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遇见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接管我们的人生——选择

1.1 选择做妈妈,是人生的一场修炼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

——史蒂芬·柯维(《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很多时候,做妈妈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

我讲了很多年的家长课,学员大部分是妈妈和准妈妈,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从小学学历到博士都有。她们的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家里的孩子少则一个,多的四五个;孩子的年龄跨度也很大,从几个月的小婴儿到二十几岁的成年人都有。

我曾经问过大家:

提问 你们是如何决定成为一个妈妈的?

这是她们的一部分回答。

“我们喜欢旅行,一直没打算要孩子。但是到了35岁,忽然觉得再不要就成大龄产妇了,没想到真想要孩子的时候发现老也怀不上,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就怀孕了。”

“老公是几代单传,所以婆婆一直催我们。大宝是女儿,婆婆一直希望我们再生一个。要是再生一个女儿,真不知道是不是要一直生下去。”

“我的原生家庭有4个兄弟姐妹,我们关系很好,所以我也想多生几个孩子。”

“我大学刚毕业,还没打算要孩子,但意外怀孕,就把孩子留下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根本没准备好。”

“我们是重组家庭,虽然我们在原来的婚姻中都有孩子,但我们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糊里糊涂地做了妈妈,有些人从备孕开始就精心策划,也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妈妈了,但无论怎样,我们发现,做妈妈这件事,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曾经不止一个妈妈告诉我,生了孩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去抱自己的孩子。我想,她们抗拒的是妈妈这样一个身份。当妈没有回头路,我们的人生头一次要对另一个生命负这么大的责任,怎能不忐忑。

孩子不总是画报上的那个天使,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弱小的生命,在日后会带来无穷的挑战。不明原因的哭闹,被打断无数次的睡眠,怎么也减不回去的肚子,幼升小、小升初简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孩子终于长大了一些,又遭遇青春期,“天使”秒变“小恶魔”……

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教育理念,以及来自老人的各种经验传授,新与旧之间,中和西之间,我们经常不知道如何去甄别和选择。

围绕孩子,人际关系一下子多出很多分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的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的家长等。这些关系往往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但却要面对和处理。

有人选择了全职、半职,也有人还在苦苦支撑着,管理不好自己,也没能管理好孩子和家庭。

仿佛一夜之间,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选择。从小到大答对过无数选择题的我们,现在面临真实世界里的选择,往往无所适从,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可参考。

做了妈妈,无论你是否曾经拒绝长大,在这一刻,没得选了。怨天怨地怨社会没用,怨孩子怨老公怨父母也没用,只有一个选择摆在面前,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也就是说,你的所有选择,责任人只有自己,这是人生修炼最重要的一课。有了这样的勇气,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好妈妈,而生活也会给予我们最丰厚的回报—我们因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1.从“都是因为你”到“看见我自己”

“王老师,我的孩子13岁,每天早晨和放学都会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有时候一天打好几个电话,即使提前告知我们不能按时回家,他也会坚持打。他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有中午才跟着爷爷奶奶吃饭,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两年了。我问了周围的朋友,他们的孩子都没有这个问题。一个男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呢?”

——妈妈A

无独有偶的是,妈妈B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儿子自从初中住校,每天都给父母打五六个电话,会问父母在做什么,煤气关了没有;下雨要带雨伞,晚上天黑开车要注意安全,路面发亮的地方有水不要走。但不同的是,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月就停止了。

提问 为什么孩子的情况类似,但结果却不同?

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教育的问题,在他们的整段描述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我们小时候学写作文时都知道写作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大部分家长说别人都很详细,比如孩子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老师说了什么、其他人说了什么等,但是在这里面唯独缺了主演—自己,或者一笔带过“我什么方法都用了,不管用”。我很少听到人们能清晰、完整、客观地描述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这背后是我们常有的一种思维习惯—都是因为你。遇到问题找怪罪的对象,看别人的问题一大堆,而自己的问题全都是盲点。

