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商者无域——“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商道真经
潮商的代表人物,首推华人首富李嘉诚。他从一无所有到“塑胶花大王”、“地产大亨”,成为到今天风光无限的世界华人首富;从未遇过一年亏损,被世人奉为“超人”。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卑微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他缔造的“商业神话”,已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楷模。他的名字就是成功者的代名词。
李嘉诚的生意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商者无域”。至2005年中期,李嘉诚的集团业务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20万以上员工。
集团传统的重要业务,包括物业发展、酒店、货柜码头、零售及制造、基建项目(包括电厂、公路、桥梁)、建材(水泥)及能源(石油及天然气)。同时,他也在国内投资发展药物及日用品,这些传统的基础业务范围遍布世界各地,足以支持集团面对外围环境的变化及冲击。另外,李嘉诚还进入高科技如生物制药等及投资有潜力的公司。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潮商,把“商者无域”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犹太商人比起来也会逊色很多。
(1)潮汕商人遍布各个行业和地区,犹太商人集中于金融行业
广州、珠海等地的零售店、批发部,多半是潮汕人开的。在深圳,有国内最大、世界第三的即时通信公司腾讯科技;在北京,有全国最大的连锁家电企业国美集团。它们的创办人都是潮商。在泰国的许多城市,去商店购物,只要说潮州话就行。泰国最大的企业,是潮商陈有汉的盘古银行。欧洲最大的华人企业,是潮商陈克威、陈克光兄弟的陈氏兄弟商场。东南亚、欧洲不少国家的华人首富,大多是潮汕商人。
犹太商人集中于金融行业,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索罗斯,以及当今华尔街的许多投资家和投资银行的负责人,大多是犹太商人。与金融业的紧密联系,使犹太商人紧紧抓住了经济的命脉,却少了潮汕商人无所不在的广博。
(2)潮汕商人能从垃圾里淘金子,犹太商人喜欢投资回收快的项目
在潮商眼里,天下没有不赚钱的行业,没有不赚钱的方法,只有不赚钱的人。潮汕商人无论做什么,都能点石成金,干出名堂。哪怕是垃圾,他们也能淘到金子。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商者无域”的智慧,离不开一双慧眼——他们从市场的”边边角角”捕捉商机,从市场供求差异中捕捉商机,从市场竞争对手产品的缺陷中捕捉商机,从市场的潜在需求中寻找商机,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商业奇迹。
犹太商人喜欢投资回收较快的项目,他们崇尚的是“钱生钱”,而不是“人生钱”,他们热衷的是冒险而不是勤俭持家。如今,世界上许多投资家都是犹太商人,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浓烈的投资意识,固然显示了犹太商人头脑睿智的一面,但是从赚钱的灵活性来看,他们与潮汕商人还是有差距的。
在推销中找到人生方向
在每一个成功者的经历中,都会面临艰难困苦和事业挫折,逆境和失败是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对李嘉诚来说,它们的降临意味着美好童年的断送、商业洗礼的开始。“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找到人生方向的。
1940年冬天,日本军队占领了潮州。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只好带着妻子、儿女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了十几天,来到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李云经在这里辛苦工作,后来因劳累过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生命垂危之际,李云经把儿子唤到床前:“阿诚呀,日后要有骨气,人有骨气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从此,李嘉诚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其稚嫩的双肩开始承受与之不相称的苦难。
被迫辍学后,李嘉诚进了一间茶楼做事。在那里,他练习如何揣摩顾客的心理,对人情世故有了深刻的体察。一年后,他进入舅舅的钟表公司做事。过了几年,他又跑到一家很小的五金公司当起了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由此,这个17岁的年轻人开始历练商业技巧,书写一生的传奇故事。
掌握所有关于推销的技能,对于生性腼腆,常常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较为拘谨、内向的李嘉诚来说,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但是,他肯吃苦,勤思考,结果做得相当出色。
当时,众多的推销员只着眼于卖日杂货的店铺,而他直接向酒楼、旅馆进行直销业务,每次要货就达100只。他还向中下层居民区的老太太推销,卖一只就等于卖了一大批,因为老太太们都是义务推销员。结果,五金厂生意兴旺。
后来,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李嘉诚又到一间小工厂——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做推销员。他充分利用当茶楼跑堂时的脚步功和察言观色的本领,再加上他富有针对性的说服方法,使一年后自己的销售额达到第二名的7倍。就这样,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两年后晋升为总经理。
尚未成年的李嘉诚的推销术可谓奇招迭出,炉火纯青。比如,当时一家新旅馆开张,李嘉诚的同事在旅馆老板处碰了一鼻子灰,可是李嘉诚却不一样。他会观察,会思考,最后迂回包抄从老板儿子身上打开了缺口。
虽然,李嘉诚也曾碰钉子,但他用坦诚请教的招数拔掉了钉子。特别是推销塑胶洒水器时,他能不动声色让产品本身说话。李嘉诚还主张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意推销自己,强调推销员自身的包装,这些理念在当时都是很超前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在做生意时,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今天成为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自己做不了客户,也要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俗话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从一开始,李嘉诚就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仅能吃苦,而且会吃苦,在推销中迷恋上了经商,找到了人生方向。后来,他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式投身商海。在那里,他把自己六年来学习和观察到的生意经验和技巧运用于工厂的管理,实现了开门红。
做好推销员就是为经商打基础
从许多商人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一位生意人来说,做推销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按照李嘉诚的说法,那就是“推销是商人成功的基本素质”。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
李嘉诚认为,推销的过程正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从加入到推销员行列开始,你就要在推销实践中去学习推销方面的各种知识,去掌握如何同各种不同的客户打交道。从一点一滴积累,增长经验和技巧,以及对市场的判断力,才能做大买卖,成为大老板。
推销大师乔·吉德拉也说过:“推销的要点不是推销商品,而是推销自己。”推销可以训练自己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这些在别的行业中很难获得的履历对自己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大有裨益。
总之,做好推销员其实就是为经商打基础的过程。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以推销员这个人生角色为跳板,去办公司,去当老总,去搏击商海,从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否则只能是白费心思,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李嘉诚说:“做推销员,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花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它是一门需要极具耐心、细心,又必须时刻有创意的工作。具体来说,做好推销工作要把握如下几点:
(1)善于推销自己
推销自己是成功造就自己的第一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怕走出这一步,否则你就走不出人生的下一步。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李嘉诚十分注意对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他指出,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衡量标准,就是让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2)善于结交朋友
