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五)
201.《蜕变》
【点击作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现代剧作家,他曾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著有《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和《北京人》等。
【情节浓缩】《蜕变》描写一个省立伤兵医院,在腐朽的官僚和发国难财的群小统治之下,伤兵得不到救治,正直爱国的大夫也无法救死扶伤,到处一片混乱。后来来了一个“梁专员”,朴素清廉,一心抗日。他团结全院爱国职工,整顿了医院,使医院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模范战地医院。
书中的秦仲宣和梁公仰是两个新旧官吏的强烈对比:一个讨好上级,献媚公德,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一个爱护医院的工作者,兢兢业业,勤劳节俭,慈祥仁爱。而最让人敬佩的是丁大夫,她有一颗南丁格尔般对医务工作的奉献之心,她宁肯通宵不睡,也要坚持将病人救好。她爱国,为此,毅然将儿子送进抗日军队中——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敬业的医师,一名令人钦佩的爱国者。最后,她的儿子病危时,她护理过的上百伤员,共同为她儿子祈福,使得她奇迹般的把孩子救回来,这就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
【作品赏析】此剧于1939年冬由国立戏剧学校师生在重庆正式公演。书中讲述了在一个伤兵医院中,中国新官吏脱胎换骨的历程。它揭示了一种社会道理:要想蜕变,要想脱去身上一层腐朽的老皮,就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忍耐,反思。
202.《汉园集》
【点击作者】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曾是北京大学文学院的同学,以文会友聚在一起,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1934年,郑振铎编“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卞之琳便把何其芳、李广田到当时为止的诗全部拿来凑成一本集子。他们一块读书的地方叫“汉花园”,于是便叫了《汉园集》。
【情节浓缩】《汉园集》中,第一部分是何其芳的“燕泥集”,收诗十六首。从题目上看,似乎有不辞辛苦,自筑诗巢的意味,然而又分明可以从中嗅到薛道衡“暗牖悬蛛网,空粱落燕泥”的气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暗示了何其芳的美学情趣,那就是对唐代绮艳幽缈风格的痴迷与执著。
何其芳是一个早熟的、感情比较细腻丰富的人,总爱沉溺于自己用文字和幻想所营造的世界里,这是一种天生的诗人气质。他的前期诗作,带有明显的梦幻情调,如一个少女喃喃述说着梦中的风景,而他则是一个画梦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也便名为“画梦录”。他描绘出来的梦都是感伤、寂寞、忧郁而又美丽的。满纸自怜,充满了对故乡,对青春,对爱情的眷恋以及求而不得的幽怨。如《青春怨》:“一颗颗,一颗颗,又一颗颗,/我的青春像泪一样流着;/但人家的泪为爱情流着,/这流着的青春是为什么?/一朵朵,一朵朵,又一朵朵。/人的青春像花一样谢落;/但一切花都有开才有落,/这谢落的青春却未开过。”
其他如《预言》写梦中女神的光顾与离去。《花环》纪念一个女孩的夭亡,《罗衫怨》写失恋者的痴情,几乎篇篇是精品,令人拍案叫绝。
卞之琳是徐志摩的学生,不过他的气质与徐志摩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徐志摩是热烈的,他是冷静的;徐志摩是开放的,他是内敛的;徐志摩是情感的,他是理智的。这使他与同集中的何其芳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何其芳为爱情一唱三叹,而卞之琳,正如闻一多所评价和表扬的,在青年诗人中不写情诗。卞之琳所感兴趣的是一些人生的哲思和理趣,却又不做抽象的分析和说教,而是以情节化、意境化的方式暗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画外之境,弦外之音。试举众口皆誉的短诗《断章》为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幅十分精巧的画面,它所描绘出来的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之间相对而又关联的关系十分让人感动。大千世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眼中的风景,我们似乎只是寻找者而已,但不要忘了我们本身也是一道风景,也许会不经意的开放在别人梦里,让人感到一种美丽与难忘。世界因此更值得珍视,人生也因此使人格外的眷恋。
李广田的创作以散文为主,诗的影响不如何其芳和卞之琳,但作为30年代一个较活跃的诗人,也自有他独特的面目,独特的价值。如果说何其芳是柔美绮丽的,卞之琳是冷凝深邃的,那么李广田就是质朴清淡的。他对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有着较为深切的感情,他的理想与追求也多寄托于此,带着一种成人后的失落与失望,怀念着昔日的纯洁与美好。像《过桥》和《笑的种子》都是写得比较出色的诗作。
【作品赏析】《汉园集》在当时文学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对于“汉园”三友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纪念和象征意义。可以说,他们是诗坛上三颗划空而过的流星,把他们最美丽最动人的光华投在汉花园里,更何况这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文学合作,此中深意,一言难尽。
203.《画梦录》
【点击作者】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笔名禾止、荻荻、秋若、劳百行、杨应雷、傅履冰等。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早期作品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散文体。
【情节浓缩】下面是这部抒情散文中的精彩章节:
这是30年代的北平,一个敏感而任性的年轻灵魂在象牙塔中真诚忧郁的低语。外面凄风苦雨敲叩他的轩窗,他小心翼翼画了一个圆,便面隅蜷居,如一只寒风中倦怠衰老的猫。他在自己那美丽、安静、充满寂寞欢欣的巢里养着,雕云画梦,低回骄矜地歌吟,迭现童年的记忆,追忆似水年华,神往于一些辽远的存在,一些神话中的人物,许多缥缈的找不到名字的水塔和城堡,如同姑娘们掌中刺绣了一半的枕套和缕衣。时光匆匆从指间静静地流过,如林间对锯的拉送,单调而又落寞。他厌倦而又细密地赶着,细细翻飞中发出快乐而又流泪的笑。
一些东西匆匆死掉了,一些东西远嫁他方,一些东西被人遗忘,如一条被竹竿钩起,在空中翻露着白肚的鱼,来不及发出一声最后的叫喊,只留下腐朽惨白的木乃伊的死亡气味,浮华升腾。他却如迟暮的老妇,从箱底翻出陈年的嫁妆,逐一梳理,如数家珍。把自己幽闭在经年往事中,如黄昏马蹄声纡徐地洒落,又忧郁地离去,只留下白色的碎花,楚楚立在五月暮色中。
王子的金冠,少女的蓝布衫,温柔如天使雪白之手臂的声音,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殒落在青条上未开的花。他沉迷于这些物象,惊讶玩味它们的色、香、味、图案、典故的组合、含义的丰富、幽深,意象的叠加,轻烟薄雾般情愫和氛围的营造、复合、交叉;沉迷于纯粹的精致与完美,如一只衔泥的燕子,苦心孤诣地营造其艺术的巢穴,然后潜进去,使我不知不觉走进其搭起的楼塔,甘愿束手就擒。
【作品赏析】在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散文的生长荒芜而孱弱。面对“寒冷”的社会现实以及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何其芳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渴望。他创作《画梦录》,是极具主体意识的。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观: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他写《画梦录》,其实就是借此编写一些故事来抚慰他自己;他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为抒情散文开创了一个新的园地。
204.《上海屋檐下》
【点击作者】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作家、剧作家。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情节浓缩】上海的黄梅时节,细雨丁冬,时大时小,在林志成家的弄堂里,小学教员赵振宇之妻与另一房客黄家楣之妻桂芬在闲聊,房东林志成则与赵振宇海阔天空,大发牢骚。
黄家楣之父从乡下来看望他,并一直以为黄家楣在上海很有出息。黄家楣不愿让含辛茹苦培养自己的父亲失望,而四处借钱招待老父,但终被父亲发觉。海员之妻施小宝则因丈夫长年在外,为小天津所恐吓,被迫出去接客。
林志成的已十几年音讯全无的好友匡复突然来访,令林志成尴尬难当。十几年前,匡复入狱后托林志成照料自己的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现在却发现林志成与杨彩玉因迫于生活已经同居,一时意气消沉。杨彩玉告诉匡复,她现在的生活并不幸福,希望匡复能带她一起离开。但匡复已不复当年,再也鼓不起勇气。此时传来房客李陵碑苍凉的歌声,他的儿子战死抗日沙场,而他则一直等他当了司令回来。葆珍当上了“小老师”放学回家,得知匡复是自己的父亲后,叫了一声“爸爸”,便跑出家门教别人唱歌去了。
林志成所在纱厂工人罢工,林志成不愿去毒打工人而被解聘,回家后决定出走,让杨彩玉和匡复重修旧好。窗外葆珍带孩子们唱起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娃娃,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匡复受到激励,并且看到林志成与杨彩玉的结合其实也并不只是迫于生活,便给林志成留下一张字条后,毅然离开了林家。林志成和杨彩玉一同奔出在雨中寻找匡复。
黄家楣的父亲终于决定回乡下,此时雨声渐大,赵振宇则宽慰地说:“总有一天会晴的。”黄家楣送走父亲回家才发现,父亲在自己的女儿咪咪的怀里偷偷地塞了一个红包,只得对咪咪说:“你祖父希望不到我,现在希望着你啦。”而林志成与杨彩玉则遍寻匡复而不遇。
葆珍和孩子们的歌声又起,大家不由得加入,合唱“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之曲,歌声越来越大,盖过了李陵碑迟暮凄怆的歌声。
【作品赏析】这个剧本创作于1937年,由于抗战爆发,直到1940年前后,在重庆、成都以及“孤岛”上海,才将它多次搬上舞台。它反映了上海一幢石库门楼房的五家住户的日常生活。夏衍说,他是要借“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205.《女神》
【点击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所用笔名有麦克昂、鼎堂等。四川乐山县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家。《女神》是其第一部诗集。
【情节浓缩】《女神》共收作品57篇,分三辑。除《序诗》外,第一辑包括《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以神话中共工与颛顼争帝使天倾地陷,象征军阀混战把中国践踏得破烂不堪;《湘累》根据《离骚》的内容塑造了屈原的形象,写他因统治者昏庸腐败而空怀报国之志,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无奈与伤感,通过屈原之口诅咒混浊的、黑白颠倒的世界,也是对黑暗的旧中国进行抨击;《棠棣之花》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刺杀韩相侠累的历史故事,借以揭露当时中国的军阀混战。
第二辑最为重要,郭沫若许多有代表性的诗篇都集中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
《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除夕将近的时候,在梧桐已枯、醴泉已竭的丹穴山上“寒风凛冽”,一对凤凰飞来飞去地为自己安排火葬。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它们诅咒现实,诅咒了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它们从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一般沉寂的生活。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时的生命力已经消逝。于是它们痛不欲生,集木自焚。在凤凰对现实的谴责里,交融着深深的郁积在诗人心头的民族悲愤和人民苦难。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氛。当它们同声唱出“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的时候,一场漫天大火终于使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燃烧而获得新生的不只是凤凰,也象征性地包括了诗人自己。
《天狗》用传说中吞食日月的天狗形象歌唱:“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最后竟剥食了自己的皮肉、心肝。这表现了要扫荡、摧毁一切旧事物的气势,也包含诗人要求自我新生的精神。
《匪徒颂》则是为反对日本新闻界对中国青年的诬蔑而作的。他们称“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为“学匪”,诗人满怀愤怒地写下了抗议的名篇,对历史上曾经起过革新作用的一些“古今中外的真正的匪徒们”做了由衷的赞扬。
第三辑所收诗篇由于写作时间跨度大,因而内容也就较为驳杂。其中《上海印象》写当年诗人回国时的所见,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作品赏析】《女神》是中国新文化史上第一部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新诗集。它的问世开创了一代诗风。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
206.《屈原》
【点击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所用笔名有麦克昂、鼎堂等。四川乐山县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家。《女神》是其第一部诗集。
【情节浓缩】屈原爱徒情深,为学生宋玉作《橘颂》以勉励他,并滔滔不绝地教导他要像橘树一样不骄不怯不迁就。正说话间,侍女婵娟来报,上官大夫靳尚曾来访,并从令尹子兰嘴中得知,秦使者张仪在楚国还继续有所行动,便立马决定进宫面见南后。
南后听信张仪之言,惟恐他送魏国的美女进宫夺己之宠,便决意陷害屈原。南后一见屈原便支走了子兰,要屈原陪她一起排练《九歌》,估计楚王快入宫时突然假装晕倒投入屈原怀中,事起仓促,屈原连忙抱扶。此时楚王偕张仪、子椒、上官大夫进宫,南后遂诬屈原非礼。楚王一怒之下解除了屈原的职位,屈原百口莫辩,高呼“你们陷害的不是我,是整个楚国”,愤而出宫。
屈原到家后,弟子宋玉和子兰见屈原受黜,纷纷离他而去。爱护他的群众又不理解他,以为他发疯,想给他招魂。屈原于是峨冠长剑,玄服披发,愤然出走。唯有侍女婵娟四出寻找他。