都是因为你

·都是因为你的出生,我把那么好的工作都辞了。

·都是因为你每天这么忙,带孩子都成了我一个人的事儿了。

·都是因为你妈老给孩子喂饭,他现在都不会自己吃饭。

·都是因为你上课老说话,老师老来找我。别人家的孩子都不这样,都是你不正常。

·都是因为你老打电话给我,让我很难堪。

于是我们拼命地纠正别人。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只不过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年龄的一个特点而已,本来不是事儿,但是因为我们不断去纠正,最终反倒变成了问题。

当我们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则往往一点点的改变就能带来奇迹般的变化。那么如何看见自己呢?这就好比在你的家里安装一个摄像头,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自己,你会看到什么?此外,你也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想法

·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情绪

·我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法

让我们来看一下妈妈A和妈妈B都有些什么不同。

妈妈 A

背景

第一次来上家长课。

想法

一个这么大的男孩子,一天到晚老给家长打电话,是胆小的表现,不正常。

情绪

烦、抵触。

做法

(1)孩子去了一次两周的住宿夏令营,回来以后就开始一天给父母打好几次电话。过了一段时间,父母因为要去外地照顾姥姥姥爷,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在家,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点评|孩子总是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一些事情产生恐惧,比如怕黑,怕被关在屋子里出不去,怕父母消失。这个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就产生了各种担心和恐惧,但父母没有关注,接着他又经历了第二次和父母的分离。

(2)妈妈问周围的朋友,朋友们说他们的孩子都不是这样。

点评|“比较”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焦虑,只会让我们看孩子越来越不顺眼。没有任何两个孩子之间有可比性。

(3)旁边有人的时候,妈妈会耐心地接孩子的电话,虽然外表温和,但内心排斥,接孩子电话的时候老想快速结束通话。

点评|孩子需要的就是想知道妈妈是安全的,妈妈是爱我的;但是妈妈的语气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爱,他感受到的是妈妈有点烦自己,是被拒绝,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着自己的行为。

(4)孩子会问爸爸几点回家,提前15分钟一定要打电话给爸爸。

孩子:“爸爸,你是不是在喝酒?”

爸爸:“没有啊!”

孩子:“我能感觉到你喝酒了。”

爸爸:“就喝了一点。”

孩子:“那你别开车啊。”

点评|孩子担心爸爸的安全,担心爸爸酒驾;但爸爸没有坦诚面对,孩子感到的还是不安全。

(5)妈妈会劝说孩子以后不要老给妈妈打电话,因为妈妈特别忙。

点评|妈妈的劝说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对,但是他还是没有能力战胜恐惧啊。

孩子需要的就是感受到安全,但父母的抵触使得孩子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一直都没有得到满足。

妈妈B

背景

这个妈妈在三年前来上我的家长课,当时她觉得新的理念很别扭,不好掌握,但是她知道改变要从自己开始,于是她把很多话写在小纸条上,家里的房间甚至是卫生间都贴满了这些小纸条,直到自己烂熟于心。

想法

孩子最近突然每天都给我们打很多电话,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我可以做点什么呢?

情绪

从担心到享受,再到坦然。

做法

(1)联系老师,确认孩子在学校是否遇到什么问题,老师说孩子一切正常;妈妈想也许是因为孩子初次离开父母住校,有点分离焦虑,可以理解。

点评|妈妈没有怪罪孩子,没有止步于私下里瞎嘀咕,她主动选择自己做些什么,她能够接纳和面对孩子住校这样的现实,她接纳孩子的感受。

(2)妈妈问了孩子的想法,孩子说:“我就是担心你们,现在社会这么乱。”

点评|妈妈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连接。连接不仅仅体现在一件事情上,它反映的是家人之间长期的一种状态,是彼此的信任。

(3)妈妈:“谢谢你对爸爸妈妈的关心,你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们有时可能接不到,不要太担心,我们一定会注意的。你在学校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们爱你。”

点评|妈妈坦然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连接。

(4)儿子每次打电话回来,妈妈接到电话都如实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没有接到儿子的电话,也不会特别焦虑。

点评|这是放手,妈妈放手让孩子体验他的真实感受。

(5)孩子的电话从每天五六个,到三四个,到一天一个,再到一周一次,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月。