作为一名合格的推销员,首先,必须学会从容自得地进行交际;它要求你必须做到让人们信赖你,并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挣的钱放进你的口袋里。其次,要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此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成为客户为选择标准。李嘉诚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忙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3)在推销中学习商业知识
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必须拥有相应的智慧、能力等必备的基础条件,这样才能在浪涛澎湃的商海中自如地驾驭团队,把握市场方向。许多商人一开始做生意,其实就是推销。他们挥汗如雨地推销手中的商品,建立起客户关系和信誉,也对市场有了最真切的体会,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大学文凭也能做出一番事业
许多商业奇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有大学文凭,有的甚至连小学还没毕业。可他们却从打工仔做起,而后再独立经商,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终成大业。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计其数,李嘉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事推销工作多年,李嘉诚积累了丰富的商业交易经验,练就了缜密的思维能力、前瞻的战略眼光。随着阅历的增加,他越来越感觉到打工没有安全感,一无所有的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当时,铁桶在与塑胶桶的遭遇战中落败。李嘉诚看准塑胶业的勃兴,毅然投身塑胶行业。1950年,这位22岁的小伙子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而后,他把自己的公司当做孩子一样照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从商的知识,积累从商的经验。无论是与人打交道,还是学习书本知识,李嘉诚横下一条心,把心中远大的理想化为实际的行动,一步步接近成功。他相信,白手起家也能成就大业。
有一次,李嘉诚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欧洲流行塑料花卉。他立刻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着巨大商机。他激动不已,立刻开始了行动。1957年春天,他满怀着美好的期望和强烈的求知欲,快速办妥了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亲自前往欧洲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流程和销售市场。
一下飞机,李嘉诚先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来,然后寻访杂志上那家公司的地址。工厂找到了,但是怎么进去学习塑胶花的生产知识呢?显然,一般的厂家素来将新产品技术视为机密,不肯轻易泄露于人。而自己实力弱小,也没有资金购买对方的专利和技术。
机会终于来了,李嘉诚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于是他通过应聘,顺利进入这家工厂。由于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他只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在异国他乡,李嘉诚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儿。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但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区走来走去。他不停地四处搜寻,把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牢记在心里。
当时,李嘉诚干活特别卖力,待人也很诚恳,工头常夸他是好样的。每天一下班,他就急急忙忙地赶回旅店里,把这一天所观察到的一切全都记下来。没过几天,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在工作中学习,让李嘉诚收获颇丰。后来,他凭借这些经验积累,很快在香港建起了塑胶花生产线,并依靠这一投资项目迅速发了家。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实际操作
李嘉诚凭借刻苦诚实、孜孜不倦的个人奋斗精神,独到的判断力、果敢的决策力以及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善于用人,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如今已被列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意和成功商人”,并且也拥有了“超人李”、“大哥诚”、“塑胶花大王”、“地产猛龙”、“地产大王”等称号。
他的经商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
这些商人没读过多少书,却凭借一股韧性打下了一片天地。多年的从商经验告诉他们,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实际操作。一个人学历再高,如果不能在商场上打开门路,那就是纸上谈兵。做生意要踏实,有一颗上进心,这其实比学历更重要。
(1)踏实、上进比学历更重要
许多商人都有打工的经历,做过小伙计。他们忠于职守,不断进取,过了几年就坐上部门主管的座椅,成为上下敬佩的人物。时机成熟,则会自己创业,当老板。这种拼搏进取经历告诉生意人,做生意要努力、上进,绝对不能以学历、金钱、血缘或其他人为关系取得晋升机会。对自己的员工,要多加训练,不能总是提自己过去的学历。要让每个人都明白:只要一迈进做生意的门槛,学校的文凭就随即成为一张废纸。
(2)重学历,更重实力
把学校的文凭比喻为一张废纸,并不是说不重视人才,看不起学历高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需要人才,重视人才,但是更看重实力。在实力与学历之间,公司通常更看重你的操作能力,能否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他们眼里,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证明,无法证明一个人真有实际的才干。
(3)在文凭与水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工作能力比学历重要。在招聘选拔人才时,千万不要被对方的学历文凭和天花乱坠的自我介绍所迷惑,真正要考察的是他的实际工作能力。要知道,只有他的工作能力才能给你的事业创造价值,才是对你真正有用的。李嘉诚认为,在人才成为第一资源的今天,管理者要在文凭与水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做人第一,赚钱第二
一夜暴富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把生意持续做下去,把公司做强、做大、做精、做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茶楼卑微的跑堂者,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到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创造了一个神话。不过,李嘉诚也是人,不是神。这位商界大佬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香港一家媒体,曾经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儿勤俭好学,刻苦勤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
不过,李嘉诚认为,自己事业有成的真正原因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多次说过这样的话:“要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会做人,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是最重要的。”
开发了塑胶花业务后,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不过,对方有一个条件,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厂家作担保。这对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背景的李嘉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李嘉诚硬着头皮,上门求人为自己担保,最后磨破了嘴皮子,还是一无所获。看来生意要泡汤了,他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
结果,外商被李嘉诚的诚实打动了:“说实话,我本来不想做这笔生意了,但是你的坦白让我很欣慰。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也是经营之本。所以,我相信你,愿意和你签合约,不必用其他厂商作担保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李嘉诚拒绝了对方的好意,他说:“您这么信任我,我非常感激!可是,因为资金有限,我确实无法完成您这么多的订货。所以,我还要遗憾地说,不能跟您签约。”
极富戏剧性的变化让外商大为感慨。他没有想到,在“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商场里,还有李嘉诚这样的诚实君子。于是,外商当即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与这位诚实做人、品德过人的年轻人合作一把。最后,外商预付货款,帮助李嘉诚做成了这笔买卖。
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有一个精明的头脑远远不够,还必须在做人处世方面有过人之处。李嘉诚在商业上的成功,与其说来自精于计算,还不如说是做人的胜利,是他诚信待人、广结善缘的结果。
(1)注重自己的名声,这对经商非常有帮助