在郢都东门外,婵娟碰到了在《九歌》排练时扮演河伯的约者,他向婵娟说明了屈原受欺的始末。婵娟继续去寻找屈原。屈原在城门边碰到了楚怀王一行,因言语抵触,楚怀王一怒之下决定将屈原囚禁在东皇太一庙里,随后婵娟也被投入监牢。
子兰和宋玉到监狱中利诱婵娟不成,反受其斥。婵娟为一卫士所救,便速带卫士赴东皇太一庙去营救屈原。此时南后已密派靳尚传旨太卜郑詹尹毒杀屈原,但屈原素不嗜酒,暂将郑詹尹给他的酒放在桌上,然后指天划地,呼唤宇宙间的一切伟力,窾坎镗鞳,汹涌澎湃。
屈原见婵娟进内,便赐酒给她。婵娟一饮而尽,弥留之际说能为屈原和祖国而死,她死而无憾。卫士进内刺杀了郑詹尹之后便放火焚烧了东皇太一庙,假托屈原已死,并读《橘颂》作为婵娟火葬的祭词:侍卫决定随屈原去汉北,幕后响起《礼魂之歌》。
【作品赏析】《屈原》创作于1942年,由中华剧艺社演出。它是郭沫若六部抗战历史剧中的第二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郭沫若的代表剧作。从1935年起,剧作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屈原的论文,当他写作历史剧《屈原》时居然只花了十天时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火山式的喷发”,连剧作家自己也感到惊讶,“写得这样快实在出乎意外”。剧作家说,“目前的《屈原》真可以说是意想外的收获: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实际上这个剧作是剧作家与屈原在精神上的一种契合。
207.《蔡文姬》
【点击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所用笔名有麦克昂、鼎堂等。四川乐山县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杰出历史学家、古文字家。《女神》是其第一部诗集。
【情节浓缩】东汉末年,战乱四起,名儒蔡邕之女文姬在乱军中为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成婚,生下一男一女。十二年过去,曹操平定中原,力修文治,感蔡邕之遗志,慕文姬之才气,派董祀、周近等人出使匈奴赎回文姬,拟让其修撰《续汉书》。
“十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文姬陷于“归”与“留”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远离故土十二载,为了继承父业归心似箭;一方面“嗟别二子兮会无因”,难舍亲情,加之副使周近妄自尊大,声言“大兵随后”,激怒了左贤王,使文姬对归汉更加踌躇。后在董祀的解释和劝导下才毅然决定归汉。左贤王与董祀也易刀剑为好友,单于更是以礼相待。
归汉途中,文姬思念子女之情尤甚,终日愁苦,夜不成眠。在长安郊外,蔡邕之墓畔,“时时仰天叹息或掩袖而泣”,终至昏厥。醒后自行弹唱《胡笳十八拍》,倾诉流离之苦,叙唱思国之情,哀怨忧愁不能自己。董祀再次晓以大义,劝其不要“沉溺在愁哀里”,望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使她精神振奋,继续前进。
归汉后,蔡文姬立即投入到整理父亲遗著的工作中去。《胡笳十八拍》传入宫中,曹氏父子更是击节激赏。后来,周近进谗言诬陷董祀“暗通关节”、“行为不检”,董祀蒙冤。蔡文姬披发跣足,为之申诉,陈真相于曹丞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曹操为之汗颜。归汉八年,曹操自封为魏王,南匈奴单于来汉祝贺,带回文姬的一双儿女伊屠知牙师和昭姬,母子重又得以团圆。经曹操为媒,文姬与董祀结为夫妇。
【作品赏析】本剧创作于1959年,只用了七天时间写完,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本剧具有双重主题,一方面,剧作家说,“蔡文姬就是我”,是说在蔡文姬的经历中有自己的影子。一方面是“替曹操翻案”,塑造了曹操的新形象。在传统的文学中,曹操是一个乱世奸雄形象,而在郭沫若看来,曹操是一个诗人、政治家,一个贤明的丞相。
208.《结婚进行曲》
【点击作者】陈白尘(1908~1994),剧作家,小说家。原名陈增鸿、陈征鸿。1908年生于江苏清河。1952年调北京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66年调江苏省文联。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情节浓缩】天真未凿的女孩子黄瑛为追求婚姻自由,逃离家门躲到同学刘天野家中。刘母看不惯黄瑛的行为,对她的借居感到不满,逼得刘天野四处帮黄瑛寻找住处。由于房东都不愿租房给单身女子,刘天野最后只得以与黄瑛是夫妻的名义才租得一处。相反,黄瑛却偏偏因为单身被一家公司看中。
刘天野和黄瑛搬到新租来的房子,因为冒充夫妻的缘故闹了不少笑话。黄瑛即将任职的那家公司的王科长前来调查她的家庭情况,刘天野只得暂时躲避。王科长指出公司原则上对已婚女子一概不用,并对黄瑛居心不良。刘天野看不过,便出来斥责。王科长以为黄瑛并不是单身女子。此时,黄瑛的父亲和刘母也赶来相互指责对方的孩子。
几个月之后,黄瑛终于找到了一份在经理室做对外秘书的工作,每天只是应酬、陪胡经理消遣、打打毛线衣。胡经理则煞费苦心以博得黄瑛的欢心。黄瑛打算同刘天野正式结婚,但又怕因此失去工作,便向杨主任旁敲侧击地打听公司的意思。杨主任却误解为她答应了与胡经理结婚,便赶紧与胡经理安排婚礼。结果在公司老周的配合下,胡经理只能哑巴吃黄连,做了黄瑛同刘天野的证婚人。
又过了半年,黄瑛丢了“对外秘书”的饭碗,又开始到处找工作。刘天野因为机关生活的无聊,每天借酒消愁。两口子日子很不好过,经常吵架,几乎闹到要离婚。老周帮黄瑛联系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哪知东家正是王科长,如今已成为王处长了。他名义上是要请家庭教师,实际是心怀不轨。黄瑛拒绝了他的各种诱惑,放弃了这份工作。
又过了三年,黄瑛同刘天野添了三个孩子,日子愈加困难了。黄瑛仍没有工作,刘天野则更加颓废。他们只得搬回刘天野的老房子。寡妇方太太帮黄瑛找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但因孩子小,又请不起奶妈而不能去。黄瑛想去做奶妈,但做奶妈的苦衷同样多多,她也不愿去。就这样,她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作品赏析】《结婚进行曲》是陈白尘创作的一个悲喜剧。作品在充满讽刺意味的描写中,让读者不禁深深地同情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黄瑛和刘天野。作品描写了两个原本天真、充满朝气和希望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向颓废的不幸现实,对当时社会的“荒唐”作了强烈的漫画式的讽刺。
209.《风雪夜归人》
【点击作者】吴祖光(1917~2003),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出版有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其中的《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
【情节浓缩】《风雪夜归人》一剧共分五幕。
冬天,一个风雪之夜。两个小乞丐越过法院院长苏弘基家后花园的墙缺口,躲在园子里点火取暖。一个病弱的老人(即魏莲生),从墙缺口挣扎着向他们走来。在火光的温暖之下,奄奄一息的老人呼唤着“玉春”的名字死去。两个小乞丐拿走老人手上的“金镯子”。苏府的仆人发现了死去的老人。
二十年前的一天。一个大戏院的后台。京剧名伶魏莲生红极一时,正在前台演出。后台,魏莲生的“跟包”李蓉生正在整理东西。王新贵来求魏莲生帮忙找份差事。马大婶因儿子被捕来求魏莲生疏通关系。再加上戏迷陈祥、章小姐、俞小姐,后台非常热闹。魏莲生把王新贵推荐给他的戏迷——法院院长苏弘基做管事。苏弘基向魏莲生介绍盐运使徐辅成。苏弘基的四姨太太玉春,也带着仆人兰儿来到后台。玉春心里爱恋着魏莲生,并以学戏为名,约他第二天在苏家唱戏之前见面。
苏弘基做寿之日,魏莲生赴苏家唱《尼姑思凡》,并以“教戏”为借口同玉春在后花园见面。在玉春的层层逼问下,魏莲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人生处境。玉春原也是穷苦出身,被卖为青楼女子,是苏弘基给赎的身。不巧两人的“幽会定情”被刚到苏府做管事的王新贵看到了。
在魏莲生的家中,李蓉生让莲生练习《红拂传》,两人谈起旧事。马大婶带了儿子来致谢解救之恩,魏莲生不知道这是玉春暗中帮的忙。玉春前来同莲生准备私奔。正当两人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时候,不料被注意多时的王新贵带打手“捉奸”。苏弘基把莲生驱逐出城,把玉春送给徐辅成为婢。
二十年过去,时间又回到了序幕的那个风雪之夜。苏弘基热衷于念佛,想起当年的玉春,颇感后悔。王新贵仍在为他跑腿,两人说起年老了的魏莲生在草台班子里唱戏常常晕倒的事。适逢徐辅成造访,苏弘基以为玉春已回心转意。玉春却在苏家发现后花园死去的老人(即魏莲生)之时,趁乱离去,不知所终。
【作品赏析】《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的一个优秀剧本。据作者自述,这部戏的名字,是引自唐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吠犬,风雪夜归人”的最后一句,并以此构成了整个戏的意境。在这部戏中,吴祖光把笔触对准了他自少年时便非常熟悉的京剧艺人身上。虽然有关梨园伶人同豪门间的恩怨故事极为普通,但吴祖光以他的笔力和才情,竟然在他二十五岁的年龄便写出了如此佳作,的确无愧于“神童”之誉。
210.《将军底头》
【点击作者】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笔名安华、李万鹤等。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州。施蛰存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情节浓缩】吐蕃血统的唐朝将领花惊定将军奉君命征讨吐蕃。这位威名远震的花将军,年轻英俊,勇猛剽悍。他在平叛逆贼段子璋的战斗中荣立了“脍炙人口”的功勋,获得了人们的崇拜与赞美。具有双重“国籍”的花将军,此次受命征伐吐蕃,忧心忡忡,思虑万千。他一边回忆祖父的教诲,一边对将要攻杀自己的同胞感到极度的痛苦。到达边境后,他下令暂不出击。但他的唐朝部下们却希望尽快投入战场,以便掳掠金钱和美女。
部队发生骚动,一武士调戏民女,被花将军严惩斩杀,其他士卒更为不满,怨声四起。此时,花将军爱上了那位被解救的少女,纪律与性爱的冲突激化,使他内心极其矛盾。吐蕃军队开始进攻边关,他下令攻击。他忽而沉着冷静,骁勇机智,拼搏厮杀,忽而又“迷惘于爱恋”,“忘记了从前武功的名誉,忘记了自己的纪律,甚至忘记了现在正在战争”。为了那个钟情的民女,他变得那么自私,甚至对少女哥哥的战死也暗自庆幸。
在与敌将的交战中,花将军的头被敌将砍去,而他策马奔回营地,提着敌将首级去见那个美丽而又温雅的少女时,无头的花将军却遭到他心爱的少女的嘲笑。花将军跌下马来,仆地身亡。这时候,将军手里吐蕃人的头露出笑容,而倒在地上的吐蕃人手里提着的将军的头,却流着眼泪。
【作品赏析】作者在这篇历史题材的小说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对种族的信义与性欲的矛盾,直接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波澜与奥秘。此外,新颖奇特的结局,同样引人入胜。神话式的传奇手法,避免了简单枯燥的说教,使作品蕴含着隽永深刻的情趣。
211.《梅雨之夕》
【点击作者】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笔名安华、李万鹤等。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州。施蛰存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情节浓缩】《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
首先是怦然心动。傍晚的上海街头,梅雨蒙蒙,灯光溶溶,下班后的“我”虽然手中有伞却并不急着回家,而是揣着慵懒的情怀有意无意地观望黄昏的街景。这时,“一位姑娘”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看到她从电车的“头等车”里走下来,发现她没有带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着,没有雨具的她只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我开始注意她底美丽了”。
接着,“我”跃跃欲试。“我”关切地注视着女子,希望她能觉察到“我”的好意,并主动上前来寻求保护。然而,他看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雨还没有住。“我”读懂了她的目光所传递的信息,于是就大着胆子靠近了少女,“将我底伞分一半荫蔽她”。“我”的尝试终于取得了成功。
随后,男子开始想入非非。如愿以偿的“我”十分激动,感到幸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因为“近几年,除了和我底妻之外”,“我”从没与其他异性并肩步行。然而,在欣喜之际,“我”又有所顾忌:“我们”的熟人“看见了这样的我们的同行,会怎样想”?于是,“我”把伞压得很低,“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来”是“不能看见我们底脸面”的。她的发香使“我”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欢愉之中……
就在这时,“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发现妻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忧郁的眼光”看着“我”和她。妻子在跟踪他吗?——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灵历程的最后一段是恋恋不舍、怅然若失。
“我”还在想入非非:一阵风吹来,眯起眼的少女更加“娇媚”,我觉得她很像名画《夜雨宫诣美人图》中的日本女郎,同这样娇美的女郎共伞而行真是一种幸福……
姑娘“消失在黄昏里”,“我”带着无尽的遗憾、惆怅似梦似醒地上了人力车;恍恍惚惚,“我”总觉得“有一桩事没有做完成”,“心里有着一种牵挂”。
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这种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
【作品赏析】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梅雨之夕》令人久读不厌,其奥秘就在于作者描绘了一副清丽淡雅的心画,演奏了一首婉转细腻的心曲。
212.《龙须沟》
【点击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自幼家境苦寒,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著有《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
【情节浓缩】解放前。北京一个初夏的上午。在天桥东边有一条有名的臭沟——龙须沟。沟沿上有个小杂院,住了四户人家:王大妈、丁四、程疯子和赵老头。戏一开始,程娘子赶晓市去卖香烟,程疯子和丁四的女儿小妞抬水去了。泥水匠赵老头发疟子,躲在炕上渴得难受。王大妈和女儿二春精心侍候他,给他送来热水。丁四嫂见着刘巡长,求他为儿子二嘎子找地方当学徒。丁四向众人诉说他一夜未归的遭遇:拉车拉了个当兵的,钱没给,还要打人;交了车,怕掉进沟里,就在小茶馆里蹲了半夜,还担心被捉去当壮丁。正说着,刘巡长又来收卫生捐,众人激愤。程疯子和小妞抬水回来。二嘎子捧着装有小鱼的玻璃缸回来,小妞高兴极了。丁四喝令儿子送回偷来的小鱼。二春拿出钱要二嘎子还给卖鱼的。小妞乐呵呵地到金鱼池弄闸草去了。冯狗子在晓市上抢了程娘子两个包子,娘子叫了巡警,于是狗子上门打了程疯子。赵老头拿出菜刀,才吓退了他。忽听巡长呼叫:“妞子掉进沟里去了!”