点评|妈妈没有急于求成,她知道改变需要时间,她相信孩子会慢慢走出这种焦虑的状态。

当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妈妈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他的这种担心和恐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选择、接纳、连接、改变、放手,正是本书5章的内容。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接纳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家庭的连接永远不断,改变从自己做起,静等花开,最后是带着爱放手;我感到特别欣喜的是这些在妈妈B的身上全部看到了。

妈妈A后来告诉我,当她不再纠结于打电话这件事后,儿子的情绪也好了很多,和妈妈聊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以下是她在微信群里分享给我们的心得。

和亲们分享一下我回家后这3天的感受吧。我属于落在人群里就不想被人注意到的那类人,也不善言辞,现在竟然想着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说实话好奇怪,此刻我怎么会有和老公以前谈恋爱时写信的那种感觉呢,既激动又紧张。王老师的能量真的太强大了,听过老师的课后我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不感受不知道,真的是不可思议,我现在竟然对娱乐新闻节目不感兴趣,喜欢上看书了,感觉以前的自己傻傻的,浪费了那么多的美好时光,好在一切都还不算晚。

回来后我对儿子打电话这件事也没有再纠结,欣然接纳了孩子的这种行为,也学会多觉察自己。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许多问题其实是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这两天儿子也很开心,在睡前特殊的时光里我们聊了许多话题,包括他对初中生谈恋爱和同学之间暴力行为的看法。之前是不怎么聊这些的,这让我很欣赏他,好好地夸奖了他一番,他很开心地睡觉了。

以前感觉孩子是内向型的,现在突然发现他活泼可爱了很多。自己之前只是揪着孩子的问题不放,久了便形成了心结。当我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时,发现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孩子行为的原因也变得清晰起来。

前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开了小型家庭会议,整个过程特温馨、特有意思。我和老公还一起制订了减肥健身的计划,由儿子监督。这个课程真的是太有效了。虽然对王老师教授给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有些我还没消化吸收,一知半解,但今后我学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现在我的计划就是先把书认真读完,专心按作业的要求去做,一步一步地来,一点一点地进步。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得更好,所以第一步我要把书认真地读一遍。今后要多向老师和各位亲们交流学习。祝大家开心快乐每一天!

很多妈妈告诉我:看见自己是多么的难。是啊,如果不做妈妈,也许我们都没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呢。如果永远把重心放在抱怨别人上,那一定做不了好妈妈。做人不也是一样的吗?

每日一小步

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

从我们记事开始,很多事情就已经无法重新选择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身高、肤色、性格、文化等,这些都是人生拼图上的底色。等到我们长大成人,终于开始接管人生,接下来就会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生家庭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求学之路不一定顺利,工作也未必称心如意,我们的能力和期望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鸿沟。面对这样一手“烂牌”,很多人会说:“我真的别无选择。”

有些人开始抱怨上天的不公,让我们拿了一手烂牌。不幸福的童年,未能如愿的高考,工作如同鸡肋,婚姻遇人不淑,喝凉水都长肉的基因,总是控制不住的脾气……每当遇到困难,我们总想找个能怪罪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家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也可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或者我们会埋怨自己;但最后发现,抱怨并不能帮到我们,反而会让我们原地踏步,对生活越来越不满意。其实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能改变的也只有我们自己。如果你能看到这一段文字,你的人生其实已经由你掌管了。

有时我们期待别人给我们答案。这些年我遇到很多妈妈向我寻求帮助: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每天早晨哭闹;婆婆总是给孩子吃太多的零食;老公脾气不好,两人无法沟通;青春期的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不喜欢上学;无数次减肥,但越减越肥……她们有时坐在我的对面,有时和我隔着手机的屏幕,我从她们的眼神里感受到无助。也从她们发给我的短信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她们深深的焦虑,每一个人都在问我:“我什么办法都没有,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而我知道,即便我给了她们一个被无数次验证的“绝对真理”,也会被“但是”全部推翻,因为我们擅长给自己找借口。选择权其实在自己的手里,只有心甘情愿地选择才是最有效的。

修炼从改变思维定式开始,而改变思维定式的第一件事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注意一下,你今天有没有说“我不得不”;也许嘴上没说,但或许心有所想,比如:

·我不得不做饭,因为别人做的饭太难吃了。

·我不得不上班,因为我要挣钱养家。

·我不得不陪孩子写作业,因为如果我不这样,他就不好好写。

·我不得不吃垃圾食品,因为我管不住自己。

·我不得不冲着孩子大吼,因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我不得不让孩子上课外班。

不知你有没有“中枪”?

