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主持人要注意倾听

听是主持人的责任,而且能够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听是主持人的责任,先听才能有效地传达;听是主持人的责任,不听又怎样进行沟通和交流;听是主持人的责任,否则谁让你当代言人。听,使你积累;听,使你厚重;听,使你成熟。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应该有极强的听的意识。

一、听对于主持人很重要

主持人的访谈活动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目的是希望采访对象能够帮助主持人弄清楚一些还不明白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主持人在访谈活动中,还必须具备听的基本功。主持人获取新闻事实材料,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公众代表的身份,去找采访对象,听他说,同他谈。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往往需要各感觉器官相互配合,以便能够对客观对象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般说来,除了有听觉障碍的人之外,正常人都有听的功能。但是,对于主持人来说,仅仅能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善听。

是否善听,也是衡量一名主持人是否摆正了自己的角色位置的标尺。

从某种意义说,主持人的访谈活动,就是为了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材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善听。主持人应该善于从一般的生活现象中听出新闻。从节目的意义上说,主持人要通过访谈活动向公众展示丰富翔实的材料。而材料的取得,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善问,要能够在采访对象的谈话中,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材料,并进一步挖掘。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耳朵的功能,从当事人、旁观者、知情人的交谈中,“挖”出各种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和事实。

一个成熟的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当然,主持人必须善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表达与表述要有内容。只有善听,才能了解情况;掌握相关的新闻事实材料,才有发言权。

有的新闻事实会引起各新闻机构的广泛注意,并争相对该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这无疑为主持人的自我考核提供了一个机会。面对同一新闻事实,各新闻媒体在材料的展示上会有极大的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是否掌握了“听”的艺术。善听的人,能够听出事实的价值与奥妙,能够听出事实的要害与结果,并穷追不舍,深入挖掘;而不善听的人,即使面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也只能是听听“热闹”而已,无法实现相关信息的有机组合。

有经验的主持人在访谈活动中,听的本领是极强的,这不但表现为,他能够迅速准确地用自己的耳朵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材料,还表现在,他能够听出哪些材料是真的,哪些材料是假的,哪些材料有新闻价值,哪些仅仅是一般性材料。即使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主持人也能够发现问题,听出材料,并由此深入下去,挖掘出有价值的事实材料。

中国有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对于主持人来说,听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主持人的说、问、判断、分析、评价等等,都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听有偏信的一面,但如果能够将听与察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有效地克服偏信,并使自己不断地得到充实,走向成功。

二、主持人采访从听开始

主持人的采访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手段虽然作用不一,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深入采访,得到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和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主持人的访谈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同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粗到精。如果将主持人的访谈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的话,那么,这一过程通常是从“听”开始的。善听的主持人,以自己特有的机敏去“搜寻”新闻线索,只要对方说出一句有新闻价值的话,就会立即抓住不放,刨根问底,步步深入,直到取得满意的材料为止。当然,主持人必须处理好问与听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

主持人的许多问题,都是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问题的提出也是渐进式的。

主持人的耳朵,必须要像录音机那样灵敏,对于听到的任何话语都要能够记录下来,在任何场合和环境中,主持人都应该尽力去听,做到“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事实证明,有些节目就是由听到的某一句话引发的。赵忠祥做过一个节目《谈宝钢》,就是听人聊天发现了线索,然后深入采访,组织座谈形成的。

主持人要善听,就必须深入一些,只是坐在演播室里,能听到什么呢?而要深入一线,就要吃苦。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陈明就说:“吃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三、主持人怎样才算善听

善听是主持人的基本功,也是主持人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善听的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往往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意识地去摸索,不断完善,是主持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得来的。

怎样衡量一名主持人是否善听,怎样掌握善听的技巧与方法,这是每一位主持人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主持人要能够“听”出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主持人不但应该见多识广,还必须广闻,这样才能了解情况。要广闻,就必须深入生活,四处活动,事事关心,并要舍得投入,花力气去建立信息网,将自己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只有这样,主持人才可能耳聪目明;否则,成天坐在演播室里,背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或者模式化地向采访对象提几个问题,就会变成孤陋寡闻的人,这就失去了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基础。