李嘉诚在生意上的成功,得益于他注意加强个人修养——既保持了好名声,又表现出勤恳的一面,和每个人都能融洽相处。他说,在做人方面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就容易赢得合作,从而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比如,在与人交往上,李嘉诚非常注重待人谦和。中国自古就有“和气生财”的说法。大家关系好了,才有合作的可能。所谓“和”就是与人为善、相互帮衬。无论对待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还是对待身边的员工,李嘉诚都平易近人,为人处世让各方都满意。这帮助他在生意上取得了更大成就,令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加拿大名记者John Demont对李嘉诚的为人赞叹不已:“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
李嘉诚总是说:“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做人的成功,让李嘉诚财源广进。
(2)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贪得无厌
对于每一名经营者来说,能够把生意做大,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还标志着自己事业的最大成功。但是,李嘉诚却对此保持着一种警惕。他说:“作为企业,在生意顺利的时候,连续扩张后要切忌加大投入,绝对不能过分贪婪。”
俗话说:“事不过三。”如果有三年的好年景,一般人往往会拼命地扩大经营,以致造成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往往在后续经营中埋下经营的危机。从塑料花转型地产,再到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李嘉诚推动着自己的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可以说,没有做大做强的欲望是不行的。但是,这种欲望,应该是向上的动力,而不是盲目的贪婪。
其实,当生意做大、财源广进的时候,李嘉诚感受到的不仅是欣喜,更有一份警惕。他时刻克制着自己的贪心,用“理性”这种美德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避免了企业在发展中翻船。“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到了,去年也赚钱了,如果今年还能赚到,那就太好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顺利的事,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是不是还会赚呢?所以经商时应该有‘赚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
(3)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
李嘉诚认为,经商赚钱只是一个结果,背后隐藏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做生意的过程中,与别人打交道,一定要丢掉对金钱的迷信,从尊重、信任出发建立关系,发展业务。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千万别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在李嘉诚看来,对待部属的关心应该多于物质的刺激,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用尊重、信任和关系赢得合作。而对待商业伙伴,也要超越资本实力的大小,用一颗平等的心来面对。这样一来,才能让人服气,令自己在所到之处游刃有余。
不可否认,经商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但是如果只看到“金钱”,而忽视了人性,那么这样的老板就不算高明。其实,做生意离不开做人,要善于和人打交道,照顾到人的心理、尊严,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赢得订单,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更大的效益。
李嘉诚的从商经验是,重视人的尊严,坚持最起码的人际沟通原则,不仅让对方获得更多利益,更要注意在心理上让对方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对生意人来说,如果有骄傲自大心,那么就应该及时、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力。
厚道做人,广结善缘
谈到经商成功的奥秘,许多人都归功于时机、资金、人才等外在因素。李嘉诚虽然也看重这些,但他却把“道德”和“做人的诚实”当做自己成功的第一要诀。
李嘉诚认为,“做人的一等智慧”就是“经商的一流学问”。从表面上看,做人与经商是两回事儿:做人要诚实,经商则多变。但诚实中不妨有些灵活,多变中亦不可丢失本分。要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在生意场上,诚实守信的人更容易赢得信赖和订单,谦卑的人更容易让人亲近,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招贤纳才,善于吃亏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等等。总之,人格力量,决定经商的成败。
许多时候,有了人脉关系,生意就会灵活、方便。各个环节畅通无阻,就会带给你机遇、利益和帮助。虽然它不是金钱,却胜似金钱;不是资产,却形同资产。
李嘉诚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是他人缘好,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得都很到位,能够拿捏好分寸,所以人人都信服他,喜欢和他交往、做生意。人缘好,关系就有了,人脉也就很广,生意就不难做了。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为了所谓的成功,往往不惜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对于这类做法,李嘉诚颇为反感,他说:“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经商、做生意,说到底是建立信用的过程,“信用是交易的基础”。在李嘉诚看来,厚道做人,表里如一,讲求信誉,才能赢得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信赖,广结善缘。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不能令人信服,那就无法建立信任,也就失去了信用,做生意就成为一句空话。
经商盈利有“道”,有规律可循,然而“德”是“道”的化身——懂得如何做人,具备了做人的品德,令人信服,才能做个大商人,成大事。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意思就是不能违背“诚实”、“豁达”、“感恩”、“直率”、“助人”等品质,成为可信赖、值得倚重的人。
商场如战场,精明、老练、会算计,才能获利。但是,厚道做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子认为,不负于人,不欺于人,就叫厚道。“厚道”不是“呆头呆脑”,不是“僵化愚钝”,而是在明确各种利害关系后,能够与人为善,做到体谅客户、信任部下、爱护员工,从而广开财路。反之,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认为其他人都是傻子,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一场空。
既敢于竞争,又善于竞争
凭借塑胶花,李嘉诚发了家。但是,商场风云多变幻,当昔日赚钱的行业日渐没落时,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必须转型了。显然,随着市场动向投资,是商人的必备能力。
香港是一个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社会,李嘉诚判断出香港的地产业将成为商业发展中的热点。因此,他抓住时机,果断地将公司转向房地产业投资,从而为自己日后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事业基础。
李嘉诚说:“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最要紧的是要定出正确的方针。但是你制定出正确的方针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确实的资料,这是绝对正确的。”1958年,他在北角购入一块地皮,兴建一幢12层大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1965年,香港整个房地产市场处于卖多买少、有价无市的悲惨局面。当时,香港发生了自二战后的第一次移民潮。这些人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
面对香港地产业混乱的局面,李嘉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深思熟虑后,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判断正确,地产最终成为了香港的支柱产业。李嘉诚以他丰富的经商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为自己的地产事业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20世纪70年代,在房地产经营方面,李嘉诚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英资地产巨头置地公司。
当时,李嘉诚提出了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但是遭到了人们的怀疑。他们认为,置地公司是香港呼声最高的房地产巨头,实力雄厚,被誉为“三级超升”,李嘉诚要与之竞争,不免有点过于狂妄。
不过,李嘉诚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经营房地产的过程中,资金和策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有远见和胆识的企业家,李嘉诚并不缺少策略,但在资金上却有所不足。所以,在地产投资上,他没有止步,而是寻求破解发展短板的方法。