“不得不”的背后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它带给我们无力感。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所以,尝试着把“不得不”替换成“选择”,这样你会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

·我选择自己做饭,因为我做的饭更好吃。

·我选择上班,因为我在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这给我带来经济收入。

·我选择陪孩子写作业,因为我想陪伴他、帮助他。

·我选择吃垃圾食品,因为它很便捷,而且美味。

·我选择冲着孩子大吼,因为我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我选择引导孩子坚持不懈,因为努力是一项能够持续终生的重要品质。

不用评判自己,只是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记录下来,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

(1)我不得不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我选择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2)我不得不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我选择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3)我不得不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我选择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4)我不得不让孩子

我选择引导孩子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2.当妈很少“纯天然”,只要开始就不怕慢

当我们知道做妈妈要反观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这样一个如此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以前所受的教育竟然大部分都用不上,我们基本上都是无证上岗。

有的人学习高深的科学知识非常擅长,但在做妈妈这件事上屡屡碰壁;有的人在单位管理员工很有章法,但面对孩子却束手无策;还有的父母生意做得很大,吃过很多苦,有着超强的抗挫力,但一提起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掉眼泪……很多妈妈,她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非常出色,上刀山下火海都能搞定,但是唯独对做妈妈这件事情感到很挫败。

提问 为什么做妈妈这么难?

因为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带着几十年来自身成长的烙印,但自己却毫无察觉。

对于父母的养育方式,你是全盘复制,还是全盘否定?

在我的家长课堂上,有很多体验式活动,家长们经常要扮演孩子,体会做孩子的感受。扮演结束后,我不止一次看到妈妈们泪流满面,她们在扮演孩子的时候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但最让人痛心的是,她们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当年父母的影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经历了原生家庭养育方式带来的痛苦之后,又对其全盘否定,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一出生就被爷爷奶奶带走,养到2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妈妈脾气暴躁,所以我没少挨打挨骂。从小我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和我妈不一样的妈妈,但是我只知道我不想要什么,在推翻了父母的养育方式之后,接下来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只是想着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让她不喜欢我。那个年代关于养育孩子的书籍也很少,也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互联网。有朋友向我推荐一本《斯波克育儿经》,我也看不下去。所以,稀里糊涂地把女儿养到十几岁,确实基本没有打骂过她,也维持着还不错的母女关系,但她猛烈的青春期让我无所适从。我意识到以前的“散养”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缺乏原则,缺乏必要的坚持。从父母严苛的养育方式走向纵容,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无论是哪种方式,当我们觉察到这一点后,就好像在黑暗的房间打开了一盏灯,恍然大悟。那么,对于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到底是复制还是否定?都不是,它应该来自我们不断思考和实践之后的新选择,是我们给自己和孩子定制的新选择。

你习惯用脑思考,还是用心感知?

我有一个学员,她的妈妈是个农村妇女,养育了五个孩子,即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而孩子们却非常尊敬妈妈,她们长大成人后有什么问题仍然愿意去听妈妈的看法,因为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很有智慧。这个学员说到自己曾经大龄还未婚,相亲二十几次都没有成功,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妈妈不着急也不催促,反而安慰她说:“这次又没成,你一定很难过吧?”我当时脱口而出:“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认同对方感受的方法。”这是现代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理念,而且是非常难做到的一件事。显然,妈妈没有学过这些方法,她说出的话是经由自己内心智慧的指引。

我经常听妈妈们谈论怎么对付孩子。以我们成年人的头脑,有来自职场上的分析能力,有来自商场上的精明算计,有来自学术研究中的执着,按理对付一个小孩子是绰绰有余的。每当此刻我通常会打断大家,然后问一个问题。

提问 你是在用脑思考,还是在用心感知?

