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全部依循《报告(2006—2010)》,技术路线的整体结构也与《报告(2006—2010)》基本相同,仅结论部分有所不同。为使读者在不翻阅《报告(2006—2010)》的情况下也能对本书有清晰的了解,下面将简述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一)国际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Academic Impact)是测评学术成果、学术团体和机构、学者个人的学术原创性与创新性等多方面因素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效果。目前学术影响力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学术成果评价和学科建设成果评价等各个方面。学术影响力根据所辐射的地域范围的差异,可以细分为国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国际学术影响力是评价学术成果、学术团体和机构、学者个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对某个学术成果或领域、学术研究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影响或作用于国际学术界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从深度上来讲,国际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成果及相关领域、组织和个人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认可度与被接受度,具体指标有学术成果数量、被引数量和被引频次、期刊的级别等;从广度上来讲,国际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成果及相关领域、组织和个人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与接受的范围,具体指标有学术成果的语种、合作国家数量、施引文献的国家数量等。本书将对2011—2015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
学术界关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测评提出了很多维度,但基于目前定量研究仍不失为可信度较高的研究方法,且考虑数据可得性与数据处理的便利性,本书依循《报告(2006—2010)》,仍旧选取了期刊论文、学术著作、期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学科五个指标对2011—2015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行考察。
学术成果一般由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等知识载体来承载和实现,其中最为普遍和数量最多的形式是期刊论文和学术著作。期刊论文是学术成果的片段化的、阶段性的表达形式,学术著作是学术成果的系统化的、完整性的表达形式,期刊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可以反映学术论文的聚集情况、被引用情况等。本书将对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期刊进行考察。其中期刊论文主要指2011—2015年被SSCI和A&HCI收录的中国内地学者发表的论文,具体围绕论文发表年度、语种、来源期刊、作者所在机构、合作国家/地区、核心作者以及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学术著作部分主要是对2011—2015年BKCI-SSH收录中国内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数量及年度分布、语种、学科分布、合作国家/地区、作者所在机构和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期刊部分主要分析2011—2015年SSCI和A&HCI收录的中国内地主办的期刊概况,并从载文量、被引情况、影响因子及施引文献等方面进行考察。
此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现场表达方式之一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可以直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及其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直接体现了学术团体和机构、学者个人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国际学术地位与话语权。关于这一部分,本书主要从全国高校、不同层次高校、不同隶属关系学校、不同学科属性学校、教育部直属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受聘讲学、社科考察、进修学习、合作研究等多个方面来考察2011—2015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另外,学科影响力也是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16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进行考察,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期刊论文,以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合作发表论文的作者所属国家/地区、作者所属机构、被引频次和核心作者等方面来考察各个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三)数据来源
对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行考察,其着眼点在于将学术影响力置于国际性的视野和环境中。因此,本书选取了四个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分别是Book Citation Index SM(图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BK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SSCI”)、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以下简称“A&HCI”)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以下简称“JCR”)。这四大数据库均由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研发的一个基于Web构建的动态数字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以下简称“WOS”)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关于这四个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在《报告(2006—2010)》中已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本书中的期刊论文、著作、期刊以及学科影响力中的论文的相关数据等均来自以上四个数据库。
本书中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的《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其中2014年的部分数据暂缺),该书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开展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是否被BKCI、SSCI和A&HCI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这些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水平,这已被目前国际学术界所公认。通过对BKCI、SSCI和A&HCI这三大国际知名检索系统中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学术著作、期刊、数据的统计,运用JCR的统计分析工具研究的结果,加上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人文社会科学分学科的考察,可以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有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考察。
(四)时空范围与文献类型
本书研究对象的时间段限定为2011—2015年,具体是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这一时段是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全面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深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而且本书作为《报告(2006—2010)》的延续,也继续以五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进行考察。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BKCI、SSCI和A&HCI在数据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本书的数据收集时间为2016年1月14—20日,当时2015年的数据尚未全部进入这三个数据库,因此,与其他年份相比,2015年的相关数据量可能会较小,被引频次也较低。
本书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限定为中国内地(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仍然是基于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学科分类体系的差异,以及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时间、交流合作的深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做出的选择。
文献类型方面,为了保持研究的持续性和数据的可对比性,本书依循《报告(2006—2010)》,在WOS平台的Article、Review、Proceedings Paper、Communication、Letters、Comments等多种文献类型中,只选取了Article(全文型研究论文)进行研究,这是基于这一类型的文献在研究内容上的权威性和原创性,以及传播范围的深广度和时效性等方面更具优势所做出的选择。
为了语言表述的精练和简洁,以上时间段、空间范围及文献类型在本书进行具体内容分析时不再突出强调。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定量研究法
本书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以定量研究法为手段,对数据的各个维度进行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具体来说,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要素的不同,收集、处理和加工出能够直接反映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各项数据,包括中国内地机构和学者发表的国际性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中国内地学者在国外出版社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相关情况、中国内地机构主办的国际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中国内地学者参与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交流的情况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情况。在收集、加工和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定量研究法贯穿始终,例如根据数据的年度分布分析其发展趋势、利用论文的被引数据高低判断论文的影响力,等等。
(二)引文分析法
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以及期刊的被引频次是考察其学术影响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本书在对这三个国际学术影响力指标进行测评时使用引文分析法,具体来说是通过运用WOS自带的引文分析工具和JCR进行引文数据处理和分析,以便对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以及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行立体式的综合评价。
(三)技术路线(见图1—1)
图1—1 技术路线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0a2。
[2] 在本书中“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为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为保持一致性,此处用“人文社会科学”。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0a2。
[4] 邓惟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研究现状综述》,《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6期。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0a2。
[6] 陈金龙:《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光明日报》2016年6月2日第16版。