当时,香港股市风险很大,李嘉诚却冒着可能破产的风险,先后发行了近2000万股股票,筹集了两亿多元资金,组建了“都市地产”公司。接着,他与“新鸿基”、“亨隆”等集团公司实行联营,买入港岛湾仔旁美英烟厂旧址,兴建大厦,迅速脱手后获利亿元。后来,他又与加拿大财团联营兴建高级住宅。
经过不断发展,到了1987年,“长江”已拥有房屋1500万平方英尺,而“置地”仅有1300万平方英尺。“长江”不仅赶上了“置地”,而且还超过了“置地”。李嘉诚的策略使他与他的长江在香港占据了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
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
自从1950年开始创业至今,李嘉诚遇事沉着冷静,善于应变。可以说他集胆识、才气加运气于一身,不愧为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高度责任感,以及决策能力极强的企业家。在这风风雨雨、漫长的50余年奋斗生涯里,身经百战的李嘉诚领导他的李氏财团,平安渡过危机四伏的重重险关,冲出一条血路。
驰骋香港地产业的李嘉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够慧眼识机会,并能适时果断地抓住机会。在他的经营决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每次决策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全盘考虑,全面分析,一旦事情决定之后,决不拖泥带水,而是勇往直前地去做。
(1)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生意人,不像打工者那样,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商战对他们而言是人生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跨越。在经商过程中,无论他们面对怎样的挑战,都不应该有丝毫的犹豫,不相信失败,只相信成功。对于生意人来说,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那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为此,商人一定要有一种“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知难而退、消极气馁,是现代市场竞争中经营者致命的弱点。只有自强不息、勤于动脑,才是生意人应取的态度。在商场上,尤其需要经营者有“永不退缩”的毅力。缺乏这种毅力,订立的目标、写在纸上的计划即便再完美,也会成为空谈。
(2)见好就收是本事
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他见好就收。1978年他曾希望收购九龙仓,1980年欲收购置地及怡和,但遇到反收购行动就放弃,得些好处就收。还有李嘉诚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海外时,付出7700万美元收购英国皮尔逊公司股权。当遇到皮尔逊管理层提出抗议时,李嘉诚果断地决定退出,并以获利1300万美元的战果,见好就收,正好显示他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将之风。
日后,李嘉诚在总结他的经商经验时说:“我不会因为一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3)慎重考虑后再作决定
很多公司的老板处理生意上的事常常是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但有时也会为是否上这个项目而犹豫不决,甚至考虑几年的时间。
做事前要千思万虑,权衡利害,明白得失,知晓结果。一旦决定,则义无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对于任何请求,在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否办得到就贸然应诺,是轻率而不负责任的。一旦答应就不该犹豫,而应全力以赴去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尊重自己。
总之,胜利往往属于勇于决断的有魄力的经营者;而优柔寡断,怯于决断者则往往贻误战机,导致事业的失败。
江河不择细流的经营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鱼儿离不开水,离不开波涛汹涌、万马奔腾的大海。一个商人,只有吸取了海洋的气魄,拥有大海一样的心胸,才能广用天下之才,广结天下朋友,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到各个行业。
在李嘉诚的身上,你可以看到许多闪光点,过人的商业眼光和开放包容的经营心态,无疑最引人注目。江河不择细流的经营观,让他总能抓住时代的脉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人一步。
李嘉诚强调,商人一定要有广阔的心胸,他说:“如果你不广泛吸纳细小的支流,就不能成为大江、大河。我之所以选择‘长江’这个名字,还因为有勉励自己必须有广阔胸襟的意思。”李嘉诚不择细流的经营观,主要表现为:
◎小生意积累成大买卖。古语云:“莫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哪怕是最小的一点生意也不会轻易错过。他认为,世间任何事都是由小到大,积沙成塔。而李嘉诚创立长江实业公司的初衷就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
◎坚持“有钱大家赚”。李嘉诚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得格外大,获得更多利润。在竞争面前,李嘉诚坚持一律平等,“有钱大家赚”,他的赚钱手法十分公道,让人折服。
◎在乎利润,不看重产业。只要能赚钱,做什么都无所谓。李嘉诚最看重利润,不在乎从事什么产业。因此,他的生意分布在各个行业,而没有给自己设定限制,这成为他滚滚财源的基础。
事实上,“江河不择细流”的智慧,主要表现为经营者要有一颗博大的心胸,在用人、投资、合作上不拘细节,广纳百川,做大生意、赚大钱。李嘉诚给公司取名“长江”,就是提醒自己做生意“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1)生意无禁忌,盈利最重要
做生意不应该有禁忌,不能给自己预先设定行业。有的人做生意很挑剔,这也不做,那也不做,到头来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忽然有一天,发现曾经和自己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人已经发财了,而自己还一事无成。
李嘉诚说:“做生意当然要有所顾忌,但是在选择行业、分析市场的时候,首先要有开放的心胸和视野,不能用个人喜好、他人意见加以限制。只要有钱赚,就是一门好买卖。”
生意无禁忌,才能大胆尝试,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了解各个行业的特点,知道商场上的各种门道。尤其是刚开始经商的时候,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什么最拿手,更应该抛弃一切禁忌,用一颗包容的心感受商业世界中的点点滴滴,体察商业世界中的人情冷暖,感悟、把握商业的真谛。
(2)唯才是举
在李嘉诚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精于行业领导的“老手”,也有颇具金融头脑的财务专家,既有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的西方人。作为组织最高决策者,李嘉诚非常注重与大家建立融洽的互信、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毫无疑问,李超人之所以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是因为他始终明确这样一点: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应对复杂的商业考验,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天下之才为我所用才能做成大买卖。
(3)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
李嘉诚的包容之心,不仅体现在他广泛吸纳各种人才上,还体现在他不与别人树敌上面。即使与人发生过隔阂,他也能坦然与之合作,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
李嘉诚曾经帮助包玉刚收购了九龙仓,又击败置地购得中区新地王,但是并未因此与对手结为冤家。一场博弈之后,大家握手言欢,联手发展地产项目。所以,他在商业竞争中非常注意加强与对方合作,充分照顾到对方的利益。于是,他和生意场上的许多人结成了合作伙伴,打成一片,创造了“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的奇迹。
能力所及,只要赚钱就可以进入
俗话说,“懂哪行做哪行。”一个生意人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特别了解,而且要深入,力争使自己成为这一行的行家。有了成功的专业经验,就可以进入其他行业,把生意做大,或者投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然,这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商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行业,只要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只要赚钱就可以进入。这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多元化投资战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李嘉诚认为,奉行“商者无域”的理念,进行多元化投资,在操作中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财务结构稳健,财务状况较好
进行多元化投资、经营是需要资金的。李嘉诚说,如果手头资金捉襟见肘,经常陷入财务危机,就根本谈不上多元化。通常,具备实施多元化投资所必须的剩余资产,有五个标准:资产负债率较低;剩余资源比较多,并且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资产的流动比率高;现有产业和产品组合的现金流比较多;有较稳定的资金筹措来源。
(2)市场大环境已经具备