北京解放后。小妞子死后一周年。清晨,成了治安委员的赵老头正在清扫院子,冯狗子奉恶霸黑旋风之命来威胁赵老头放他们一马。赵老头严厉拒绝,给他们讲明政策,让其改邪归正。程疯子又想起小妞,伤心地边哭边唱。丁四嫂子为小妞悲伤,又为丁四日夜不归而犯愁,她请赵老头为丁四找事做。春天到了,二春到处为齐老师找二嘎子。大妈骂她到处乱跑,没个正经,民教馆请程疯子去唱段子。二春与程疯子正商量节目的事,四嫂告诉大家黑旋风抓住了。冯狗子来向程疯子赔不是。二嘎子、赵老头带回修龙须沟的好消息,众人皆喜。夏初午饭前,王大妈与赵老头聊天,她对共产党要修沟觉得不错,但对二春自由恋爱大为不满。赵老头用自己的经历劝她。丁四喝醉而归,他拉车生意不好,心里不痛快。二嘎子跑来告诉大家,修沟的来了。丁四对天发誓一动工,就去挖沟。
夏天某日的后半夜,雨刚停。派出所的警察怕沟沿上的房屋倒塌,要赵老头领着老街坊们到地势较高的三元茶馆和两家旅馆避险。赵老头招呼二春烧水,沏茶,给孩子们烫脚。赵老头要四十岁以上的人去舀水,四十岁以下的去挖沟。程疯子跑前跑后地忙碌着。赵大爷做众人的工作,他介绍政府修沟的情况,区长带头抢险的事迹,大家感激政府。到了这一年的夏末,新沟落成,还新修了马路。小杂院里已经十分清洁,花架子上爬满了红的牵牛花,众人喜气洋洋地换上新衣服,准备参加落成典礼。远处传来了军乐声、腰鼓声。赵老头畅谈“五福临门”的感想,除了前面所说挖沟、修马路之外,已经有了自来水,将来还有手工业区和公园。程疯子用新编的数来宝《国泰民安享太平》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
【作品赏析】本剧是剧作家建国后创作的第二个剧本。从这本剧作开始,剧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作风格。剧本创作于1950年。1951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作家原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激政府的热诚”而“冒险”写这个剧本的,而这种感激与热诚,又是由人民政府修龙须沟这个具体事件触发的。剧作家将沟、事、人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即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成功。
213.《骆驼祥子》
【点击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自幼家境苦寒,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著有《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
【情节浓缩】祥子18岁时,由于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来谋生。他觉得拉车是件容易挣钱的事,于是他拉上了洋车。祥子做事认真要强,他下定决心将来要有一辆自己的车。
整整三年,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自从有了这辆车,祥子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他甚至想将来自己也能开车厂。
没想到好景不长,北平城外军阀开始了混战,祥子被大兵连人带车捉去了。他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后来大兵们吃了败仗,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回来,还顺手拉了三匹骆驼,卖了35块钱。从此他落下“骆驼祥子”的外号。
祥子决定要从头做起,再买一辆自己的车。为此,他更加拼命地挣钱,甚至不惜去抢别人的生意。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受了气,只待了四天就离开了杨家。
从杨宅回到人和车厂时,已是深夜11点多。人和车厂老板刘四又老又丑又泼的女儿虎妞把祥子叫进屋,强迫他喝了酒,然后和祥子同居了一夜。
自从和虎妞发生了关系,祥子心里十分憋闷,他开始竭力躲避虎妞。正好老主顾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欢天喜地地搬到了曹宅。曹先生在大学教书,思想进步,夫妻两人都很和气,祥子打算长期在这过下去。
祭灶那天晚上,祥子拉曹先生回家,路上被侦缉队盯上了。一到家,祥子就被孙侦探抓住了。孙侦探敲榨去了他的全部积蓄,祥子买车的计划又一次破灭。
祥子没有别的路,只好又回到人和车厂。刘四不能容忍女儿勾搭祥子,虎妞索性自己租房子、雇花轿,嫁给了祥子。婚后,祥子才明白,虎妞并没有怀孕。她在裤腰上塞了个枕头,故意诱祥子上圈套。婚后的虎妞变得异常懒惰,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买车还不到一年,虎妞就因为难产死了。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只好又把车卖掉。
虎妞死后,祥子爱上了为了养活弟弟而被迫卖淫的小福子,但又苦于无力养活她们全家,只好狠心地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一定来娶你。”祥子又在雍和宫附近的夏家拉上了包月。年轻的夏太太引诱祥子,使祥子染上了淋病。
病好之后,祥子完全变了样,他开始混日子,抽烟、喝酒、赌钱。他不再爱惜车了,他还跟巡警吵嘴打架,成了巡警眼中头等的“刺头”。
但祥子并没完全堕落,他常想照旧去努力自强,小福子的存在也常给祥子某种希望。曹先生避难回来,要祥子再来拉包月,还答应他把小福子接来同住。祥子高兴极了,他带着这个好消息去找小福子,却得知了小福子被卖进妓院后自尽的消息。
祥子从此之后彻底变了。他没有回到曹先生那里,而是变着法串宅门去骗钱花。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有了心,他的心被人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坟岗子去。
【作品赏析】《骆驼祥子》发表于1936年,作品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为线索,通过他希望破灭和被逼沉沦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通过祥子的挣扎,奋斗到最后失败,彻底否定了幻想以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它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214.《月牙儿》
【点击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自幼家境苦寒,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著有《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
【情节浓缩】在我还是个七岁的小姑娘的时候,在一个凄惨的月夜,父亲病死了。母女在贫困中相依为命。刚八岁,为了吃饭,我已经学会了去当东西,直到当掉母亲手上最后一件可当的东西。母亲则整天给人家洗衣服。为了不叫我饿死,母亲为我找了另一个爸爸,而且我还上了学。可我小学将要毕业那年,新爸爸遗弃了母亲。母亲为了让我念书,为了两张吃饭的嘴,便在屋里招待男人。我在学校里省下吃点心的钱,如果母亲在我毕业后要我去做姨太太,便可以跑。我恨母亲所做的事。母亲快老了,她让我选择,“帮助”她挣钱,或是娘俩各走各的。母亲专门伺候一个馒头铺掌柜去了。热心的胖校长让我留在学校帮工,我有了两顿饭和一个住处。可是不久换了校长,我抱着希望去外面找事,但没有事给我做。我只好又去找胖校长。胖校长那体面的侄子答应帮助我。后来我在他的笑唇里失去了自己。这个春梦不久因他的妻的来到而做到了头。我去做了一个小饭馆的女招待,但不屑于那样的调笑,很快又回到了家。有一次我碰见胖校长侄儿的妻,才听说她的丈夫已一去不回头了。
从此,我不再想把自己专卖给一个男人而决定玩玩了。为了肚子,我有了买卖,我也有了病。我把病尽力地传给来找我的男人。母女重逢了,她的掌柜偷偷地离开了她,没有给她留下一分钱。我继承了母亲的职业,养着母亲了。新官要清扫暗门子,巡警把我抓进了感化院。我干脆不接受这个感化,唾了一个大官儿一脸。我被关进了狱中,可我并不想出去,外面的世界比这儿强不了多少。
【作品赏析】《月牙儿》写于1935年,最初收入1935年8月出版的《樱海集》,是老舍中短篇小说中的艺术珍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写了一个本来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子,为了逃避母亲的命运离开了母亲,但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虽然竭力挣扎仍然无路可走,一步步重蹈母亲的路,最终沦为暗娼的悲剧。老舍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在母女两代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两代人精神上的分离与统一,揭示了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215.《四世同堂》
【点击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自幼家境苦寒,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著有《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
【情节浓缩】 “卢沟桥事变”和北平沦陷以后,小羊圈胡同再也不能保持往昔的平静与守旧。居住在此的正直爱国的老诗人钱默吟在二儿子牺牲、大儿子病故、老伴儿撞死、自己又身陷囹圄后,坚定了跟日本法西斯斗争的意志。集财迷、官迷、汉奸迷于一身的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祁瑞丰们奴颜婢膝、认贼作父,在保定、太原、南京、广州陷落和武汉撤退之际,一次次地庆祝国土的沦亡,向日本主子摇尾乞怜。
温雅纯朴的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孙,是一所学校的教员。他爱国,不愿在日本人脚下做亡国奴,帮助老三瑞全逃出北平去走抗日的道路,但他本人却无法抛却当家的责任,随着一片片国土的沦丧,他越来越深地陷入矛盾和惶惑之中。北平市民在日寇脚下过着屈辱的生活。瑞宣只能上英国使馆谋职,实际上是在五色旗下偷生。
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不时遭到日本人的迫害和杀戮。温和善良的布店掌柜、瑞宣的父亲祁天佑因不堪屈辱投河自尽。洋车夫小崔被当作刺杀日本特使的疑犯砍头。艺人小文夫妇被无耻的日寇枪杀。钱默吟、尤桐芳、冠高第则走上了武力消灭日寇的道路。汉奸们为讨好日本侵略者表演着各种丑剧,但日寇也只把他们看成低贱的狗。
日本人抄走了大赤包搜敛的钱财,大赤包发了疯,死在日本人狱中。冠晓荷被日本人“消毒”活埋。祁瑞丰冒充日本特务而入狱,结果死在日本人手中。蓝东阳逃亡日本,被原子弹炸死。日本侵略者在经济上的掠夺造成了北平空前的饥荒。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祁家老三瑞全带着地下工作的使命潜回北平。瑞宣在老三的启迪下,终于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重新走上讲台,机智谨慎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加入了地下工作的行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坚强不屈的小羊圈胡同居民带着胜利的喜气聚集在祁家杂院的门前。
【作品赏析】《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抗战爆发以后,老舍投入民族解放战争的热潮中,创作激情再次爆发。在小说方面,他有意识地把创作内容同民族解放斗争联系起来。作家老舍是刻画北平市民阶层的能手,他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北平市民形象。在《四世同堂》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各具个性的人物,就是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新创造。
216.《茶馆》
【点击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自幼家境苦寒,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著有《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
【情节浓缩】第一幕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那年秋天,老北京裕泰茶馆里生意兴隆,掌柜王利发子承父业,迎送着熙来攘往的各色茶客。店堂里各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贩人口的刘麻子要把贫寒人家的姑娘康顺子说给庞太监做老婆。裕泰茶馆的东家秦仲义想要收回房子,开工厂实业救国,可是现下茶馆的生意红火,他也就暂时打消了念头。
常四爷刚说出“大清国要完”的话,躲在一旁的在衙门办案的宋恩子、吴祥子就把他和松二爷抓走了。
第二幕是民国年间,战乱不断,北京城内的大茶馆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王利发使了不少改良的法子,前面卖茶,后面改成了公寓,茶座一律是小桌与藤椅,外国香烟广告取代了墙上的“醉八仙”大画,只存下了“莫谈国事”的纸条,而且字更大了。
王掌柜正忙着布置,预备第二天开张。催粮的巡警和路过的大兵先后来揩油。兵荒马乱的,唐铁嘴的光景比从前好,他不抽鸦片改抽了白面儿。外面打仗的风声日近,王掌柜担惊受怕,也无心顾及他人。常四爷和松二爷听说开张,送东西到店里道喜。常四爷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后来扶清灭洋,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现在自食其力,靠卖菜过活,还是又倔又硬。松二爷不比以前,失去旗籍的凭靠,衣食没有着落,就只剩下黄鸟做伴了。
宋恩子、吴祥子又到裕泰来抓捕学生,乘机勒索些钱财。王掌柜好不容易打发二位走。回身见刘麻子坐在茶馆里重操旧业,他还那么缺德,这次他打算给两个逃兵找一个媳妇。宋、吴回转来,逼迫两个逃兵交出大洋,还诬告刘麻子是逃兵。康顺子因为庞太监死了被赶了出来,带着相依为命的义子康大力,走投无路,回到裕泰。王掌柜本不想多添两张嘴,但内当家王淑芬不忍撵他们走,就留下了帮工了。
第三幕讲的是抗战胜利了,可裕泰茶馆却败落不堪,店堂里暗淡无光,“莫谈国事”的纸条边上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
王掌柜的儿子王大栓垂头丧气地独自收拾屋子,家里人谈论着前一天晚上从西山潜回来鼓动罢课罢教的康大力的事。康顺子怕连累王掌柜一家要走掉。好改良的王掌柜想找女招待来招徕生意,却没想到老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说宪兵司令部沈处长要霸占他的茶馆。
王掌柜遣走了家人,独自在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茶馆中徘徊。突然常四爷与秦二爷来了。久别重逢,三个人叙述着各自的遭遇。秦二爷“实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常四爷年老体衰,王掌柜想到自己变尽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可是竟也不能了。三个孤寂的老人含着热泪,借撒纸钱来祭奠自己。不久,王掌柜就上吊了。
【作品赏析】《茶馆》写于1957年,为三幕剧,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它叙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通过一个茶馆和往来茶馆的人物来反映半个世纪旧中国社会的演变,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期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茶馆》的艺术结构、人物构造、语言运用等,都表现了老舍特有的创造性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是公认的老舍的最杰出代表作。
217.《果园城》
【点击作者】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河南杞县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散文集《江湖集》、《上海三札》等。
【情节浓缩】我在一次旅行中突然改变计划,带着对于童年的留恋决定在一个叫“果园城”的地方停留,因为这里住着我的一家亲戚——可怜的孟林太太和她的女儿,我已经七年多没见到她们了。