对于主持人来说,广闻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主持人要广闻,但光有广闻是不够的。广闻就是多闻,而多闻所“闻”到的事实不一定都有新闻价值。在广听多闻中,主持人必须要能够听出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哪些材料能够立即就用,哪些材料应该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在此基础上,善听的主持人还要对所听到的许多事实材料,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便使自己的节目有序化。

在具体的访谈活动中,善听的主持人还应该听出哪个材料是关键性的,哪个材料是次要的,以便将话题指向关键性的材料,深入挖掘。善听的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别人看来一般化的材料,或者已经被多次报道过的事实,他却能够从中听到关键性、有新意的材料,从而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材料来。主持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平时注意锻炼自己善听的功夫,这对于提高自己捕捉新闻材料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主持人既要对事实负责,同时又必须克服从众心理。有作为的主持人总是设法将新闻材料深挖一层,而善听,正是深挖的必要手段之一。主持人应该从大量看似一般,熟听无闻,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生活现象中“听”到关键的、典型的事实,并将这一事实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衡量、剖析,挖掘出隐藏在生活中值得深思的新闻。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必须把“听”同观察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完整的现场感受。

2.要能够在“听”中能提取出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事物

主持人的工作,离不开和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用心注意人们的语言表现,不但能够听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材料,而且可以获得许多新闻人物生动的、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材料。这种材料对于节目的构成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它是最能反映新闻人物的风格、特长和感情的。善听的主持人对于富于个性特征的片言只语也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在有些情况下,由于采访对象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妙语连珠,而成为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3.要能够“听”出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

一名成功的主持人,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爱做“包打听”;二是建有畅通的信息网络,一旦发生什么事情,立即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迅速汇集到主持人这一信息“中枢”来。而这两个特点,又都集中在了善听上。善听的主持人,其新闻线索是丰富多样的,但这离不开主持人对于环境的处处留心,时时专注,及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强烈的责任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把自己的耳朵练得十分敏锐,各种信息源源而来,那就成为一名非常富有的主持人了。

四、主持人怎样才能做到善听

主持人能否做到善听,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1.应该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转化成为工作上的心理动力和情感动力。听,是由外界的事物引起的;而做到善听,则取决于主持人自身的精神状态。处于封闭状态的主持人,再强烈的外界刺激,也难以使他冲动起来。只有视自己的事业为神圣使命的主持人,才可对变化无常的事物保持注意,并从中听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材料。

2.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学会善听,就必须尊重采访对象,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主持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要同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打交道。他们的地位不同,表达能力有别。但是,主持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必须尊重对方,平等待人;否则,就会打破采访对象的心理平衡,使其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这将阻碍双方真挚的思想交流。采访对象不会向主持人真心倾诉,主持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听”了。

3.必须用心倾听

人在感受事物的时候,注意力的强度同感受的深度是成正比的。善听的主持人,总是紧紧追随采访对象的谈话思路,边听边思考,使自己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之中。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听出头绪与奥妙来,发现主题,甚至得到意外的收获。要善听,必须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把听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将感性同理性结合起来。

4.要注意配合采访对象

主持人的访谈过程,不但有一个采访对象配合的问题,当采访对象向主持人介绍情况时,还有一个主持人配合采访对象的问题。主持人在采访对象解答疑问时,不能无动于衷,应该让对方感到你对他所谈到的情况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主持人听采访对象谈话时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并非轻率、轻信,只是说,听懂了,明白了。一方面,表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使对方知道主持人在倾听;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采访对象,进一步调动起他谈话的兴趣和劲头。所以,主持人的反应,还有一个合理的尺度问题。

随着现在人们参与意识的增强,许多受众也走进了演播室,同主持人交谈。要尊重他们,认真听他们诉说,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如果人家在那里实话实说,你不真心倾听,这是对人家的戏弄。当受众一旦意识到他受了“戏弄”时,你也就到了被受众拒绝的时候了。