外部条件主要是指供求矛盾与市场竞争程度。李嘉诚认为,如果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供不应求,行业内竞争不太激烈,对于这样的行业和产品就应该及时进入,以抢占市场先机;否则,就不能轻易进入。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某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运行得非常有效,但在另一阶段则可能变得有问题了。”这对商业多元化投资的时机把握,无疑是一句精辟的忠告。
(3)具备核心竞争能力
李嘉诚认为,多元化投资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投资者或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已经具备了核心竞争能力,比如,有核心的技术、核心的管理能力、核心价值。同时,领导人有驾驭多元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的能力。如果不满足这一条件,盲目多元化,往往会败走麦城或者昙花一现。
(4)在分散风险中实现投资组合赢利
充分地分散投资风险后,虽不太可能会遇上最坏的情况,但也不容易遇上最好的情况。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不好也不坏,投资回报率非常接近平均数值。所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后,还要实现投资组合赢利,才算成功。
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
在半个多世纪的经商过程中,李嘉诚不断地变化投资行业,从塑胶厂,到房地产,及后来的电信、基建和服务等领域,凸显了他“商者无域”的理念。
塑料花,是李嘉诚发家的起点,帮助他积累了原始资本。但是,当香港塑胶花行业蒸蒸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时,李嘉诚却看到这个行业的前途有限。于是,他做出了经营领域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转向房地产业,大力拓展房地产市场。
20世纪90年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巅峰时,李嘉诚又看到了这个行业的隐忧,并且指出未来的主要盈利将来自电讯业务。同年,他不断出售手中的物业,把资金投向电讯、基建和服务等领域。这次战略转移,不仅使集团避过了亚洲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沉重打击,而且还从新兴业务中获得了巨额收益。
李嘉诚认为,经商之道首要的一点是“居安思危”,要不断学习,洞悉社会动态,从而抓住商机。而且,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的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不学习,就不能准确把握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自然无法持续成功。
这种对未来的隐忧,其实透露了李嘉诚基业长青的一个秘诀——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时光倒流到1979年9月25日晚上,李嘉诚在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兴奋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凭借沉稳的经营策略,李嘉诚成功收购和记黄埔,成了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时至今日,李嘉诚仍然认为这是他创业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仗。
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他说,两条腿走路才不会摔跤。其谨慎风格显露无疑。
后来,李嘉诚搞起了股票,还投资债券。事实上,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享受比定期存款高的利息,而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李嘉诚购买债券的一大特色,是可以交换股票。
当时,债券有1至3年的期限,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可靠的增长,便以债券交换股票。如果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连本息套回。李嘉诚之所以投资债券,一来是因为债券与股票相比,风险不知要小多少倍,这样更符合他“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求发展”的方针。同时,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是李嘉诚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足够大,并且坚如磐石。
香港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说:“生意越大,越要谨慎,因为一旦遭遇危机,整个基业都有倒下的危险,损失太大了。”后来,翁锦通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其中有一条是:计划要缜密,处事要周详。不可轻举妄动,意气用事。
李嘉诚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但是又强调:“我注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责任。”
经商时,忌那种多角经营和盲目扩张,不能急速从事。多角经营更应该尽量避免。特别是在扩展业务、扩张公司规模时,应该先确切了解公司在技术、资金、销售等各方面具有多少实力,在实力范围内经营。
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经营者在拥有50位员工时能经营得很好。当员工数量增加到100位时,由于没有那份能力,业绩不但没有增加,公司还可能陷入危机。因此,扩张的时候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顺利地将众多的业务得以消化、扩大,直至获得成功。
从长远的经营角度来看,商业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意,只有一成不变的做生意的脑筋。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要想把生意做大,需在不同的时期把握不同的商机,而不应死守自己一手创立、发展起来但已前景暗淡的生意不肯割舍。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的好,而且也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对一个商人来说,必须学会进行自我调整。
(1)适时进行战略转移
做生意,进行战略转移是一项风险大、高难度的战略行动。一步进不好,三步退不让。而李嘉诚的战略转移,只是战略重心的转移,无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李嘉诚都没有完全放弃,同时,李嘉诚也从不对任何一项业务情有独钟。因为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的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生意人,要居安思危,洞悉社会动态,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
(2)留出时间思考未来
李嘉诚说:“我的成功之道是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当然成功概率较失败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一个行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市场上都存在尚未满足或尚未完全满足的需求。如果一个公司能走出市场定位的误区,勤于思考,率先发现这个领域,抓住机会并大胆投入,必将财源滚滚。
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要慷慨
在当今社会里,普通人谋一个饭碗都十分费力,因此许多人认为:员工应该多感谢老板,因为是老板给了他们饭碗。但李嘉诚却不这么看,他说:“是员工养活公司,老板应该心存感激。”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当时,塑胶花已经成为夕阳产业,根本无利可图。而李嘉诚凭借地产已经站稳脚跟,根本不需要再经营利润微薄的塑胶花。但是,李嘉诚偏偏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
直到后来,林燕妮才明白,李嘉诚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所以不忍心抛弃旧产业。而李嘉诚的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也被安排在大厦里做管理。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一些熟知内情的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不由得跷起大拇指。对此,李嘉诚总是付之一笑:“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没有某些商人身上的奸猾,为人很忠厚,因此有人对他赞赏有加:“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李嘉诚却谦虚地说:“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只为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场是无情的,也是无奈的。但是,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感人的人情戏,让员工对他感恩戴德。这不仅是做好生意的韬略,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在李嘉诚的公司里,有很多人已经工作了几十年,而且大多身居要职,肩负着重任。这些人忠心耿耿,贡献着自己的才智。李嘉诚有什么带队伍的法宝呢?