从火车站往城里走的时候,我故意没有雇脚夫和牲口,为的是要用脚踩一踩这里的土地。在发着沙沙响的脚下的泥沙里,留着我的童年、青春和生命;而进城路上的那座塔不仅目睹了小城的盛衰和变迁,还贮满了小城人关于它的神秘的传说。
我所熟悉的小城的街巷则一向悠静而闲适。每家的门口几乎都坐着女人,与自己的邻居谈着永远谈不完的闲话。小城唯一的一家邮局开设在一座偏僻的老屋里,邮差先生亲切、和蔼而又悠闲,办公的时候还有足够的时间养花,顾客忘了带钱他也可以先给你贴上邮票,并吩咐你下次送来。由于相隔约十里的火车站的建立,小城的各项生意都未能繁荣,猪可以在路上蹒跚,狗可以在街面上打滚,小城人如此平静安闲地一日日打发着自己的日子。
果园环绕着小城。如果是秋季,行人很远就能闻到那种特有的葡萄酒般的香气,还可以坐到果树下去听老园丁讲述塔的传说,以及种种死去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而新式学校出身、经营着林场、懂点医道又善于在绅士们之间周旋的葛天民则又在延续着另一种小城故事。
我从一片果园穿过向孟林太太家走去时,心里还在迟疑和犹豫,不过才一会儿就已经站在她家的庭院里了。院里像水冲洗过那么干净,种着各色花卉,其中的凤仙花当地人叫做“桃红”,是用来染姑娘们的指甲的。女仆通报过一阵之后,我见到了刚刚午睡起来,也更显衰老委顿的孟林太太。过一会儿,她的女儿素姑也走了进来,她已经二十九岁了,母亲怕她遭受自己当年遭受过的被遗弃的命运,至今仍将女儿留在身边。三人重聚,忽然都被时光易逝、岁月催人的感伤心绪紧紧包围着,浓得化不开……
【作品赏析】抗战爆发以后至40年代前期,师陀创作了关于“果园城”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后结集为《果园城记》出版。《果园城》是其中首篇,也是整部集子的一个引子,里面所提到的或一笔带过的人物和故事在其后的篇目中都陆续得以展开,那些人、事、景及传说,要到看过了整个集子以后才能有更多的了解与领会,但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短篇来看,仍然可以体现出师陀小说创作的一些鲜明特色。
218.《在其香居茶馆里》
【点击作者】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左联”,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土饼》、《苦难》,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
【情节浓缩】《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1940年,是抗战期间著名的讽刺小说。作品以茶馆为背景,描述了国统区某乡镇地方恶势力之间一场狗咬狗的斗争。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联保主任方治国和横行无忌的土豪劣绅邢幺吵吵。冲突的起因是邢家的老二因逃避兵役被方治国告密抓到县里。邢家有深厚的背景:大哥是全县极有威望的耆宿,舅子是财务委员。邢幺吵吵本人也是一个“不忌生冷”的人物。邢家老二四次缓了兵役,即使被抓,只要一个通知,老二就自自由由地走回来了。但这次,大哥活动了两次,还不见老二的身影,看来,情形险恶。让体面人家的儿子上前线,当炮灰,邢幺吵吵的脸搁哪儿,为这邢幺吵吵在茶馆里布置了一次“讲茶”,要方治国当面把事情说清楚,并设法“放人”。
然而,方治国虽是“软硬人”,这回却破天荒地触了太岁头上的土,实在是因为相信新县长革新兵役制度的“决心”,告了邢幺吵吵;他也没有办法放人。于是“讲茶”变成了争吵。邢幺吵吵来势汹汹,方治国心虚胆怯;一个要对方说个究竟,一个是死不吐口。双方互有进退,不久陷入僵持状态。
地方上体面人物陈新老爷的出现,使茶馆为之轰动。他本来是来担当调解角色的,但他的调解非但未能缓和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激化。因为“软硬人”仍然咬定自己是清白的,决无告密之事。虽然邢家愿意担负一切费用,只需方治国进城说个情,放了邢家老二,奈何“软硬人”不仅不领陈新老爷的情,反而以颁布的禁令冠冕堂皇地搪塞,终使调停无望,陈新老爷大失体面。
在这情况下,邢幺吵吵顿显无赖恶棍本相,扭住方治国大打出手,方治国虽奋力还击,却已被打得鼻青眼肿。正当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时,蒋米贩子到来,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邢家老二已放出来了,现正在十字路口茶馆打牌。原来新县长并没有像传闻中说的那般厉害,邢家的大哥请了一次客就放人了。于是茶馆里的争斗终于成了一场闹剧。
【作品赏析】小说写的是抗战期间国统区某乡镇围绕兵役问题发生的一幕闹剧。它通过头面人物之间的一场争吵,把国民党政府巧立名目、营私舞弊、欺上压下、贪污成风等腐败行为和盘托出。诚如作者所说,它反映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丑恶本质和它的日益腐烂”。
219.《望舒草》
【点击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情节浓缩】《望舒草》里的诗,有诗人对飘忽不定的爱情的追求、渴望、思索以及难以捉摸的恐惧;有诗人基于个人生存体验的对整个“人”的生存的孤寂、迷茫的境遇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性思索。因而,爱情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系列和略微有些病态的孤独者的形象系列,构成了《望舒草》的大致内容。而这两种情感又往往如藤葛一样纠缠在一起,并互相强化着。
《望舒草》的前面几首诗,如《路上的小语》、《林下的小语》、《夜》、《独自的时候》、《对于天的怀乡病》,都是诗人的情感波折的投射。这几首诗曾经收在《我的记忆》里,诗集出版时,书的扉页上印了几个法文字和两行拉丁文。诗人把他对施绛年的深沉的感情以及隐隐的忧虑都公开了。
戴望舒对他的恋人一往情深。而他的恋人是一个比他年轻得多的师范学生,她的开朗、纯真的性情跟戴望舒的忧郁内向的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他们的恋情一开始就不是明朗的。虽然是恋爱中,但戴望舒却没有热恋中的诗人那种奔放热烈的甜蜜,在诗里流露的是诗人的忧郁和对更真实到可以触摸的感情的默默期待。戴望舒的爱情王国是阴郁的,他的付出远远大于了他的获得。
接下来的几首诗里,戴望舒刻画了几个少女的形象,如《百合子》、《八重子》、《梦都子》、《我的恋人》、《村姑》等。前三篇的名字都是虚拟的日本侍女的名字,这三个少女都有着同样的特性:同时她们的身上都深深地隐藏着戴望舒的影子:一个外表阴郁但内心充满了激情和期待的“怀乡病者”。
而在《我的恋人》里,诗人为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的羞涩的少女的形象。我们既可以把她看成是戴望舒心中的理想恋人,也可以把她看成诗人的自况。他自己就是一个在情感表达上羞涩的人。
杜衡在《望舒草·序》里说:望舒“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二年去国为止的这整整五年之间”的“奔走、挣扎,当然尽是些徒劳的奔走和挣扎,只替他换来了一颗空洞的心”。这正是《望舒草》的诗产生的时期。这徒劳的奔走和挣扎既有爱情的也有生活的。
当然,在阴郁的基调里,我们依然能看到诗人时而勃发的生命的热情。这种热情在他以后的诗集里表现得更为鲜明。
【作品赏析】《望舒草》中的具有散文美的无韵自由体诗,是诗人为充分蕴涵自己的诗情而制作的最合适的鞋子。在这个意义上说,戴望舒是真正的诗人,《望舒草》里弥漫的是真正的“诗”的气氛。
220.《灾难的岁月》
【点击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情节浓缩】戴望舒的诗集《灾难的岁月》,其中包含的诗作《雨巷》,曾使戴望舒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
《雨巷》极具音乐性,曾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雨巷》全诗首尾两节几乎完全一样,起结复见,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诗歌的乐感还来自诗韵,诗作每节押韵两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等,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出现,由此造成了一种回荡、复沓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雨巷》的调子是低沉的,《雨巷》的情绪是沉重的。在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诗中写“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我”对黑暗现实感到迷茫、失望、忧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我”的身旁,然而又紧接着“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走,“我”又陷入更加孤独、寂寞而无奈的愁思之中。
这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人的美好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动乱年代中,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态,以及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用一条阴暗狭窄而悠长悠长的“雨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心目中的“希望”——那位“丁香姑娘”只是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最后,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彷徨……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
【作品赏析】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是借鉴了法国象征诗派的创作方法,但对象征诗派神秘的内容和晦涩的诗风却有较大的突破。象征主义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寞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221.《金粉世家》
【点击作者】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号称“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等。
【情节浓缩】民国初年,国务总理金铨之子金燕西,在去西山郊游的路上,与女学生冷清秋邂逅,从此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为了得到清秋的爱,燕西每天在校门口等候。他不惜重金买下了清秋家隔壁的房子,以和邻居认识作借口,与冷家互送礼物,并时常接济不太宽裕的冷家。
当燕西得知清秋喜欢做诗后,他马上组织起一个诗社,聘来一大群文人墨客帮自己写诗作画。每天清秋放学回家,就从隔壁传来燕西朗朗的吟诗声,句句情深意切、脉脉含情。日复一日,清秋也对燕西产生了好感。
清秋家境贫寒,她怕遭到燕西家族的反对,因此始终没有公开他俩的关系。此事被出身显贵的燕西原女友白秀珠得知,她不依不饶,闹得金公馆鸡犬不宁、天翻地覆……冷清秋对燕西产生了些许嫌隙。金燕西虽然不能对白秀珠完全忘怀,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冷清秋之间感情的发展,不久他们结婚了。
金公馆内,各房儿孙矛盾不断,金铨、金太太心乱如麻不得安宁。金铨国务总理的职务摇摇欲坠,几个儿子又不争气,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金铨一命呜呼。顶梁柱倒了,金太太支撑不起这硕大的家族,不久,几个儿子纷纷闹着分家。玉芬嫁祸于清秋,说她是首先闹着分家的,又传出她与青年诗人欧阳于坚有染,燕西不问青红皂白也责怪她。清秋有口难辩,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她知道面对金家中的势力,她是无力反抗的。她吞下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委屈……
燕西与秀珠公开交往,他不顾全家各房及清秋的感受,夜不归宿。燕西将分家的钱尽情挥霍,清秋稍一过问他就与清秋吵闹。清秋忍无可忍,欲回娘家,但又怕母亲伤心,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
产期临近,清秋顺利产下一个男孩。但是,奉子成婚的谣言在金公馆盛传,清秋感到无地自容。热心的八妹从秀珠家找回了燕西。燕西应付着看了看清秋,偷偷从箱子里拿钱,被清秋发现,清秋欲制止,燕西说出绝情的话,二人大吵之后燕西扬长而去。从此,燕西再也没有回家,他和秀珠鬼混并策划去德国的事。
清秋在月子里受了刺激,执意要搬回娘家,被金家百般阻拦,她只好把自己软禁在常年没有人住的空房子内,准备与世隔绝。正值金公馆四分五裂之时,一场劫难在金公馆发生,举世闻名的金粉世家被大火吞没了……
大火扑灭后,金公馆变成一片废墟。混乱之中,清秋不知去向。燕西母亲带着全家迁往西山,依稀寻见过清秋的踪迹。燕西心灰意冷之下,去寻找那不知所踪的梦幻了。这一场热闹纷乱的故事的终结正是:金粉各飘零情场永别,轮蹄相驰逐旧事不撂。
【作品赏析】《金粉世家》以北洋内阁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平民之女冷清秋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表现了豪门之家的悲欢离合和男女主人公曲折迷离的情感之旅;既鞭挞了封建意识又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憧憬未来的新思想。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融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222.《啼笑因缘》
【点击作者】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号称“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等。
【情节浓缩】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江南富家子弟樊家树,旅居北平读大学,与天桥说书女艺人沈凤喜相遇。樊家树虽出身于豪门世家,但并非纨绔子弟。这位“平民化的大少爷”,深受自由、平等的新思想的影响,对富家女子何丽娜若即若离,却真诚地与出身贫寒但聪明纯洁的沈凤喜热恋着。
不料骄横跋扈的军阀刘德柱垂涎沈凤喜的美色,倚仗权势欲霸占沈凤喜为小妾。沈凤喜在刘德柱的威吓利诱下,终于不敌而束手就范。樊家树痛苦万分。江湖侠士关秀姑父女与樊家树的情谊甚笃,欲协助樊家树解困扶危、杀奸除匪,营救沈凤喜。
当樊家树身陷囹圄,沈凤喜因深受刺激而精神失常、奄奄一息之际,关秀姑行侠仗义,杀死刘德柱,只身从匪窟中救出樊家树。大家闺秀何丽娜对樊家树一往情深,始终不渝地热恋着他。
关秀姑撮合樊家树与何丽娜相会后,飘然离去。何丽娜目睹了这样的生死悲离之后,依然一片深情,依守着樊家树,在雪天寒月之中,在春气荡漾的别墅之内,期待着长久追求的爱情。故事结局既没有殉情的悲剧,也没有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樊家树在经过了一番生离死别的风雨之后,手拈关秀姑留下的鲜花为失去的爱情怅惘不已……
【作品赏析】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赢得读者的青睐,首先在于故事的内容编排: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惊险紧张的侠义故事。然而,本书却没有落入那种“公子痴情,红颜薄命,一番磨难,终成美眷”的言情小说的俗套,没有落入那种风尘侠女,慕才相助,仗义指婚或以身相许的“十三妹”式的武侠加恋爱的小说窠臼。
223.《边城》
【点击作者】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主要作品有《月下小景》、《八骏图》、《边城》、《长河》、《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等。
【情节浓缩】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远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那军人看她没有远走的勇气,两人便商量着双双殉情。男的首先服了毒。女子一面怀了羞愧,一面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旁,待小孩生下,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拥有四条船的家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年纪大的像爸爸,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年幼的气质近于白脸黑发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傩送。