5.能鉴别事实真伪

任何人在介绍情况时,都不会像照镜子一样,毫不走样地反映出原来的事物,表达的态度也不可能绝对客观公正。主持人的采访活动,所面对的采访对象是有感情、有意志、有头脑、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所有的心理特征与当时的心理活动,都会在他的谈话中留下痕迹,叙述的事实自然会染上感情色彩,并会加上他自己对该事实认识与分析的成分,使这一“事实”的内容带有了叙述者的主观倾向性。也就是说,主持人不能把采访对象介绍的内容全当成事实接受,更不能对某些内容深信不疑。

有经验的主持人在听完采访对象的情况介绍后,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事实已经了解和认识的程度、对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直观判断,初步分析与推测出采访对象所谈情况的可信程度。在此基础上,主持人再通过有关材料的对比,以检验自己的判断与分析。主持人的任务就是沙里掏“金”,这“金”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这“沙”,就是影响事实真实性的采访对象的那些心理活动成分。如果主持人对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材料“沙”“金”不分,为采访对象的情绪所打动,被他们的偏见所左右,就会造成节目内容的失实。所以,主持人应该对采访对象所谈事实中的主观态度与感情成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从绝对的意义上讲,主持人从采访对象处了解情况,对方谈出来的任何事实都已经变值,是采访对象用自己的感知、理解、记忆、表达能力等个人能力对原有事实“加工”后的产物。特别是采访对象的喜恶态度和感情倾向的选择、过滤、加工再造,对事实变值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从相对意义上来说,主持人往往把采访对象谈出来的人、名、时、数等准确事实,同基本过程无大出入的事实,对人与物评价比较客观的事实,把符合人物特点又反映了采访对象基本意思的话语都视为真实的事实。也就是说,新闻事实只是一个相对值,要允许事实有一定程度的难以避免的变值。

五、主持人要正确对待新闻事实变值

新闻事实的变值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采访对象介绍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其中加入个人的心理成分,使原有的新闻事实增值或减值,这在采访活动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采访对象为事实增值,多出于一种强化心理,包括美化事实与丑化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使事实增值。例如,在美化心理作用下,采访对象对听到的事实总向好的方面联想,一旦表述出来,就会或多或少地增加美化成分;而丑化事实者,则会对其厌恶的东西给以夸大,往往会把问题、错误说得性质更加严重,其结果也是事实增值。

至于采访对象对事实进行减值,通常出自于一种淡化心理其中包括合理化作用与贬低事物的心理。合理化作用能使采访对象对他认为“好人办的坏事”的事实打圆场,试图以各种客观原因将问题淡化,以推脱责任或部分转移到其他方面;而贬低事物心理又使采访对象对他认为的“坏人假惺惺办好事”极力贬低其意义,将其成绩归功于其他原因,这些都会使事实减值。

一般情况下,当采访对象谈话内容的主观态度与谈话内容的性质相同时,所谈事实有增值倾向;而当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的主观态度同谈话内容的性质相反时,所谈事实有减值倾向。

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虽然有“黑箱”之称,但其间采访对象心理与事实的变值关系,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1.采访对象谈正面事实

当采访对象谈正面事实时,由于是表扬、称颂当事人,往往体现着对于人类美好的品质、情操和追求,任何反映也都应该是客观的。但是,当谈话主体与被介绍客体有某种关系时,谈话人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把介绍客体的行为作为实现自己社会需要的一部分,以强化或淡化对方的事实来表现自己,甚至将介绍的对方事实的好坏,视为自己好坏程度的参照点。在背景关系复杂的情况下,不见得都是被美化,同样也有被淡化的可能。

一般说来,采访对象和被介绍客体不是一个人时,如果他与被介绍者关系不好,或妒忌心强,其介绍往往会淡化事实;如果采访对象与被介绍客体关系密切,其介绍往往会强化事实;如果采访对象与被介绍客体没有什么“特殊”关系(指正常关系的两极发展),而他又心理正常,介绍情况时,主观态度对事实的影响较小,事实变值的可能性也就小,其介绍客观性强,也较贴近事实。