对此,我们可以从李嘉诚的谈话里找到答案。他说:“留住员工的办法很简单。作为一个领导,想一想下属最希望的是什么?除了一个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你还要想想他年纪大时怎么样。人希望一辈子在企业中服务,最后得到什么,企业主想过吗?这涉及一生的生涯规划,一个家庭的规划。一个5年以上的企业,领导身旁如果没有一个超过5年的主管跟着他,那可要小心一点了。”
显然,站在员工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追求,并满足这种需求,是李嘉诚留住人心,进而留住人的简单操作手法。也就是说,想让员工踏踏实实工作,一定要给予他们某些东西,这就是“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智慧。
在经营过程中,李嘉诚给员工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让下属分享公司的利益,从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原和黄董事行政总裁马世民离职时,将低价购入的股票按市价售出,净赚2500多万港元。
说得通俗一点,留住员工没有什么诀窍,重要的是注意满足他们的利益,对他们慷慨一些、大方一点儿。在李嘉诚看来,大企业能够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公司待遇好,大家合作愉快,双方能够建立浓厚的感情,自然引来金凤凰。在所有激励手段中,不管其他方式多么重要,物质激励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李嘉诚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对我的员工只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二是你要想到他将来要有能力养育他的儿女。所以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我们的员工着想。”
李嘉诚是一个慷慨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给有功劳的员工很高的回报,还表现在他时刻把员工的前途放在心上,照顾到大家未来的生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李嘉诚做得够好,也够妙。
对他人很慷慨,是李嘉诚的一面;对自己却很节俭,则是他的另一面。李嘉诚的西装,十套里有八套是旧的,春夏秋冬就在这些衣服之间替换。
李嘉诚穿的皮鞋很普通,出门带的小皮箱,也简单得很,只有洗刷用具、内衣、睡衣还有必要的文件。他呈现给人们的形象总是风度翩翩,朴实无华。在人们的印象里,李嘉诚从没有披金戴钻。他戴的手表价值不到50美元,这一消费水平停留在低收入的打工一族。
在饮食方面,李嘉诚的标准是一菜一汤,或者二菜一汤,饭后加一个水果,有时喜欢吃稀饭或者咖啡、牛奶、面包。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通常连水果在内八道菜,碗是小号的碗,分量都是有控制的。没有大鱼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不致胀腹,也不致不够,更不致浪费。
可以说,李嘉诚多年来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有些普通人还普通。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李嘉诚早已功成名就,根本不需要炫耀什么衣饰和身份了。他的成功和声望,来自其每一次的作为,以及荣耀背后那一份淡定。
让员工得到应得的利益
李嘉诚虽是华人首富,但穷奢极侈、极尽富豪之事,我们却无法在他身上找到任何痕迹。“钱可以用,但不可浪费”,是他的信条。
一位控制着数百亿元以上资产的企业领导人,一位拥有10多万员工的首脑人物,以一种超人的自律精神,劝导着人们千万不要浪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也许有些人认为李嘉诚是一个守财奴,太过于悭吝,但从他多次慷慨捐赠于不同的教育及公益事业,我们再次印证,富而不奢、崇尚节俭只是李嘉诚先生对个人的生活要求,是他个人生活的一种自律,是对欲望的一种克制,是经商必备的自制。
自制,就要克服欲望。自制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也可助其一臂之力。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商人与钱打交道,更要和欲望战斗,与各种利益纷争相伴。经商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战胜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贪念。懂得节俭,其实就是对个人欲望的一种克制,是经商成功的内功修炼方法。
成功的商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活中往往很节省,毫不铺张浪费;不过,犒赏员工的时候,他们却出手大方,毫不吝啬。
从商的人应该明白,人才等于钱财,这是许多商人的生意经。他们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才能留住有才华的骨干,才可能把生意做大。
其实不难理解,员工是“经济人”,薪酬是员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员工通过努力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不但直观地体现了其价值,更能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反之,在一个企业里,员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出色的业绩后,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没有得到期望的特别奖励,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业绩平平的员工相同,那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善,久而久之,业绩优秀的员工就会变得麻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将慢慢消失殆尽。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企业本身。
“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要慷慨”,一舍一得之间,展露的是商人经营智慧的高下。一个对自己慷慨,对员工和生意伙伴抠门的老板,是不可能把生意做大的。
一个“诚”字赢天下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一切德性的基础。一个人连诚实都做不到,其他的品德都谈不上了。回顾李嘉诚经商的历史,他在许多重要的关头,都以诚实和道德作为第一要则。
当年,李嘉诚准备辞去塑胶公司的工作而自己创业时,在向老板递交辞呈时他说了一句老实话:“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大概也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那一刻,年轻的李嘉诚是怀着愧疚之情离开的。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生意人坚持诚实待人,老老实实做人的原则,才容易广结善缘,把买卖做大、做久。李嘉诚正是靠“诚实”渡过了一次一次生意上的难关。
在塑胶厂濒临倒闭的那些日子里,工厂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起初,李嘉诚不敢承认自己的经营失误。在母亲的教诲之下,他终于悟出了“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于是,李嘉诚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并且保证: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以回来上班。此后,他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
李嘉诚的诚实和诚信,赢得了全体员工及其他人的谅解。员工士气大振,工作比原来还努力;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也放宽付货款的期限,但提出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后来,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原来的承诺都一一兑现了。就这样,李嘉诚依靠诚实经营,使长江塑胶厂走出了危机。
(1)生意场上也有“义”
李嘉诚对事业上的“信”与他对人的“诚”是分不开的。诚信相合,即为“义”。在生意场上混,做的是买卖,其实离不开为人处世的智慧。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自然是少不了贵人相帮的。
李嘉诚创业之初,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2)一经承诺,便要负责到底
“如果想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这是李嘉诚经商的座右铭。
在磨炼李泽钜、李泽楷这两个儿子的时候,李嘉诚回忆说:“我经常教导他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来找我的,这些都是因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
在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无数场交易。大到数百亿的贸易,小到几块钱的买卖,生意人卖的就是一个信用。信用是一个私营公司经营者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虽不能令人直接获利,但其对经商行为和经营利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真正聪明有远见的商人,都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商誉,他们所追求的是稳定的顾客和长久的利益。
别让你的信誉打折扣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是商人发家的秘籍。真正的成功者以诚实为做人之道,懂得诚实是获得彼此信任的基石。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企业一般有其特定的顾客和客户,只有不断积累信誉,才能抓住这些救命稻草,赢得回头客。不注意自己的信誉,在经营中欺骗顾客,只能关闭企业利润来源的大门,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诚实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说话诚实,做事诚实,内心诚实,就会令人信服。企业经营者要以诚对待顾客和员工。以诚待人,才能得到友谊和真情,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对于商人来说,老老实实经商是生意做大的根本。诚然,商人以谋利为目的,有些商人为了在短时间内谋取到更大的利益,便可能采取了一些不诚实、不道德的方法,但是这些做法很快就会被揭穿,很多客户就会离你远去。
俗话说,“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李嘉诚曾在公开场合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那是因为他不符合中国人所说的无商不奸的标准。他从小就养成了诚实守信、诚恳待人的习惯。正是因为这些,他才做出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大生意,成为华人首富。因此,做生意,诚实是做人和经商的根本。谁违背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谁就会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反之,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1)人要诚实,诚恳待人