茶峒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端午时节,有人赛船,有人在水里比赛捉鸭子。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在一个端午节的划船赛上,翠翠偶然与傩送相遇。自那次相遇后的两年里,翠翠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人儿。而傩送的心里也萌发了微妙的情感。这时,天保让父亲派人到翠翠家提亲。但是老祖父不能明白翠翠的内心,翠翠的羞涩也使她不能直接表白。老人家想起了茶峒人特有的求婚方式,他让天保在月圆之夜唱歌给翠翠,让他自己打动翠翠。
然而天保的事让傩送知道了,傩送同时也让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这一对感情至深的兄弟皆爱上了翠翠。兄弟俩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在那个月夜,翠翠被歌声打动了。老船夫把一切看到眼里。但他并不知道,那天晚上只有傩送一人在唱,天保天生就没有一副好的歌喉。
老船夫迫不及待地向天保说起翠翠听到歌声时的感受时,天保明白了一切,于是他驾船远行了。半个月后,天保的船遇险,天保不慎落水淹死了。天保的死使顺顺和二儿子傩送的心里都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他们觉得这跟老船夫和翠翠有关。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顺顺欣然同意。可傩送因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的理由远走逃避。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自己的夙愿落空,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床上死去。老船夫死后,渡口的木船上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了,但翠翠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悲痛并没有使她走母亲走过的路,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终日来往人摆渡,同时她守候在渡船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作品赏析】《边城》发表于1934年,主要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却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字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224.《丈夫》
【点击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月下小景》、《八骏图》、《边城》、《长河》、《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等。
【情节浓缩】春天里涨水以后,河里的烟船妓船离岸更近了,就系在河街吊脚楼下的支柱上,楼上人与船中人可以相互高声笑骂。这些船上大臀肥身的年轻女人多从乡下种田人家来,将此作为一种“生意”手段,以贴补家用。乡下的丈夫有时也上城来探望自己的媳妇,晚间遇到女人有客,便自己躲进后舱。管这些船的是一个独眼的水保,在职务上帮助官府,在感情上却亲近船家,是许多妓女的干爹。
这一天,他到老七的船上来通知一件事,其他人都上岸去了,只碰到一个自称是老七汉子的乡下人。水保穿着极考究,对汉子也极亲切,谈起乡下的庄稼和生活时,这年轻农人顿时口齿灵便了许多,于是将本来要在头天夜里说给媳妇听的话都向这极有派头而又亲切的城里人说了。但临走时水保却让汉子转告老七“告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
年轻汉子对水保印象不错,独自唱了许多歌,可点火烧饭时怎么也点不着船上的湿柴,又想起水保临走时说的话,心情大受影响,将湿柴丢进水里起身上岸要回乡下。但在街口就遇到了老七及她的掌班大娘和小杂工五多,他们还给他弄了把新胡琴,于是一起将他劝回了船上。他本来就喜欢胡琴,五多让他拉孟姜女哭长城,大娘又哄他说这琴是费不少钱买来的。到了晚上,大家正在船舱里高高兴兴地拉琴唱歌,却有两个烂醉的大兵上船寻事胡闹,还一起嫖了老七,丈夫只能躲进后舱,再也没有了拉琴的兴致。
大兵走后,大娘忙于点钱,五多还要唱歌,丈夫只是默默无语,老七前去劝慰也不起作用。夜中,丈夫独宿后舱,半夜里,又有水保领着武装警察上船检查,丈夫被叫来受了一番盘问。他们才离开,一个警察又来通知,说他们的巡官回头还要对老七“过细考察一下”;丈夫在前舱老七的床头留恋不走,却被大娘提醒说巡官就要来。次晨丈夫一早起来就要上路回家,老七塞给他一些钱,但他将钱丢在地上两手蒙脸大哭了起来。水保来船上请昨日遇到的汉子吃中饭,却只有大娘和五多在,老七夫妇俩一大早就回乡下去了。
【作品赏析】《丈夫》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一位内地小城妓女的乡下丈夫在入城探望自己的媳妇时所受到的一次次不断加重的心灵冲击,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位丈夫个人尊严的觉醒。
225.《月下小景》
【点击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月下小景》、《八骏图》、《边城》、《长河》、《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等。
【情节浓缩】 20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根据唐朝高僧道世撰写的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法苑珠林》中的十二篇佛经故事改写成八篇作品,加上开篇根据西南少数民族风俗虚构而成的《月下小景》,结成《月下小景》集。作者还为此写了较长的一段题记。
第一篇《女人》,讲两个英俊男人的美丽的妻子对于爱情的忠贞。虽然这两个男人一个贵为一国之君,一个仅是山野小民,但是他们都娶到了当时最美丽的妻子。虽然誓言拳拳,他们的妻子在与其分开不久,即与牧场的小伙子、养马人挽在了一起——意外撞见妻子不忠的事实,起初他们也沮丧失意,慨叹生气,但当他们走到一起,聊到天下的女人竟然都是一样的,他们释然了,丢下一切,结伴出游而去。
【作品赏析】除序言外,各篇本事均采自佛经故事,经作者匠心巧运,恣意铺排,注入谐趣后,指向了现实生活,读后饶富兴味。
226.《湘行散记》
【点击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月下小景》、《八骏图》、《边城》、《长河》、《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等。
【情节浓缩】《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是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途中每天给张兆和写信报告沿途见闻,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其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也就是沈从文的家书,在《从文家书》里只收入了小部分,这本书算比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众所周知的《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对照着来读,哪些是只跟妻子说的,哪些是面向读者的,不仅仅是关怀想念和甜言蜜语的区别,沈从文目睹家乡巨变,内心的感受很复杂,应该怎么向妻子和读者分别描述,要隐藏些什么,文字背后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记》,收入沈从文1956年回乡所写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书。这次回乡变化当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书里面,沈从文的措辞也相当收敛。“我们到一个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顿,四碗一汤,数量可用八位壮士消化,还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干部,因为店铺、机关……都成了国营。”
【作品赏析】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湘西酉水边常常能见到的景致,比如古老的凤凰城,里耶镇,还有家乡的河镇等。
227.《死水微澜》
【点击作者】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笔名老懒、抄公、菱窠等,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近代文学的大师。主要代表著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郭沫若称他为“中国的左拉”。
【情节浓缩】天回镇的罗歪嘴未把“四书”读完便四处漂泊游荡,并加入了哥老会,当了本码头舵把子朱大爷的大管事。朱大爷大名鼎鼎,罗歪嘴的势力也水涨船高。罗歪嘴用妓女刘三金作诱饵,合伙诈了土粮户顾天成的银子,并将其痛打了一顿。顾天成虽怀恨在心,但不知是计,只有悻悻地回了家,心里寻思着要报复。当顾天成听说奉了洋教便没人敢欺负,跑去奉了洋教。其实洋教并不凶,就只有洋人凶,所以官府害怕他,不敢得罪他。
邓幺姑(蔡大嫂)是农家女孩,聪灵俊美,心比天高,与曾是城郊一大户人家姑娘的韩三奶奶的交往引起了她对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然而她却偏偏嫁给了虽有一定资产却被人称为“傻子”的兴顺号掌柜蔡兴顺。后来,邓幺姑遇上了闯荡江湖、见多识广的罗歪嘴。在刘三金的撮合下,她与罗歪嘴公开私通,但对丈夫仍然关心体贴。懦弱的蔡兴顺也与二人相安无事。
正月里,罗歪嘴带蔡大嫂和一帮同伙去省城看灯。人群熙攘中,带女儿也来看灯的顾天成看到了他们,于是伙同两个泼皮故意去挤蔡大嫂,想臊一臊罗歪嘴,却反倒被打了一顿,还丢了女儿。他更加恨罗歪嘴了。
5月,北京闹义和团的风声传来,顾天成生怕被当作二毛子杀掉,跑了出来。在茶馆中,他意外地遇到了罗歪嘴的同伙陆茂林,而陆茂林竟对他表示亲热起来。原来,陆茂林对蔡大嫂同样垂涎三尺,他和罗歪嘴闹翻后就出走了。
在茶馆,陆茂林把当年罗歪嘴如何伙同妓女刘三金用计谋骗取了顾天成银子的事全盘告诉了他。顾天成更加怀恨在心。正在这时,省里出了一件大事:四川总督才得到“保护教堂、优遇外人”的诏旨不到五天,郫县三道堰便出了一起打毁教堂、殴毙教民数人的大案子。凡与案子有半点牵连的,只要洋人一动口,谁都性命难保。陆茂林趁机施下了一条毒辣计策,暗地报告洋人罗歪嘴等与三道堰案子有关。洋人指名道姓要抓罗歪嘴。罗歪嘴提前接到朱大爷的信,仓皇出逃,官兵扑了个空,怒而抓走了蔡掌柜,蔡大嫂也因保护丈夫而与官兵撕咬被打得几天人事不知。
蔡大嫂养伤期间,顾天成为了探听罗歪嘴的下落,佯装去看望蔡大嫂,却无法自控地迷上了她,欲讨她当老婆。为了将蔡傻子保释出狱,使罗歪嘴能够提早返回家园,蔡大嫂同意了顾天成的要求,改嫁给顾天成,做了顾三奶奶。在艰难的生活中,蔡大嫂意识到只要有钱有势,就哪个也不怕,就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于是,她想尽一切,终于掌管了顾天成的全部财产。
【作品赏析】《死水微澜》以甲午战争至《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特定的历史背景,以成都附近的天回镇袍哥首领罗德生(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及掌柜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描述中心,形象地再现了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年代里发生在中国腹地一个小镇上的社会生活史,写出了在东西文化背景交相冲撞下人们灵魂的剧烈颤动及命运的悲剧性结局。
228.《暴风雨前》
【点击作者】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笔名老懒、抄公、菱窠等,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近代文学的大师。主要代表著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郭沫若称他为“中国的左拉”。
【情节浓缩】《暴风雨前》故事发生在成都,情节围绕中产阶层郝家兄弟及他们各自联系的上下层人物展开,在辛亥革命暴风雨前,笼统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已出现分化。有人成为革命志士,有人成为保皇党人,有人成为“东瓜党”(中间动摇派),还有人荷戈彷徨,不知归依。
《暴风雨前》主要反映辛丑条约后民智渐开的社会变化。作者的笔墨开始由小乡镇转向成都。红灯教的扑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活动,立宪党人点滴的社会改革,这一切革命风暴来临前的动荡,冲激着这个“天府之国”里的大城市。较之《死水微澜》,作品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情节也较为错综复杂,但艺术描写却不如前者细腻和生动。
【作品赏析】作者广博的社会知识,善于描绘风土人情的本领,使这部作品具有相当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对左拉、莫泊桑创作的借鉴有助于李劼人形成上述的艺术特色,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细节繁琐、铺写不当的自然主义的缺陷。
229.《吾国吾民》
【点击作者】林语堂(1895~1976),原名玉堂、和乐。福建漳州平和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情节浓缩】《吾国与吾民》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到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布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
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北方人基本上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基本上是商人;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等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专制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慈禧太后式的人物。
在“人生的归宿”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上,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入要强得多。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掌握仅有的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东西。他把“回归自然”视为一切美和幸福的永恒源泉。极力推崇人的一辈子应考虑如何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作品赏析】《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等方面剖析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获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认为该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并欣然为该书作序。
230.《京华烟云》
【点击作者】林语堂(1895~1976),原名玉堂、和乐。福建漳州平和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情节浓缩】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亚,染上了伤寒。曾文伯和曾太太先是遍请名医,无法治愈,曾太太爱子心切,便想出了结婚冲喜的法子。然而,与平亚早有婚约的未婚妻曼妮姑娘,却随着父亲到南方办药材去了。远水不救近火!