用脑思考往往是对外在的分析和评判,我们会不自觉地评判一件事情的“对与错”、一个人的“好与坏”,从而用“我应该……”来解决。

·怎么考了97分,那3分是怎么回事?我应该好好说说他。

·这道题昨天不是做对了吗?怎么还错?你应该好好反思。

·你是哥哥,怎么能打弟弟?这件事是不对的,你太自私了,我应该教训你一顿。

用心感知是向内的洞察,是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评判;是感知对方的内心,而不是给他贴标签;是用心体会对方的需要,然后找出解决的办法。

方法|

·如果我考了97分,我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我昨天做对了这道题,今天又不会做,会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我是哥哥,我会因为什么打弟弟?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是什么感受?

用脑用惯了,找到心的感觉其实挺不容易的。有一些简单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心。

方法|

·闭上眼睛,感知一下。如果你身体僵硬,八成是在用脑思考,所以要让身体放松。

·深呼吸,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

·找出孩子的一张照片,看着他。这个孩子,你爱他胜过一切。他不是那个处心积虑要和你作对的小魔头,他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他也爱你胜过一切。

我们和孩子、和亲人的关系不同于工作关系,它需要我们先找到自己的心;心找到了,做妈妈的感觉也就找到了。

我观察了一下,那些在幸福家庭长大的女孩子,当她们成为母亲后,通常都自带养育自己孩子的天然智慧。但这些人毕竟还是少数,如果你是那大多数,不是一个“纯天然”的好妈妈,也没有关系,至少你能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很多人走上从事教育道路的原因,她们希望去影响和造福更多的家庭。只要开始了就不怕慢,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也许以后会因此成为天然的好父母呢。

万能清单

怎样才能给妈妈加满“油”

几十年前,妈妈骂孩子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不同了。我经常在家长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我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妈妈们知道对孩子不该打不该骂,但关键时刻总是忍不住,即便忍也是强忍,结果都快憋出内伤来了。

提问 在什么时候,你最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的回答是:“身体疲劳的时候、生理期、事情太多的时候、老公不合作的时候……”

做妈妈确实是激发了我们由内到外的各种能力,于是大家都在“超常发挥”。养育孩子本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但是由于妈妈不放权,身边的人就没机会做,自然也就做不好,这也就让妈妈更不放心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妈妈们事事亲力亲为,但带来的问题是过度透支自己;透支自己的结果是无法控制情绪,于是妈妈一发火,殃及全家人。

提问 在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的脾气最好?

大家的回答:“睡了个好觉、吃美食、和朋友聚会、逛街、做美容、读了本好书、健身……”

乘坐飞机的时候,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在起飞前播放的“安全须知”里都会强调,如果身边有老人和小孩,请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然后再帮助其他人。妈妈的情绪是家庭的晴雨表,影响着全家人的和谐,而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会有平和的心态。

但是很多妈妈说自从有了孩子,工作量翻了几倍,时间严重不够用。如果又添了二宝三宝,恨不得每一天都和打仗似的,不仅自己如此,全家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超负荷运转的,妈妈哪里有时间照顾自己呢?其实做妈妈这件事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巧妙地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这样既照顾了自己,孩子也能健康成长,整个家庭也会回到和谐的状态。

在课堂上我曾经做过一个活动,名字叫“爱的能量杯”。我把一个玻璃杯注入红色的水,代表一个妈妈一天的能量。也许我们昨天睡了个好觉,今天早晨能量杯是满满的;也许昨天晚上老二发烧,一晚上都没睡好,那么今天的能量杯已经不满了;接下来,各种意外开始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家的早晨发生的各种意外:

老大今天早晨才说要穿校服,但校服昨天刚洗还没干,赶紧拿吹风机吹。

老二吃饼干,渣子撒了一地;刚换好衣服,就泼了自己一身的果汁,赶紧换衣服。

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都送走,正琢磨着今天晚上和闺蜜约会穿什么衣服,父母打来电话说厨房的下水出了问题,满地是水,我还要打电话找人去修。

老公打来电话,说晚上有饭局,那么就没人看孩子了,所以我和闺蜜的约会只能取消。

……

等到下午两个孩子回到家,妈妈能量杯里的能量就仅剩一点点了。这个时候一丁点冲突都可能会点燃这个快没有能量的妈妈,那时候,所学的任何方法估计都统统丢到脑后了。

对此,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下自己的一切角色,此刻我们不再是妈妈、老婆、子女、员工……问问自己内心的需求。刚才说的这位妈妈花了30分钟时间写下了这个清单:

Why 什么样的事情最消耗我的能量?