商业伙伴洽谈过程中,一定要诚实。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谎言而失去一个大单,那就太可惜了。小生意做事,大生意做人,那些做成大买卖的人,无不是在做人上面很到位,展示了自己诚实的一面。俗话说,先交朋友后做生意,成为商业伙伴的关键是诚恳待人。
(2)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和服务
商场上充满了风险,这也是许多人在合作面前小心翼翼的原因。市场上,有些企业开始并不起眼,业务量也不大,但是它们依靠特定的顾客维持了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中的秘诀就是“信誉”。正是由于和顾客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为顾客提供了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企业才一次次赢得了回头客,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3)用真实的行动打动客户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信用是很重要的。在与别人合作时,我们必须以真实的行动来打动客户,经受客户的考察和考验。如果采取坑蒙拐骗的伎俩做生意,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势必让我们有朝一日进退维谷,在商场上失去立足之地。此外,我们还得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时候,原料涨价,产品跟着涨价就行了,但是这会让你失去一些客户。相反,眼光长远一点儿,通过降低成本等手段渡过难关,客户会更信赖你,以后的日子会更好过。这是守“信”带来的好处。
赚钱机会无处不在
做生意和指挥作战一样,需要审时度势,才能把握时机。审时度势,主要是要求人们认清客观形势,明察事物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时机。李嘉诚认为,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他说,赚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市场必须靠自己才能建立起来。
1984年,当中国内地市场对港商乃至外资完全空白时,李嘉诚坚信这片土地潜力无穷。他毅然决定携百佳和屈臣氏进入中国内地的零售市场,成为首家登陆中国内地的外资零售商。1989年4月,和黄旗下的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内地第一家店。
当时,许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政府开放零售业市场政策心怀疑虑,不敢进发内地市场,而李嘉诚以其独特的眼光,在内地开店比家乐福在华开第一家门店早了11年,甚至有红色资本背景的华润进入内地也早了7年。因此,百佳和屈臣氏分别打入内地,不单首次引入“超市”、“连锁店”、“个人护理”这些新名词,也成为外资摸索内地零售市场的急先锋。
中国加入WTO后,内地零售业开放的大势越发不可逆转。担当“掘井人”的李嘉诚,让众多的外资零售商尝到了内地市场的活水。正所谓“赚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生意。
在港商及外商纷纷在内地投资零售业的同时,畅饮了零售业头啖汤的李嘉诚继而将眼光投注到内地正处于襁褓期的地产业之上。1992年,李嘉诚通过长安街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高调杀入内地地产界。当时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普遍认为这一建筑在古城中心地区属违章建筑,将极大威胁古都风貌,势压故宫。但李嘉诚表明其在确保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努力适应内地的法制与文化。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做生意必须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制度,以及当地人们的习惯。因地制宜,正是李嘉诚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
对于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获取商业利益,李嘉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曾表示:“正正当当做一个商人是不容易的,因为竞争越来越大。如果个人没有原则,从一个不正当的途径去发展,有的时候你可以侥幸赚一笔大钱,但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时后患无穷。”这或者也解释了随后长实及和黄把在项目中的持股比例降低至52%,而让中方的持股提升至40%的举动。这一股权让步,展露出了李嘉诚高度的商业和政治敏感。
眼界的高度决定生意的大小
为何每走一步棋,李嘉诚都能比别的商家高出一筹?因为他一直抱着“赚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观念。李嘉诚说:“中国有太多的机会,到处是金矿。”时代没有抛弃这些企业家,而仅仅需要他们转个弯。因为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变革远远没有结束。在不断的政策开放中,李嘉诚旗下的长实与和黄已经在内地牢牢站稳脚跟。
(1)善于从市场的“边边角角”捕捉商机
商机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诚说的“赚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是要求商人善于从市场的边边角角及市场供求差异中捕捉商机。市场中的“边边角角”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这块蛋糕往往隐藏着极大的机会。这就要求经商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巨大的商机。
(2)善于从市场“供求差异”及对手产品的缺陷中捕捉商机
做生意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产品销售出去,研究市场供求和竞争对手,从中找出其产品的弱点及营销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司捕捉商机的有效方法之一。“取竞争者之长,补竞争者之短”,找准市场切入点,开发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实现赢利的机会。
(3)做生意要善于借势、造势
“商者无域”,对市场的理解不能仅从商业角度来考虑,还要照顾到商业之外的因素。一个真正的商人,要善于借势、造势。商界流传着一句话:三流公司做事,二流公司做市,一流公司做势。做生意,最聪明的手段就是在市场中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商业的本质就是“营势”、“谋势”。善于谋势的商人,才能执市场之牛耳,花小钱办大事。
用全球化思维做生意
创业初,李嘉诚靠塑料花起家,而后审时度势转向房地产,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每一次跃进,都是跟随市场趋势做出的决策。可以说,没有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对商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没有对最新、最准确资料的掌握,正确决策的做出,并全力以赴地完成。就不会有李嘉诚今天庞大的商业帝国。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
这一举动,立刻在日本商界引起了轰动。其实,这只是李嘉诚等人全球布局的第一步,他们的目标是在全球攻略中实现利润增长。
实际上,李嘉诚瞄准全球布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当时,李嘉诚的长和系企业开始进军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地产、电信、零售和货柜码头,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祖国内地、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其中,港口业务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进入30个码头。
全球投资,带来的是后期良好的回报。到了90年代后期,欧美经济放缓,香港和英国港口进出口货物数量下降,吞吐量呈负增长。但是,由于内地经济一枝独秀,深圳盐田港吞吐量始终保持大于20%的增长量,使得港口业务的整体平均增长率相对稳定。
由此可见,通过全球布局,即使某个国家和地区整体经济下滑,也不用担心,因为那些保持着高增长的地方,会让当年的赢利水平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从总体上看,仍然是赢利的。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有长远眼光,当然成功概率更高,且能抓到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
即使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那一刻,李嘉诚也没有忘记把握好趋势。美国金融海啸把全球经济推进寒冬,善于审时度势的李嘉诚,对他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决定暂时叫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按照规划,2009年年中之前,所有未落实或未作承担的开支都会省下来,并检讨全部现有投资项目。
身为和记黄埔的首席执行官,公司运筹帷幄的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李嘉诚手中。其麾下拥有遍布世界的港口、全球性的移动电话业务、一家在加拿大的大型能源公司、分布在亚洲各地的超市,以及各种其他业务。他对公司业务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甚至连2G与3G移动电话不同的传输速度也了解得一清二楚。
贵为首富的李嘉诚,他的成功之道是: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眼光,抓到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
做生意必须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眼光
从商70多年的李嘉诚,在眼花缭乱的商业大战中屡屡获胜,既有勤奋刻苦的努力,也有对商业趋势的深刻体察。这就说明,在商业世界内,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眼光、务实创新,并及时掌握世界最新、最准确的资料,才能在经商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事业持续长久发展。
(1)商人有国籍,但生意无疆界
今天,商人的足迹遍四海,经营范围、经营领域也涉及全球。他们视野开阔,善捕商机。在商者无域的背景下,成功经营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整合力量,长袖善舞。利用全球资源做生意,对今天的商人来说并不陌生。便捷的通讯和交通手段,让商人如虎添翼,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整合全球资源,做的是名副其实的大买卖。