曾家有三个公子,都已订婚:大公子平亚,与曼妮;二公子襟亚,与牛素云;三公子荪亚,与姚莫愁。相比之下,曼妮的家境苦些,而牛家与姚家,都非同一般。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让姚莫愁代替曼妮嫁给平亚,不想却被莫愁强烈拒绝,因为莫愁喜欢的是荪亚——这个长辈眼里的纨绔子弟。
姚太太和莫愁大吵起来,恰好大姐木兰从泰山游玩回来。莫愁如遇救星,要姐姐救她。木兰也替妹妹委屈,慨然应允,帮助莫愁躲过这一劫。姚木兰聪慧灵秀,处事周全,虽是女流之辈,却常常做出男人所不能做的事情来,仗义而又大气。
在木兰的安排下,莫愁逃婚出走,被安顿在木兰在泰山结识的青年孔立夫的寓所,但令莫愁没想到的是这次轻率的举动,却让她自己陷入了终身的遗憾。
曾家那边想好事成双,说服了牛家女儿素云和襟亚完婚,但莫愁逃婚的消息却让两家乱作一团,木兰看见因为自己而造成的混乱局面,做出了一个终生悔恨的决定:代妹妹出嫁,嫁给平亚!这让曾太太又惊又喜!而那边牛家的二公子牛怀玉利用自己地面上关系找到了莫愁,一见之下惊为天人,怎么也不肯将这消息告诉曾家。
婚礼将按期举行,平亚死活不允,他要等曼妮回来,就在家人苦劝之际,曼妮回来了,但曾太太却有了自私的想法,她本就不喜欢莫愁,此番天赐良机,一不做二不休,她决定让木兰嫁给荪亚!正是她的这一番私心,使得原本的佳偶换成了一对冤家。
婚礼那天,曾家一日三娶,好不热闹,但三个洞房却风光各异,平亚和曼妮柔情脉脉,说不出的恩爱,襟亚被牛素云来了个下马威,忍气吞声;而最尴尬的则是荪亚和木兰这一对了,荪亚以为娶的是莫愁,木兰以为嫁的是平亚,面对真相,二人心中都暗自叫苦,谁也不理谁,洞房之夜就这么过去了。
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此一错,便是终生的疼痛,还有心底里的疼痛。莫愁因为姐姐嫁给荪亚,记恨木兰,牛素云因为结婚的时候木兰抢了她的风头,处处和木兰作对,荪亚更是对她冷冰冰的,对此木兰只能承受着,还要在外面表现的体面周到……可是荪亚却不管那么多,心情郁闷的他在丫鬟银屏身上找到了安慰,二人偷偷的相爱了……
冲喜并没有挽救平亚的生命,不久平亚就去世了,曾太太因此大病了一场!姚木兰和荪亚木已成舟,不管是否相爱,日子都要过下去了。荪亚与银屏的艰难相爱,终于败露,姚木兰最先察觉,但为顾全大局,她并没有声张,木兰的那些痛苦,只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就是孔立夫。很自然地,她把立夫作为了知己,立夫也经常劝慰木兰。看着正直善良的立夫,木兰真的很后悔当初的决定!现在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婚姻,是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木兰想让荪亚去英国留学,以解决她和荪亚和银屏之间的问题,曾家当然同意,但荪亚却不肯,他索性提出要娶银屏,这让曾太太十分气愤。
荪亚一走,曾太太就把银屏赶出了家门。但荪亚并没有到英国,不久就回来了,他和银屏在外成了家,还生了一个孩子叫博文。这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曾家上下闹得不可开交,木兰也彻底伤心失望,决定和荪亚离婚。就在木兰回到曾家准备离婚的那天,曾家发生的事改变了这一切!银屏因为曾家把博文带走而上门理论,争执之下,见夺子无望,撞石而亡,荪亚一下子失魂落魄,神志不清了,曾太太祈求木兰别再提离婚之事了。木兰答应下来。这样的时候,这样的祈求,木兰怎么能拒绝得了?
姚家因为买王府的事得罪了牛家,也影响了牛怀玉和莫愁之间的感情,牛家不同意牛怀玉追求莫愁,这也为日后牛家的败落埋下了种子。牛家大公子牛同义想拆散牛怀玉和莫愁,竟然设计让人强暴了莫愁!莫愁悲愤难当,出家当了尼姑。牛家的恶行激怒了木兰,通过立夫的帮忙找到御使弹劾牛家,牛家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民愤,终于获罪抄家,牛似道收监,牛同义被处以极刑。莫愁受辱,家道败落使得牛怀玉至此性情大变。
莫愁在木兰、立夫还有荪亚的关怀下,渐渐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终于回到姚家,并且和立夫结了婚,婚礼那天姚府一片喜庆。但人群中,独独不见木兰。而这时候,木兰正在经受着一个女人最幸福的痛苦——木兰生下了她和荪亚的女儿:阿梅。
京城局势,已经乱得不可收拾!曾文伯也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死后,曾太太病倒,曾家全靠木兰独立支撑。这时,牛怀玉从日本回来,发誓要重振牛家,他还没忘记莫愁,新仇旧恨让他陷害了立夫,木兰孤身犯险,冒着名节不保的危险救出了立夫,在牢里,木兰也向立夫表白了久久埋藏的感情……
云游四海的姚思安回家,遇到为日本助纣为虐而被捕的素云事件。按例素云应被处死,姚思安、迪非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素云被释,心中有所触动。
抗战暴发,战争中,日军惨绝人寰,曼妮保节自缢。牛怀玉沦为汉奸,为抓立夫,他以莫愁为诱饵,不想牛素云从旁相助,立夫脱险,但莫愁却被牛怀玉打死,木兰也失去了儿子博文。面对着日本鬼子的凶暴和牛怀玉的逼迫,木兰从容安排众人转移,最后,一把大火把王府和牛怀玉等一起埋葬!木兰和所有千千万万中国人一起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作品赏析】《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231.《剪拂集》
【点击作者】林语堂(1895~1976),原名玉堂、和乐。福建漳州平和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界的先驱者之一。
【情节浓缩】林语堂写作《剪拂集》的时期,受到了欧美文化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影响,向往资产阶级自由政治,因此针砭军阀及其帮凶现代评论派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著名的《祝土匪》一文即是针对现代评论派指责进步师生为“匪”而作,文中正言宣布“我们情愿揭竿作乱以土匪自居,也不作专制暴君的俳优;时代需要土匪,惟其有许多要说的话学者不敢说,惟其有许多良心上应维持的主张学者不敢维持,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
《文妓说》指军阀之御用文人为“文妓”。《论语丝的文体》笔锋更为老辣:“我们每每看见这种人及这种报的自号中和,实益以见其肉麻。惟有加以思想之蟊贼的尊号,处处与‘耗子,鳄鱼’同列而已。”进而更痛斥“正人君子”的行径是“野鸡生涯”,“与苏扬妓女的倚门卖笑伎俩无异”。
探索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是林语堂《剪拂集》中杂文的另一个基本命题。他提出“精神复兴”是最为迫切的工作,推崇法国大革命,企图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那种积极进取精神来克服民族的卑琐、懒惰等劣根性,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林语堂的这些立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风东渐中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走向积极探索的产物,虽然不无偏颇之处,但“思想革命”、“精神复兴”的主张在当时封建政象笼罩、封建癖气弥漫的中国无疑要比盛行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来得深刻。
《剪拂集》还对民众力量进行热烈赞颂。对“三·一八”死难烈士表达深切哀婉的悼念。《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写于惨案发生后的第三天,文辞郁愤情深,抒发了作者沉痛的心情,与鲁迅爱憎交融、力透纸背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同为声讨反动势力,悼念死难烈士的悲壮挽歌。
【作品赏析】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议论性文章容易写得让读者觉得枯燥、乏味,而《剪拂集》中的文章却并不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固然首先因为文中充满恣肆的情感,令人感奋,尤其是随处可见的对无耻之徒的讽刺更让人畅快。遣词用语上,林语堂更是随手拈来,无不精警峭拔,含蓄而不失锋芒,让人于幽默之中体味到作者的睿智——与其期后期小品文的性灵文字正是一脉相通的。
232.《繁星》
【点击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隆普营一海军军官家庭。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橘灯》等。
【情节浓缩】《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冰心的《繁星》收录的便是一些歌吟自然、母爱、人类之爱的清丽的小诗。其内容可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表达了弱者的心声,以反映环境气候的冷暖:“秋深了!/树叶儿穿上红衣了!/她是多么害怕风雨啊!”“大风起了!/秋虫的鸣声都息了!”这秋虫,这红叶,都无力抗拒外界的压力,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十分强烈地流露了感伤的情怀。
第二,表达了诗人同情弱者的感情:“弱小的草呵!/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第三,诗人鼓舞青年人要相信自己,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在这漠漠的世界上,只能提着自信的灯儿/进行在黑暗里。”“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第四,歌唱自然、母爱和童真:“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感情非常真挚,意境也是很幽远,母爱、童真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了!
第五,写对人生的思考,富有哲理意味:“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说明了成功的艰辛和不易以及通往成功的路上荆棘遍布的道理。
【作品赏析】《繁星》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意境优美、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典雅。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233.《春水》
【点击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隆普营一海军军官家庭。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橘灯》等。
【情节浓缩】《春水》是《繁星》的姊妹篇,由182首小诗和《迎神曲》、《送神曲》、《一朵白蔷薇》等29首长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冰心的《春水》收录的也是一些歌吟自然、母爱、人类之爱的清丽的小诗。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春水》里有许多精彩的句子,如:“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作品赏析】《春水》大多是诗人瞬间灵感的记录,诗中有关于母亲、童真、人类、自然和上帝的爱;也有关于死亡、永生、黑暗、哀伤、沉默和悲观的理解;还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绵绵抒情。作者在韵律、节奏、音乐性上有刻意追求,不少诗有“新月派”诗的韵律风格。
234.《超人》
【点击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隆普营一海军军官家庭。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橘灯》等。
【情节浓缩】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受“超人”哲学影响的青年的思想转变历程。何彬在一个旧机关里办事,孤单一人住在一间公寓房子里,屋里冷冷的,如同山洞一般。何彬独来独往,没有朋友,没有欢乐,也“永远得不着一封信”。他受了尼采的影响,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他否定“同情心”、否定人们应该“相互牵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互相遗弃”。
对这恨世哲学的信奉者作第一次进攻的是“凄惨的呻吟”——一个孤苦无依的十二岁孩子禄儿因跌伤了腿,无钱医治而发出的痛苦的呻吟。但这呻吟并没有改变何彬认定的“爱和怜悯都是恶”的观念。尽管他慷慨地给了禄儿一笔医药费,但丝毫也不是出于“爱和怜悯”,而是为了花钱买得深夜的宁静,为了花钱修补“恨的防线”。但何彬的如意算盘终于失灵。
向他作第二次进攻的是比“呻吟声”更厉害的武器——一颗诚挚、炽热、天真的童心。禄儿带来的是自然美的象征——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这花儿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更令他感动的是,花篮底下压着一封信,织锦般地呈现出一颗赤诚的童心:“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吗?她也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在母爱和童心的轮番攻击下,恨世的堡垒终于被轰毁,何彬已冻结的心也终于被母爱和童心的巨大热能所融化。在临别之前,他给禄儿留下一封渗透感激的情意和悔罪的泪光的信。何彬走了,这走,意味着他与过去的诀别,也暗示着他的新生活的开始。
【作品赏析】冰心的《超人》是“五四”期间一度风行的“问题小说”中颇有影响的作品。小说用“爱的哲学”回答人生,意在援救意志消沉的青年,委婉地告诫青年:徒然烦闷苦恼,既不能消除社会恶势力,也不能实现光明的世界,不如让爱去引导自己的人生。冰心是一个充满诗情的人。这种个人心理气质上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她的创作,诗情的流溢贯穿了《超人》全篇。
235.《海滨故人》
【点击作者】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分娩去世。
【情节浓缩】小说描写了露沙、玲玉、云青、莲裳、宗莹五位青年女性彷徨人生歧路的经历。
露沙出生时正逢外祖母去世,母亲因未能去吊唁而憎恶露沙,让奶奶将其带到乡下抚养。露沙九岁时开始念书,姑母把她倒锁在房里背《三字经》,稍长又被送到教会学校。由于生活简陋,又加年龄幼弱,露沙得不到关心,心情总是抑郁不已。后来上北京念书,常喜欢待在图书馆,观察同学,苦思冥想,用写作排遣苦闷。在学潮激烈时认识一青年梓青。两人不断地通信,从泛泛的友谊变为同道的深契。
但是,梓青已婚,露沙不愿伤害另一女子,因此虽是相知日深,却不能结合,她陷入了痛苦迷惘的泥沼中。朋友中,有的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有的是结婚后旋又生病,这一切都让露沙灰心沮丧,感慨人生无常,特别是母亲病逝的打击,更让她眼前空明,决心任造物主拨弄。梓青陪她聊天,拉她散步,竟被人造谣说两人要结婚。露沙觉得人心险恶,让梓青到南边做事。作别朋友后,露沙到海滨觅一佳地建一房屋,自题“海滨故人”,从此漂泊天涯,杳无音讯。
其他四位女性也都在婚恋和事业上有过不同的遭遇和经历。云青虽深爱蔚然,却因家里不同意而放弃了奋斗,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她从北京回到云南后,研究佛经,侍奉老母,教导弟妹,可心中始终不能忘情蔚然。
玲玉、宗莹先前也和露沙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在事业上曾有所追求,而且还同旧家庭作斗争,终于与自己所爱的人结成伴侣。然而恋爱后纷纷收起求学著书时说过的话,由水上沙鸥,活泼清爽,变为笼里鹦鹉,毫无生气。玲玉婚后把小生活收拾得很好,宗莹婚后有了孩子,更不能为社会服务。莲裳天性随遇而安,也自认为找到了美满的婚姻。昔日五个追问人生意义的朋友现在各有所求,终于风流云散,再难聚首。
【作品赏析】主人公露沙是“五四”以后觉醒起来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她性格孤傲倔强,很有抱负,聪明爽快,长于思索,仿佛已经识破了“世界的谜”,然而她又多愁善感,喜欢独自冥想,有时暗暗流泪,是位理智和情感不可调和的人物。露沙每天都在严肃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反复探究“人生到底是什么”,但是苦苦思索的结果,仍然摆脱不了矛盾的心理。在婚姻恋爱上,囿于世人的非议和诽谤,不敢与爱人结合,又主张“精神生活”。作品表现了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心理情感世界,他们负荷着几千年传统因袭的重担,在苦闷彷徨中艰难地探索着人生之路。
236.《潘先生在难中》
【点击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
【情节浓缩】本篇以1924年江浙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为背景,描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为躲避战乱和免于失业的危险而奔走,不胜其苦的故事。
潘先生闻知家乡让里即将有“兵祸凶险”,就带领一家四口仓皇逃命,来到上海。将妻儿安顿后,听说局长的意思是照常开学,因怕丢掉校长的职位,便又撇下妻儿,只身回到让里去办理开学事务。
然而战事形势却进一步逆转,竟连去上海的火车也不通了,他顿感真的要妻离子散了,不禁慌乱起来。但若是仗真的打起来,眼前还是救命要紧,于是急中生智,赶忙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交纳会费充作会员,获得红十字的旗帜和徽章,仿佛已求得救命的神符。
后来果然两军开火了,街上一片混乱,他忽而又觉得,枪弹是不长眼的,即使有徽章也不管用,还是乞求洋人保护最安全。于是他就撇下管家的王妈,携带细软,独自逃进洋人的红房子以求庇护。进红房子后,他看到他的上司教育局长也在那里避难,虽有些尴尬,但总算搪塞过去了。
战事平息后,教育局筹办欢迎杜统帅凯旋事务,几个职员要他为彩牌坊写几个字,他稍稍犹豫后,即提笔写下了“功高岳牧”、“威镇东南”、“德隆恩溥”二张大字。然而,就在此刻,他的良心似乎有所触动:当他写到“溥”字时,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烧房屋,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朽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作品赏析】叶圣陶的早期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特别是生活在学校里的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称,《潘先生在难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潘先生以其鲜明具体的个性,艺术地表现了小知识分子由于阶级地位所造成的根本弱点,这便是对自己卑微的生存状态心安理得,永远以苟活为乐事。作者对其怀着一定的同情,描绘了军阀混战给他们带来的不幸,但对他们那种麻木不仁的灰色生活和性格,却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237.《传奇》