·时间紧的时候出状况。

·屋子里太乱。

·不被关注。

在这一点上,人与人的差异很大。比如聚会对于一个外向的人来说是获得能量的方式,而对于一个内向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消耗能量。我观察过自己的能量杯:和很多人应酬消耗我的能量,陪孩子玩那些打仗的游戏,哪怕只有几分钟都很耗能;相反,陪孩子练琴、上课外班这样的事情,很多妈妈都头大,我却觉得挺有趣。

这个妈妈也反思了一下自己,她特别爱整洁,所以果汁洒一身、饼干渣掉一地、孩子校服上的污渍等都会让她特别烦,不马上处理就难受。另外,她需要被理解,老公临时有约她能理解,但老公说了一句“反正你和闺蜜见面啥时候不能见,再说你们一起聊天也没什么重要的事儿”。这种不被理解消耗了她的能量。

确切地说,不是那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消耗掉我们的能量。了解这一点,会让你更能对各种意外的发生有心理上的准备。

What 我的需要是什么?

·有序。

·整洁。

·被理解。

了解自己的需要很重要,比如当这个妈妈知道是自己对整洁标准要求过高,就不会简单地迁怒于孩子。因为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果汁洒身上、饼干渣掉一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以后可以选择一些不会掉渣子的食品,或者给孩子选择不易洒出的杯子来喝果汁。当她知道自己需要被理解,就可以告诉老公:“我和闺蜜约会看起来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但这对我很重要。我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烦恼以及各种资源,这会让我的能量满满,我特别需要你的理解。”

How 有什么事情能给我能量?

方法|

·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瑜伽课。

·读一本喜欢的书,并且分享给其他人。

·烘焙。

·和死党吐槽。

·与老公约会。

·看到孩子可爱的时候。

妈妈的能量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注满,有时仅仅需要10分钟,比如冥想;有的可能是一项长期爱好。这个妈妈喜欢烘焙,她告诉我,揉面的过程非常静心,所以她可以在孩子们都上学之后做一款新学的甜点;或者可以看看今天瑜伽课的课表,有时间就去做个瑜伽。

有压力不要自己扛,我们的烦恼来自亲人,但我们的快乐也是来自他们。翻看孩子小时候的视频和照片,和老公在白天约个会,另外还可以和自己的三五好友吐个槽,互相之间鼓个劲。

下面该你啦,写下自己的加油清单,但最重要的是去做。

Why 什么样的事情最消耗我的能量?

What 我的需要是什么?

How 有什么事情能给我能量?

3.四个妈妈的故事:手拿什么牌,都能打出彩

这些年通过讲课,我认识了很多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女性。说普通是因为她们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不一定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她们有着普通人都有的烦恼,要面对不如意的原生家庭,要为柴米油盐操心,要面对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说不普通是因为无论命运给了她们什么样的底色,她们都能拼出绚烂的色彩,我在她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共性:勇于选择、不怕失败、不断学习。

这些妈妈,有的在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全职在家,有的做了一段全职妈妈之后重回工作岗位,也有的是在做全职妈妈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职业,还有的妈妈休完产假就去上班。我看到的是: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她们都能过得很精彩。下面我来讲讲4个妈妈的故事。

活在当下,专注于做好一件事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从孩子出生起就一直是个全职妈妈,也是我家长课的学员,那时候她的孩子3岁多。她痴迷绘本,她家的沙发上、柜子里都陈列着绘本,她知道去哪里能买到品质高又不是很贵的原版绘本,她能说出这些绘本作者的所有作品,她能告诉我这些绘本上每一页我没留意的妙趣。5年过去了,她一直很认真地做着一件事—让孩子爱上阅读。她会定期地根据主题陈列书籍,比如圣诞节期间她会把所有关于圣诞的书籍摆在小书架上,再过一段时间她又会把和动物相关的书籍找出来。她把所有的书都扫码存放在一个手机系统中并管理起来。

