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语言
从现代看,印度方言有220余种,通用语言如印地语等达20余种。这些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印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历史上相继有许多民族入侵而定居下来。在古代,进入印度的奥族人、荼卢毗人、雅利安人、蒙古人以及后来的伊斯兰人等,都形成或者带有自己的语言。而且由于种族间的同化,以及相互通婚而形成混血人种,语言也就出现混杂。再加上地域的差别与阻隔、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变异而成种种方言。结果,印度语言极为庞杂,号称世界之冠。
一 印度语言语系
如果从总略看,印度语言可略分为四个语系,即印度—雅利安语系、奥族语系、荼卢毗语系、汉藏语系。
印度—雅利安语系,现今称印欧语系。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占据了印度文化的中心舞台,其语言渐成第一用语,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语,各种方言、各种混杂语自行其是。到印度古典文化时期,出现了标准的语言,流行于精英知识阶层,即后世所称的古典梵语(Samskrta),也即雅语。吠陀语与史诗梵语乃其前驱。梵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拼音文字,具有重字音、字义而不重字形的特点,有别于汉语注重字形、字义而相对忽略语音。[12]因此梵语没有固定的字形文字,曾经用过的文字包括婆罗米文、佉卢文、笈多文、悉昙体等,后来主要采用天城体。古代印度宗教典籍多用梵语系统,印度主要方言也以此语作基础。现今印度的一些流行语言如印地语、旁遮普语、拉贾斯坦语、马拉提语、比哈尔语、孟加拉语等都属于此语系。
奥族语系,现又称南亚语系。此乃南亚次大陆最古老的语系,属于奥族人的语言系统,现仍为印度各地多数部族人所使用,如尼可巴人语、迦尸语、蒙达语等。又因其代表民族蒙达而称蒙达语系。
荼卢毗语系,又作达罗毗荼语系。这是荼卢毗人的语言系统,后来在西北印度、东北印度、中印度、南印度都有使用,特别在南印度很流行,包括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马拉雅拉姆语等。
汉藏语系,从古至今使用人数与范围有限,但方言众多,现多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麓与阿萨姆山区。[13]
二 佛教语言
根据近现代考古发现的古代碑铭文字及中国古代对佛经的音译推知,释迦牟尼佛讲法[14]使用的可能并非上流社会通用的梵语,而是一种混成俗语(Prākrta)或称混合梵文,具体有说是摩揭陀语,或者随宜使用说法地当地的语言,但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可以确定的是,佛陀没有规定佛教语言,允许比丘们以不同语言传法。[15]由此可知,佛教早期经典的语言应该相当丰富。但到部派佛教时期,像说一切有部这样的代表性部派,就用梵语作为经典语言,大乘经典与大乘部派如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也是如此。总的来看,北传佛教早期多用混成俗语,后来则用古典梵语;南传佛教使用巴利语作为经典语言。有人认为巴利语是佛陀时代佛教中心摩揭陀的摩揭陀语,但一般认为乃当时印度西部或者中西部的一种语言,并没有特殊性。
[1] [印度]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高级印度史》上卷,张澍霖、夏炎德、刘继兴、范铁城、朱万麟等合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页。
[2] 《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51册,第875页中。后文中凡《大正藏》皆指《大正新修大藏经》。
[3]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正藏》第54册,第222页上。
[4] 《众经音义》即《玄应音义》卷二,见CBETA电子佛典之《事汇部类》,第842页上。
[5] 也有称印度地形为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但此说并不太恰当。
[6] 《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51册,第875页中。
[7] 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11页。
[8]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9] 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21页。
[10] 刘建等:《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11] 也有认为贵霜王朝非月氏人所建。
[12] 周广荣:《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3] 参见[印度]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上卷),张澍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页;尚会鹏《印度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4] 法,梵文Dharma,在佛教中是多义词,其基本义有三:一泛指一切事物;二泛指言教;三泛指修行的一切方法、途径及真理等。
[15] 《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四)小品5.33.1,元亨寺版,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