是新手买入的第一支定焦镜头。

标准镜头的主要特点是视角非常中庸,拍出来的照片也容易显得平淡。所以标准镜头虽然便宜,却并不容易用。要把标准镜头用出彩,是很考验水平的。

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也叫远摄镜头,一般指焦距70mm以上的镜头。也有把焦距300mm以上的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的。

长焦镜头也有定焦和变焦之分,定焦的常见焦段有85mm、100mm、135mm、200mm、300mm、400mm、500mm、600mm等,变焦的一般从70mm开始,可以到300mm~400mm。

长焦镜头的特点是可以把远的东西拉得很近,效果相当于望远镜。而因为拍摄距离比较远,所以透视效果被大大弱化了,直接后果是画面很平,前后不同的场景似乎被叠在一起,这在摄影圈子里被称为空间压缩。

70mm|f/11|1/320s|ISO 200|拍摄于土耳其卡帕多西亚

300mm|f/8|1/400s|ISO 200|拍摄于日本京都

和广角镜头不同,长焦镜头哪怕焦距差得很多,效果看上去也差不了多少。比如200mm和400mm的镜头,尽管焦距相差一倍,但使用起来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因此,长焦镜头的用法比较单一,对于拍摄水平的要求也不像广角或标准镜头那么高。另外,由于视角小、视野狭窄,再加上景深比较浅,焦外虚化厉害,长焦镜头适合拍摄特写,比如人物、鸟类、野生动物的特写等。

长焦镜头的价格基本上和焦距的长度呈正比,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焦距越长的镜头越贵,这一点和广角镜头是相反的。

大变焦镜头

这种镜头没有什么标准,一般来说变焦倍数(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大于 5的都可以归到这个类别。

这种镜头通常也被称作旅游镜头,因为焦段涵盖了从广角到长焦的范围,基本上一支镜头装在机身上就可以应付各种拍摄需求,对于力求减重和方便的旅行摄影爱好者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所谓的“一镜走天下”指的就是这个。

凡事有利即有弊,大变焦方便也是有代价的。大变焦的镜头往往光圈都没法做到很大,一般以f/3.5~f/5.6为主流,有些在长焦端的最大光圈只有f/6.3。并且因为镜头光学结构复杂、镜片多,光学素质一般也不会太好。一句话,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特殊镜头

除了上述这些常见的镜头种类,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镜头,要么无法归类到上述任何一种,要么虽然可以归类,但用法上有特殊之处。对于旅行摄影这个特定的领域而言,比较有可能出现的是以下两种:鱼眼镜头和微距镜头。其他诸如移轴镜头、折返镜头之类因为用户太稀少,在此不做介绍,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上网搜索。

鱼眼镜头的外形非常有特点,前端是一块很明显的拱形玻璃,看上去有点像灯泡。和普通的超广角镜头不同,鱼眼镜头的成像都带有严重的桶形畸变,但它能够获得180°甚至更大的视角。这种镜头之所以被称为鱼眼镜头,是因为鱼的眼睛视角也可以超过180°(比目鱼不算)。

16mm(鱼眼镜头)|f/4|1/30s|ISO 800

16mm|f/4|1/30s|ISO 1000

16mm鱼眼镜头的视角(左图)对比同机位16mm超广角镜头的视角(右图),拍摄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大教堂

至于微距镜头,接触过的人应该比鱼眼镜头多多了。顾名思义,它是能够凑得很近拍摄各种细节的镜头。

微距镜头的常见焦距一般是50mm、100mm、200mm三种,也有一些例外,但基本都在这三个数值附近。比如右图这支脍炙人口的腾龙 90mm微距镜头。

50mm|f/8|1/160s|ISO 200|花的真实大小大约1厘米宽

大多数真正的微距镜头都可以达到1:1的放大倍率,也就是说,拍到的图像和真实的物体一样大。这个要怎么理解?举个例子,假如拍一朵半径36mm的花,1:1的放大倍率意味着镜头对这朵花所成的像半径也是36mm,而135全画幅相机的胶片或者图像传感器的宽度正好也是36mm,这意味着照片上这朵花会占满整个画面的宽度。达不到这个放大倍率,就不能称作是真正的微距镜头。

除了能够在很近的距离拍摄之外,微距镜头普遍的特点是锐度特别高,成像质量好,因此在拍摄人像、静物甚至风景的时候也非常好用。

旅行时的镜头搭配

说完了所有的镜头,最后该说说这个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两难选择。对于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带的东西越少越好,最好什么都不带两手插兜哼着小曲儿就走。但另一方面,长途旅行必定有很多拍照的机会,稍微有点追求的摄影爱好者总希望能带上点像样的设备拍点像样的照片,哪怕出不了书好歹也能在朋友圈里求个赞。

对于这样矛盾的需求,解决办法往往因人而异,取决于更偏向哪方面。

方案一:如果对拍照完全没有兴趣,最多是到景点拍个到此一游而已,那就带个手机吧。其实某些型号的手机拍照功能不比一些高端一体机差,比如图示的这两台(诺基亚的Lumia 808和松下的Lumix DMC-CM1),堪称拍照手机中的战斗机。

方案二:如果对照片有一点点追求,但又实在不想带太多东西,或者本身已经带了太多的东西,那么不妨带一台好一点的一体机,比如索尼的黑卡系列(图示的这台等效焦距24-600mm的SONY RX10 MK3就是很合适的机型)。根据想要的功能和对便携性的承受能力选择就行了。

方案三:如果对画质的要求比较高,为此可以牺牲一些便携性,那么一台单反/单电/微单相机加上一个大变焦的镜头就差不多了。如果愿意多带一支镜头以应付一些弱光的情况,可以加上一个50mm或35mm的大光圈定焦镜头。这样的搭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换镜头,极端情况也能应付,画质什么的基本有保证。

方案四:如果是个摄影发烧友,想要拍到能震惊朋友圈的风光人文大片,那么根据需要,镜头搭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全能型重装方案——俗称的“大三元”搭配(16mm35mm/2.8+24-70mm/2.8+70-200mm/2.8),优点是从超广角到长焦覆盖全焦段,并且光圈和画质基本能应付各种拍摄环境;缺点一是巨贵巨重,二是长焦端仍旧略显不足,如果要拍鸟类等野生动物明显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可以把70-200mm镜头换成更长的70-400mm镜头,体积重量会进一步增加)。

两头翘方案——超广变焦(16-35mm)镜头+超长变焦(类似70-400mm级别的)镜头+一支50mm的标准镜头。优点是焦段延伸足够,并且比“大三元”方案轻巧一些,缺点是中间焦段有一定缺失。考虑到35-70mm这个焦段基本上用一支50mm镜头来替代也够了,所以这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妥协。

全定焦方案——14mm+20mm+24mm+28mm+35mm+50mm+85mm+100mm+135mm+200mm+300mm镜头自选组合。首先绝不推荐带全套定焦出门旅行。如果只能带一支,那么选28mm或35mm镜头;如果带两支,加上85mm或135mm镜头;三支的话,加上20mm或24mm镜头;4支的话再加上200mm或300mm镜头。全定焦镜头的优点是大光圈,成像素质优异,并且很锻炼水平,缺点是麻烦得要死。

大致来说,我能提出的建议就是这几种,读者可以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无论如何,出门旅行玩得开心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过多的器材拖累了脚步,但也不要因为器材的局限性而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