如今,她的原版绘本藏书已经有5000册。儿子现在已经8岁了,果然是个读书达人,上小学二年级,酷爱阅读,尤其是历史和地理书,英文阅读水平很高。看她的朋友圈也很养眼,每日读书、钻研做饭、收拾院子里的花圃。最近儿子开始学钢琴,她也把小时候学的钢琴重温起来。我曾经建议她要不要做点什么,比如开个公众号教妈妈们帮助孩子进行英文阅读。她很淡定地笑了,这个不是她的目标,她的目标就是陪伴儿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不去杞人忧天,活在当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是最大的幸福了。

拿得起放得下,为人父母给了我们勇气

我认识的另一个妈妈,她选择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专心做妈妈。她也是我家长课的学员,曾在国内一家知名地产公司工作,是最早期的元老之一。有一天,忽然我在她的朋友圈上看到,她已经辞职带着孩子去加拿大上学了,就因为孩子喜欢冰球,而加拿大打冰球的环境更好。离开国内打拼了十几年的事业,离开国内舒适的环境,去了加拿大一切就要从头开始,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这是她赴加拿大一个月后发的一条朋友圈信息。

赴加满月,冒泡报平安。我真的好忙碌,每天奔波于各冰场、超市、家具卖场,终于从四白落地、家徒四壁,到可以坐着,对,是坐着吃饭;从失联状态到买手机、装Wi-Fi、开银行账户、拥有信用卡、考驾照、买车买保险买钢琴;从研究报名各冰球训练营,到学会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总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像国宝大熊猫咪咪,为什么?因为我每天都要在心里千遍万遍地问自己: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最大的挑战是每天要操持伙食,这对半辈子没进过厨房的俺来说真是人生要补的重大课题。好在咱冰雪聪明,凭想象和记忆,也能迅速整出菜肉蛋奶色香俱全的伙食,以至于娃儿也很惊叹:“妈妈,你是在飞机上学会做饭的吗?”儿子,要是有这样的飞机,务必给妈妈整一架来。

后来我们通电话,聊起一个人在外带孩子的诸多不易。我问她有没有后悔,她说不后悔,这完全在她意料之中。再后来,看她的朋友圈,儿子冰球越打越好,被顶级私校录取,而她自己竟然又开始上学了。她把做妈妈当作一个工作,用工作的态度来对待。她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陪伴;我想,当有一天需要放手的时候她也会欣然放手。

拿着一手“烂牌”,一样打出彩

我的一个学员妈妈,她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坎坷。她3岁之前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妈妈无条件地给予了她很多的爱,可以说用“宠爱”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在她3岁的时候,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从那一天起,妈妈就像变了一个人,经常发脾气,对她不是打就是骂。学校里的同学知道她没有爸爸,经常笑话她、欺负她。后来她去问同学为什么要欺负她,大家说,因为她的妈妈经常去学校数落这些同学,所以他们就报复到她的身上了。

从3岁开始就拿着一手“烂牌”,但她没有仅仅停留在抱怨上,她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初中毕业她离开了妈妈,来到北京当了一名“北漂”,在一家公司做器材销售工作。小小年纪的她非常努力,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命运似乎没有就此放过她,给了她一次又一次打击。

她和一个歌手谈恋爱,一起做乐队。她开始抽烟、喝酒、泡夜店。男友做生意需要钱,她用自己的信誉担保去借钱,但最终生意失败,债务落到她的头上。为了还债,她去一家唱片公司上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的抑郁症开始出现,白天上班时一切正常,但晚上严重失眠。她不止一次地怀疑人生,看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也就是在这时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他们一起开了自己的公司,而她的抑郁症也慢慢痊愈了。当人生尘埃落定,她开始想做一个妈妈了,但又突然被检查出患了子宫癌。于是她用了半年的时间四处求医,尝试了各种疗法,半年后怀上了自己的宝宝,是个可爱的女孩儿。