当采访对象同被介绍客体是一个人的时候,谈话内容为自我行为介绍。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一种较客观的态度,冷静地介绍与分析自己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摆出自己的成绩和问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仍然存在事实变值的问题。一种属于谦虚型采访对象,他们不愿意或不好意思谈自己的成绩、优点,在主持人的劝说之下,即使介绍情况,也常常会淡化事实,以避免“自吹自擂”、“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另一种是喜功型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的过程中,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往往争功委过,所谈事实有可能被淡化。

2.采访对象介绍反面事实

采访对象在介绍反面事实时,由于内容多含有贬义,有指责与批评的性质,采访对象在介绍这类事实时,不如谈正面事实那样轻松、随便,谈话人常会感到负有一定的责任,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言辞对事实的评价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后果。所以,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无论主客体是否一致,都会十分谨慎,往往淡化事实的情况比强化事实的情况要多一些。而当采访对象主客体一致时,这种情况会更加突出,以致拒绝采访或不配合主持人的采访,通过强调客观原因来淡化事实,或通过缩小事实后果来淡化事实。

主持人对反面事实进行报道,当采访对象主客体不一致时,如果采访对象与事实主体关系密切,会产生“亲痛仇快”之感,往往会尽力为之开脱、隐瞒,从而淡化事实;如果两者交往不多,可以较客观地介绍,或在“与人为善”的心理作用下,稍有淡化;如果是他厌恶的人、瞧不起的人的反面事实,在幸灾乐祸的心理作用下,可能会把自己没有根据的猜测、没有把握的传闻都不负责地掺进去,从而强化事实。但从程度上来看,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之外,平常的人即便是对自己不满的人,也极少有无端捏造而有意去强化对方反面事实的情况。

事实两极的临界点是中性事实,这类事实多为工作情况,采访对象在介绍这一类事实时,一般都较客观。在少数情况下会有两种例外:一是不完全排除谈话主体对自己不满的客体的行为,使事实弱化,对自己喜欢的客体涂脂抹粉,使事实强化;二是个别采访对象习惯于表现自己,在“听众效应”的心理支配下,可能会夸大其词,使新闻产生增值现象。

采访对象的情感倾向造成事实的变值,将直接影响到主持人的采访。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事实本身,还在于采访对象的情感也同样会作用于主持人,加强或削弱主持人对于新闻事实的感受与评价,而最终影响到访谈的效果。所以,主持人能否正确理解采访对象所谈当事人的情感,也是衡量主持人情感素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

六、主持人如何正视情绪感染

人在谈论事情时,无论事情的性质如何,都会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这种情感又会转换成为情绪流露出来。这种情绪不但是采访对象个人的情感流露,它还会对主持人接受事实带来一定的“感染”。

在访谈活动中,采访对象的感染往往是通过其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活动来传达情感,以沟通主持人相同情感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这种情绪的感染过程中,采访对象向主持人传递的事实信息少,而感情内容多。此时,采访对象可能会通过渲染以增强自己的表达效果,也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无意识地流露。但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情绪表达的“辅助语言”与人的体态语言都有相当的迷惑力,容易使人动情。

人谈话时的辅助语言系统中的音质、音幅及感染力,对于听话者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如果语言中再加入停顿、哭笑、语速等语言外系统的“补加物”,也可以加强语义的分量。如果谈话人再配以面部表情、手势、姿态语言,其感染作用会更强烈。缺少经验与意志薄弱的主持人,是很容易被其感染力所迷惑的。

所谓“感染”,实际上就是一种情绪传递。主持人访谈也是一种人际交往,采访对象传递某种情绪(包括有意或无意),自然希望得到主持人的感情共鸣。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完全拒绝接受,是违反人际交往常理的。

如果主持人为保持自己的客观性,阻断双方的情感交流,挫伤采访对象的情感而不愿交谈,是不利于活动进行的。所以,除个别有意渲染事实或渲染气氛以达到个人目的的采访对象之外,主持人可以对采访对象的情绪感染作出适度的表示,目的是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但从主持人审视事实方面看,又应异常冷静,抑制其情绪不为之所动,理智地将事实从采访对象的情绪中剥离出来,还其事实客观性的本色。