【点击作者】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原籍河北丰润。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小说集《传奇》、《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等。
【情节浓缩】《传奇》共收录了中短篇小说十六篇,其中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这里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两部。
《倾城之恋》:白公馆的六小姐,白流苏,28岁了。离婚七八年,在娘家住着。平日里少不了受兄嫂及下人的冷言语。
热心的徐太太张罗着为白家七小姐做媒。那男子叫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回国才几年。徐太太安排七小姐和范柳原见面的晚上,流苏陪着七小姐。那范柳原虽够不上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采。那次会面,范柳原看中的竟是流苏而不是七小姐。柳原请徐太太做联络要流苏去香港。
在香港的日子,柳原每天伴着流苏到处跑,什么都玩到了……晚上他们常出去散步,直到深夜。可是,柳原闭口不提结婚。流苏只好回到上海,以退为进,希望柳原会带着“较优的议和条件”妥协。
然而一直是熬到十一月底,范柳原才从香港拍来了电报让她再次去香港。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于是她带着失败的心情,第二次离开家到香港来。这次,他们之间变得率直了许多。
不久,柳原没理由地要去英国,他为流苏在巴而顿道的一座山坡上租了一所房子。柳原走的第二天,战争爆发了,轰炸声弥漫着整个香港。人生地不熟的流苏正处于惊吓中,柳原突然出现了,他的船没能开出。两个自私的人,在兵荒马乱中相依为命。在一片炸弹声中,他们在报纸上刊出了结婚启事。
战事稍歇,柳原回到了上海。白公馆里,流苏只回去过一次。柳原现在也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流苏一面想:这是好现象,表示他把她当作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还是有些怅惘。
《金锁记》:清末民初,小镇上天真烂漫的少女曹七巧和京城大户姜家的三少爷季泽一见钟情,可七巧的哥哥曹大年贪图钱财要把妹妹嫁给患有软骨病的姜家老二仲泽,七巧为了接近季泽,答应了这门婚事。失望至极的季泽在仲泽的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令七巧心痛欲裂。此后,季泽越来越沉沦,常常夜宿妓院,七巧冒险到妓院劝阻,与酒醉的季泽同居了一晚,并因此怀孕,生下一子,由此招致众人的诸多非议。仲泽为保护妻子,临终时坚定地声称自己是这孩子的亲生父亲,姜老太太亦为维护自家的名声,痛斥众人对七巧的攻击。
老大伯泽夫妇为了倾吞家产,利用七巧对季泽的感情,设下一个个圈套,造成七巧和季泽误会重重,使得他们本来纯洁的情感在金钱和岁月的摧残下渐渐消逝。于是七巧的人格开始扭曲,性情变得冷酷,她甚至亲手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幸福,变成一个刻薄自私、终日靠鸦片麻痹灵魂的女人。
【作品赏析】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而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读者的心里去。从她的作品里读者可以找到繁华将尽、满目沧桑的味道。
238.《半生缘》
【点击作者】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原籍河北丰润。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小说集《传奇》、《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等。
【情节浓缩】这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著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许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情,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桢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世均。
坚忍的曼桢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世均,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曼桢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曼桢当再见到世均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作品赏析】《半生缘》的魅力就在于它看似平淡叙述语气下蕴藏的悲喜和逆转,在这里,你无暇考虑作者的技巧,但只情节就足以拉你进入那个悲剧的年代。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令人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239.《荷花淀》
【点击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笔名林冬苹、孙芸夫。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情节浓缩】在一个凉爽的月夜,水生嫂在院子里编苇席,等候丈夫水生归来。水生回来得很晚,原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区上需要成立一支正式队伍,村上去开会的游击队员都报了名,但他们又怕家里人拖后腿,所以就推举游击组长水生回村到各家做工作。
听说又要打仗,女人心里颇不平静,但她最终只是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安慰了她两句,就上别人家里去了,女人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到鸡叫。她要水生嘱咐两句,水生要她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别落在别人后面,还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女人流着泪答应了。
水生们的部队一时没有开拔,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于是过了两天就几个人约着偷偷划着一只小船去看望丈夫们了。可是不巧部队在头天半夜里走了,而且听说丈夫们都欢天喜地的,女人们只好有点失望又有点伤心地往回走,各自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不过女人们很快忘记那些不痛快,又说笑起来了。忽然远处过来一艘日本鬼子的运输船,飞快地追上来,女人们只好把小船向那一望无际的荷花淀里摇进去。荷花淀里震荡起来,女人们发现自己的丈夫都在荷叶底下隐蔽着,原来战士们刚好埋伏在这儿打鬼子呢!
敌人被消灭了,战士们欢笑着打捞战利品。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把荷花淀中的女人们喊了出来,一面对着区小队的队长回答着“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一面却又把捞上来的一盒精致饼干扔到了女人们船上。
区队长开玩笑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战士们走了,女人们也赶紧回家。经历了这刺激兴奋的一幕,这些要强的妇女们决定回去以后也要组织起来抗日,不落在丈夫们的后面。果然不久她们就学会了射击;在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登上冰船来回警戒,在敌人围剿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作品赏析】《荷花淀》不仅是孙犁的代表作,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诞生的标志。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和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白洋淀一带的水乡风貌和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开展游击战的动人情景,讴歌了冀中人民传统的美德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在诗情画意中透出浓烈的生活实感和时代气息。
240.《党费》
【点击作者】王愿坚(1929~1991),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情节浓缩】红军北上抗日后,领导当地斗争的一支小部队也被迫上了山,敌人为了切断他们与各村地下党组织的联系,采取了移民并村的方法,因此要坚持斗争就必须重新整顿党的组织,领导就派“我”下山找黄新取得联系。
当“我”来到黄新家时,她的丈夫已随红军北上了,她住的是“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睡的是稻草搭的地铺”,煮饭的锅是“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乎乎的砂罐子”,她五岁的女儿“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但是,当看到女儿去拿咸菜吃时,她还是含着眼泪夺下了女儿手中的咸菜,因为山上的同志太需要盐了。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黄新凭着一颗忠于党的赤诚之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丈夫留下来给她做生活费的两块银洋,买了山上游击队急需的、在当时比金子还贵重的盐,并用这盐腌制的咸菜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
但就在黄新准备将这份特殊的“党费”交给“我”带走时,敌人敲门来搜查了。在生死关头,黄新首先想到的是掩护同志、移交组织关系和交纳“党费”。当敌人把她带走时,躲在阁楼上的我忍不住举起了枪,黄新对着她那正在啼哭的女儿一语双关地大声喊道:“孩子,要听妈的话!”她从容镇定地引开了敌人,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作品赏析】《党费》是王愿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王愿坚小说注重写人的精神美。但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没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没有那种大幅度的灵魂搏斗,他一般不给人物设置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物性格也没有一个完整曲折的生成过程。王愿坚虽不善于战争场面的铺叙,也不像峻青的小说那样把人物置于血与火的战斗中去抒写人物的英雄主义气概,但他的作品大都通过正面展开艰苦生活和残酷斗争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美。
241.《黎明的河边》
【点击作者】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
【情节浓缩】 1947年秋天,我军主力从昌潍河地区撤离后,河东武工队被敌人搞垮。新任命的武工队长姚光中和副队长老杨,必须连夜到河东去重建武工队,任务紧急,环境险恶,战士小陈勇敢地接受了护送他俩过河的任务。
出发后,夜“乌沉沉不见一颗星星”,大雨将至,在草地和敌人遭遇后迷了路,小陈自责地哭了。等到天亮才发现藏在沙柳丛里的小船又被猛涨的河水冲走了,小陈只好带着姚队长回到家里,与父亲商量带队长凫水过河。
渡河开始后,在三面受敌一面遇水的险境里,小陈掩护父亲带领武工队员过河。就在这时,还乡团把小陈的母亲和弟弟推到火力前沿,企图迫使小陈投降。但小陈并没有屈服,他忍住悲痛,坚持战斗。母亲和弟弟先后中弹身亡,小陈也负了重伤,而武工队员终于游过了潍河。小陈子弹打完后,把枪扔到沟里,抱住向他冲来的敌人,一起跳进了激流汹涌的潍河,与敌人同归于尽。
【作品赏析】峻青小说的时空背景几乎全是山东老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胶东半岛,所描写的对象也大都是八路军、解放军以及农村中的共产党员与普通群众。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小说,都以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或解放战争我军主力撤退的1947年为背景,将主人公置于血与火的尖锐斗争中,甚至往往在敌人当面杀害骨肉亲人的惨烈中,表现革命者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赋予作品以浓烈的悲壮美。
242.《呼兰河传》
【点击作者】萧红(1911~1942),姓张,取名乃莹,萧红是其笔名。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著名女性作家。著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情节浓缩】故事发生在叫呼兰河的小城。“我”是一个小女孩,是故事的叙述者。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小城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尽管填坑并不难。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遇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战争时,多亏有二伯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但,他却是我的一个很好的玩伴。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居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以上所写的,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就记在这里了。
【作品赏析】《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是作家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243.《生死场》
【点击作者】萧红(1911~1942),姓张,取名乃莹,萧红是其笔名。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著名女性作家。著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情节浓缩】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王婆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但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
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
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
作者通过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萧红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充满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自己的创作呼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作品赏析】《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本书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244.《小二黑结婚》
【点击作者】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人民作家,山药蛋派作家代表,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主要著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报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情节浓缩】 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山村刘家峻里,能干帅气的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聪明伶俐的姑娘于小芹相爱了,村里的人们都认为这是最般配的一对。但是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和小芹的母亲“三仙姑”,这村里的两位神仙却反对他们的结合。
“二诸葛”是个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的人,绰号“不宜栽种”。他说小二黑和小芹命相不对。一贯风流的“三仙姑”绰号“米烂了”,是村里有名的“老来俏”。她喜欢笼络一帮青年在自己周围,青年们却喜欢和她女儿小芹在一起,这让三仙姑心里很不对味。小二黑这个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一个小芹,就没了自己的份。因此她给小芹找了个死了老婆的退职军官,收了人家不少彩礼,并说这是前世姻缘。“二诸葛”也为小二黑寻下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作童养媳。但两个恋爱中的青年却不认账。小二黑对父亲说:“你愿意养你就养,反正我不要。”小芹把母亲收的彩礼扔了一地,对母亲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走!”