做了妈妈以后,她开始到处学习家庭教育,也就是这个机缘我们才认识了。她开始给很多妈妈讲课。新手讲师往往担心自己讲得不好、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而她关心的是如何去帮助更多的妈妈走出迷宫,我想是因为她最能理解什么是走投无路。

这个在3岁的时候不巧抓了一手“烂牌”的女子,只要有可能,她就努力去做命运的主人,虽然很多时候根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她一路摸索着做选择,有的选择带来好运,有的选择带来痛苦,但她没有放弃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尝试,而上天也一次又一次地用奇迹回报了她。

做妈妈不是牺牲,是完善自我的开始

在我成长的年代,没有“全职妈妈”这样一个名词。我在军队大院长大,有一些家庭里妈妈不工作,一般来说都是因为文化程度比较低,作为随军家属,只能做一些换煤气罐、在小卖部卖东西这样的非正式工作。在我人生的前40年里,从未想过女性还可以不工作,因为那代表着放弃自己。

女儿出生后我很快就上班了,而且还从科研机构跳槽到美国公司。在我工作了19年的时候,儿子出生了,我由一个在美国公司工作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了一个全职妈妈。3年后我跨界成为一名自由讲师,从事家长教育至今。我体会过职场妈妈的种种,也了解全职妈妈的生活,而且还经历了从全职妈妈到一个全新职业的转换。

2011年,在我做了两年全职妈妈的时候写了一篇博客,它道出了我那个时候对全职妈妈这样一个选择的看法,我至今仍然认同。

做全职妈妈有两年多了,最近经常有妈妈问我打算什么时候上班,也问我以前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最后总是来一句:“你真是能为你家天天牺牲自我啊!”我很诧异,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有任何牺牲。

但我知道大家所谓的牺牲是指什么—是经济的不独立,是事业的中断和再就业的困难,是每天和小孩泡在一起的琐碎,是不被认可的社会地位以及各种风险。而实际上经济独立人格依赖的大有人在,有工作的也不是没有失业的风险,工作的琐碎即便做了老大也在所难免,至于所谓的社会地位那完全是给外人看的。

“牺牲”的说法透露出来的是委屈、是抱怨,实际上人生的任何选择都谈不上牺牲。即便父母所谓的为孩子吃苦也不是牺牲,是选择而已。觉得吃亏就不要选,选了就别觉得亏。所以,更合适的说法也许是“放弃”,而任何放弃其实都是为了得到。

我不喜欢对任何选择争斤论两,但如果实在要算计,其实做全职妈妈是得到了更多。我应该感谢天天,而不是他要感谢我,虽然全职妈妈是我做过的所有工作中最辛苦且责任最大的一个。

在天天出生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辞职,当时计划得很好:请两个保姆,休完产假就上班。为了让工作不受影响,我在坐月子的时候就开始看工作邮件,在网上给员工做年终绩效考核,非常敬业。

改变我的想法的是小生命无法阻挡的魅力,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慢慢“中毒”。记得天天四个多月的时候,每天早晨他见到我就露出无比灿烂的笑容,抱起他后他就兴奋地大叫,用他的脸不停地蹭我的脸,浑身散发出迷人的气味。原来的工作顿时黯然失色,让我一下子“喜新厌旧”。这种魅力让我“中毒”至今都不能自拔。

后来我理性地论证了辞职这个选择,理由包括:①3岁以前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而妈妈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②不希望天天跟着保姆长大,更何况保姆是稳定性极低的;③专心做妈妈能更从容,不用纠结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无法平衡。

但是实际上理由在后,内心的选择在先。人生过半,身外之物越发显得不重要,至于有没有这些理由其实都不重要。

在我看来,做一个妈妈有这样4个境界:

·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

·享受天伦之乐。

·见证生命的成长。

·完善自我。

现在回过头看这段话,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更贴切的总结了;而这一切都是儿子天天给予的,虽然他浑然不知。也正是这段专心做妈妈的经历,让我走上了学习家庭教育的道路,成为一个原来想都不敢想的自由职业者。也正是在做妈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和惰性,让我勇敢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走上一条不断完善自己,并且帮助其他人完善自我的道路。

那么,做妈妈有回报吗?

有,孩子对我们的爱固然是一种回报,但更大的回报是我们因此能不断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