有的商人是海外资源的利用者,利用国外资源在中国进行竞争;有些商人通过海外并购来强化其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有些商人则是全球市场的经营者,利用中国在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进军国外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展开竞争。
商人有国籍,但生意无疆界。商品的比较价值和比较优势是在商品的大跨度的流动中显示出来的。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独特的地域性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新颖的创造性设计、令人信服的商品质量和独一无二的售后服务,都能产生比较价值和比较优势。
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善用全球资源的人,才能取得比较优势,获取超级利润。中国商人已经到了需要放眼全球的时候了,已经到了需要创立世界名牌的时候了。谁能成为先觉者,高瞻远瞩,先行一步,谁就能在21世纪成为中国商界的佼佼者。
(2)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口袋,要看到世界大市场
“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其实,赚钱还是亏本,就在那一点儿眼光上。
做生意最重要的诀窍就是有远见。当你看清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已经无法继续成长时,就要准备跨到其他行业上去。概括起来,用远大的眼光做生意,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要有世界眼光。做生意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地方。要充满信心,以及用参与国际角逐、创造世界名牌的坚定信念激励自己,这就是一种世界眼光。李嘉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成长为华人首富,把生意做到了全球,靠的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眼光。
第二,要有未来眼光。经商一定要有预见力,能够看到未来的商业趋势、消费需求。如果只看到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生意必做不大,只能赚点小钱而已。李嘉诚从来都是瞄准未来,不只做今天的生意。因此,有时候他会主动吃亏,为的是拉住大客户;有时候他会投资别人不看好的生意,为的是准备迎接盈利的那一天。总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
让家族生意“富过三代”
创业难,守业更难。对富豪来说,一掷千金很潇洒,但是奢侈浪费最容易败家。李嘉诚早年经历了困苦的人生,所以懂得以“贱”为本,维持长久富贵的道理。他还说,以“下”为基础,才能长久高高在上,家业兴旺的前提是要保持勤俭、低调的作风。
而如何教育子女,让他们会做人、成大事,李嘉诚颇有心得:“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当时他们亦未必能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的宗旨。”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李嘉诚经常把悟出的人生道理讲给儿子听。早年,他带着孩子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这种方法很管用。每次回忆起父亲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李泽楷总是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两个儿子都称赞父亲是最好的导师,是最好的商业教授。
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香港读完中学后,李嘉诚把他们送到国外留学深造。他说:“作为父母,让孩子们在十五六岁时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要忍心。不管你拥有多少家财,对于孩子,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能力,特别不能让他们养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的生活习惯。”
许多成功的商人都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辛酸,对人情冷暖体会深刻。因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如何让下一代具备成功的品质,从自己手中接过家族财富的权仗,他们更有发言权。
孩子小的时候,李嘉诚更多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开始让他们见识做生意的方法,并让他们亲自去投资。到了孩子们能够赚钱了,乃至他们的公司也越来越大,李嘉诚又回到了当初的教导方法,更多教给孩子怎么去做人。
他说:“以往我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在美国,有钱人的孩子上大学,都有私家车。可是,李嘉诚却不让孩子买汽车。李泽钜、李泽楷留学美国,在校园里就骑自行车,上街坐巴士、坐电车,和普通人没有分别。
生活中,李嘉诚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更加关注他们的品质培养,常常鼓励孩子勤工俭学。有一次,李嘉诚听说小儿子李泽楷在高尔夫球场替别人捡球,并用赚来的钱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他十分高兴,兴奋地对妻子庄月明说:“月明,好!孩子们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孩子大学毕业后,李嘉诚提出的要求是“从下层锻炼做起”,“要看他们自己的才干和实绩”,而不能“自视特殊,子凭父贵”。这显示了李嘉诚培养接班人的苦心。
他说:“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的道路,不依赖父母,自己凭借个人的实力去独闯天下。反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不长志气,不求上进,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奢华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
让我们看看李泽钜的成长经历:1962年,生于香港。20时间70年代中期被送往加拿大就读中学。其后,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先后获土木工程学士、结构工程硕士、建筑管理硕士三项学位。1987年,学成回港,入长实集团总部工作。1988年,征得其父李嘉诚的同意和支持,开始策划万博豪园工程。同年,被任命为太平洋协和发展公司董事,专门负责此项工程,其后大获成功。1993年,升任长实集团副董事、总经理。1999年1月1日,升任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
人们通常认为,子承父业、子继父位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李嘉诚在确定儿子李泽钜的继承人地位之后,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宣布,而是让李泽钜放手一搏,以自己的业绩来确定其在企业领导中的地位,让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商场博弈,这的确是一种家族财富传承的大智慧。
把孩子培养成接班人是一项战略任务
一个人经过艰辛努力得到了一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本想把它千秋万代传下去,但是这个美梦总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对此,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老百姓的说法更令人扫兴:“富不过三代”。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规律。《老子》认为,上天没有清静就会破灭,大地没有安宁就要倾覆。“贵”必须要以“贱”为根本,才能维持长久的富贵;“高”必须以“下”为基础,才能长久高高在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经历了早期创业阶段,企业稳定发展时期,随着创始人年龄增长,选择接班人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对商人来说,尽力把富贵延续下去,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事情。
有一次,李嘉诚与香港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座谈领袖之道时说:“我昨天刚与一欧洲著名家族成员吃午饭,他们已经有五代的成功历史,十分有修养、有礼貌。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但今天的教育、组织不同,令事业可以继续,相信这句话日后将会修正,正如这个欧洲家族今天的事业比过去任何一代都好。”
事实上,李嘉诚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幼年的李泽钜曾在李嘉诚的耳提面命下,亲眼目睹父亲“全凭一张嘴搞掂”一单单大生意,而不用签一个字的合同。李嘉诚并不计较孩子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商业氛围的熏陶。
让李嘉诚高兴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完全成为老练的商人了。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情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究竟家族的财富能否传承下去,儿孙是不是经商的料子,全靠他们自己。当然,父母的教育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努力也只是提供外在的环境,最终的决定因素还要看他们自己。因此,对孩子的培养要侧重品质、性格的开发,而不是知识的掌握。
有一次,长江商学院组织了30多位内地企业家拜会李嘉诚。当时,鼎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这样问:“您有两个儿子,我也有两个。您是怎么管理他们的?”
李嘉诚回答:“应该让孩子吃些苦,让他们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显然,培养孩子独立的意志品格,不溺爱娇生惯养,这才是教育重点。孩子的成才与有多少家财没有关系。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起风吹。那些在商场有所建树的人,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就像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对下一辈来说,如果不培养良好的品格,磨炼坚韧的意志,就无法在外界的压力下存活。
因此,对孩子要多一些磨炼,让他们多吃点苦,也会促使他们思索人生以及自己未来的志向。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对整个家族生意的兴旺,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