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框架结构

图1.2 本书的篇章结构


[1]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8页。

[2]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与优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78页。

[4]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5]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意义》,《城市规划》1996年第1期。

[6]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1 Revision,New York:Bethesda,MD: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Inc.,2002,p.166.

[7]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地理学报》1990年第4期。

[8]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9]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年第4期。

[10]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1997年第2期。

[11] 张京祥:《对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再考察》,《地理科学》1998年第6期。

[12] 谢守红:《大都市区的空间管治》,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58页。

[13] 王兴中等:《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79页。

[14] 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58页。

[15] 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167页。

[16]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9页。

[17] 赵虎:《职住平衡角度下的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

[18] 韦亚平:《二元建设用地管理体制下的城乡空间发展问题——以广州为例》,《城市规划》2009年第12期。

[19] 王立、刘明华、王义民:《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中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设计》,《人文地理》2011年第4期。

[20] 孙昌盛、赵艳林、刘宝臣:《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规划思考》,《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第1期。

[21] 段禄峰:《我国城乡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探讨》,《商业时代》2011年第4期。

[22] 雷诚、范凌云:《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困境的重要议题——关注大都市区“土地配置”问题》,《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3期。

[23] 宁越敏、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58页。

[24] 王雪松、彭建:《美国大都市区最新综合交通规划比较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第1期。

[25] 刘永红、刘秋玲:《大都市区规划信息平台构建探讨——以深莞惠三市规划信息共享探索为例》,《规划师》2012年第1期。

[26] 张沛、吴潇、徐境等:《基于区域协调的西部地区城乡空间整合路径探索》,《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8期。

[27] 陈建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保”转“城保”——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个案研究》,《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28] 李小云、叶红:《城乡空间融合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绿地景观形象塑造——以广州花都区为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9]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9页。

[30] 张玉鑫:《从“接轨”上海的空间现象解读上海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4期。

[31] 黄娉婷、张晓平:《大都市区工业重心时空变动轨迹分析:以天津市为例》,《经济地理》2012年第3期。

[32] 段汉明、张刚:《西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展框架和发展机制》,《地理研究》2002年第5期。

[33] 尹怀庭、刘科伟:《西安城市问题及其新世纪城市空间发展构想》,《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

[34] 和红星:《古城西安整体环境的协调与分析》,《建筑学报》2002年第5期。

[35] 余向洋、王兴中:《西安城市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3期。

[36] 张沛:《区域一体化与大西安都市圈发展》,《时代建筑》2006年第4期。

[37] 张宝通:《努力推动大关中城市群与大关中经济区发展 建设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陕西综合经济》2006年第4期。

[38] 李宏志、王圣学:《基于“点—轴”理论的西安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1期。

[39] 高岩辉、刘科伟:《集聚作用下的西安市区经济集中与郊县发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0] 赖作莲、王征兵:《陕西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商业研究》2008年第8期。

[41] 马秋芳、杨新军、王军伟:《基于游客的旅游资源分类及旅游空间模型构建——以西安“十一”游客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4期。

[42] 王圣学、李宏志、王蔚然:《西安城市空间与卫星城规划布局研究》,《城市》2009年第1期。

[43] 席保军、龙小凤、白娟等:《国际化视角下的西安大都市发展构想》,《规划师》2010年第12期。

[44] 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西安概览》,西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45] 董欣、张沛、段禄峰:《西安大都市与旅游地产发展互动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

[46] 张中华:《西安大都市休闲行为空间满意度调查与评价》,《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1期。

[47] 高征、段禄峰:《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3期。

[48] 赵凯、王宁:《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9] 苏新泉、武永义、周正:《陕西城镇化建设财政实践、模式比较及政策建议》,《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第4期。

[50] 陕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城镇化发展水平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5期。

[51] 江泽林:《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理论导刊》2013年第1期。

[52] 葛龙、孙忠民:《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城镇化发展水平问题研究》,《西部金融》2014年第7期。

[53] 孔凡文、许世卫:《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80页。

[54] 张沛、董欣、侯远志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55] 付磊:《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年,第6—8页。

[56] 李国平、杨军等:《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57] Seamus Grimes,“Rural Area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Diminishing Distance or Increasing Iearning Capacit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Vol.16,No.3,June 2000.

[58] 施岳群、庄金锋:《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106页。

[59] 安树伟:《大都市区管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60] 王圣学:《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

[61]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23页。

[62] 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0页。

[63]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64] Lewis,W.Arthur,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77,p.74.

[65] 邓玲:《国土开发与城镇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66] 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视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