村里的恶霸金旺兄弟伪装积极混进了村政府,兴旺被选为武委会主任,金旺被选为村政委员,连金旺老婆也被选为妇救会主席。村里的事几乎由他们两个人调遣,大家对他两个虽是恨之入骨,可是谁也不敢说半句话,都恐怕扳不倒他们,自己吃亏。
金旺对小芹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但自从碰了小芹的钉子以后,怀恨在心,总想设法报一报仇。一天晚上,小二黑和小芹相约到村外的砖窑里商量第二天到区上登记。他们悄悄尾随而来,将这对情人双双拿住,企图诬告他们。小二黑却一点也没有畏惧,他是理直气壮的,因为他“打听过区上的同志,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别人谁也做不了主”。果不其然,一到区上,两个人就被放了,倒是金旺兄弟两个被押了起来,区上早就听说他们为非作歹,不是东西。
两个神仙也被传了来,“二诸葛”拼命哀求区上,不要让小二黑和小芹结婚,说命相不对是一辈子的大事。然而如今这一套老迷信可是越来越不时兴了,经过领导的教育,“二诸葛”只好收起那一套阴阳八卦之说。
“三仙姑”到区上来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她那一身老妖精似的花里胡哨的打扮引起了众人的围观,直把她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惭愧尚且无暇,自然再顾不上反对儿女的婚事了。
小二黑和小芹幸福地结了婚。两位“神仙”也多了个新绰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作品赏析】《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作品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小说语言质朴、平易,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45.《登记》
【点击作者】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人民作家,山药蛋派作家代表,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主要著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报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情节浓缩】张家庄有个张木匠,老婆外号叫“小飞蛾”,他们的女儿叫艾艾,到1950年时虚龄20岁,正跟同村的小晚搞恋爱。
这年元宵节,张木匠参加庄上玩龙灯,艾艾跟妈妈一起去观看,后来走散了,艾艾先回家在北房里等父母,不久睡着了。母亲回来要推她起来,却从她身上掉下个罗汉钱来。(罗汉钱是清朝康熙年间铸的一种特别钱,当地农村青年常喜欢衔一个在口里作装饰。)母亲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当年她嫁到张木匠家,围观的人说她像一个梆子戏班里的有名演员“小飞蛾”,这个外号就叫开了。她与张木匠并无感情,而是与自己娘家东王庄的一个青年相好,婚后还用戒指与他交换了一只罗汉钱做纪念。张木匠得知此事,在母亲的指示下,用一条锯梁子将小飞蛾打得皮开肉绽,而且每次回娘家张木匠都要跟着加以监督,于是她见到自己丈夫就像是见了狼。
小飞蛾怕女儿也遭遇和自己同样的命运,便抓紧张罗起女儿的婚事来。第二天随媒人五婶去看与娘家同村的一户人家,那是本村民事主任的姐姐家,民事主任觉得艾艾与小晚自由恋爱“名声不好”,但很想将小艾嫁给自己的外甥;不料小飞蛾因听到人家正议论她当年挨打的事,从此对这门亲事没了兴趣。
村里另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燕燕与小进这时也遇上了重大挫折,燕燕的母亲以死相逼,硬将她许配给另外一个村子里从未见过面的小青年。看到好友艾艾也事与愿违,燕燕当起媒人,主动帮忙说服了艾艾与小晚的父母,但村民事主任仍拒绝给艾艾、小晚开介绍信。不过他们还是一起去区上登记。因燕燕的对象年龄不实,而且燕燕自己又故意未按媒人的指示说谎,结果未获登记。艾艾与小晚则因没有村里出具的介绍信,加上区里负责登记的王助理员也早嫌他们“名声不好”,要“调查调查”,因此也不准登记。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村、区两级行政组织再也无权作梗,艾艾与小晚不仅顺利登记,还被区里当成模范婚姻,举行了很热闹的结婚典礼;两位村、区干部受到了批评,村里人改变了对自由恋爱的看法,燕燕的母亲也打通了思想。
【作品赏析】这是解放区出身的赵树理在建国初所写的一篇问题小说,是为配合当时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而写的,然而,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北方农村生活积累,而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作品易犯的概念化、程式化毛病,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246.《“锻炼锻炼”》
【点击作者】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人民作家,山药蛋派作家代表,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主要著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报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情节浓缩】这是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候出的一张大字报。在一个吃午饭的时间,大家正端着碗到社办公室门外的墙上看大字报,杨小四就趁这个热闹时候,把自己写的这张快板大字报贴了出来。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批评的两个主要对象是“争先社”的两个有名人物——一个外号“小腿疼”,另一个外号“吃不饱”。
“小腿疼”是一个50来岁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她的小腿在年轻时候生过疮,不过早在20多年前就治好了。疼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的。她说“疼”别人也无法证明真假,入社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定额或者超过少了就要疼。乡里的医务站办得虽说还不错,可是对这种腿疼还是没有办法的。
“吃不饱”原名“李宝珠”,自从实行粮食统购以来,她是时常喊叫吃不饱的。队里动员她参加劳动时,她却说“粮食不够吃,每顿只能等张信吃完了刮个空锅,实在劳动不了”。在参加生产方面,“吃不饱”和“小腿疼”的态度完全一样。“吃不饱”既掌握着经济全权,就想利用这种时机为她的“过渡”以后多弄一点积蓄,因此在生产上一有了取巧的机会她就参加,绝不受她自己所定的政策第二条的约束,当便宜活做完了,她就仍然喊她的“吃不饱不能参加劳动”。
杨小四的快板大字报一贴出来,“小腿疼”腿也不疼了,跑到社房里去找杨小四。
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个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来了以后他当过村长,做各种动员工作都还有点办法,在土改时候,地主几次要收买他,都被他拒绝了,村支部见他对斗争地主还坚决,就吸收他入了党。“争先农业社”成立时候,又把他选为社主任,好几年来,因为照顾他这老资格,一直连选连任。王聚海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可惜不懂得有些坏性格一定得改造过来。他给人们平息争端,主张“和事不表理”,只求得“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来办事的人就都还得“锻炼锻炼”。
村里摘棉花。“小腿疼”和“吃不饱”偷了棉花被发现。上午,各队在做活的时候提起这事,差不多都要求把整风的分组检讨会推迟一天,先在本天晚上开个社员大会,处理偷棉花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在王聚海回来之前处理这个问题,免得他回来再来个“八面圆”把问题平放下来。两个副主任接受了大家的要求,和副支书商量把整风会推迟一天,晚上就召开了处理偷棉花问题的社员大会。在会上,由于大家的教育批评,“小腿疼”和“吃不饱”都承认了错误。
【作品赏析】《“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247.《三里湾》
【点击作者】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人民作家,山药蛋派作家代表,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主要著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报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情节浓缩】发展合作社阶段,华北农村的三里湾村正准备开渠,扩社。党支部决定让村长范登高动员富裕农民糊涂涂,把他家的地出让给合作社。范登高热衷于个人致富,对党支部的决定不仅不予理睬,还带头反对。
范登高的女儿灵芝与糊涂涂的儿子有翼,是村中仅有的两个中学生,又是共青团员,他们和自己的父辈进行了斗争。怯弱的有翼在顽固势力的影响下屈服了,糊涂涂准备把“能不够”的女儿小俊嫁给有翼,以达到拖住有翼,不让他入社的目的。
玉生与小俊因志趣不合离婚后,与灵芝经常在工作中接触。灵芝听到有翼与小俊结婚的消息后,离开有翼,向玉生表白了感情。
后来,有翼在玉梅等人的帮助下,摆脱了包办婚姻,并入了社,在青年们的努力下,三湾村开渠、扩社的事终于获得成功。青年们也各自找到了幸福!
【作品赏析】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但由此也引发了有关于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的种种矛盾,三里湾在发生着巨变。
248.《围城》
【点击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享誉世界。主要文学作品有《人·兽·鬼》、《围城》。
【情节浓缩】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由于生活散漫,学无所成。可是父亲和老丈人都伸手向他要学位证书,没有办法,方鸿渐只好从一个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这么个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未婚妻和方鸿渐还未见过面,就撒手人寰。他蒙岳父大人资助得以负笈欧洲,因而回国后,先看望了岳父岳母,这才回到家乡见爹娘。淞沪会战后,全国都不太平,方鸿渐又来到上海,在岳父的银行里谋了份差事。
春暖花开的时候,方鸿渐拜访了和自己一起留学归来的女博士苏文纨。在苏家,方鸿渐对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倾心。可是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她故意让自己的爱慕者赵辛楣见到方鸿渐,惹得赵辛媚妒火中烧,把矛头对准方鸿渐。
但方鸿渐更加迷恋唐晓芙。苏文纨很是失望,她想方设法拆散了唐晓芙和方鸿渐的感情,最后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赵辛楣和方鸿渐反而成了朋友。
由于岳母对方鸿渐的冷遇,方鸿渐一怒之下,辞去银行职务,和赵辛楣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同行的还有几个人,有带着几箱子走私货的李梅亭,还有女孩孙柔嘉。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了三闾大学。
万没有想到,三闾大学这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也充满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李梅亭的系主任位置让有着政治背景的汪处厚抢走了。作为补偿,校长高松年用校资买了李梅亭带来的私货。方鸿渐因不愿再提买来的博士学位而被剥夺了教授头衔,只做了个副教授。而同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韩学愈却做了历史系主任,在学校颇有地位。可是,方鸿渐来到这里,对韩学愈构成了威胁。
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有智慧有品味,人长得美丽动人,比她的老头子小二十多岁。校长高松年暗恋着江太太。不久,赵辛楣也堕入了情网。一天晚上,汪太太和赵辛楣散步回来被汪处厚和高松年发现,汪高两人都怒不可遏,逼问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赵辛楣十分胆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汪太太恨他的软弱,赵辛楣在三闾大学呆不下去了,便辞职去了香港。
方鸿渐对学校的环境也厌恶透了,决计辞职而去。谁想,第二学期,人家根本就没有聘用他。他知道里面有人捣乱,心中很不是滋味。
孙柔嘉是个有心机的女孩子,她知道方鸿渐语言风趣,对自己也会呵护,就想办法让方鸿渐向自己求婚。可怜的方鸿渐哪知是计,就真的和孙柔嘉订婚了。
方鸿渐在被解聘后只好带着孙柔嘉同回上海,途经香港时,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举行了婚礼。回到上海后,两个人不和,经常为一些琐细的事拌嘴怄气,争吵不休。一次为了工作的事,方鸿渐动手打了孙柔嘉,孙柔嘉愤然离家而去。失魂落魄的方鸿渐回到自己冷冷清清的家中,心中一片茫然和空虚。
【作品赏析】《围城》发表于1947年,作者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此外,《围城》还表现出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细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
249.《人·兽·鬼》
【点击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享誉世界。主要文学作品有《人·兽·鬼》、《围城》。
【情节浓缩】钱钟书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包括四个短篇,如同他的随笔和书评,以幽默讽刺的笔调为主,可以称之为现代讽刺小说。
本书具有现实主义的品位,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对中国现代小说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本书还具有现代主义的神韵,对中国现代小说有了某些超越。而这种超越不仅仅表现在对世界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上的有选择地吸纳,而且表现在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某些精神现象进行了哲理的思索,在思想意蕴方而显示了它的丰富性、多重性和深刻性。
然而,这本小说如集名所揭示,虽然写了人、写了兽、写了鬼,还写了上帝,但正如柯灵先生所深刻体味的那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归根到底是写人。”即从不同侧面对现代人,特别是对作者所熟悉的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木根性”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针砭,让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去认识丑恶和自身弱点,从而达到批判、讽刺和自身完善的目的。
【作品赏析】《人·兽·鬼》是“现实的”,“哲学的”,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品位,又具有现代主义的神韵,在思想意蕴方面,有一定的现实的力度、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这是《人·兽·鬼》不因历史的变迁而减损它思想光芒的重要原因之一。
250.《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点击作者】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女作家。著有《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严寒的日子里》、《杜晚香》等。
【情节浓缩】顾涌十四岁起,就跟随哥哥来到暖水屯。兄弟俩吃了四十八年的苦头,逐渐有了些土地,且面积一天天扩大,全家十六口人,在土地上挺直了腰杆,又买了地主李子俊的房子,生活越过越顺。顾涌的二儿子被村干部动员入伍了,三儿子顾顺任青联会副主任,大女儿嫁到八里桥胡泰家,二女儿嫁给本村钱文贵的小儿子钱义。
一个夏天的上午,顾涌带着女儿和小外孙,驾着胡泰家的胶皮车回到暖水屯,引来了乡亲们的纷纷议论。原来八里桥的村干部到平安镇去开会,农民要求均分财产和土地,亲家胡泰担心家里的车辆被别人占去,于是让顾涌赶一部回来,说是卖了。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完,村里又开始了各种谣传,说什么火车不通了,国民党调了大部队,还有美国大炮要打仗了,一时间人心躁动。
区里决定在暖水屯开展土改运动,并安排了程仁、李昌等人配合张裕民开展工作。但是要真正铲除封建势力,让老百姓自觉起来翻身,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于是,八月中旬,区里又安排了文采、胡立功、杨亮三人来到暖水屯。作为工作组组长,文采决定,第二天召开村干部大会,先把干部的思想搞通,按照晋察冀中央局关于土改的指示办理,就能顺利完成土改工作。次日,暖水屯许多人家都早早吃完晚饭,来到去年被打倒的地主许有武的院子里等待开会。天傍黑了,当文采进来时,人群中响起了掌声,文采按照他上午拟就的提纲,一口气说了近六个钟头。
通过村干部的努力,暖水屯十一家地主的果园都被统制起来,果实由农会来卖。部分农民的觉悟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斗争地主头子钱文贵的大会上,群众非常积极。第一个说话的是黑汉子刘满,他控诉钱文贵害死了他爹,拉他大哥当兵,生死无音,还逼疯了他二哥的事。他口中大喊“报仇”连声音都嘶哑了。
钱文贵被带上了台,看着他那两颗蛇眼,头上戴着的高帽子,人群愤怒了,台上台下“打死他”的吼声连成一片。张裕民阻止了大伙儿,而后钱文贵被拉着写保状,当场被释放回去,只准暂时住在当兵的小儿子钱义院里,除钱义的田产外,其余的财产全部充公,留多少给他,由评地委员会分配。至此,暖水屯土改运动才算有了眉目。
打倒钱文贵后,工作组又开始帮助分地,暖水屯的地主原来的家具、物件、粮食,只给他们留下一点,其余的全拿出来均分,经过大伙的公议,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
中秋节这天,村里开完分地大会,群众们又进行了游行示威,队伍走过钱文贵家时,大喊“打倒恶霸”的口号,钱文贵老婆颤抖地立在墙跟下,望着这些人,她觉得,这世界变了,变得太快了。
【作品赏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发表于1948年,作品以华北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1946年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它突出的成就,就在于作者不是简单地一般化地描写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而是循着生活的脉络,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与写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显得格外凝重、沉实,富有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