为了把握好这两方面的尺度,主持人应该不断地积累自己的采访经验,培养自己现场采访的思维批判能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理智性越强,其情感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强,越能抵制他人情绪对自己的感染。在访谈活动中,主持人自我控制的注意力不能分散,自我控制的意志不能放松;否则,就会受到采访对象情绪的感染,去接受与评价那被“染色”的事实。

必须注意的是,主持人也会因为感情因素,造成对于事实的“染色”。当然,不是说主持人在面对事实时,不能进行感情投入,这是不可能的,但要考虑到自己的角色,掌握好感情表现的分寸。

七、主持人如何处理人物情感

在主持人的访谈过程中,有些事实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也必然会遇到采访对象介绍一些人们不常见、没有见过,甚至无法预料的新闻事实。其中难免会有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或特定背景之下的一些反常举动、特殊的言谈、特殊的表情,还会产生出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行为动机和思想感情。新闻人物行为的典型性,其独特的思想、话语、行为及特殊的情感,并非每一位主持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1.情感移入

为了正确理解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情感,不少主持人使用了情感移入法。社会心理学认为,感情移入是了解别人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对别人的理性的了解,而是力求从感情上对别人给以反应”,作为情感理解时,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以别人的观点来看事物。主持人用情感移入法“透视”新闻人物当时的感情,首先是能否理解模范人物“行为”发生时的志向与豪情。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常常在于他们能做到别人不做、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敢于说别人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致使有人对其行为指手画脚,说是道非,说其“笨”、“傻”,而这正是一种不理解。郭梅尼说,“我感到一个好记者,不仅是要到现场亲自观察体验,条件许可的话,应该投入生活,进入角色,和采访对象融为一体。创造一种和采访对象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这种感情投入对于主持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帮助你深入到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

2.注意理解新闻人物的困苦

主持人访谈“透视”采访对象的感情世界,还必须注意充分理解新闻人物的困难与痛苦。新闻人物的困难与痛苦同样是他特殊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非一般人所能亲身经历,也是一般人所无法想像的。要想充分理解他们,主持人就应该将自己设想成为新闻人物,将自己推入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以推理当事人当时的心情和行为,升华自己对于新闻人物的认识。

主持人要理解新闻人物,难度最大的是理解新闻人物在特殊条件下不得已的做法,甚至于一些错误、反常的举动。要想提高这种理解力,必须努力参加社会实践,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思想方法上不能固执,要能体谅别人的难处与特殊行为。有经验的主持人,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抛开正常的观察习惯,能从极端条件出发,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并细心理解与体谅当事人的行为和情感。访谈活动的亮点往往也在这些地方产生。

3.识别情况介绍中的“真”、“伪”

在访谈过程中,采访对象所谈事实不仅有感情、态度影响之下的变值问题,有些人甚至可能出现歪曲事实,介绍一些不真实或部分不真实的现象。这些说出不准确、不真实事实的采访对象,与事实中当事者的关系有好有坏,与新闻事实的利害关系不同,采访对象自身的认识条件与个性特征也有差异,这就导致他们在介绍事实时,有意无意地说出不准确、不真实的事。

主持人要准确地识别出采访对象情况介绍中的“真”与“伪”。

首先,应该了解、掌握谈话人的基本情况,他们为人处事的基本情况,以确立起自己观察、分析某个谈话人的参照点。

其次,应该从侧面了解谈话人与所谈的人、事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人说谎的动机多同谈话内容给个人所带来的利害关系分不开。在了解这种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再观察谈话人介绍情况时的主动性如何、迫切性怎样,就能进一步发现对方是否有说谎的可能性。

再次,主持人一定要查问消息来源,是直接了解,还是间接了解;是一手材料,还是经过多次倒手的情况;是当场听、看、问的,还是从别处听来或是想当然推测出来的。不同的消息来源,也将影响到材料的可靠性。

最后,要索取证明材料,包括人证、物证,既可以帮助主持人鉴别真伪,又可以给采访对象以某种暗示,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至于毫无顾忌地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